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8:21: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业投资政策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吸引鼓励县内外客商投资兴办工业项目,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内外各类公司、企业、其他机构和个人在我县境内投资新建、扩建的工业项目。
二、行政服务
第三条我县是安徽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享有143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在项目立项、选址、用地、环保、税务等审批、审核或备案方面,除国家明确规定需经省级以上办理外,可直接办理。
第四条入驻县经济开发区、工业项目集中区的工业项目,由所在区管委会全程代办项目审批和建设期间的一切手续;入驻园区外的工业项目,由县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办。
免收工业投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免收工业投资项目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蚌政办〔**〕41号)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减免范围及认定
**年6月1日以后设立或变更登记,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工业投资企业。经济开发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填制《怀远县工业投资项目免收费申请认定表》(附表一),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认定。经济开发区外符合条件的企业,填制《怀远县工业投资项目免收费申请认定表》,由行政服务中心认定。重大事项分别由经济开发区和行政服务中心会商相关单位后报县免收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二、减免程序
按照《转发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免收工业投资项目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怀政办〔**〕56号)要求,对照《怀远县工业投资项目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附后),对符合免收条件的工业投资项目免收费用。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代为办理;经济开发区外的企业由行政服务中心代为办理。具体操作方法是:
工业企业对外投资意向调查
工业企业对外投资是相关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近日,嘉兴市发改委组织开展了对规上工业企业对外投资意向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相关企业意愿情况,这对下一步平台优化提升工作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规上工业企业,重点是镇(街道)工业园区及园区外工业集聚点的规上工业企业。对外投资意向企业中,规模为100-500人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40%;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最多,占比37.8%;企业所属行业为纺织、印染传统行业和其他行业较多,分别占比28.9%和37.8%;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占主导,占比51.1%。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动因中,选择市场布局需要的排第一位,占比35.9%,解决用地需求的排第二位,占比14.1%;意向目标地域选择最多的是周边地区和国外地区,占比均为25%;对外投资方式为原有生产领域规模扩张的比例最高,占比50.9%,其次是向新的领域拓展,占比20.8%;企业对外投资最关注投资地域的营商环境。通过调查,以下几方面问题需引起关注:
企业对外投资的意向地区不平衡。从企业选择的对外投资意向目标地域看,选择周边地区和国外地区的最多,均为14个,各占选择地区总数的25%。而选择西部地区(新疆、西藏、青海等对口支援地)、西南地区(四川等对口支援地)的较少,各有3个,各占5.4%,选择东北地区的只有1家企业。嘉兴市要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或合作地区的经济联系,引导有关企业赴相关地区投资,政府层面可能要主动创造一些条件,搭建一些平台,增加与对口支援或合作地区的相互交流,不仅仅是官方的互动,更重要的是民间、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争取寻找到市场和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企业赴相关地区投资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考量值得关注。从企业对外投资原因看,市场布局和解决用地需求是排名前两位的动因。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嘉兴市的工业企业既面临加快发展、扩张布局的需求,也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要素制约的矛盾和压力。从企业对外投资方式看,向新的生产领域拓展占比20.8%,这也反映了相当部分的传统工业企业正积极探索向新产业或行业领域转型,而转型的路径很可能是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改造、服务水平升级等,向“四新经济”领域或较高技术及附加值的领域。这也提醒我们,在推进“退低进高”和“招大引强”工作同时,目光不要仅仅向外看,感觉外来的项目就是高端的,也要盯住眼前和当下,脱胎换骨的传统产业未必是不好的,要力争使萌芽于传统产业的新经济留得住,衍生于旧动能的新动能发展得起来。
企业对外投资政府的作用值得研究。企业对外投资从本质上讲是市场行为,政府不能过多干预,更不能行政强推,但这不代表政府就可以不作为。嘉兴市政府已经印发实施了平台优化提升的工作方案,按照市政府工作导向和要求,下一步,有相当的工业发展平台要逐步清理退出,也意味着有许多不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业企业可能要引导外迁。从企业对外投资的顾虑或问题看,企业对外投资最担心的问题是投资地域的营商环境。同时,对外投资面临资金压力(占20.5%)、政府的指导或扶持缺乏(占16.7%),投资意向地域选择困难(占14.1%)等也是企业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企业的需求,也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一是针对投资地域的营商环境优化问题。在开展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企业关注或投资地许诺的政策在政府间合作协议中予以体现或明确。另外,以“飞地”模式开展区域合作,可以借鉴深圳的先进经验,外迁产业的同时,输出园区管理人员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对外投资的企业。二是针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资金压力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积累或掌握的行政资源大数据的作用,对市场空间较大、发展前景较好、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主要因为用地、能耗或排放等原因外迁或对外投资的,政府可牵线搭桥帮助其融资;也可探索国资注资入股的可行性,支持优质民企发展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三是针对缺乏政府指导或扶持问题。建议配合全市的平台优化提升、“两退两进”等工作,各地都要对企业外迁或对外投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下一步做好指导服务打好基础。对企业对外投资意向地域选择问题,要结合政府间合作交流掌握的情况,以及产业地图实际,给予企业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甚至可以开展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外投资考察和合作谈判活动等。
作者:章纯 李少臣 单位: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投资工作意见
**年,全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产业导向,优化投资环境,落实国家和**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工业投资取得较好成效。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31.9%。为贯彻落实渝办发〔**〕90号文件和全市工业投资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年全县工业投资各项工作,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目标责任,确保完成全年工业投资任务
**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目标是:确保13亿元,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8.3%以上。为确保全年工业投资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投资统计属地化原则,将工业投资目标任务分解到重点街镇乡(见附表1)和重点企业(见附表2),年终按调整后的计划进行考核奖励。
各街镇乡、县直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去年工业投资工作经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为我县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夯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市委、市政府“1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集中力量,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优势项目入驻园区;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减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大足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尽快融入“1小时经济圈”,努力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战略支点。
工业投资工作意见
“十二五”期间,我区完成科学发展、跨更加展、共享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工业发展的决定要素在于工业投资。为进一步明确工业投资的目的和重点,完善工业投资体制,优化工业投资情况,加速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超倍增发展,经研讨,现就做好“十二五”期间促进工业投资的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的,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一)明确工业投资斗争目的。“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投资保证完成650亿元,力争打破800亿元,完成进位抢先。各街镇场区要依照全区工业投资的总体目的,增强组织指导,制订工作办法,落实各自的工业投资目的,尤其要注重抓好2012年及“十二五”期间前3年工业投资目的的落实。
(二)掌握工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全区工业投资要以主导产业为重点领域,以促进产业构造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坚持引进外来投资与促进现有企业技能革新并举,着力做强做大钢铁深加工、桥梁与钢构造、机电配备和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革新提高电力动力、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食物加工等传统产业,培养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资料、高端配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大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延长产业链,构成产业集群。
(三)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各街镇场区要依照“工业强区”战略目的,把发展工业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期间经济工作的首位,想方设法扩展工业投资,强力推进工业“倍增方案”的施行,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措施。要根据本身优势,结合产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筹划、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走集聚式集约式发展道路,努力完成跨更加展。
二、完善组织架构,理顺促进工业投资体制机制
工业投资公司员工资质办理制度
为加强对员工资质办理的规范管理,切实做好员工资质办理工作,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1、本办法所称的员工资质证书含员工职称类证书、岗位证书和注册类执业资格证书。对员工资质证书的办理本着“集中保管、合理使用、规范办理、责任明晰”的原则,严禁擅自仿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和复制上述证书及复印件。
2、员工资质证书的办理机构和职责。公司办公室是公司员工资质证书的综合办理部门。负责公司员工资质证书的收集、保管和统一综合办理等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是员工资质证书的协作管理部门,负责与其职能相对应的员工资质证书的申办、变更、注销、年检等工作。
3、员工资质证书的收集、保管及使用。员工资质证书由公司所属各单位、部门负责收集和提供,并填报《现代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员工资质证书收集登记表》,其原件、复印件交公司办公室集中保管。办公室指定专人代办,实行严格的收集、登记制度,并负责做好员工资质代办的咨询服务工作,随时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安全、方便办理员工资质证书,公司办公室应对员工资质证书进行备份,建立电子文档,分类管理。
4、员工资质证书的申办、变更、注销、年检。公司办公室应根据公司的需要,按规定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申办员工有关资质证书,应根据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规定和要求,根据员工相关职业资质证书相对应的职能分类,本着专业对口、有利管理的原则,做好公司员工资质证书的变更、注销、年检工作。
5、员工资质证书的申办期限和处罚措施。员工资质证书的申办期限为天。需要上交员工的各类证书及个人的学历证、学位证、身份证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责任单位(部门)和责任人通报批评,并视其造成的后果,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未在规定时间内和要求上报相关资料,造成资质证申办、变更、注销和年检不能办理的;不按规定时间送交员工资质证书的;由于员工资质证书未按时送交而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证书保管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借出资质证书的;损毁或丢失资质证书的等。
市委工业和信息化投资意见
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战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迎难而上,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是实施“”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为贯彻中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工作,确保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全面完成我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工作任务
年,我市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趋好,但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因此,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战线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突出抓好培育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
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投资要完成亿元的目标。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大型企业(集团)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按照《年各区县(自治县)工业和信息化投资计划表》和《年大型企业集团工业投资计划表》所确定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工业和信息化投资任务。
二、抓好“”工程,实施“双百”计划,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
全力抓好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工程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年我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工程是:长安福特15万辆乘用车项目、西永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项目、小康汽车25万辆微车项目、青山变速器工业园项目、攀渝钛白30万吨钛白粉搬迁技改项目、化医集团MDI一体化项目、东方光大240万千米通信级塑料光纤项目、万达150万吨镀锌彩涂卷板项目、格力电器北部新区空调生产基地项目、渝能泰山1500千米环保智能型交联电缆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447亿元,预计年完成投资81亿元。
当前我国工业投资结构变化特点分析
“八五”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投资结构发生了顺应经济发展与改革趋势的积极变化。进入“九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转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通货紧缩威胁加重,投资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处在转轨过渡时期,投资结构依然存在许多传统体制影响下的痕迹。
总量特征:工业投资比重显著下降。
“八五”以前,我国工业投资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国有单位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占据“半壁江山”,1990年达到58.5%。“八五”期末这一比重迅速降至41.5%,1997年继续下降到37.1%。随着1998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工业投资比重还会进一步降低,突破三分之一防线亦在所难免。这期间,农业投资比重成功止住了“八五”时期的下滑势头,重返1%以上,并超过1990年的水平,这是在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积极推行各项稳定农业政策措施的努力下取得的成果。随着各种生产服务和消费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及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急剧上升,继“八五”期末超过工业以后,1997年进一步达到47.4%,比1990年上升近20个百分点,占据国有投资“半壁江山”指日可待。其中尤以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投资比重上升最为迅速,由1990年的11.4%上升到1997年的24%。
内部结构:基础工业仍唱主角
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投资中基础工业比重基本保持上升态势。如果不包括机械工业,仅计算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我国基础工业投资比重在1990年已达70%,“八五”期末上升为75%,1997年突破了80%,国家强调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产生了显著效果。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最为强劲,比重由1990年的48%激增到1997年的63%,尤以电力工业投资的领涨作用最为显著,其同期投资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现已接近全部国有工业投资的三分之一。
进入“九五”时期,国有工业投资增势趋缓。在39个工业行业中,除煤炭、石油、饮料、服装、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炼油、橡胶、塑料和电子等11个行业外,其他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行业投资出现负增长,制造业投资总体上年均下降4%。原材料工业投资年均下降幅度高达近7%,与其在“八五”时期平均27%的超常规增长形成巨大反差。连同其他行业投资普遍下降的事实来判断,我国工业发展由总量高速增长转入结构调整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
黑龙江工业史三次投资分析
1引言
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进入工业化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其近现代工业建设历程丰富,成果显著,为国家迅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黑龙江工业史上的大规模投资开发,有三个历史时期。
2中东铁路的修建与旗地开禁的民族资本投资
20世纪以前,黑龙江地区尚被清政府视为满族龙兴之地,没有开禁,有的只是规模较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旧式作坊,1897年中东铁路动工修建,至1903年建成通车,带来俄罗斯与中国关内人口流入。“中东铁路修筑过程中,曾雇佣20万—30万来自华北地区农户充当苦力。仅中东铁路沿线附属地的建筑工人在1900年已达6.5万人,随着铁路和城市建设高潮到来,建筑民工多达17万人。”[1]1904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全面开禁,招垦移民。其间中原灾荒,人口流入,据清政府1898年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人口约2000人,到1922年,哈尔滨人口已达38万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移民潮的涌入、交通发展与消费能力的增加促成了外资与民资投建的新式工厂和工坊的发展,包含了酿酒、制糖、卷烟、油坊、面粉食品加工、亚麻纺织等工坊,形成了黑龙江近代工业基础,其中榨油、制粉和酿酒构成了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日俄战争以前,俄国的在华投资5亿多卢布,75%集中在哈尔滨。道胜银行随中东铁路工程队来到哈尔滨,控制金融信贷。据统计,哈尔滨铁路附属地内各种企业1967家,规模较大的几乎均为俄国企业。”[2]移民带来资本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尤其制粉业发展迅猛,生产能力曾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到外资兼并收购竞争等影响,随着日本势力的不断渗透,奉系官僚资本、其他民资等又受到日资的垄断和盘剥,至伪满以前,开始走下坡路。总的来说,第一,除车辆厂、船厂、运输类工业和电力、能源产业以外,食品是最主要的,基本没有重化工业。第二,受东北地区消费、移民、战争等因素影响,投资带来的新式工坊不仅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张,更主要在工艺设备、技术和组织上是具有近代工业的雏形的。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政策成为这一时期工业投资的主要拉动力。形成黑龙江工业史上的的第一轮开发热潮。
3伪满时期的工业
伪满时期的日企投资形成了黑龙江最初的重化工业,从接手中东铁路开始,由初期的“满铁”到后来分化出的电报、矿业、航空等各行业垄断公司(会社),日资控制了东北,构建了殖民地经济。根据日本1942年提出的五年计划,日资对东北的投资总规模在178亿元左右。仅“日产”的投资规模就达到129亿元。伪满实行经济一体化的管制经济政策:1932年关东军提出经济统制政策,1933年伪满国政府经济建设纲要提出重要产业的军事统制原则,1934年日本内阁通过伪满《经济统制方策要纲》,规定将日满经济作为同一组织体系。1937年的重要产业统制法规定,国家不仅直接投资,而且实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伪满时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齐齐哈尔商户从1939年至1941年倒闭1521户,占原有的63%。[3]但另外,日资除了兼并原有的消费类轻工业外,增加了重化工业,重视工业基础建设。形成了电力、煤炭、化工、水泥、飞机修理等为主的军事重化工业。煤、电、铁、铝等产业产值迅猛增长,伪满后期东北形成重化工业基地。在黑龙江,形成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和齐齐哈尔、鸡西等几个重要的工矿业基地。但殖民地经济在工业布局上是失衡的,日资企业以盘剥、掠夺和消耗为主,重产出不积累,以人力换资源,形成典型的资源掠夺型投资开发。
增强工业投资推进经济发展
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地区国民经济的根基。以工业投入为主的实体经济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结构。在大力倡导做实业的当前,如何加强工业有效投入,从根本上扭转工业有效投入不足的不良倾向,对浙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工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工业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处于不断提升发展过程之中,但依然存在明显不足。规模排名节节后退。2006年和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规模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四位、第八位,呈现出节节后退的态势,并开始明显落后于经济总量第四位的排名。“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额19620亿元,仅为山东的47%、江苏的70%、河南的79%和广东的97%。工业投资规模相对兄弟省市低,关键是规模扩张速度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速9.7%,分别比河南、江苏、山东、广东低23.4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42.2%下降到2010年的37.2%。投资结构持续固化。多年来,工业投资仍主要围绕纺织、轻工、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扩张,投资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除了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得到较快甚至过热的扩张外,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入严重缺乏。2006年,全省工业投资额前十大行业分别为电力、纺织业、化学、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专用设备,2010年新增非金属矿物,替代了纺织服装,其余行业排序仅略有不同。而同期的江苏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重点,聚焦政策、加大力度,形成合力进行重点扶持,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江苏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88.3亿元,占当年工业投资的比重已高达26.7%。
投资效果明显落后。工业投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上。从2006年到2008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分别为2.52、2.29和2.66,分别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低0.31、0.42和0.26。从与江苏、山东、广东等兄弟省市横向相比看,浙江滞后两年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偏小,2008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仅为广东的51.8%、江苏的68.2%、山东的95%。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本质上,浙江工业投资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于工业经济母体自身内在的素质性、结构性和资源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首先是大量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自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也没有根本改变。其次是浙江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等原材料工业领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是土地、能源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其中工业用地的制约作用尤为突出。从全省工业投资规划用地面积看,自2007年以来工业投资规划用地面积增长缓慢,从3.52亿平方米增长到3.7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仅为2.2%;从实际征用和购置土地面积看,2006年以来处于下降状态,从2006年的7262万平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5771万平方米,年均下降5.6%。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浙江工业用地极为紧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明确工业投资重点方向
“十二五”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发展既要承担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任,又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再创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为实体经济大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投资领域上,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迎合世界技术革命浪潮、增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以形成浙江经济新增长点,尤其要重点投资和发展省政府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科技、信息化和资本三种手段改造、提升一批浙江“有文化、有历史、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特点,打破制度性障碍,突破“弹簧门”和“玻璃门”,引导民间资本重点投资矿产资源、能源、生产服务业等行业领域。投资规模上,要更加注重加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