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6:0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化进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进程思考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其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加值及其就业人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高,其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效益提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旗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旗委、旗政府把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放在了更多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工业富旗”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实施使全旗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建材饮品业、烟花业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21.1%,并呈加速增长态势。到*年末,全旗工业企业达到771户,总资产6.3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4.6亿元,上缴财政收入4200万元,财政贡献率达到33%,提供了2.5万个就业岗位,并且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对工业化标准的定义和解释,按照产业结构标准,一产比重降至20%以下、二产比重高于三产时,工业化进入中期。*年*旗一、二、三产的比重为49.8:21.1:29.1,就*旗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而言,*旗仅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或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阶段。目前,*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全旗工业经济仅6.3亿元的存量,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存量相比差距巨大。二是工业经济投入少。*年全旗工业投入仅为2.1亿元,并且缺少大的工业项目。三是发展速度慢。*年全旗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3亿元,增速达到23.2%。从增速上看很快,但是由于*旗的工业增加值基数小,每年增加的绝对额相对较小。四是缺少大的企业和大项目支撑。全旗工业企业资产和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有内蒙古金陶股份有限公司1家。五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技术水平低。全旗工业经济主要以矿产资源开发、烟花、建材、饮品、农畜产品加工等主,缺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体到*旗而言,走什么样的工业化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旗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加以研究。*年旗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提出要集中精力发展工业经济,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把*年确定为“工业攻坚年”。笔者认为推进*旗工业化进程的总体思路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资源为依托,以民营化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和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大项目,努力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营造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工业化是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旗是农牧业大旗,过去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总是停留在耕、种、养上,工业意识不强。推进工业化进程,全旗上下必须强化工业化意识,必须牢固树立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富旗”发展战略。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工作上的重中之重,既要有战略上的谋划,又要有措施上的部署,形成重点抓工业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苏木的领导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工作,积极研究发展措施,要有抓不好工业经济的领导不是好领导的思想观念。二是要加强领导力量。各地区党政一把手至少要用主要精力抓工业,分管领导拿出全部精力抓工业。特别是乡镇苏木要调整工作重点,抽调精兵强将从事工业经济工作,用一流素质的干部抓重中之重的事业。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对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苏木和对发展工业经济贡献大的旗直部门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发展工业经济做出贡献的乡镇和部门的干部要优先提拨使用。三是要落实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责任制。把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到每一个领导头上,形成责任机制。同时,要加大考核力度,在考核上要重点考核一个地区新上了多少企业,投资多少,新增税收多少,工业经济增速是多少,效益怎么样,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的拉动力等等。

二、突出项目,增加工业经济发展载体。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总量扩张,突破这一重要门槛,需要上一批项目,尤其是要上一些大项目。目前,*旗工业经济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缺少大的项目拉动,*年*旗列入赤峰市专项推进的项目仅有沙棘系列产品开发续建项目1个。因此,项目建设是*旗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切实加强工业项目库建设。旗里和各乡镇苏木都要成立专门的班子,投入精干力量,抓紧规划、论证、储备一批有吸引力、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切实抓好项目库建设。在抓好中小工业项目规划、论证的同时,要规划设计一批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在项目规划上要瞄准国家产业政策精心筛选一批工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赤峰市投资支持或列入上级建设规划。三是要围绕*旗的资源优势、生态产业优势编制一批优势工业项目。*旗是全国生态建设先进旗,先后荣获“全球500佳”和“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荣誉称号,要把这些荣誉高、叫得响的品牌导入工业发展之中,重点是要在饮料、白酒、啤酒、杂粮及其它土特产加工上做文章,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旗绿色、无污染品牌。

三、狠抓招商,迅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工业经济,靠自己积累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走招商引资的路子。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在招商,经济发达地区也在招商,并且招商的力度都很大。如何在工业经济招商的竞争中取得实效,重点是要解决招商载体问题,解决拿什么招商的问题。具体到*旗而言,一是要围绕产业链招商。产业链招商不但可以降低投资经营成本,有助于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提升市场对企业的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围绕产业链招商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旗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重点有三个,一个是烟花产业链,第二个是矿产业产业链,第三个是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招商引资必须紧紧围绕这几个产业链进行,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二是围绕资源优势招商。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旗有着丰富的黄金、铁、铜、铅锌、钼、煤、石灰石、热水等资源,同时还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些资源优势都是招商引资的优势,也最能吸引投资者。因此,必须在合理规划、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三是围绕重点项目招商。对一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的重点工业项目,要加大论证工作力度,形成详尽可研报告,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吸引外来投资者。四是围绕存量资产招商。存量资产是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要对闲置的工业存量资产要善于卖和敢于送,敢于拿出最好的资产与外资合作,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发展、贡献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只要把闲置资产盘活了,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了就可以大胆地去做。五是围绕工业园区招商。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在抓好大的投资项目入驻园区的同时,还要制定政策,吸引一批基本符合园区产业规划、投资规模的中小企业进驻园区发展创业,逐步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六是围绕*在外地工作的人多的优势招商。关系也是资源。*在全国各地工作的人很多,必须加强与这些人的联系,一方面让有实力的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让他们牵线搭桥,为全旗招商引资做贡献。四、制定政策,建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政策具有吸引性和引导性,制定一个好的政策就能发展一个产业。就*旗而言,发展工业经济必须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一是要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一些新发展的企业要认真落实中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支持企业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完成初始原始资本积累。对一些财政贡献大的纳税大户要实行重点保护,并且政府可采取以奖代返的形式对其进行奖励,鼓励其做强做大。二是要有优惠的用地政策。*旗土地资源丰富,对工业项目的的承载能力强,这也是*旗的比较优势,必须把这一优势发挥好。在工业项目征占地手续上,有关部门要及时便捷给予办理。同时,在征占用地形式上可采用征用、租赁、借用和以土地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工业项目建设,在用地上都可以大胆探索。三是要有资金支持优惠政策。要象支持产业化建设一样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无论什么所有制的企业,也无论规模大小,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只要对财政有贡献,就要从资金上给予扶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国有企业才能享受到无偿资金支持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对一些建设成型、发展前景好、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要给予贴息、以奖代补、无偿资金支持等政策,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看到政府对他们创业的支持,增强他们创业决心和加快发展的信心。

查看全文

谈论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方案

[摘要]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较弱,制约了中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就国家财税政策而言,要通过国家财税政策的适当调整直接对中部地区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化给予支持和帮助,改善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化;财税对策

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中部六省区工业化进程缓慢,数据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的推进阶段。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较弱,不仅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成为全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加快工业化的基础要件,但政府的宏观财税政策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一、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国家及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最终实现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再走向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因此,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迫切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工业化。

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是加快中部地区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2003年,中部地区城市化率仅30.5%,不仅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还低于西部31.4%的水平,比东部地区的54.5%更低。因此,要提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

查看全文

工业化进程中货物运输分析论文

摘要: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货物运输需求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探求发达国家工业化不同阶段货物运输需求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把握未来我国货物运输需求在运输需求数量、运输需求类型、运输需求质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工业化;货物运输需求;需求特征;运输需求数量;运输需求质量

运输需求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任何有关运输方面的战略研究都是以对运输需求的分析与预测为起点的。然而,无论是运输需求理论问题研究还是运输需求数量预测,尽管客观上存在着工业化进程对货物运输需求的影响问题,但除北京交通大学荣朝和教授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外,很少有人系统探究工业化进程中货物运输需求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于货物运输业发展内在的联动关系。实际上,工业化对货物运输需求影响很大。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货物运输需求流动实体——“货物”的品类和数量不同,“空间位移”要求不同,货物运输需求的特点和内容亦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过程,其工业化不同阶段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对工业化起步较晚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未来的“十二五”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对交通运输系统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依据,只有明确了货物运输的需求特征才能提供有效的运输供给。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货物运输需求变化规律的探求,来揭示未来我国货物运输的需求趋势,以期为政府运输发展政策制定及货物运输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提供理论支撑,从而解决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做好交通运输“三个服务”,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化的阶段划分及其与货物运输需求的内在关联

工业化泛指一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渐从以农业为主体转化为以工业为主体,并向第三产业过渡,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都超过第一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关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划分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和局限性。例如:钱纳里等的基于人均收入水平的划分,将工业化划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库兹涅茨等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社会;联合国基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的划分,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化、正在工业化、半工业化、工业化等4类。由于依据的理论和标准不同,结论往往不尽一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套综合评价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据此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并确定了不同阶段的标志。见表1。

查看全文

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项目大开放 ——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深刻分析广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把加快工业进程确立为我区“七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加快广西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我认为,从广西当前的实际出发,加快工业化进程,关键是树立大产业观念,突破口是推进大项目,根本措施是实施大开放。

一、以树立大产业观念为先导,形成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共识

推进工业化是一项大战略,在广西新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位置,是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关键,事关广西未来发展的全局,必须牢固树立大产业观念,充分认识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做大第二产业是优化广西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广西“十五”计划的主线。当前,我区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的所占份额严重偏低。据统计,1999年江苏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3.2:50.7:36.1,浙江为11.9:54.3:33.8,上海为1.9:48.5:49.6,广西为35.2:35.7:29.1。广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比江浙沪三省市差三分之一以上。从总体上看,广西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规模不大,企业素质不高,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强。只有推进工业化,才能直接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

——做大第二产业是壮大广西财力的迫切需要。一个地方的财力强不强,最重要的是看工业强不强,看有没有一批上规模、效益好能支撑地方财政收入的大企业。财政实力较弱,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是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广西缺乏一批拳头产品、骨干企业,工业提供的财源匮乏。先进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工业是财政收入最重要、最稳定的来源。工业化水平低,提供就业机会就少。目前广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11%,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这不仅影响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继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只有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为广西财政提供可靠的财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查看全文

工业化进程中投资规律及启示

一、不同工业化阶段投资率变动的一般规律

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和理论不尽相同,比如钱纳里的按人均GDP划分方法、西蒙•库兹涅茨等的按三次产业划分、霍夫曼的按工业内部结构划分、配第—克拉克的按劳动力结构划分等,但基本都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四个阶段。从美、德、日经济发展历程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投资率呈现两大规律性变化。规律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或称为“倒U”型曲线)。工业化初期投资率缓慢上升,中期投资率快速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后期投资率逐渐下降,工业化进程结束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投资率呈现缓慢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趋势(如图1)。尽管总趋势相近,但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进入工业化的时段、文化传统及主导产业等存在较大差异,投资率绝对数值差别较大,比如投资率最高值,美国26%(19世纪末),德国30.5%(20世纪70年代),日本38.8%(20世纪70年代)。只有到工业化进程结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各国投资率基本趋同,都稳定在20%左右。规律二: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告别高增长,但仍将维持相当长时间高投资率。战后日本用了20年时间初步走完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投资率从1952年21.3%逐步上升到1970年38.8%的峰值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1970年后,日本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从多年超过10%的高增长下降到5%左右,但投资率却维持在37%至38%,到1975年下降到32%。之后尽管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年份均保持在30%左右,持续了长达25年,2000年后才逐渐下降到20%左右(如图2)。

二、辽宁现阶段投资分析

在“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我们曾综合运用人均GDP、三次产业、工业内部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城市化率等划分方法对辽宁省工业化阶段做过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辽宁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投资率变动规律,审视辽宁近十年来投资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但增速已呈下降趋势。自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如图3所示,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3年的2082.7亿元扩张至2012年的21836.3亿元,进入全国前三甲,仅次于山东和江苏。十年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倍,年平均增速达到29.8%,大大高于全国23.6%的平均水平。但增速在2004年达到44%的峰值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增速已经下降到23.5%,2013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为22.1%,增速下降的整体趋势已经确立。2.投资率居于高位,但投资效益和边际收益率逐年下降。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辽宁投资率呈现迅速上升态势。如图4所示,辽宁省投资率从2002年的33.6%上升至2007年的59.5%,之后一直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从趋势上看,这基本符合工业化中后期对于投资强劲需求的国际规律,但投资率数值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也高于全国以及工业化进程比较接近的江苏、广东两省。尽管投资率近年来一直比较高,但投资收益率并不高,如图5所示,辽宁省的投资效益系数不仅低于江苏、广东,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投资的边际效益也呈现了递减的态势,2002年每增加一万元投资,能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25万元,到2011年已经降到了0.12万元,下降幅度超过了50%。由此可见,提高投资效率已刻不容缓。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渐趋合理,但行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在投资的产业结构方面,2003年以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从40.3%上升到48.2%,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略有回落,从55.3%下降到48.5%。第二个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在经历高点后重新回落,2012年已经回落至43.7%,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则上升到53.8%。而在整个过程中,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2%-4%的区间内(见图6)。这样的变化趋势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一致的“。振兴”初期,借助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既有的产业基础,传统优势产业吸引了一批大投资项目,在这些投资的带动下,第二产业投资迅速扩张,投资比重上升,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第二产业投资的增加正是对“振兴”前产业发展滞后的补偿,通过投资还清了“历史欠账”。在这一阶段结束以后,回归了工业化后期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回升,反映了投资需求正在由第二产业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辽宁投资的产业结构经过“振兴”初期的特殊阶段后,正在逐渐趋于合理。投资结构问题的重点在于行业结构上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冶金、石化行业投资比重依然过高。2011年,辽宁冶金、石化相关产业投资占整个第二产业投资的37.1%,占全部投资的13.2%。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略显不足。以其中信息产业为例,2011年投资仅为104.7亿元,只相当于冶金行业投资的二十分之一,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仅为0.6%。三是房地产投资占比较高。2011年辽宁房地产投资达到4884.5亿元,是2003年的9.5倍,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四是科研、教育投资略显不足。2011年,辽宁省用于科研及教育的投资分别为107.8亿元和178.1亿元,占整个投资的比重分别为0.6%和1.0%,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2和1.2个百分点。可见,加大对新兴产业、科技、教育等的投入,逐步摆脱对传统产业、房地产业投资的依赖,是优化投资结构的方向。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辽宁投资进行了以下综合判断。第一,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所回落,但仍将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理论上讲,实现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同拉动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但依据我们的国情和省情,短期内出口和消费仍无法取资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一是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外向动力,受全球经济波动以及贸易格局的影响较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从2005年的贡献率下降为-6.9%以来,一直就没“转正”过,2009年更是达到了-18.1%。尽管近年来出口基地建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其表现有所回升,但期待未来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难度较大。二是消费是公认的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图7所示,过去十年来增幅非常有限。且扩大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育,这是我们长期坚持下去的努力方向,但试图短期内将其培植成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既不容易也不现实。投资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毋庸置疑。如图7所示,从2003年开始,投资便取代了消费,成为拉动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除2004年以外,近十年来辽宁省投资的贡献率均维持在70%以上,在2009年达到76.6%的峰值后,开始逐步回落到2011年的70.4%。尽管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相同阶段相比,辽宁目前的投资率绝对值确实偏高,但按照工业化后期投资率变化规律,高投资率仍将维持很长一段时期,投资总量还存在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投资仍将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第二,投资已经到了从保障总量转向提升质量的时期。从一般规律看,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放缓但投资率仍然较高,说明这一时期投资的效率开始下降。当投资总量的扩张已经很难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时,提升投资质量就成为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这一阶段,也都在通过转变投资方向等努力提高投资的质量。通过前文分析,辽宁的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严重,投资效益不仅低于发达省份,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投资效率已经迫在眉睫。辽宁已经到了从保障投资总量转向提升投资质量的时期。第三,要逐步摆脱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偏好,重点引导和保障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生产和生活的前提保障,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相比于产业投资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但二者必须保持协同的节奏,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造成巨大的社会财富浪费,而且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辽宁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铁、机场、港口、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沈大高铁建成通车,大连机场、朝阳机场和丹东机场扩建完成,高速公路突破39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电力、气化工程等能源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红沿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辽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水利和污染物处理设施等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可以说大型基础设施已经能够承载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达到了适度超前的要求。但当前仍存在着以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冲动,这值得我们警醒。在“失落的十年”中,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用超过6万亿美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用这些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桥梁、高速公路、大学等设施,但由于过度超前,这些设施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使政府背上高额债务,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辽宁步入工业化后期投资的战略选择

世界经济复苏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确认,辽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现阶段,抓住投资仍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辽宁已经步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的投资导向(见表1和表2),应适时调整辽宁省投资的战略选择。1.以实现创新驱动为目标,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据此整合全省科技资源,打造人才特区和创新高地,构筑若干支撑辽宁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无论是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是大量基础投资刺激政策,都只能起到遏制经济下滑的短期和局部效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引发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层矛盾和问题,直到诞生足以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革命性新技术,催生一个全新的产业,才有可能真正引领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对于工业大省的辽宁而言,投向哪个行业都可能引发产能过剩。我们建议,在现阶段这样投资的迷茫期,应义无反顾地投资科技,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积蓄力量。技术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应重点围绕工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如投资兴建辽宁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程中心和大型实验室等。并据此整合全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人才特区和创新高地,构筑若干支撑辽宁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不仅要建设成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基地,更要建设成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孵化高科技企业的摇篮,支撑辽宁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2.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政府投资重点投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百姓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为企业和个人投资奠定良好的社会支撑。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改善民生既是投资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要求政府重点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资,为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从国际经验来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美、日、德等国家均致力于民生领域的投资。就辽宁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加强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具有“一石多鸟”的价值:首先,高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为近年来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布局的中小城镇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社会资本投资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以沈阳为核心的都市群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沈阳经济区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而且将会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投资空间;再次,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是实现投资与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3.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树立企业在产业投资领域的主体地位,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向辽宁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市场化改革将为我们带来最大的红利,其根本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下放投资的审批事项,构建服务型政府。集中精力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开放投资领域,建立平等的投资政策,激发企业投资主体的活力,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树立企业在产业投资领域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向辽宁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导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等领域。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领域的投资,提升目前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本向终端产业投资,发展轻型化产业,补齐产业链,提升产业丰厚度。4.以均衡发展为理念,通过政府示范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实现区域、行业、城乡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总会向着能够使它保值增值的地方流动,因而也会形成投资的“马太效应”。近年来辽宁省投资分布并不均衡,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热情较高,重化、冶金等产业基础较好的行业备受青睐,城市投资规模远远大于农村,经济领域的投资远高于社会和生态领域。投资的这种不均衡,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同时也说明,在一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新的投资空间,如果政策得当,可能成为新的投资需求,提供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破解投资不均衡的困局,需要重新调整投资政策和产业规划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行业领域的投融资环境,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向,逐步实现区域、行业、城乡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

查看全文

地方工业化进程分析论文

1.推进青海工业化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结合。青海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既为工业提供原料,又为工业品拓展市场。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而且体现在农业领域,即不断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推进农业的工业化、社会化。因此,要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基地为依托,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青海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城镇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经济能量集聚地和商品集散地,加速城镇化可以促进工业化。信息产业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新兴重要产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青海推进工业化要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结合。要注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村工业化水平。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工业的硬环境,通过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同时,注意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

2.工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进工业化,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实现后来居上是不可能的,但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符合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生态利益,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是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速度。否则,就将欲速而不达。当前,在把握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中,绝不能只追求量的扩张而“饥不择食”、盲目引进,对那些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应拒绝引进和发展,绝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社会生态利益为代价来谋取暂时的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最终将是慢速发展或完全失去发展的基础,国内外这样的教训是非常之多且非常深刻的。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坚持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工业的发展固然很重要,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各种生产要素大跨度组合、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仅仅“靠山吃山”、依靠当地资源和市场的内向循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显然是行不通的。我国已加入WTO,事实上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分工合作,任何地方在封闭的状态下关起门来搞建设已不可能。因此,在推进青海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冲破“食桑作茧”、“画地为牢”的思维定势,把工业发展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大格局中加以定位,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和外向度,拓宽工业发展的空间。

推进青海工业化明确的目标

工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十五”期间,工业总量明显增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效果,工业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水平在全国排位前移。到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达到34%,强省富民取得实质性效果。

查看全文

关于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取向的体制创新以来,我市农村工业化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区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4年底,全市乡镇工业产值2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7亿元。基本上形成了机电、船舶修造、化工、光学仪器、电子按摩器、五金工具、石板材、农副水产品加工、竹木工艺纺织、陶瓷、调味品、服装等行业门类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涌现出了一批象福安万达电机,福鼎海鸥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上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创名牌产品。随着近年福宁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温福铁路的动工修建,各县(市、区)一批工业园区的启动开发,预计今后几年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将会明显加快,其主要做法及成效是:

1、重点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培育改造和结构调整,我市农村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电机、食品、建材为主导,医药化工、船舶修造和冶金为重点的3+3产业发展框架。其中福安的电机电器行业2001年就实现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1%,到2004年产值达到58亿元。2001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0多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2004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达81亿元。我市石矿资源丰富。以福鼎玄武石材为代表的建材工业,2001年实现产值约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医药化工、船舶修造和冶金等产业,目前,所占比例虽然不大突出,但近年技术改造力度大,科技含量提高较快,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明显,将成为下一阶段加快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工业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查看全文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市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水平、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决战阶段,是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全市工业战线肩负着保持优势、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重任。为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苏发〔2005〕15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抓好自主创新、优化结构和资源节约三大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度化、布局合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并重。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并进,进而提升制造业水平。二是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努力将外向型经济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优势。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外溢,强化产业配套协作,提高我市本土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三是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适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针对土地、能源、资源和人口禀赋情况,实施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相同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劳动保障、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五是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相协调。按照“好中求快、快中求优”的要求,把科学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增长方式转变全过程,坚持以调整促发展、在发展中调整,通过调整与发展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16%,综合效益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查看全文

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思考

一、**工业历史概况及评价

(一)**工业历史概况

从建国开始,**传统工业体系可分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涉及20余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大类一是采掘、冶金工业;二是能源工业;三是建材工业;四是机械工业;五是食品工业;六是轻、化、纺织工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查看全文

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城镇化反映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我县原是一个农业县市,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经营城市意识,人均gdp达到了1905美元,城镇化率超过了32%,从一般规律上说,已经具备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中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逐步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转型。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工业化可以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可以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不能离开工业化,同样,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只有把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与作为社会过程的城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相对集聚和滚动扩张,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离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必定失去经济的支撑,进而导致城市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和城镇化进程的迟滞。

3、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形态等方面的转换。因此,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城镇化的支持与响应。城市日益提高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其支撑作用和集聚效应,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层次也高。

4、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工业化刚刚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的竞争。对于我县这样一个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艰苦的县份来说,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