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4:1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布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业布局

环境因素与工业布局

一练师德修养功。人以德为本。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首先要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练就师德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同时,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典型介绍、参观取经、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师徒结对”、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师逐渐练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业心,安心边远艰苦地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有雄心,立志创教育大业;三有好胜心,敢创教育名师牌子;四有献身心,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在对受教育者,更应练就“五心”,即:教师心中有“爱心”,和学生的关系能“贴心”,教育学生有“耐心”加“细心”,对每位同学做工作能“尽心”。真正练就良好的师德功。

二练自学达标功。“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对教师‘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相应的学历层次,三维的知识结构,即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引自王素珍的《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古人说:“知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必须苦练自学达标功。通过有计划、分层分批地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学历上层次、知识上水平、业务过得硬,进而“名师出高徒”。

三练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功夫到家与否至关重要。但目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距离还甚远。以我市为例,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提高。如讲普通话,比较差的还占28.6%:“三板教学”中的板图板画,中差的比例达86%:“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不够得法的占28.6%等。造成上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对口教师来源极少;教师兼职过多、队伍不够稳定;部分中老年教师教学模式已经定型而难以创新;部分青年教师刚登讲台基本功还相当缺乏等等。

那么,如何练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呢?笔者认为不仅对其薄弱教师需要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而且还要教研室与学校紧密配合,抓好“导、练、检、赛”四个环节进行对口辅导,能者为师,任务到人。在练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教师按时完成。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分项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业务上专,在教学技能上巧,在运用教学方法上得法,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上的高目标。

四练教学科研功。教育科研功,这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今天乃至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向地理(社会)教师的强力呼唤。因此,重视教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这盘棋中的重要一着。

总而言之,要在地理(社会)学科中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

查看全文

市工业布局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政文件精神,我办对*工业西咸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中若干问题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功能定位

*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框架下,抓住建立西安大都市圈与关中城市群的机遇,依据区位、资源以及工业发展现状,采取与西安“错位竞争,配套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按照改造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的思路,着重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及轻纺业,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电子元件制造业,培育壮大商贸流、旅游、医药保健养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产业,积极发展建材工业,建立具有*特色的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应将功能定位为:特色产业明显,优势互补发展,工业自成体系的现代化工业格局。*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既要充分遵循优势互补,配角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西安工业实现*工业的壮大飞越,同时又要在工业规划和发展中高度重视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不断加大工业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工业总量,实现工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使*成为陕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业基地,突出*工业特色,同时,要积极发展为西安百强企业配套服务和西安千万人口配套服务的配角经济,在现有纺织工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以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主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加快医药科技特别是中草药科研开发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实现*工业自成体系的配角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纺织和能化工业,加快实现由一般加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发展一大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使之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大装备工业的配套基地、商贸旅游的延伸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二、*工业优势比较

1、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是全市的主导产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轮驱动,构建强市”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结构调整,工业为先”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扩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不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影响要素

钢铁号称“工业粮食”,是一国工业化之基础,是我国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钢铁产业转移是一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钢铁产业空间格局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钢铁产业发展的非均匀分布。从转移范围看,钢铁产业转移可分成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从影响因素看,钢铁产业转移可分成市场自发转移和政府调控转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已经历较完整生命周期,研究其国内转移路径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把脉我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趋势,为完善我国钢铁工业法规体系,推进有序合理的国内转移提供借鉴。

一、主要国家钢铁工业国内转移路径

美国、日本和西欧主要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均大体经历了由原材料导向向消费地导向、由内陆布局向沿海沿江沿湖布局之转变。

(一)美国

美国近代钢铁工业发迹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最初利用木炭和小铁矿发展小作坊生产。伴随无烟煤的广泛使用,冶炼中心向西迁至靠近无烟煤产地的伯利恒和斯克兰顿地区。焦炭炼铁技术推广以后,其中心继续西移,转移至生产焦炭的匹兹堡地区,遂成为美国最早的钢铁工业中心。该地区具有发展钢铁工业的天然优势,附近有优质煤矿,并能通过五大湖和内河航运廉价购入的苏必利尔铁矿。此外,紧靠大西洋沿岸工业区,交通便利,钢铁需求旺盛。伴随钢铁消费量和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20世纪初,在盐湖地区又兴起许多新钢铁工业中心,如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布法罗等,北部大西洋沿岸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也建成大规模钢铁厂。二战之后,钢铁工业向沿湖、沿海的消费区如芝加哥和大西洋沿岸集中,匹兹堡地区的中心地位大大削弱。原因是:一是煤和铁矿石可利用廉价水运,并有低运价优惠,而钢铁运价却很高。二是战后苏必利尔湖区富矿大减,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进口优质廉价铁矿石日益增加。三是炼钢中消费的大量废钢资源主要来自消费区。20世纪60年代之后,消费区小钢厂利用废钢资源运用电弧炼熔炼、连铸机铸坯等工艺炼钢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一大特色,对于平衡钢铁工业布局起到重要作用。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前五大产钢州均集中于东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分别是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和伊利诺伊州。从美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历程来看,其分布从靠近资源地型逐渐向临海和临消费地转变;充分利用水运条件,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厂。钢铁工业的资源密集、规模经济等特点决定了其产业转移方向,形成了向临海、临消费地集聚,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也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钢铁工业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骨干,但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小厂发展迅速,其流程短,在经济效益上远高于传统长流程大型钢铁厂,其发展对于钢铁工业国内转移意义重大。

(二)日本

查看全文

略析我国地区工业发展新趋向

摘要:在“十一五”时期,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工业节地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合理集聚和转移,强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管治,继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各地区工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工业布局;地区工业发展;空间管治

一、“十五”时期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

“十五”时期是中国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中国各地区工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地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随着地区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工业布局和地区工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布局的集中化趋势加强。工业布局较为分散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布局已出现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一是工业企业向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制造业集聚带和工业走廊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和哈大制造业带。其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带由济、青工业走廊和青、烟、威工业走廊组成。二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向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目前,国内资金、劳动力和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出现向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规模逐渐做大后,也开始把总部、研发机构、营运中心甚至生产制造环节搬迁到邻近的中心城市。三是工业企业逐步向城镇周边地区集聚,形成一些集中连片的工业密集区。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本土本乡建立起来的大量分散的乡镇企业,目前已开始出现逐步向交通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集中的趋势。

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明显提高,而1997年之后则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十五”期间,中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地理集中度都在逐步提高。地理集中度下降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这些产品实际是在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转移,由此导致其地理集中指数下降。二是受政府管制和地方市场影响较大的产品。如,卷烟和啤酒等。三是近年来迅猛扩张的一些加工产品。如,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微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等。这些产品主要是由于各地竞相发展或新兴地区的崛起(如,大中型拖拉机)导致地理集中度趋于下降。以大中型拖拉机为例,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生产量从4.10万台增加到9.83万台,增长1.4倍。其中,前3位地区所占份额由70.7%下降到60.4%,而第4位至第7位地区所占份额则由25.6%增加到36.6%。这期间,上海所占份额由26.8%下降到8.6%,而河北所占份额则由0.5%急剧提高到l6.4%。

查看全文

工业内迁的意义探索

工业内迁的过程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实施经济撤退,转移工业经济中心,在中国内地重建工业基础,以支持抗战的进行。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春,从沿海沿江的华北华东地区迁出的工业首先转移到武汉。此时的武汉,已经成为战时后方的交通枢纽,所以军需供应大部分都是以此为转运中心。有关的军需制造以及搬迁转移的工厂有一部分在汉口开工生产,以供应各个战场的需要。与此同时,郑州,武汉等地的纺织工厂开始积极入川。一部分由平汉铁路运至咸阳,宝鸡,重新建制,汉阳,大冶的钢铁厂也重新建制拆迁,运往四川。到1938年秋天,武汉的形式危机,留在武汉附近的厂矿,必须西行内迁。国民政府严密规划,给予协助,使之再迁至湘川各省。为了保证前线供应,迁入内地的各厂加紧建设,积极复工。

国营工厂,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材厂,原厂都设于湖南,这时也迅速入滇,桂各省。国民政府选中西部地区作为建设基地,除了从安全角度考虑外,也因为这些地区的工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而在大后方的开发和建设的布局上之所以采取以西南为中心,先西南后西北的顺序,是因为西南各省有着相对发达的农业和战时交通线,便于国民政府的对外联络和沟通。

工业内迁的意义

大批工厂的内迁,大大加强了大后方的现代工业力量,对大后方的工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大后方的工业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内迁工厂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不仅使大后方原有薄弱的产业得到了较大程度增加,而且使原来空白的产业得到了填补。

查看全文

地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探索

摘要:在“十一五”时期,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工业节地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合理集聚和转移,强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管治,继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各地区工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工业布局;地区工业发展;空间管治

一、“十五”时期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

“十五”时期是中国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中国各地区工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地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随着地区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工业布局和地区工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布局的集中化趋势加强。

工业布局较为分散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布局已出现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一是工业企业向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制造业集聚带和工业走廊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和哈大制造业带。其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带由济、青工业走廊和青、烟、威工业走廊组成。二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向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目前,国内资金、劳动力和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出现向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规模逐渐做大后,也开始把总部、研发机构、营运中心甚至生产制造环节搬迁到邻近的中心城市。三是工业企业逐步向城镇周边地区集聚,形成一些集中连片的工业密集区。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本土本乡建立起来的大量分散的乡镇企业,目前已开始出现逐步向交通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集中的趋势。

查看全文

邓小平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及绩效比较

【关键词】工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比较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01)01-0013-06

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强国,是邓小平的共同梦想和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发展工业的思想、实施绩效的比较,为中国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一初步探讨。

一、奠定工业基础,坚持均衡布局——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对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性要有充分认识

查看全文

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筑数量逐渐增加,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基础规划和设计上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对生态位理论下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间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首先,对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之间的关系与现状作简述,然后探讨建筑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生态位理论的协调作用分析、自然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城乡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方向以及适宜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协调城乡生态服务功能、重视工业布局的整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布局和市政布局七个方面阐述协调发展策略,实现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从而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提供支撑,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完善与落地。

关键词:生态行为理论;城市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研究;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

城市建筑的规划代表着其未来空间的发展变化。在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可以通过一定的空间布局设置以及建筑配置,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实用性和美感。传统的城乡规划和布局比较固定且单一,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发展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同时也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2]。城乡的规划应该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但是影响城乡规划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均衡性过差,因为我们只注重对于城乡的规划发展往往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难以合理设置城乡空间布局以及规划基础设施。而本文提出的生态位理论下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 保障。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的关系与现状简述

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发展通常是具有连带性的。因此,通常会以建筑群和景观来实现协调。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物景合一,从根源上提升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增加城市内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提升城市资源的使用范围。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之间既可以互相牵制,同时也互相协调,都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城市的发展相对较慢,形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一,新时代的城市建设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援。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可以负担得起这笔资金的投入,而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城市,实现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创新就显得尤为困难。最终使得城市建设形同空中楼阁,永远停留在规划设计之中。不仅如此,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并没有做过多的关注重视,而是将精力大量投入到经济的发展之中。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将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地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时也能加强各个区域的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流动[3]。但是在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的规划发展中对于经济的结合,我们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为城乡规划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平衡能力。城乡的发展需要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因此在结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遵循生态的发展规律,实现城乡建设的长远发展。

2建筑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探讨

查看全文

当前工业发展态势与前景

一、“十五”时期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

“十五”时期是中国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中国各地区工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地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随着地区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工业布局和地区工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布局的集中化趋势加强。

工业布局较为分散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布局已出现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一是工业企业向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制造业集聚带和工业走廊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和哈大制造业带。其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带由济、青工业走廊和青、烟、威工业走廊组成。二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向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目前,国内资金、劳动力和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出现向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规模逐渐做大后,也开始把总部、研发机构、营运中心甚至生产制造环节搬迁到邻近的中心城市。三是工业企业逐步向城镇周边地区集聚,形成一些集中连片的工业密集区。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本土本乡建立起来的大量分散的乡镇企业,目前已开始出现逐步向交通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集中的趋势。

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明显提高,而1997年之后则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十五”期间,中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地理集中度都在逐步提高。地理集中度下降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这些产品实际是在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转移,由此导致其地理集中指数下降。二是受政府管制和地方市场影响较大的产品。如,卷烟和啤酒等。三是近年来迅猛扩张的一些加工产品。如,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微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等。这些产品主要是由于各地竞相发展或新兴地区的崛起(如,大中型拖拉机)导致地理集中度趋于下降。以大中型拖拉机为例,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生产量从4.10万台增加到9.83万台,增长1.4倍。其中,前3位地区所占份额由70.7%下降到60.4%,而第4位至第7位地区所占份额则由25.6%增加到36.6%。这期间,上海所占份额由26.8%下降到8.6%,而河北所占份额则由0.5%急剧提高到l6.4%。

2.工业园区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退城进郊”、“进区入园”,并对规模较小、布局散乱的工业点和工业园区进行调整、合并,使地区工业发展的集聚规模效应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化比重不断提高。目前,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各类工业园区已成为各地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仅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例,2004年,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l7.8%,出口额占全国的10.4%,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7.9%和7.3%。如果包括5个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国家级工业园区在内,2004年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36.07亿美元,占全国的22.4%;实现出口803.04亿美元,占全国的l3.5%;实现工业总产值17949.11亿元,工业增加值4855.62亿元,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9.6%和8.9%(商务部,2005)。同时,2004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出口占全国的13.9%,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l2.1%,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0.1%。这说明,目前中.国约有20%左右的工业产出是依靠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实现的。如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兴办的各类园区,目前中国工业的相当大部分都集中在各类工业园区中。

查看全文

工业局水污染防治情况汇报

为认真落实这次水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规定及要求,我委主要配合县环保部门整治工业污染企业,负责全县工业发展规划布局是否合理。现将我委有关职责和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企业污染整治情况

我委主要配合县环保局整治我委所属污染企业,目前市、县挂牌整治的企业:*县智鹏麻纺厂、*县科*化工有限公司已按要求在整改中,此项工作主要是县环保局在具体落实,其它工业企业我委也在按有关要求做此项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治污排污的监督工作。

二、今后全县工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情况

我县目前正着手与市政府联合开发“木河工业经济园区”,占地30平方公里,今后*县发展的工业企业全部进入园区开发,园区内有完整的供排水和环保治理系统,布局按*州市“大城市规划标准”设置,与高科技开发区、商贸开发区、居民生活区分隔,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完整,布局科学合理。

全县新建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管理按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项目建设要求企业要征求所在单位和居民的意见,我委与有关部门要同时严格把关,防止造成水污染。目前新建的项目要求全部入住“河市工业走廊”投产建厂,河市工业走廊有完整的供排水和环保治理系统,符合环保影响评价要求和规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