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5:09: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废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业废物论文:工业固体废物的风险分析
本文作者:蒋苏淮程亮工作单位: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
制度机制风险分析
如前所述,现有法律规定从文件效力层次上看已涵盖法律规范的所有层级,同时,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授权,对工业固体废物进口业已形成海关、商检、环保等多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详细的监管制度,然而,由于某些制度订立尚欠科学,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制约,难以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制度机制风险仍现实存在,使得工业废物走私行为屡禁不止。1.工业固废分类标准单一,以堵代疏。考虑到工业固体废物入境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本国工业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及处置带来的冲击,我国严格限制进口固体废物的种类。将固体废物按照资源化程度和环境风险高低分为禁止进口类、限制进口类和自动许可类,分别制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到工业废物上,以矿渣为例,我国现行政策几乎将所有经过提炼生产的矿物残渣均置于禁止进口类别。即便少量允许进口,也要求必须经过严格的再加工,达到近乎化工产品的要求。这种主要以品名而非金属含量来确定是否允许进口的方式,使得很多仅提取了部分所含元素,尚有大量可利用元素,提炼工艺简单,对环境污染性较低,量大而价优的“二次矿”①被严格禁止进口。在巨大需求和价格优势的诱惑之下,众多工矿企业铤而走险,选择走私进口。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各类所谓矿渣走私进口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2.许可证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我国对限制类工业固体废物的进口采用许可证管理,由国家环保总局签发《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方准予进口,并由各地环保部门负责对进口后的工业固体废物的流向、贮存、处置进行监管,保证许可证的正当使用。然而,按照现行审批思路及做法,对许可证的发放主要考虑申请企业的生产能力及是否具有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多采用核定总额按年发放的方式,而非根据企业生产能力、经营状态适时调整,对工业固体废物入境后的流向等也主要依靠书面审查。如此,《许可证》核发企业的固废进口及处置行为基本游离于环保部门的实质监控。实践中,部分企业申领到许可证后直接进行倒卖。或采用先行与买证企业商谈好,再以自己的名义与外商制作一整套外贸单据,继而在获得通关放行后再以内贸形式销售给实际货主的方式走私固体废物。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违法犯罪惩罚成本较小,倒卖许可证走私已成为近年来新兴的工业固废走私方式。3.HS编码与固废目录未能实现完全对接。HS编码是编码协调制度的简称,其全称为《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Conventionfor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该制度是科学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标准语言,全球贸易量90%以上使用这一目录,我国从1992年1月1日起进出口税开始采用HS制度。HS编码与固废目录之间的衔接不顺,其实是国际通例与本土政策性规定之间的矛盾使然。对于工业固体废物进口,我国持严格限制之态度,事实上,某些列入我国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固体废物(如废钢、废铜、废铝、废纸)在国际其他国家属于自由贸易商品。固体废物目录中列明的固体废物并不能完全对应于HS编码,因此实际监管中,海关关员需要在对照HS编码的同时对照固体废物进口目录等贸易管制性文件,操作难度较大。4.检验鉴定机制不完善。根据现有法律,国家商检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口废物的检验工作。具体到口岸监管来说,对以“废物”申报进境的固体废物,必须经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发放《入境货物通关单》后,海关方可放行。而对于以伪报为“其他货物”申报进口的固体货物——这是工业固废走私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形——海关则有权根据固废法进行认定,必要时,亦可直接送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固体废物属性检验。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国海关化验室以及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测技术中心再生原料检验鉴定实验室等三家机构有权对固体废物属性进行鉴别。据此,海关、环保、检验检疫部门均可对固体废物进行认定,且无效力上的差别。同时,由于三部门间对固废监管的路径以及依据不同,导致一些案件中,不同的认定主体对同一批次货物作出不同的认定结论,造成违法事实不清。鉴定时间长、费用高,是海关口岸固废走私查控的另一阻力。如上所述,大部分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在走私入境时采用的是伪报品名的方式,海关关员在审单时较难发现异常,而对海关实货查验现场关员来说,受专业性的限制,对于货物真实属性更多需依靠鉴定和检验。然而,受鉴定机构的数量、鉴定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对是否是固废的鉴定通常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而对于疑似固体废物的货物原则上不能缴纳保证金放行的,这近一个月的集港将产生大量费用。在追求通关效率的今天,面对企业动辄就投诉上访的威胁,现场关员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的鉴定采用排除法,同时需要多名专家的实验分析,鉴定费用不可避免地高居不下。现实中,大约每单送检货物鉴定费用在8000-10000元间,这对办案部门来说实难承受。在实际上也阻碍了固废走私行为的发现和查处。5.对走私进境工业固废的处置制度存在设计缺陷。按照制度设计,对走私进境的工业固废应退运,对确属无法退运出境或者海关决定不予退运的工业固体废物,经当事人向口岸海关申请,可由相关具有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能力的单位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然而,实践中对工业固废的退运十分困难。最简单的原因是,难以找到国外的固废接收人或外国海关拒绝该废物入境。作为《巴塞尔公约》的签署国,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乃本国的公约义务。而简单退运极有可能导致工业固废转移或倾倒入海,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污染。基于上述原因,实践中,对进境工业固废一般由有资质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和利用。然而,由于对无害化处置企业资质核发缺乏标准规范,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掌握的标准不一致。同时,也缺乏对企业无害化处理进程及结果的实质监管,导致实践中无害化企业私卖工业固废的情况时有发生。走私分子只要搞定无害化处理的企业,便可以实现在国内再次购入被查获的固体废物,这变相地鼓励了相关企业和当事人铤而走险。
防控制度完善
1.改革分类制度。应从严把握禁止进口工业固体废物。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设计工业固废分类标准,适当扩大限制进口类别,通过严把许可证及商品检验关,变堵为疏。以矿渣为例,建议适度放开国内紧缺的再生利用资源——如高含量稀缺金属冶炼矿渣的进口,将金属含量而非品名作为划定类别的依据。对限制进口的工业矿渣主要通过许可证管理,对进口企业资质、工艺水平以及环保能力进行评估,防止因加工工艺水平低而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用入境检验保证入境矿渣的质量。2.建立固废进口统一管理制度。对固体废物走私的监管、打击依赖于多部门的配合,应建立综合治理的系统意识,将固体废物的入境许可和国内运输、买卖、生产等各环节有效衔接起来,设计更为合理完整的管控渠道。(1)建立由环保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固废进口统一管理体制,切实形成监管合力。具体而言,确立环保部门的主导地位,制度上保证环保部门对固废进口从申请企业的资质认证——许可证核发——通关后运输——生产——固废最终的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即时监控和动态管理。环保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地对固体废物经营企业进行核查,加强对固体废物源头的管理控制。(2)充分发挥国检部门检验检疫效能,明确职责权限,强化国检部门对进口固废检验、鉴定工作的统一管理。逐步在各主要矿产品进口口岸建立国检部门检验鉴定中心,对于常见固体废物实现快速检验鉴定,鉴定有困难的再送国家检验中心实验鉴定,以实现鉴定上的快速低价便捷,并结束鉴定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固体废物通关监管,提高海关对固废走私的打击效能。(3)由海关部门负责对固体废物通关环节的监管,发挥其“轴”的连接和主导作用,鉴于固体废物的专业性以及固废目录与HS归类方式的现实有缝对接,可考虑限定固体废物的进口口岸,以实现快速通关和监管。同时,加大机检设备投入,建立固废实物图片库,以便于现场关员发现疑点。对允许放行的固废,可考虑由海关或环保部门通过加盖封条,确保货物流向。(4)国内运输部门应加强对运输货物的单货相符监管,加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查验。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11年底环保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印发了《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关于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和执法信息共享的通知》,明确今后各级环保、海关、质检部门将及时相互通报有关固体废物的相关信息和情报。如何将上述规定落到实处,并通过具体制度保证信息共享的实现,是下一步需着重研究的问题。
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整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全面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防控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整治五年行动实施方案》,针对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整治,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化解存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推进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非法处理处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采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结合方式,利用3-5年时间完成清理整治任务,消除环境隐患。
(二)严控增量,规范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改造,提升全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下降,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最大限度降低填埋和处理量。到2025年年底,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总量增速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能力增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优化提升。
(三)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防范环境风险。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形成“源头减量、过程严管、执法有力、后果严惩、风险可控”的环境监管体系。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产废单位申报登记率达到100%,每年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对其他产废单位抽查率达到33.3%以上。到2023年年底,企业产生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化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二、重点任务
工业废物整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消除污染隐患,着力解决区域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废物利用论文:工业废物利用的冲突刍议
本文作者:朱文兴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
马从唯物论的观点,可以清晰的看出冲突是客观存在,其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无论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其冲突的根源于利益目标和实现利益目标的方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制度安排的缺陷导致;组织冲突是指两个以上组织在相互作用中同时出现不相容或对立的目标动机、行为、态度的过程。组织冲突是客观存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组织必须尽可能地把组织冲突限制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是指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彼此之间在某种程度的行为或目标不相容或对立,所产生的矛盾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和谐状态。具体体现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冲突的方向来看,既包含上下游企业间围绕废弃物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纵向冲突,又包含废弃物开发的上游或下游企业间的横向冲突;第二,从冲突范围来看,不仅仅表现为彼此互相依赖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冲突,还包含与政府、社区等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冲突;第三,从盈利性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其他非盈利性冲突,通过外部收益内部化和间接传导等形式转化为利益间的冲突;第四,从经营过程来看,既存在相对对立,又存在相互合作,为此,不仅仅表现为合作中的冲突,还表现为竞争性的冲突;第五,从冲突的构成来看,既包含企业主体之间的冲突,又包含资源、利益、经营目标、企业间关系等客体冲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也并非都表现为破坏性,其冲突也具备积极性的一面,上下游企业间的冲突,有利于建设新的规范和制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平衡机制,甚至有利于技术工艺改进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冲突问题的解决可能为循环网络扩大建立了更加稳固的基础;冲突的消极的一面主要会破坏循环产业链构建,甚至导致循环链的破裂。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类型及根源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结构性冲突和经营性冲突基本能反映组织间冲突的特点,结构性冲突主要反映合作基础形态和总体的组织间关系结构,包括竞争结构、供需结构、组织结构、彼此差异、资源依赖关系等;经营性冲突主要反映经营过程当中各项冲突行为,包括利益分配、投资行为、交易行为、信息沟通等。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结构性冲突和经营性冲突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且结构性冲突主要体现在刚性、客观,甚至难以控制及改变等方面,对经营性冲突产生重大影响,经营性冲突一方面是由于结构性冲突导致,另一方面是在经营过程中新增产生。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一方面,其组织目标本身就包含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双重目标,双重目标兼容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目标模糊性,从而导致企业自身经营资源难以协调,更何况企业间彼此的目标差异、认知差异、信息差异及角色差异等结构性差异的存在,直接导致组织间冲突产生;另一方面,循环利用网络内在的沟通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等经营机制的不完善,进一步推动和扩大冲突的事态。结构性关系、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影响废弃物处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废弃物市场的供求力量的对比、供求市场结构、空间结构和稳定程度往往导致企业市场势力对抗和利益争夺,产权、契约和关系联接纽带的不同,导致权限、责任、利益分配、沟通机制和合作感知不一致,同样会引发利益冲突、机会主义行为等,这些结构关系都会驱使废弃物供应企业和废弃物消费企业如何合理规避风险,如何合理的降低成本,最终做出加入网络还是独立运作的理性决策。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结构性冲突及其产生莫尔纳和罗杰斯认为相互依赖是组织间产生结构和运营冲突的主要来源,结构性冲突是指出组织间彼此的差异形成的既定关系冲突。在工业废弃物循环网络结构性冲突主要根源为网络结构、供需结构、彼此依赖、彼此差异、产权结构等方面造成的冲突。(1)组织冲突。王兆华[4]从共生组织模式的角度提出实力均衡的自主实体共生和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复合实体共生两种组织结构,不同网络结构,其背后是不同的制度安排。自主实体共生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支配网络内的全部资源,价格机制大于组织间的权威机制,网络契约是成员企业间的主要协调及运行手段,难以形成长远稳定、网络化的行为体系,自主实体共生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主体众多、目标多元化、合作短视性较强,往往导致行为的不一致性,从而出现交易系统冲突。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复合实体共生组织结构,核心企业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主宰着整个网络的运行,非核心企业为核心企业的分公司、生产车间或为寄生于核心企业的局部外包机构,组织间的权威机制大于价格机制,为此,核心企业的技术调整、规模变更等重大决策决定着非核心企业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网络的运行,必然导致组织间稳定性和弹性、内部供应和外部采购、副产品和主产品经营之间的冲突。(2)循环链冲突。循环链的冲突主要指围绕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供求关系冲突,废弃物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的废弃物供应企业与废弃物消费的企业之间冲突,当供大于求时,废弃物供应企业面临废弃物处理环境压力和下游企业市场势力双重压力下的重新选择;当供不应求的,废弃物的消费企业面临废弃物供应商的再选择和重新启用自然原材料的双重选择,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冲突。第二,供求市场结构冲突,单个、多个废弃物生产和利用企业之间的市场结构呈现出多种形态,如一对多、多对一、以及一对一、多对多等[5],不同的市场结构同时存在合作与竞争两种状态,上下游企业一对一情况下,合作比较稳定,但存在结构性风险,上下游企业多对多的情况,虽然会形成废弃物供应企业与消费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但也可能产生恶性冲突性竞争,降低了参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之间的积极性;上下游企业间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情况下,往往会向一对一和多对多的市场结构转变,竞争结构的渐变为从双方无仪价能力发展到一方有议价能力,从一方有议价能力发展到双方有议价能力转变[6],上下游企业市场势力的变化决定上下游企业之间价格与非价格的控制,从而上下游企业由于不同竞争结构导致利益分享合作的冲突。(3)彼此依赖性冲突。汤姆森(Thompsom)指出彼此依赖可分为集合依赖、顺序依赖和相互依赖,其中集合依赖潜在冲突可能性较低、顺序依赖次之,相互依赖潜在的冲突最高[7]。从工业废弃物循环来利用层次来看,集合依赖表现为围绕核心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核心企业行为规模与实力较大,其他小组织单向依赖于核心企业,网络核心可能是废弃物集中提供者、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者等,由于受核心企业权威的影响,废弃物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顺序依赖表现为循环链式的单向依赖,由废弃物上下游企业可以察觉到的彼此依赖的废弃物资源决定,废弃物资源稀缺性越高、开发难度越大和资源替代性越低,彼此之间发生的冲突越大,反之亦是;相互依赖主要是废弃物的提供者、消费者、开发者、基础设施提供者、中介服务等主体的彼此之间的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网络连接,合作范围包括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共享基础设施、能源梯级利用等,网络结构复杂,彼此双向依赖且依存度高,产生冲突可能性大。总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的整体稳定性,且企业间彼此依赖程度越高,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4)彼此差异性冲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成员企业彼此间目标、认识、角色、信息的差异是冲突形成的直接原因,各成员企业目标正相关个体间就会合作,目标负相关就会对抗;循环经济网络组织中的副产品交换和能量梯级利用受到生态产业链、市场、地域距离、产业分布、技术革新、企业的数目和类型、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政策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8~9],且参与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往往属于不同的产业,产业跨度大,成员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文化、运作模式、核心业务等差异性强,再则网络运行的不同环节所承受的收益和责任是不同,这些差异性在合作的初期就会表现为协议初始条件难以达成一致,进而导致经营过程中冲突难以协调。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经营性冲突运营冲突是指在合作经营过程中由于内在机制的不完善而形成的冲突。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具体体现为利益冲突、交易行为冲突、企业适应性冲突、公共性冲突等。(1)利益冲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成员企业的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首先,企业会在利用副产品和工业废弃物发生的费用、购买新的原料和直接排放废弃物费用之间权衡,如果处理成本太高而没有经济利益,即使技术上可行,企业也不会采取合作策略,且由于原材料的市场波动性,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效益失衡,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企业放弃废弃物的使用,造成关系链的断裂,从而导致合作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按照生态运行方式和生态标准建立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化系统,往往存在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高贴现、低资源增长等问题,导致废弃物供应的上游企业和废弃物处理的下游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明显的冲突,废弃物处理设备闲置与缺乏并存,既得利益企业与争取利益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冲突等;再次,低效率市场的不完全性、公共性、达不到最优均衡、代际问题等经济系统的缺陷,导致循环经济利益主体冲突。最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成员企业分工的固化、直接参与权的丧失、利用分配不合理等也是循环网络推进的主要冲突。(2)交易行为冲突。一方面,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成员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且不同企业所属产业的多样性,各方为共生体系不得不进行大量专用性投资,且多数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往往在空间布局上比较集中,为此,资产专用性和区域临近性导致“锁定效应”,如果某个企业外部市场发生急剧变动,可能会采取不利于共生体系的投资行为,从而导致“敲竹杠”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进而产生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参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企业往往根据地方和行业的标准,选择废弃物的最佳去向及用处,但废弃物价值、利用难度和用途等属性难以判断,且存在一定程度信息不对称,往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交易成本过高,产生合作的不稳定性。(3)企业适应性冲突。首先,企业技术需求因素导致的冲突,核心产品工艺稳定性、副产品数量和质量标准、技术成本与效率都会影响合作方式及组织形态;原料的最好用处、不同的能源流向、变化的时间和周期、技术锁定和次优问题会导致企业间冲突的加剧[10];其次,企业的应变能力因素产生的冲突。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变更、工艺调整、市场应变、人员调整等应变能力决定了企业间的衔接、匹配的适应性,同时也会影响合作的风险和收益,同时由于副产品的经营受核心产品的限制,上述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运营转换成本及结构风险,从而产生冲突。再次,企业家个人属性差异形成冲突。受企业内部动机驱使,企业家偏好、企业家理念、信誉和社会责任等都可能影响合作双方的利益。同样,企业间关系、经理人员的关系、网络和网络间的关系、人际的依赖、关系的锁定这些社会资本会影响循环网络的运行[11]。(4)公共性冲突。由于生态产品的外部性及公共性,按照市场交易的供需要求建立的标准,往往促使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纯粹由市场自发的调节,难以保证合作伙伴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的公平及效益,尤其是生态市场的外部性及公共性特征,导致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间的某种偏离,从而产生市场失灵,难以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网络的演进从单一企业向企业共生,从单一产业到产业多样性进化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依赖性、下游企业对原料质量有严格要求,涉及大量的信息保护和信息交换,造成信息不对称,缺乏适应生态化的合理依据和标准,导致产业之间难以建立对接,各经济主体难以辨别产品的质量优劣,促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产生。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管理策略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方案
一、试点及调查范围
1、试点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医药制造业。试点行业表详见附件1。
2、调查单位范围: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的现有单位均纳入本次调查工作的单位范围。
现有单位是指截止到20*年12月31日前完成基本建设、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营的单位。20*年底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或者正在建设中,及停产的单位,不纳入本试点范围。
工业危险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及液态废物。《危险废物产生源提示表》见附件2。
3、申报登记时间范围:20*年1月1日-20*年12月31日。
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排查整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危险废物工作批示指示精神,深刻汲取邢台市非法倾倒废酸污染环境案件教训,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行为,坚决杜绝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排查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突出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健全完善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违规堆存、私自填埋、偷存偷排偷放、违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实现危险废物管控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各镇区、街道切实履行属地主体责任,对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排查整治负总责,统筹协调组织推动本行政区域内排查整治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督导做好本领域、本行业内的排查整治与执法监管工作。对排查整治和监管执法工作中履职不力、流于形式的,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排查。立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开展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排查,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严防监管失控。着力发现和查处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无证经营、逃避监管、恶意排污的问题线索和违法行为。
工业固体废物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工业固体废物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污染附近区域的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附近区域的土壤环境以及危害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结合对工业固体废物现状的描述,提出了工业固体废物环境保护预防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有效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工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建工业生产相关的协调机制;优化改进当前工业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引进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减少工业废物的生成量;提高资源可循环利用意识,有效利用工业资源。
关键词:工业固体废物;现状;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也有了焕然一新的崭新面貌,工业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对于环境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生成量越来越多。工业固体废物不仅仅会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相关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的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针对其现状提出一系列环境保护的防治措施,以更好地抑制工业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工业固体废物的现状
1.1污染附近区域的水环境。在工业废物随意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微小颗粒,微小颗粒在空气流动的前提下会飘浮在空中。这些微小颗粒通过重力沉降、降雨等方式会进入很大一部分区域的地表水系,水的流动又会进一步加大微小颗粒覆盖的污染面积。微小颗粒溶解的过程当中,其自身含有的有毒成分也会随之溶解在水体当中,当有毒成分的浓度到达一定指标的时候,不仅仅会影响水质的具体指标,还会对于水环境当中生存的动植物造成生命的危机,进一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工业固体废物经过一段时间外力作用之后,有可能会加速自身生化降解的速度,进而产生渗滤液。渗滤液是一种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有机成分、无机成分等的一种有害液体,当其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地下水以及浅蓄水层等的水质。地下水以及浅蓄水是城市附近城市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来源,一旦其遭受到了污染,将会影响该地区的居民正常饮水工作。1.2污染大气环境。工业固体废物的细小颗粒可能会受到风力的作用,飘散到空中;或者是在工业废物的焚烧处置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重金属、颗粒物以及酸性气体等,都会对当地的大气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一部分工业企业在运输工业固体废物的过程当中,没有落实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其配置的净化机械设备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有效价值,导致有害气体或者工业粉尘泄漏,进而污染到当地的大气环境。当前处理工业废物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掩埋,工业固体废物的渗滤液还有可能会逐渐的渗透到附近的土壤当中,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挥发到空气中成为有毒气体[2]。对于一些工业固体废物,其在长时间土壤掩埋的过程当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也会影响到当地大气的组成成分。1.3污染附近区域的土壤环境。工业固体废物有很多都是露天堆放的,在天气变化以及温度变化的外界作用下,会有很多的有毒物质,经过雨水的冲刷渗透到附近环境的土壤里。当其渗滤液到达土壤之后,在土壤的吸附作用下有毒物质会不断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土壤的质量,进而体现在土壤无法种植植物。1.4危害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业固体废物通过水体、大气以及土壤等各个方面分别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进而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将一些有毒的工业固体废物摄入到人体组织当中,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不仅如此,工业固体废物在附近居民生活的周边,长期存在往往会招来很多的有害生物,繁衍出大量对环境或者对人体有害处的细菌或者病毒,加速疾病传染的速度,扩大疾病感染的范围,进一步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3]。
2工业固体废物环境保护预防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固体废物安全利用及处置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的,以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重点工程为载体,以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机制为保障,统一规划,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基本实现固体废物有效利用、安全贮存和处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清洁生产、提高原料利用率,引导采用减少固体废物产生的生产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发系统,合理处置暂时不能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制定鼓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避免、减少因固体废物排放、利用、处置不善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立起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相协调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
三、工作指标
根据全市当前固体废物处理状况,结合实际最终达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要求(具体指标见下表)。
基于废物处理的农业经济论文
一、经济活动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废物处理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经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物是必然的。工业经济的废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农业经济的最主要废弃物是农作物秸秆。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果能妥善处理,可以变废为宝,成为一种新的资源,重新回到经济活动中去,继续实现价值增殖;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不仅会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还会阻碍经济活动的顺利持续发展,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经济活动废物处理通常是投资与收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但二者在处理废物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别。工业经济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加强对工业废物排放的控制,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规划目标。在工业废物处理上,早些年有国家资金的较强支持;虽然近十年来,国家层面的投资在逐步缩减,但本行业已经有了较强的资金和技术能量,在处理废物方面成效是很显著的。农业经济在处理本行业废物方面,较之于工业经济,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本来就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商品能源等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之后,农业经济原有的废物处理方式被打破,新的处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这是造成农业废物处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也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业经济的废物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见图1)。工业废物是工业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这些废物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反过来会阻碍工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政府投资规模在逐渐缩小,而企业自筹污染治理费用此后在逐年上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在2008年达到峰值,约为542.64亿元,之后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9年,总投资额约为442.62亿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亿元。从治理效果方面看,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上升,1995年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5.37%,2010年上升为95.32%;固体废物排放量也在逐渐下降,1995年为2242万吨,2010年降至约498.2万吨。可见,在经过政府大量投资之后,我国工业经济废物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资总额在2008年之后连续两年下降,工业废物的处理比率仍然还是在逐渐上升的,大部分工业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虽然工业经济依然在排放废物,但这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负担,保证了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
在废物处理上,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同。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虽然在2002年之前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几年,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应对废物处理问题,例如2010年企业自筹资金376.92亿元,国家层面投资为20.05亿元。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工业企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废物处理能力。相比之下,农业对其经济活动废物的处理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1.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处理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只有2亿多吨。2008年的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了8.4亿吨。这是庞大的农业经济废物,同时也是宝贵的农业资源,处理的好,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积极意义;处理不好,将会造成空气污染、资源损失和农业生态破坏等多种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的废物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有三种:肥料化、燃料化与饲料化。农村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是农户。与工业企业相比,农户在经济活动废物处理上,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和技术难题。一方面,农户缺乏处理生产废物的资金、技术和设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减少也成为秸秆处理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传统农业经济废物处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处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从农业经济废物———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情况看:2007年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7.28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率约为16%(总量约为1.4亿吨)。[1]2008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8.42亿吨,其中,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1.09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16.78%。[2]2009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8.2亿吨,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2.15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31.31%。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得到处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农行业。1991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约为3.91亿。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至不足2.66亿,从业人员数量只相当于1991年的68%。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耗时耗力。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即使劳动力充足,人们也通常首先忙于抢收作物,秸秆收集是农作物收晒完毕之后,下季作物安种之前的工作。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有限的劳动力要首先确保作物的抢收,因此能够用于秸秆收集劳动力减少了,这是导致秸秆收集量减少,就地焚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收集秸秆的收益如果不够理想,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放弃收集,这也会增加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焚烧量。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在客观上给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农作物秸秆肥料还田一直是传统的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土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地位在逐渐降低。作为肥料还田的秸秆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沤粪发酵后还田。秸秆直接还田需要投入农业机械(如旋耕机等);秸秆燃烧后草木灰还田,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收集秸秆;用作畜禽垫圈与畜禽粪便一同沤粪发酵还田,则不光需要收集秸秆的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较长的处理周期。而化学肥料有使用简单、肥效好等特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884万吨,1998年施用量达到4083.7万吨,2008年超过了5239万吨,在2011年达到5704.2万多吨。三十多年间,农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的使用量,对农业经济废物处理产生了阻断性作用,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将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导致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表现之一。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村中商品能源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烧火做饭的秸秆能源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见图8)。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能源,虽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个过程分散到很长时间段内,利于环境的自我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远小于秸秆的集中露天焚烧。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电力)消费量约为4100万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农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费量约为1.31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达1.6亿吨标准煤,约占43.3%;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为生活能源的秸秆,在1980年消费1.17亿吨标准煤,秸秆作为生活能源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占46%。1995年,农村秸秆能源消费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费约1.24亿吨标准煤,约占33.4%;近几年,在农村生活能源中,秸秆消费量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洁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业产品。它在农村中普及对于提升农村生活舒适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也客观上降低了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可能。这是工业品在农村扩散,造成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另一个表现。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自查工作报告
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决遏制工业固体废物“上山下乡”,切实加快构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长效机制,并依据《2018—2020年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验收方案》以及省市相关领导对此项工作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于2020年8月25日组织自纠自查工作。现将此次自查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强化责任意识成立自查工作组
1.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监察大队、监测站、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
2.组织工作组对《2018—2020年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验收方案》进行学习研讨。
二、自查范围
1.全县11个乡镇(场)辖区内人居环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