工业遗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9:08: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遗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业遗产

谈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其特殊的价值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成立的各种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组织主要有: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世界遗产委员会(WHC)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是1978年成立于瑞典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该协会在2000年成为ICOM0S在工业遗产方面的专门机构,对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遗产项目的鉴定、评审与保护工作也主要由上述二者共同承担。

1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

1.1TICCIH对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在2003年7月由TICCIH组织起草。《宪章》共分为八个部分:“序言”、“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的价值”、“确认、记录与研究的重要性”、“法律保护”、“维护与保护”、“教育与培训”和“表述与阐释”。此《宪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通过,从三方面详细揭示了最为权威的关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等。”

1.2中国对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

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来讲,中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国家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调整与城市的迅速扩张,中国城市中的众多工业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产使用功能,但其建筑寿命远未到头。此时,在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领域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众多业内人士认可,那些曾经被“废弃”的工业遗存正被重新发现其价值并得以复兴。2006年4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此次会议响应了国际遗产日“重视并保护工业遗产”的主题,会上通过了旨在加大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力度的《无锡建议》。自此,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开启了历史上新的篇章。来自于各方面的与会代表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应该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化道路并不算久远,留下来的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建筑,绝大多数诞生于鸦片战争以后。它们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因此,中国工业遗产构成的主体应该包括“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等。”此外,工业遗产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工业遗产基本包括了工业革命前后所有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遗址以及与其相关的桥梁水利等工程的遗址等,而狭义的工业遗产仅指工业革命后所建成的各类工业遗存。通常人们所讲的工业遗产大多指的是狭义的概念。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工业历史地段”的概念:“工业历史地段”或称“产业历史地段”,主要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或产业更新换代所导致某些地区存在的空间相对集中的工业历史建筑或工业历史遗存等,其单独或并不能成为工业遗产,但其整体价值比较高。

查看全文

工业旅游论文:工业遗产的旅游发展诠释

本文作者:都净毓张桂兰靳昕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黑龙江省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基础薄弱黑龙江省进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的旅游示范点数量少、工业种类单一,说明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工业遗产旅游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示范点开发工业遗产的形式以博物馆为主,陈列一些特定年代、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产品,旨在宣扬企业文化,介绍工业发展历史,没有对工业遗产做保护性的再利用和重新开发。全省工业遗产旅游基础薄弱是表象,内在原因是工业遗产意识淡薄,没探究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及其能够做到健全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二)宣传力度不够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相比,没有宣传手段,游客的感知度几乎为零。旅游者往往在出行之前,会很据自己的偏好和主动或被动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当旅游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感知度很低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认知距离为无限远,那么此时做出决策是不可能的。宣传力度不够是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障碍。(三)忽略潜在工业遗产黑龙江省已有的工业遗产旅游示范点类型单一,将来为丰富旅游资源,需要潜在的工业遗产补充,这些潜在的工业遗产正在消亡,被忽略相当于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朝一日就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她们往日的光彩。全省范围内的潜在工业遗产被忽略为将来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向健全、独立体系发展埋下了隐患。

黑龙江省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意义

搞好工业旅游发展,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促进黑龙江省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的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节约建筑成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保留当地的厂房、车间和管道等,并对工业废弃地再次利用,这有别于土地复垦,主要对厂房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为前提,并达到最佳利用的目的,既节省了拆建的资金又盘活了工业资源。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就是在露天煤矿山上建造了国家矿山公园,这对黑龙江省东部的资源型城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业结构黑龙江省所拥有的冰雪风光、火山山水、茫茫林海、珍禽美兽、界江风光、北疆风情、城市建筑等旅游资源,无不展现着北国特有的天姿神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4]。但是工业遗产旅游这一部分始终都是空白。要想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5],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是必然的选择。在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实现旅游项目运营时间的连续,不再受生态旅游的季节性局限。(三)营造城市文化,保护工业遗产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旧厂房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让后代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沧桑,也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最有效形式[6]。那些真实而珍贵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积淀,从中提炼新的城市特色,改变现今“千城一面”的困局、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黑龙江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后煤炭产业时代煤气厂工业遗产开发研究

摘要:煤炭产业是大同的经济支柱,经过多年发展大同遗留下众多煤炭产业相关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却没有得到保护和重视。工业遗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以大同煤气厂的改造为例,动员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在发展文旅经济大背景下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和方法。

关键词: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大同煤气厂

大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型工业城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地方资源枯竭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曾经的辉煌不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工业遗产破败丑陋,迫不及待地欲将这些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拆除。大拆大建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写照,同时历史记忆也被抹去,城市历史文化断层的现实让人唏嘘不已。城市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文旅”融合了文化和旅游双重载体及魅力,成为推崇的重要产业。如何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推广为原则,以空间艺术设计理念为指导,从描述其历史积淀与现状概况这些文旅因素中梳理出其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从再开发的思路、定位与发展前景出发设计出一种可广泛应用并大范围推广于工业遗产改造的设计范例,以期借助文旅发展背景将这些工业遗产景观进行再开发,将其改造成工业遗址、旅游休闲区,给城市留存一份历史印记和价值记忆,增添一抹亮丽景点和休闲去处,并对当前我国诸多城市文旅发展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景观再开发提出启示性参考性建议,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本文以老工业基地大同的煤气公司旧厂址开发利用为例,以点带面做了尝试。

1文旅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1.1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实例和经验

国外工业遗产再开发的先例既早且多。最早可追溯到1863年巴黎将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为巴黎巴特肖蒙公园,此后,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加拿大多伦多汤普森园区、德国鲁尔区煤矿都是成功的案例。2017年由旧谷仓改造的南非开普敦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开放,这里曾是当地最高的建筑,荒废了27a的旧谷仓带着人们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再次焕发了青春,是近年来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作品之一。我国在这方面自古就有先例,绍兴曾于清末把古代采石场改造成为东湖园林,“残山剩水”的意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当今,广东中山市造船厂遗址被成功改造成岐江公园,深圳市将已经废弃的旧厂房改造为“南海意库”创意产业园,苏杭运河工业遗产走廊、上海黄浦江北岸等都是对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范例。

查看全文

国内城市演化中工业遗产保护缺陷

摘要:工业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开始起步,出现了典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个案,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学术界对其给予了较大关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技术落后、保护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问题

根据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依照上述定义,我国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上海、武汉、天津等近代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有着大量工业企业遗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工业文明财富。然而就现有的情况看,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还远远不能相称,现有的保护方式和保护进度还不能满足工业遗产的保护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手段与机制,推进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

1.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

(1)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初现端倪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此并没有实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但是却出现了个别优秀的遗产保护范例。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国营的电子元件厂,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捷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进驻,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12个城市之一,798艺术区的存在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则堪称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另一个成功范例。公园是在始建于1953年的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基础上建设的,适度保留了原有厂房和机器,并创造出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使之成为一个公共性景观。

查看全文

工业遗产景观文创产品设计方法

摘要: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更多的城市决策者开始转变对工业遗产作用的认知,将单一的土地再利用方式转变为更为合理的活化方式,不仅更好地保护了城市物质记忆遗产,也使丧失了基础性功能的物质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活化,基于工业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被提上日程,此类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原则和流程则成为本文的关注点。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设计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文创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并崛起,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使用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与历史文化以及创意领域具备较高的适应性,以文创角度切入,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或“活化”活动的选择[1]。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活化,基于工业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被提上日程,此类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原则和流程受到广泛的重视。

一、文创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关系

(一)工业遗产是文创产业的物质载体。工业遗产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是城市成长的缩影,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经济体系的变化。具体物质产物包括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生产工艺、服装服饰、劳动工具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属性。对于工业遗产,可以从3维度进行理解和释义:技术革新产物,社会发展象征,文化迁移物证。工业遗产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存在,更承载着工业文明的特征及文化内涵,自身具备较高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文创产业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智慧思考将现有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性产品)加以文化性、经济性、艺术性、技术性、合理性的改良和优化,以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从而创造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讲,工业遗产的活化和传承需要文创产业的介入,并为文创产业扮演着物质载体的角色。工业遗产自身具备的工业文明特征与内涵可以和文创产业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工业遗产隐性价值和再利用潜力。(二)文创产业是工业遗产活化的推动力。由于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特性,对其进行再利用过程中,往往采用文创介入的方式,而非暴力拆除。文创产业能够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其物质层面的内容进行保存和维护,对其精神层面的内容进行继承和发扬,通过创意文化的开发,对工业遗产的隐性价值发掘和再利用,实现工业遗产的功能转变。现有工业遗产活化一般包含两种方式。一是以科普和纪念为主题,对工业遗产的展示、展览性改造。例如,坐落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于2012年5月开馆,由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和铁西新区十年馆组成,向公众展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布局下,沈阳尤其是铁西区取得的成果。二是进行活化改造及再利用,主要指通过吸引创意产业入驻废弃厂区,并对空间进行合理、创造性地改造和重新布局,进而将原厂区功能进行新功能替换,以达到旧有功能终结而新功能运行的“活化手段”,北京的“798”艺术区就是这类改造的代表案例。其凭借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进驻,通过将设计元素和工业产物的结合,产生了别具特色的工业美学和视觉艺术,加快了工业遗产改造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二、文创产品开发对工业遗产活化的作用

查看全文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基于城市化发展需要,合理处置工业遗产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人员的作业重点。基于此,文章从合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角度出发,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要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相关作业的原则和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城市景观设计;遗址改造

作为城市工业化历史的遗存,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的缩影,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留存至今的工业遗产大多为工业厂房和生产设备,对这些实物遗存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再利用,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工业遗产保存方式,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工业遗产与城市的整体景观设计相和谐。

一、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发展过程中遗产存的建筑物、作业设备、仓库、交通设施等工业遗址和遗留下来的与工业相关的住宅、教堂、学校等社会活动场所都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工业遗产的留存,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遗物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能直接反应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同时,工业遗产也具有文化价值,留存下来的实物都属于文物范畴,而且大部分工业遗产都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征,是文化和价值偏好的直接体现。此外,工业遗产还具备教育价值,工业水平的提升是国家富强的基石,而工业进程的推进则是无数先辈一生的心血凝结,作为他们奋斗历程的见证者,工业遗产十分适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查看全文

煤铁工业遗产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本溪湖近代炼铁的第一座高炉也是由从英、德等国引进的设备筹建的〔3〕,这座高炉不但开启了东北地区用现代高炉炼铁的开端,而且直到2008年才退出历史舞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本溪湖发展近代煤铁工业具备了所有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日俄战争以后,本溪湖地区沦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使得本溪湖煤铁资源的开发在显现与其它中国近代煤铁工业相似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的历史形成

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的历史形成可以分为5个阶段:

清末(1905-1910年)这是本溪湖近代煤铁工业暨本溪近代工业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日本大仓财阀的私人商业资本借助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对本溪湖煤炭资源的窃取与掠夺,主要围绕煤炭工业进行经营,在本溪湖地区最早进行机械采煤,是本溪地区近代工业的开端。

清末民初(1910-1931年)该阶段是中日合办时期,双方股权各占一半。不过从当时的史料来看,大仓同意合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本溪湖地区铁矿的采矿权,而事实上中日合办期的主导权还在日本一方,无怪乎当时的同盟会刊物说,协议一签矿权已失一半。这一时期是近代本溪湖煤铁工业形成的关键时期,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核心的采煤、冶铁业之外,还包括水泥工业、电力工业、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等,同时也涵盖了道路、自来水、下水道、公园、学校和医院等设施〔4〕。形成了一种“工厂即城市,城市即工厂”的近代资源型城市的独特格局,围绕煤铁工业而形成的本溪湖市初具规模。

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这一阶段是日本独占时期,中国人被彻底排除在外,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宫原厂区开始建设。另外公司的私人资本性质在逐渐淡化,先是被划入满铁的势力范围,后成为支社,最后并入满业,原先还只是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日本私人资本最后也沦为日本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查看全文

保护工业遗产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根据城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众多工业遗产将面临重要抉择,成为既紧迫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今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聚焦工业遗产”,同时在无锡举行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无锡建议》。近日,国家文物局又下发了通知,对各有关单位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为遗产日撰写了“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长文,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本报今日摘发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一部分,使读者先睹为快。全文将于近期《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刊发。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吴良镛教授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living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1、工业遗产的普查与认识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业遗产应列为重要普查对象。面对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建立起我国的工业遗产清单。同时普查与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业遗产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过程,是发动企业和相关人员投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下塔吉尔宪章》突出强调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国必须对其需要为后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予以认定、记录和保护”。“对地带和不同工业形态的调查必须确定工业遗产的范围。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为所有得到认定的遗址创建编目”。同时,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和支持。

科学认定是准确记录的前提。首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应注意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差异。工业遗产应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查看全文

小议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1当前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业遗产保护法规尚需完善现行的从国家到地方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中,都没有专门针对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的条款,已列入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建筑可以遵照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与利用。由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对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指导性不强,约束力较弱,使得不少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建筑由于缺乏法制的保护而面临破坏和被拆除的危险,亟需在现有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内容。

1.2管理部门审批协调困难工业遗产建筑的审批涉及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消防、绿化、文物、房管等众多管理部门,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加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定,增加了项目审批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造成审批流程的不畅和行政服务的低效。

1.3保护名录认定程序缺失由于国家尚未有专门关于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名录认定和审批程序,部分城市是以个案的形式,通过专家论证进行认定。这种方式灵活性大,但由于不是法定程序,其改变或撤销的随意性大,对建筑的保护约束力不强,保护规划难以落实。

1.4规划用地性质难以界定通常建设项目都是按规划审批确定的用地性质进行建设,而工业遗产地块是建筑已经存在,功能调整后如何确定它的规划用地性质,这是现行的政策法规、规范难以解决的问题。规划编制无法明确界定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带来后续的规划管理以及与国土等部门的审批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和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按照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不能明确表达涉及工业遗产建筑用地的规划要求,对项目的审批和实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5规划地块指标难以设定工业遗产建筑一般具有大空间、大跨度的空间环境特点,空间使用具有很大灵活性,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若按一般建设项目指标进行控制,则既不符合实际又限制了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如何设定地块指标是规划管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查看全文

工业遗产景观网络式规划设计与传播

摘要: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四方面传播构成要素分析,将工业遗产景观以点为核心,线性发展,网络式规划,从而深入推动河北工业文化的开发与城市空间品牌塑造研究,实现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遗产群;工业遗产;网络式;传播

1引言

遗产群是工业遗产经历自然生产阶段,认识提高阶段,进入到规划升级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工业遗产参与城市文化传播的新形式。遗产群是指以一个超大工业遗产为核心,由二至三个主要工业遗产为基本空间,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空间组织紧密和文化传播高度一致的工业城市遗产群体。随着新时期文化建设方向的深入,区域合作化和全球一体性的发展,城市文化形式的关联性和开放性需求日趋显著,如何借由工业遗产的触媒体,实现空间联动,从广度与深度的层次上完善工业共同体的空间信息链设计,实现城市遗产群的网络化规划与传播则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核心。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城市文旅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传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播,经济效益和社会幸福。工业遗产景观以往的研究较少谈及传播,但在当下网络和媒体化时代,媒体和信息传播异常灵敏与活跃,工业遗产景观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应突显其类媒介化特征,体现城市文化,展现公众交往与活动的本质,在古代典籍中,“传”表达纵向和横向传播信息,如“功如丘山,名传后时”。“播”指的是信息的广泛传播,正如“播于诸侯”。“传”“播”合为“传播”最早出现在北史,意为久远而广泛地宣布与传播,而此传播含义正如与工业遗产景观在新的规划阶段发展趋势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对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活动也可以视为对城市文化传播活动的宣布与传播。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传播要素的分析,提出其网络式规划设计与传播策略与建议。

2工业遗产景观传播构成要素

工业遗产景观的传播是指传播者有意向的通过景观符号与受众人群发生信息共享,是一种城市公众交往与活动的形式与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景观成为传播者和受众者信息关系建构的媒介,二者的关系则成为工业遗产景观传播的组织方式。2.1传播者。此内容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工业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和内容的发送者,如城市文化和旅游部,工人代表等大、中、小机构、组织和个人,关系着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方式,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称其为控制分析,是激发和引导传播行为的研究。按照传播者传播方式和参与程度分为普通传播者和专职传播者。专职传播者是以传播为主要工作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权威性。普通传播者是基于日常生活,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传播行为的人,传播的形式、时间、地点等相对不固定,影响较小,但存在人数较多,是工业遗产景观传播社会影响不容忽视的传播者。2.2传播内容。此内容是指工业遗产涵盖的工业空间和工业生活空间所形成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情感与精神等内容,经过整理、抽象、重组的手段最后呈现出的景观符号。对受众而言,是使其对工业遗产从不知到知的认知过程的转变内容量。工业遗产通过景观进行传播,传播内容最重要的就是符号的共享性,更好地传播内容中所蕴含的信息、价值和情感,只有这样传播才有意义。那么如何对文化进行景观符号呈现设计则显得尤为关键。工业遗产景观传播内容的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组成,能指即景观表现形式、表现特质和感知媒介,而所指指生活方式、商业目的、美学含义等所蕴含的意义与附加值,设计者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传播时要综合考量。2.3传播媒介。此内容是指将传播者直接或间接地将传播内容进行传递的流动介质,可以是物象,也可以是人。按传播学领域理念认为传播媒介主要是信息传达的手段或渠道的载体,是整个工业遗产景观传播的桥梁,离开这一环节,景观传播过程将荡然无存。工业遗产景观作为传播媒介,主要分为客体空间传播媒介和主体人的传播媒介。前者是指景观空间设计中信息载体,如景观小品,景观设施。后者指在工业遗产景观空间中发生活动行为的人。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使命,工业遗产景观是一种信息,传达着工业革命的辉煌历史和精神。由此可知,本文意在塑造的网络化模式,每一处工业景观遗产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在向受众传达着不同的内容信息。从文化旅游传播的角度,工业遗产景观是折射城市工业文化的媒介。2.4受众。此内容是指传播内容的目标,是拉斯韦尔理论模式中的“向谁说”。“谁”可以是宏观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微观中各形各色的人。狭义而言,是指工业遗产文化的使用者,是传播环节的关键,工业遗产景观不能离开受众,否则是无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这也恰恰印证小奥利弗的“文明最伟大之处在于芸芸众生都能感受得到的事物”。同时,受众不是完全的被动,可以主动认知景观空间的内容与情感。但一般情况下,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分离的,可以通过工业遗产景观的使用后评价等活动行为影响传播者。整体而言,工业遗产景观的传播过程是通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除此之外,在进行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时,为了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设计者应注重空间的此时此地的传播情景氛围营造,关注空间内公众的体验与互动,更好地促进工业遗产文化的传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