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2:46: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共性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共性技术

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展望

机械工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设计和生产制造技术,可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研究范围是围绕两条主线开展的,一条是机械装备技术,或者叫产品技术,其中涵盖了基础共性的设计技术;另一条是制造技术,或者叫工艺技术,工艺技术中涵盖了基础共性的制造技术。在机械工业中,基础共性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服务于机械产品的。目前,机械工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定义,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基础共性技术能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发生根本改变,其在机械工业产品上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研究成果可共享,是在机械工业中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以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门技术。

总体来看,市场需求引发的机械产品开发和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是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动力,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及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是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基础和知识源泉,反之,基础共性技术及机械工业发展也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机械产品的开发不断对基础共性技术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为其发展提供广阔天地。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为基础共性技术输送新的科技原理和知识,使基础共性技术作为基础学科、高新技术和机械工业生产之间的桥梁、通道及接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1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围

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型铸锻焊结构件制造技术、智能化传感器技术、精确成型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重大工程中先进工程材料应用技术、关键基础件和关键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防腐蚀表面处理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从具体含义上,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是电流电压等级和频率、电气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机械振动与冲击、铸造、焊接、无损检测、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锻压、热处理、螺纹、机器轴与附件、技术产品文件、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方法、机械安全、电工术语、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激光修复技术、微机电技术、绿色制造等的总称,它是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基础共性支撑技术,在机械工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2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造型与设计中,设计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性能与功能要求、使用环境、材料性质等条件,正确选择铸造、焊接、涂层、锻压、热处理;正确选用与产品相关功能要求的零部件;还要在造型与设计制图时,合理正确选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图形符号、图样画法与尺寸标注,来满足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状况

1锻压

(1)产业状况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锻压产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为各种机械产品和军工装备生产各种重要的基础零件。汽车、飞机、装甲车辆、导弹等产品中凡是负载大或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重要零部件,都是采用金属材料经压力加工而成的锻件。锻压产业作为机械制造业重要的基础产业,对装备制造业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锻压产品是汽车、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力、冶金、电子和家用电器等机械制造业中的基础“安全”件,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关键部件均由锻压件构成。锻压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20世纪30年代以来,锻压作为最基本的金属成形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汽车、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力、冶金、电子和家用电器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大批量、高质量、低成本的金属塑性成形产品的需求。在锻压技术改进汽车零部件、航空锻件等传统制造工艺的同时,其本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高科技含量的锻压技术,如精锻技术、液压胀形技术、微米纳米成形技术、半固态成形技术等,便是当今国际上锻压领域发展的热点。锻压产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金属锻压业产值经过了连续多年年均30%的增长速度,成为制造业中举足轻重的基础行业。据保守测算,目前金属锻压行业的企业数达到四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40万人。在未来几年中,汽车、航空、兵工、造船、家电、电子、能源、化工等行业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据预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我国金属锻压行业产值将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因此金属锻压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虽然我国锻件产量已进入世界生产大国,但在设备构成、等级、技术水平和锻件品种、精度、工艺水平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尚需改进提高。我国目前还不是锻件生产的强国,锻压企业应该改进现有工艺设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精密化、专业化、自动化制造水平,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在世界自由贸易舞台上占有有利的位置。

(2)锻压领域标准体系构成锻压领域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式见图1。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

(3)锻压领域标准体系总体情况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共有现行标准67项,其中自主制修订的标准有48项,占标准总数的71.64%。其中采用国外标准19项,占标准总数的28.36%。锻压领域标准分为基础应用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各类标准之间配套性良好。锻压领域现行行业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其中基础通用标准34项,方法标准四项,管理标准三项。现行国家标准也均为推荐性标准,其中基础通用标准14项,方法标准10项,管理标准一项。锻压领域标准化对象范围涵盖了机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包括汽车、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力、冶金、仪器仪表、电子和家用电器等。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国热锻、冷锻、挤压、冲压、轧制及各种特种成形等成形工艺技术及工艺装备(模具除外)、工艺机械化配套技术、锻压制品(包括锻件、挤压件、冲压件、轧制件及各种特种成形件等)、锻压安全、环保、节能、质量控制与检验等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协调机械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锻压领域标准。20世纪90年代,冷挤压、精密热锻、精密冲裁等精锻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导我国锻压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组织制定了10项相关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提高我国锻压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锻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锻压工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锻压行业的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因此,转化国外先进标准的需求也更加紧迫。锻压标委会根据我国锻压企业参与国际化锻压市场竞争的需要,先后组织转化了五项国外先进标准;此外,还根据锻压企业的需要,组织制定了机械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促使国内的热轧环形件生产厂家争相采用先进的轧制技术,从而推动了我国锻造技术的进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机器轴与附件

查看全文

継电保护技术产品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哲学思想継电保护

2004.9再修定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创新发展的同一标准

查看全文

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服务探析

科技公共服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快科技项目孵化,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公共服务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已成为科研机构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1我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科技公共服务对资源的聚集整合和信息共享作用不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信息资源在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看,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平台,但由于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硬件设施在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一些必要的科研数据、科技信息、器材设备、实验材料等很难实现有效传递与共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的沟通交流。同时,科技公共服务系统还不健全,功能还不完善,一些科研数据更新录入不及时,很多共性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很难满足科技创新主体在不同阶段和环节对资源信息的需求。此外,由于不同的资源信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行业内部缺乏资源信息整合的有效平台和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监管,造成许多优势科技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

1.2科技公共服务的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功能缺失

科技公共服务系统运行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科技服务组织和机构较多,但其承担的共性技术服务功能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深入,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共性技术供给制已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新机制还不健全完善,没能实现对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的有效衔接。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共性技术供给的科研院所经过改制已经转变为企业性质,不再可能免费为社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而对那些没有改制的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其关注的核心也不再是共性技术。同时,对企业来讲,它们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不愿意也不可能在共性技术研究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制等问题越来越重视,也对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行了介绍,但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进展缓慢,既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科技孵化器数量虽然众多,但在技术创新孵化功能的发挥上仍然不足。多数科技孵化器功能主要集中在提供办公场所、法律、注册等低端服务层次和领域,在针对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化的孵化功能方面明显不足。

查看全文

地方产业集群的理论与案例解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政策专项资金支持对象监管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制度是地方产业集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持对象主要包括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项目、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项目、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产业集群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山东、湖南、陕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尽管自2001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但多侧重于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的评述、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和政策建议探讨,而关于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就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产业集群(简称“集群”)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热点。2007年,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现有各项财政专项资金要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创设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建设。部分省市在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如:2007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产业集聚区创新服务专项资金资助暂行办法》,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08年,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湖北省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宁夏出台《关于促进“五优一新”产业集群发展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界定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是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选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虽然产业集群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仍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因此,政府制定、实施产业集群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从欧美发达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的实践来看,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政策不仅能弥补市场以及集群自身的缺陷,还能产生巨大的效益,促进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制定和实施包含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在内的地方产业集群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市场失灵理论、系统失灵理论、政府产业政策失灵理论。

运用“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可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界定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是从地方政府按照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目标,由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和引导当地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的专项资金。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来源一般是一种财政专项资金,其扶持方式主要有信贷担保、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无偿资助等,其中,以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两种方式最为常见。

查看全文

产业联盟的实践分析论文

由于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联盟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是产业联盟的先行者,早期的实践形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在研发环节的合作,80年代之后企业在技术标准环节的合作开始大量涌现。发展中国家也在学习发达国家发展产业联盟的经验,并在实践形式上表现出新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联盟更加重视共同学习境外的先进技术,更多在市场环节进行合作,如中国台湾地区自80年代开始发展的产业联盟和中国大陆地区近期兴起的产业联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践形式上的差异有深刻的原因,二者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法律环境也不同。

国外学术界对在研发环节进行合作的产业联盟(国外称为研发联盟,即R&DConsortium)进行了大量研究(如VinodKumar&SunderMargun,1995;Hagedoorn&[BFB]Narula,1996;Chatterji,1996;Dutta&Weiss,1997;Sakakibara,1997,Odagirietal,1997等等),这与发达国家产业联盟的实践特点有密切关系。个别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业联盟进行了研究(如JohnAMathews,2001),研究的视角也是技术研发合作。最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在技术标准环节进行合作的产业联盟,国外对此类产业联盟(国外称为StandardConsortium,或Standard-SettingOrganization)的研究也大量出现(如CarlShapiro,2000,2001;MarkALemley,2002;AndrewUpdegrove,2006等等)。国内一些学者介绍了国外研发联盟的理论(如李东红,2002;钟书华,2004等),但是未见到对国内产业联盟实践的调查研究报告。

本课题组对中关村二十余家产业联盟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收集了部分国外的典型案例。本报告在综合国内外实践形式的基础上,对产业联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归纳出产业联盟的五类实践形式。

一、产业联盟的概念、特征和理论

(一)产业联盟的概念

根据国内外产业联盟的实践,我们认为产业联盟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间组织,为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而设立。产业联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

科技局产业技术联盟实施意见

为加快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规范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建立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本意见。

一、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目的及意义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是指同业集聚的各类专业孵化器、工业科技园和产品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利多赢”的原则,按照“权责明确、分配合理、运行规范、体制创新”的要求,整合人才、资金、科研仪器及设备、科技成果及专利、科技信息等资源,联合组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行业技术网站等实体。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工作,要在具有*特色、具备比较优势的不锈钢、磁性材料及镁铝合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中,围绕集群企业的共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共建创新平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应具备的条件

(一)确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集群企业之间订立了合作协议或章程,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研发中心等机构,形成相对稳定、运作规范、互利多赢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具有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集群企业具有可以共享的科研设施和研发平台,拥有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研发团队,并具有较好的成果转化能力及基础。

查看全文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集群升级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查看全文

科技局技术创新活动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现就20*年全市开展“技术创新引导年”活动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创新、支撑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支柱产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活动内容

(一)实施技术创新“双十工程”

围绕优质冶金、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支柱产业,按照技术上有创新点、经济上有增长点以及好项目、好团队、好企业“两点三好”标准,选择确定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实施绩效评价,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主体。通过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品牌产品,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查看全文

地方特色调研报告

**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把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上,积极培育产业创新能力与创新实力,有利于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利于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培育发展地方经济竞争力。本文试从江山市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经验与做法出发,就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并提出意见建议,以供参考。

一、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历史教训

地方特色产业是地方经济竞争力之所在,是一个地方较之其他地方发展较快、资源秉赋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但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特色产业照样会退色甚至消亡。总结江山市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充分说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主要有二个例子。一是地弹簧产业的兴衰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江山市的地弹簧产业一度十分辉煌,大小企业达到百余家,生产的地弹簧占到了全国市场的70%以上。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便如芸花一现般迅速衰落,仅仅十年左右时间,地弹簧产业便销声匿迹。二是“一桃二白”产业的发展历史。“一桃二白”指猕猴桃、白鹅、白毛乌骨鸡。九十年代中后期,扶持“一桃二白”产业发展曾经是江山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一桃二白”产业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种养规模还逐年缩减。如猕猴桃种植面积从高峰时的5万亩左右到目前已不足2万亩(**年统计年鉴数为1297公顷,折合19455亩);白鹅饲养量从**年的502万只减少到**年的290万只;白毛乌骨鸡饲养量从**年的158万只减少到**年的90万只。

分析以上产业从辉煌到衰落的原因,从市场层面分析:如地弹簧产业,在市场尚未饱和时,江山市显然占了当时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地弹簧需求大增的先机,但当市场趋向饱和,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相继进入地弹簧行业以后,竞争加剧,而江山市众多地弹簧生产企业,科技储备不足,缺人才、缺技术,基本没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因此只能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大家相继以牺牲质量和企业利润为代价,进行压价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最终遭致整个产业的覆灭。从政府引导方面分析,很显然,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政府引导的经验不足、手段不多、重点未找准。如对“一桃二白”产业,就没有从产业的产供销全过程、企业与种养植户的关系等全方位去考虑,更缺乏对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把引导、扶持的重点放在种养植环节上,片面强调种养植的规模目标和使用行政手段,这是导致引导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科技层面分析:可以看到,当时经济主体和政府均忽视了科技的作用,对科技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对科技的投入从企业到政府均非常微小,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山市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不足20万元,具体投向上也没有明确的重点。因此,当产业发展遭遇科技瓶颈时,企业与政府均无能为力。地弹簧产业,几乎没有技术创新能力,10多年时间,产品、工艺、技术基本没有改进;猕猴桃产业,当时兴起了几家猕猴桃酒加工企业,但产品出来后,无一例外地存在猕猴桃酒酸涩度太高,口味不佳,市场难以接受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停产歇业,猕猴桃加工问题未解决,果农只能鲜销,市场受限,价格上不去,产业即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支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总结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江山市于2004年提出了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并将电光源、机电、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绿色食品、轻纺服装作为重点培育的六大特色产业,与以往不同,培育措施上有所创新,强调要组织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建立健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六大体系”。即:一是健全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通过制订产业规划,指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健全产业发展领导体系,实行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头联系产业制度,进一步集中领导精力促发展。三是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根据每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制订差别化产业政策,进一步集中扶持助发展。四是健全产业发展平台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引导集聚快发展。五是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来江与企业对接,建立研发中心。六是健全行业自律体系。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开展产业信息交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协作和有序竞争。由于在“六六”产业工程建设中,体现了系统思维,考虑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因此效果较为明显:实施2年多来,“六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年,“六大”产业实现总产值447689万元,比上年增长39.2%,比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增幅高出8.3个百分点,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幅高出4.3个百分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