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3:3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学结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下学生管理的思考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体制下,学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面对严峻的现实工作与社会会出现诸多问题,给我们高职院校校外学生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文章分析了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举措。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近些年,为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做到将理论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工学结合。

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刚开始脱离校园步入社会,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很多学生都做好了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但真正进入残酷的现实工作时,心理上却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准备不知,经常会出现诸多问题,着重表现在:(1)生活方面:住宿条件不如学校公寓,工作时间的班次差异、饮食差异、消费水平差异,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2)工作方面:一般企业生产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而学生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导致工学结合效果很差;(3)心理方面:由于部分企业只看重工学结合中的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给学生安排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容易让学生觉得来企业只是“打杂”,并没有学到很有用的技能,再加上企业给予的待遇很低,使得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的现象;(4)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和目的不理解,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不支持学校工学结合的做法。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高职院校校外学生管理的好坏就成为直接影响学生工学结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分析原因的所在,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使工学结合能够真正取得积极成果。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管理,转变观念

学生来到企业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学生在企业拥有双重身份“学生”和“员工”,所以在工学结合中既要服从企业的安排,还要接受学校的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尽快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稳定情绪,使学生能踏实积极地面对工作,完成任务。作为学生管理人员带队老师需要不时地深入车间、宿舍,与学生交流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学会承担责任;同时积极整理印发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企业、工作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薪酬和晋升渠道等,告诉他们现在的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工作经验,工学结合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他们毕业后找工作能否成功。对于学生头脑中工学结合学不到多少知识技能的想法,学校要鼓励学生眼光要放宽,不要只关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更应该全方位的观察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工学结合真正的目的。

查看全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教学改革刍议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这是这门专业的显著性特征。因此教师展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求高职会计教学内容应趋向创新性和多元化。但是现阶段,由于高职专业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单一化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会计市场实况和工学结合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观点、创新教学方法,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问题

1.1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应该转变专业培养方向和培训模式,并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将关注的目光主要放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另外,教师不够重视实践活动,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实践结果,忽略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仅不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标准,还会进一步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活动逐渐流于形式。1.2会计教育目标不明确。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学院教师过于专注书本知识的讲解,从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主体地位。现阶段,很多专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欠缺,在课堂讲解中缺乏足够的激情,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活力和创新,且没有结合社会大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这样也就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提成不起任何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意识遭受严重扼杀,不利于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育目标是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会计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性。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2.1强化实践。会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其学科体系较为系统,因此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要想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模式,创设实践教学活动,并将其付诸实践。在会计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它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对于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方面,应占据总课程比例的50%以上。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遵从教学设计原则基础之上增添创新点,并积极引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系统化、层次化、专业化的会计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2.2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工学结合理念对专业教育课程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相关会计专业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统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当展开案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学生在实践中,应分析每一章节知识的重难点,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3建设实践场所、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实践场所是开设实践教育活动的载体。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践场所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并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签订相关合同,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假设学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创办相关竞赛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会计专业教师应定期抽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引入激励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并花更多时间了解表现稍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并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除此之外,学校应以现阶段会计市场实况和工学结合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3结束语

查看全文

工学结合药学课程改革研究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实施的必要性

1.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国药学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药学教育也面临很多机会和挑战,包括医药理论的深入性研究以及创新性开发,以仿制为主转变为创新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及药学人才紧缺(药物创新、药物生产、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当前药学人才稀缺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不匹配,造成学校、企业资源双重浪费。对医药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应突出工学结合理念,不仅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发扬首创精神的平台,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同步提升。1.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能够较快适应岗位工作,满足药品生产、使用、检验、销售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突出工学结合特点,校企联合,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特点相结合,让学生一走出校门便能立即适应岗位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素质,而目前大部分药学专业学生并未达到该目标。

2高职药学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药学专业实训课程在具体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筛选方面并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校不重视实训教学。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是理论性教学,其教学质量由学生考试成绩来判定,因此实训教学并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是关注学生分数。(2)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2]。一方面,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致使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实训教学理论学习多,综合性实训少,大部分课程并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3)很多实训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实训手段过于陈旧,与现实脱节。

3重视角色转换,满足岗位需要

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实习方式,并未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不重视实习,也不会给予学生岗位实践机会,学生进入企业并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实习目的很难达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注重校企结合,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换,企业、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整个校企合作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不仅应注重校内理论教学,而且应主动到企业走访、调查,了解具体岗位工作情况,将调查获得的资料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校主动和本地区多家医药企业进行积极沟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教师以及学生能够频繁进入企业接触真实工作场景,有利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且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挑选专业教师进入医药企业、大型医院学习进修,与企业人员一同工作。这种方式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几年来,我校教师逐渐适应这种模式,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此外,我校还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讲座,将校企合作推向高潮。学生在一年级时重点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以及相关仿真模拟实训,二年级开始结合专业课内容到医院、企业见习,三年级正式在医药企业顶岗实习。该模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循环往复能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3],有利于学校、企业互利共赢,使学生能力快速提升。

查看全文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践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优势

1.推动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电工类、机电一体化类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但理论性抽象的知识较多,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而采用这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学习内容是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如车间动力系统安装),并模拟企业现场的工作制度、工作方式来完成任务载体,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显著。2.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都比较茫然,如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实施初始,学生基本都不知道哪些有用,以后能干什么。而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他们能从企业实践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的完成过程,全真体验企业工作中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帮助他们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3.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定量与定性考核、横向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考核主体包含教师、小组、自身;考核内容包含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能更科学、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不活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以小组成员互相协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但在整个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摆脱被动接受的心理。有的延续传统的学习方式,独立于小组之外,先看理论再去动手;有的将工作页等学材置之不理,一上来就直接动手实践;有的不能真正充当好自己的团队角色,不是滥竽充数,就是应付了之,甚至是其他小组成员干着,自己则看着。2.学生逐渐养成重实践轻理论的心理在工作任务的纵向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渐出现只重视动手实践,而反感甚至忽视理论学习的心理。刚开始学生还能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任务完成后也能查缺补漏,总结得失。但在后来的学习任务中就出现,有的学生只要是动手实践的环节都积极参与,而一旦涉及理论讨论学习环节就很反感甚至放弃。3.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展示环节进行展示成果展示既是一个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重视并积极参与进来,展示氛围比较沉闷,展示方式单一,展示时比较拘谨,不自信。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1.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用若发挥不明显,甚至“放羊式”管理,会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好,课堂秩序紊乱。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提高并灵活应用“六步教学法”,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进程,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小组成员积极有效地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学习情景的创设要尽可能体现实效性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需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因此,要充分借鉴企业生产车间的布置,并根据教学规律的要求进行合理改进,形成集资料区、工作区、仓库区、产品区为一体的学习工作站,从各种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职业情感。3.组织管理展示环节展示是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地创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展示环境,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信。也可以在课程实施的第一个任务时,教师先做示范性展示,并在后续任务实施中不断引导、指导,不断解决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漠视甚至反感展示环节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职校工学结合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现就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进行员工的培养培训。积极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各地要将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按照积极推进、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的原则,从20*年开始,各地都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部分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试点工作方案,遴选试点院校,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20*年上半年各地要选择二至三所职业院校作为开展半工半读的试点院校。试点院校要根据试点工作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确定试点专业和班次,优先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到相应的试点班学习;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完善以学生实习补贴发放、劳动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实习管理制度,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报酬,补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勇于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试行半工半读,实现部分学生低费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五、完善管理办法,提供政策支持,为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职业院校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职业院校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各地要推进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国家将制定有关政策,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查看全文

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把理论、实践、技能等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整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中国梦”。因此,本文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其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后,他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以国内外的具体形势为载体,准确抓住国情、党情和舆论导向等,是现代化社会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主要方向。而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1]。目前,“90后”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主体,其思想状况是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与“80后”群体不同,“90后”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等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所以,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提前做好改革与创新。要对“90后”群体的特质有充分了解,制订科学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方针政策,这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主要是负责实践训练,而学校则负责理论教学,两者分工明确并相互配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其发展形势要求必须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知不足。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环境不断变化,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社会教育转换,走向了现实中的职业岗位,注重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形势变化,直接为高职院校学生转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的认知上存在明显不足,在肯定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下,却一直在被动接受学校所安排的顶岗实习[2]。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在概念认识上,尚未做到全面深入,而且,并没有意识到工学结合的意义、培养目标和任务等,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排斥心理。2.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为制度不够健全,甚至是相对落后,使得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行为的严格约束,不能从根本上限制学生的各种不作为行为,这同时也是导致学生行为偏激的主要因素[3]。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没有实现有效衔接。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职业道德素质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工作。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在企业中,工作任务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却做得不够完善,大部分是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开展工作[4]。因为企业和学校的定位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同,使得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

查看全文

工学结合应用电子论文

一、高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背景

1.政策指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摘录):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用人单位需求的转变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企业更青睐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既可以节约企业人力成本,又可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多样化要求,包括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沟通技巧、协调能力等。传统的单凭学历选拔人才的标准在经济发展繁荣、科技日新月异、企业成长完善的当下日渐被淘汰。尤其是电子行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拥有丰富实践经验,通过培训上岗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工作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往往在长时间的试用期之后才能勉强达到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因此企业更渴求到岗就能上手的技术性人才。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查看全文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现如今,人们提高了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工学结合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培养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为了更好的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优势,就必须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方向,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和教育规律,以培养促进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从而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模式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这也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投入结构,使对学生的实训由实训基地转换为企业中,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实践氛围。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实训中,学生只要在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中进行,此时学生通常采取单项实训的形式,因此对实训成本投入方面的要求较小,要想建设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场地,就必须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步入到工作的环境中,在实际工作的环境中,得到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还为高职院校减少了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可谓一举两得。而且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实训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租赁一些企业的专业设备、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校讲解等,这使得实训的成本较大,让高职院校无力支撑,甚至在实训方面较为糊弄,达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标准,即使一些学校开展了实训基地的实训活动,但由于资金的限制,也使实训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作用和优势。利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直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专业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还可以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生产需求,从而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使学生获得了更高的回报,让学生可以同时享受学校和企业带给自身学校的便利条件,使自己可以在学校期间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能在企业中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让自己在毕业步入社会后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能使学生尽量感受到工作的氛围,并能在企业中获得一定的薪资待遇,这还使学生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而坚定了认真学习和工作的信念。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查看全文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思考

【摘要】护理专业是中职医疗卫生类院校中的一个常见专业,由于护理工作是一份理论与实践要求均很强的工作,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操作本领。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案,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工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又指导着自己护理操作能力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关键词】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构建

我国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非常重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和消化新知识,要求学生在做中学、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实现学用结合、相互促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中职护理专业具有强理论与强实践的特点,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高超的护理操作技能。所以,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常用模式。

1.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的设计

中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为:以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方向,根据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当前护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要求,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以护理岗位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由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教师与教育专家、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优化设计,将实际的护理工作内容融合到课程模块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合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1]。

2.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查看全文

高校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探讨

一、“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出发,在分析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制订并实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最终构建出适用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酒店管理专业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酒店服务管理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两个意识(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三项核心职业技能(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三种能力(方法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新生报到后,第一学期开学时先到企业参观,对于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提高实践能力;转换角色,树立“企业人”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能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前两个学期(称为前“2”)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校内实训;第三学期(称为前…1’)再到企业实习,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以验证理论技术与生产技术之间的吻合程度;第四、第五学期(称为后“2”)学生再返校总结实践性学习成果,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第六学期(称为后…1’)学生再回到酒店进行毕业性实习。如此交替,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又能实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课程体系

(一)渐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改革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由“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基础能力培养系统”3个模块的主要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通识性能力及酒店行业基本素质为主线,以酒店认知实习、酒店管理集团文化宣讲、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等开放性实践活动为载体,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2个模块的主要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二、四学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3大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当地酒店企业参观学习、短期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等职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在真实职场中的对客服务、团队合作中获得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复合职业能力课程系统”2个模块的主要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三、六学期,在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的最后环节为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六学期。根据学生在“2121”工学结合多岗位实践计划中的表现、酒店实际岗位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还需完成学院规定的毕业设计任务。学院专职教师和酒店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环节是使基础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实践载体。

(二)开发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课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