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效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2:28: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效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探究论文

摘要:目前的知识管理研究大多关注于借助外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还没有深入知识作业过程进行效率研究。对基础性效率问题的忽视导致一部分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遭遇失败。知识作业的工作效率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工效学研究应主要关注的内容。文章探讨了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技术思路及其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作业;工效学;作业效率;人工智能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脑力劳动者大量涌现,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已成为企业实践和管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特别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如:惠普、麦肯锡、清华同方等,已经通过建立知识库、内部信息网络建设等知识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大多仅关注对于知识这种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狭义定义)。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狭义上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既没有展开,也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应当指出,信息化建设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企业由于片面强调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而忽略企业管理中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失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负担。在这方面,为数不少的失败的ERP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

管理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向来是并将永远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但人们管理的目的和本质总是追求最少的输入和尽可能多的输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在组织效率中,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各项作业的效率。100年前,正是基于对体力劳动作业效率的追求和研究,使得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关注企业生产的作业过程以及这些作业过程中的工作效率问题。

查看全文

服务业个人资源调度论文

[摘要]由于对员工专家知识的依赖,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面临着重要而较困难的人力资源调度问题。如何在求解这一问题时考虑员工需求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是难点之所在。在数值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交互式人力资源调度系统框架来求解这一问题。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人力资源调度员工需求

一、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与人力资源调度问题

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多种生产要素。当某种生产要素在价值较昂贵或者数量上稀缺时,就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对该要素进行合理恰当的配置,即对该要素进行调度。

人力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并且在许多行业中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医疗保健、金融、航空运输等行业和警察、紧急救援、法院等政府部门中,由于其运作过程严重依赖于员工的专家知识,人力资源是其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这些行业的服务对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统称为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

除了对员工专家知识的依赖外,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的运作过程还有另一个特性,人力资源和运作流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即某个员工不需要对一定的流程或事务负责到底,这一特性使人力资源可以调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调配性使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面临着人力资源调度问题。

查看全文

建筑特点研究论文

自从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工业化发展,城市建筑呈以下几个特点发展,并深刻地改革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l、大型化:由于城市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在不断向高空生长的同时,也在向地下扩展,例如北京的京广中心地下3层、地上52层,上海的金茂大厦地下3层、地上88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大。

2、复合化:由于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建筑空间已不再单独表现为住宅或办公室,更多地将住宅、商场、办公楼、停车场结合为一体,建筑具有了复合功能。

3、智能化:由美国工业的电气化引发的智能技术,被美国纽约城市广场建筑应用后,目前已扩延到了整个建筑领域。通过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对建筑进行控制,帮助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建筑的可靠运行,提高建筑价值。

4、同质化:建筑材料的选用、功能的设计、室内外的环境,从厅堂灯光布置到居室房间分隔,千篇一律。建设变成公式,整个城市规整而又单调,小区内的建筑越来越雷同,小区之间也越来越相像,个性被共性所湮灭。

5、抽象化: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建筑的内涵变得更加费解,建筑的外观已不能完全展现其具有的功能。为区分建筑的空间场所,表达建筑的用途和功能,只能借助于一些符号对建筑进行空间定位,来恢复建筑的环境秩序。

查看全文

银行女职工健康状况研究

摘要:通过了解银行女职工的职业危害及其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护措施及改善健康状况的方案,以改善她们的作业环境及身体状况,促进银行女职工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为下一步进行银行女职工的深入调查提供依据,为提高银行女职工的劳动保障提供政策支持。

关健词:银行;女职工;健康;职业危害

健康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群在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不同的有害因素,进而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针对女性健康问题明确提到了要加强妇女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并制定了具体实施策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应该以国家发展纲要为契机,对女性群体加以关注并开展的工作。近年来,妇女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职工的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等影响,同时承受家庭、工作等压力,因此更容易受到某些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银行业女职工人数众多,长期处于坐姿状态,工作中会接触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性有害因素,工作压力巨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女性群体之一。本文就银行女职工健康状况做了回顾性综述,以了解银行女职工健康状况、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等,为下一步进行银行系统女职工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充分的调查依据,为她们的劳动保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1银行女职工的工作现状及职业危害

银行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银行员工需要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工作,每天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来完成工作,日复一日的做同样的工作容易产生疲乏感。银行职员主要有以下的职业危害。1.1工效学及物理因素。1.1.1久坐。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以坐姿为主,久坐容易造成痔疮、肩颈不适等症状。银行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钱”的事无小事,来不得半点差错,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衰弱等。长时间的高强度注意力,容易引起人的职业压力,久而久之形成职业倦怠。职业压力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可以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是妊娠女性,会对子代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引起妊娠并发症,还会干扰子代的认知和行为发育[1],还有可能造成流产[2]。工作倦怠不但会对员工的正常的生活习惯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缺乏工作热情,也会产生工作消极、效率降低,甚至产生离职的想法[3]。银行职员工作时以坐位为主,活动量少,而且午餐大多是快餐,饮食搭配不科学,多种因素造成许多人超重或有脂肪肝,为许多疾病埋下隐患[4]。1.1.2电脑辐射。长时间看电脑屏幕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视力模糊、眼睛干涩等症状。长期视频作业会产生职业倦怠,继而会影响工作效率,葛华等[5]调查研究发现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明显高于对照组。1.1.3荧光及紫外线。验钞原理主要有荧光检测法,磁性检测法、红外穿透检测法、激光检测法、防夹心检测法、多光谱检测和分析检测法,其中荧光检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紫外线对人民币的纸质进行检测,人民币采用专用纸张制造,假钞通常采用经漂白处理后的普通纸进行制造,经漂白处理后的纸张在紫外线波长为365nm的蓝光的照射下会出现荧光反应在紫外线的激发下衍射出波长为420~460nm的蓝光,人民币则没有荧光反应。紫外线可以导致人体发生电光性眼炎。1.1.4密闭环境。银行的工作环境一般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操作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久了容易造成头晕、呼吸受窘等症状。长期使用空调还可能造成鼻塞、皮肤干、皮肤紧、肤质变差、过敏等症状[6]。1.2化学因素。钱币的印刷过程会使用绿色环保的油墨,据曹雪玲等[7]的调查显示,油墨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合成树脂、颜料、矿物油、石油溶剂、助剂等,油墨的物料安全数据表显示均不含有苯系物。油墨中矿物油、石油溶剂、助剂等可能会含有烃类的有机挥发物,如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环己烷等,这些危害因素的毒性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8],钱币经过印刷后,油墨等化学成分会大大降低,但还会有微量残留,银行职员每天都要长时间的接触钱币以及各种单据上的油墨,应该加强个人防护。1.3生物因素。钱币上存在大量的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张巍巍等[9]调查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卫生情况,显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在纸币中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5.2%、14.3%、26.3%。杜娟等[10]调查显示第五套人民币细菌污染情况严重,细菌污染总数超过WS205-2001《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中皮肤接触类用品细菌总数的限度要求,提示纸币细菌数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隐患。还有调查显示银行职员EB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检查人员,推测感染可能是因为纸币起到了媒介的作用[11],可见纸币上细菌、病毒对人体造成潜在的致病危害。

2银行女职工的健康状况

查看全文

高校地质实验室职业危害探讨

摘要:该文以某高校地质类检测实验室为分析对象,对实验室各种分析岗位的工作人员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选购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仪器设备,采取人机隔离措施,使用符合人机工效学的试验台和座椅,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设施、配备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健康监护和对个人辐射剂量进行监控等措施,切实保障建地质类实验室检测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职业危害;卫生防护;地质

职业危害普遍存在于各种作业中,包括在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产生或存在,它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工作效率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在作业过程中加以消除或防护[1-4]。随着新“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和监管职能的转变,加强了职业卫生的监管力度,但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危害的防治和监督主要针对生产型企业,而忽视了一些非生产性工作场所,如高校实验室等。有研究显示:“从事检测检验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5],因此检测检验人员职业卫生监管不容忽视。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扩张、在校人数不断攀升,高校实验室数量明显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我们了解实验室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特征和种类,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实验人员的健康[6-11]。地质实验室是以岩石样品为主,主要采用显微鉴定、理化分析,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等手段测试岩石样品的各项指标,和一般实验室比较有其特殊性,在实验过程存在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此要对地质实验室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和识别,采取有效防护对策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1职业危害分析与辨别

地质实验室所接触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噪声危害、粉尘危害、化学性危害、电离辐射、劳动过程不良条件等因素。1.1物理性危害。噪声:噪声主要由机械振动,撞击、摩擦、气流喷射、交变力相互作用等而产生,以波的形式在介质(通常为空气)中传播。地质检测与鉴定实验室中的噪声主要来自通风橱柜运行和样品制备环节,样品要通过破碎、细磨、筛分等过程,会产生较大的噪声,特别是在破碎和细磨时,瞬时噪声可达到85dB以上,可能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而一旦人的听力受到损害,则很难康复。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是高能量的射线,如X光、α、β射线等,能和被辐射组织相互作用,使物质的原子、分子产生电离,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地质实验中常见的X荧光、X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高分辨率岩石CT系统等仪器设备会产生电离辐射(X射线)。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对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甲状腺、性腺造成危害,并且能够使基因突变而致癌。氡气:氡是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主要由自然界中镭、钍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氡的半衰期很短,在空气中的容易衰变,产生氡子体并释放α粒子。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具有放射性,通过呼吸进入人的肺泡,在人体中不断累积,释放α射线,对细胞造成辐射伤害。氡是WHO公布的主要致癌物质,是仅次于吸烟引起人类肺癌的第二大因素。地质实验室许多样品来自天然岩石,本身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在衰变过程中产生氡气,对人体产生危害。1.2化学性危害。粉尘:粉尘分为总尘和呼尘,其中呼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7.07m的固体颗粒,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危害尤其严重。地质实验室中产生粉尘的场所主要为样品制备,由于样品大多是天然岩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往往是矽尘,危害更大。当人体吸入小于5m的呼尘时,会沉滞在肺泡,引起尘肺病(矽肺),最后演变成肺癌。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而产生的危害。常用的高毒试剂有氰化物、苯胺、甲醛等;挥发性毒物有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正己烷;刺激性气体有硫化氢,氯化氢,氯气、氨;腐蚀性物料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这些毒物在试剂配置、样品处理、样品的测定等过程产生蒸汽、酸雾、气溶胶等形态的有毒有害成分,并暴露在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危害,特别是刺激性气体,一旦吸入,容易造成鼻、喉、支气管等器官的伤害,严重时可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甚至死亡。1.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危害。显微鉴定作业:地质实验室对岩矿、古生物鉴定等项目基本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完成,鉴定人员主要以观察显微镜、视屏终端(VDT)作业为主,长时间VDT作业后,可出现“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样症状、肩颈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部分人可发生皮炎,感冒发生率也增高。同时,镜下鉴定多采用坐姿观察,若实验台、显示屏及座椅的设计安装不符合人机工效学的原理,可能使实验人员出现视力疲劳、背部疼痛等症状,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产生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综合征等职业病。

2控制对策

查看全文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建设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实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多,实验内容越趋复杂,实验室科研人员数量也随之激增。遗憾的是伴随的实验室事故却也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教训惨痛。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开展2017年度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

1“人—机—环”系统模型

要预知风险,就得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规律。在分析实验事故的原因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违规操作、粗心大意等表面浅层次原因,只有追本溯源剖开现象抓住本质,探究科研实验人员为什么会操作失误、违章违纪,找出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才是有效控制和预防因不安全行为引发事故的必要途径。当前在对事故的原因统计分析中,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因果链锁模型[1](见图1)。我国的国家标准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也是基于这种因果连锁模型制定的。该模型着重于从2个角度分析事故的原因,一是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更深一层的原因,管理缺陷。安全心理学就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最终达到减少或消除事故的科学[2]。“人—机—环”系统模型是安全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见图2),即把“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感官系统(如眼睛)接受机器材料的信息,经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再指挥运动器官系统(如手)操作和控制机器材料系统,形成“人—机”信息交流闭环系统,同时信息交流的效率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人—机—环”系统。科研实验活动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系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科研实验过程中,科研实验人员通过眼睛、耳朵、皮肤等感觉系统接收来自仪器或实验材料的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再指挥手、脚等运动系统开始操作,进行实验活动。同时,“人—机”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温度、噪声、人文环境等因素也会不断地干扰和影响“人—机”系统的效率。本文以该模型为依据,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建设途径。

2安全行为与人心理活动的关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按照重要程度分为5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向高逐层递升,低层次为基础性需要,高层次为发展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向高层次发展。可见,科研实验人员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之一就是安全需要的满足。早在20世纪初,著名的“霍桑实验”结果就表明,在生产活动中士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员工的心理因素而非物质条件[3]。德国人帕布斯•海恩分析了55万个机械事故,发现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技术和制度永远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即著名的海恩法则[4]。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了7.5万件工伤事故,发现98%是可以预防的,其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仅占10.2%[5]。李志红调查了2001—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发生的典型事故,58%的实验室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6]。可见,在“人—机—环”系统中,“人”的这个环节,是对作用过程效率的最大限制。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要了解科研实验人员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有效控制或者约束科研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全进行科研工作的既定目标。

3基于“人—机—环”模型的实验室安全状况分析

查看全文

工业设计在工程机械的应用

0引言

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品的竞争力已不再由技术性因素唯一确定,品牌、外形及设计风格等工业设计领域考虑的因素已成为影响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1]。在一般机电产品的设计中,消费者对产品在美学上的主观感受往往是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苹果的iMac电脑就预示着一场“计算机的美学革命”[2]。工业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已成为小型机电产品提高附加价值与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这些产品的设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在大型轨道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业设计也逐渐进入技术人员的视野,并越来越体现出其意义与价值。在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领域,国内几家主要企业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工业设计部门,着力培养工业设计团队,科研院校也已展开针对列车内室的情感化设计等软性技术的研究[3]。然而,在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轨道车的设计中,基于技术的工程设计仍然是其重心所在,基本没有出于工业设计的考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内某轨道车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工业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在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问题。

1某轨道车制造企业的设计现状分析

JY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国有铁路控股公司,目前已成为轨道车辆、电气化铁路施工维修检测车辆、大中型养路机械及轻轨地铁维修车辆四大产品系列的专业生产厂家,是我国在轨道车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JY公司沿用了我国制造业传统的“串行设计”[4]工作模式,其轨道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设计工作从产品规划开始,在决定了产品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后就进行产品结构设计,然后进行加工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与此同时进行车辆电气系统的设计,检测合格之后就进行产品试制,如果满足要求就进入量产环节。上述产品设计流程是基于JY公司的一系列职能部门的,分别是工程机械研究所、技术应用部、信息技术部及试验检测中心等,这些部门中集中了铁道车辆、铁道电气化、工程机械、流体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经济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把开发智能化、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作为公司的宗旨。从JY公司的设计模式可以发现,其工作重心是技术创新、结构设计、工艺规划及电气设计,而这些都是技术导向的工作,从设计思想上进行考察,即是典型的“机器中心论”[5]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与工业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完全相反,在设计中以机器系统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为标准,设计往往变成机械设备的简单堆砌,没有整体的考虑与规划,需要什么功能就增添什么设备,经常导致设计的反复。另外,由于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而使信息流通不畅,使产品开发周期延长、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JY公司注意到顾客需求多样化的倾向,采用了CAD辅助设计手段,初步建立了公司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以此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然而,这些措施仍然是基于技术的考虑,设计思想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导致产品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显得粗糙与缺乏设计,使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大打折扣,这就凸显出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2工业设计思想的引入与实现

简单的说工业设计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把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原动力,通过设计解决用户碰到的问题,使产品更有用、更好用和更高效率。人和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有着生理与心理的种种限制,人的注意资源有限,人有情绪的干扰,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长时间检测多个信息源而不出差错,反复的机械劳动往往造成人注意力的减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正是基于此的考虑,在设计中要求根据人的生理限制合理地设计机械系统的尺寸,同时要考虑人的认知与行为特性进行控制器、显示器的布局与分组设计,另外车辆的色彩与室内的照明设计也要考虑人的心理感受。工业设计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JY公司的设计现状,工业设计的思想在轨道车的造型设计、涂装设计、作业空间设计、操作界面设计、内室环境设计等方面(见图2)得以实施,并从整体上提高JY公司产品设计的品质。通过工业设计可以改变轨道车造型设计一成不变的局面。在高速列车及地铁、轻轨的设计领域,富有时代象征意义及体现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的车辆造型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惊奇,而铁路养护轨道车的造型则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工业设计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车辆涂装是轨道车外形设计的重要部分,多年来我国轨道车的涂装设计一直保持着大型机械常见的黄色,车辆色彩不仅具有警示作用,而且对人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在涂装设计中应综合考虑色彩的工效学与心理作用两方面的影响,好的涂装设计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设计水准;同时,轨道车是铁路养护工人工作的场所,其操作界面设计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而目前的设计对于控制器和显示器的功能布局、编码形式、交互方式、显示方式、信息分组等问题几乎没有考虑,这不但降低了操作界面的工效学效果,而且不利于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如目前JY公司生产的轨道车扶梯一般都设计成垂直的,不但不便于使用,而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这正是工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内室环境与作业空间的设计都属于轨道车的内环境设计问题,利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可以从人体测量数据、人的认知与行为特性入手进行分析,保证设计不但符合功能的要求,而且满足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查看全文

12306手机客户端情感化设计研究

摘要:12306手机客户端作为铁路部门官方的官方出行购票APP,拥有庞大的用户量,但也遭遇了购票不顺畅、验证码难识别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对12306手机客户端当前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功能。以DonaldArthurNorma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12306手机客户端界面的优化设计为案例,将情感化设计方法进行实践并总结经验,从而完善12306手机客户端的界面设计。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12306手机客户端;界面设计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智能手机作为当前时代最为普遍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其基本功能也在不断丰富,早已远远超越了最初的移动通话这一单调的概念,各种手机终端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其中12306互联网购票从2013年的33.3%升至今年的73.1%,其中手机客户端占比高达66%。作为铁路部门官方的出行购票APP,拥有大量的基础用户,也遭遇了产品使用不顺畅、购票验证码难识别等问题。所以,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情感体验的好坏决定了该产品未来的生存发展情况,课题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对12306手机客户端当前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改良。

2影响12306手机客户端的情感化设计因素

2.1本能层面的表达。本能层一般是通过视觉反映为用户营造第一印象。比如,颜色更饱满明亮的ICON更容易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而目前的12306手机客户端的界面版式老旧,缺乏激发用户的视觉元素。通常情况下第一次使用的用户会小心翼翼的查看着各项控件,试图确认每个控件的含义,这些通过自身第一直觉判断而产生的操作行为,都是直接来自人的本能水平。2.2行为层面的传达。这一层次的中心在于手机客户端在操作逻辑上和特殊用户的行为方式所带来的复杂性问题。通过上文中对12306手机客户端用户情况的分析可知,使用12306手机客户端的用户的主要诉求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车次并且进行购票这项行为。但这也有部分用户是正在进行购票行为的过程中因为付款问题或席别问题而放弃了付款,再次进入APP中却没有引导提示,找寻待付款订单却“迷失”在一级界面中,因为“走错路”而浪费操作时间,引起急躁的消极情绪。所以如何使用简单且有趣的设计创意为用户做出最合理的界面布局和最清晰的逻辑指示,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中获得优质的情感体验是目前12306手机客户端有待解决的问题。2.3反思层面的延续。通过上两小节可知:本能和行为层是“现在”看到和使用时的感受,而反思层则可以延续得很长,用户可以回想“过去”和畅想“未来”。就像当用户选择进行使用12306手机客户端购买火车票这一行为时,一般不会因为界面自身的问题立刻放弃当前决定的购票行为,因为需求目的纯粹且列车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票价较低等特点。但不好的体验感受会在用户内心产生消极的意识,在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下会直接影响用户在后期是否依然选择使用12306手机客户端购票,这样一来反思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查看全文

工学门新学科管理论文

一、感性的时代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产业界出现了怎样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转向。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众化原则被表现性、审美性、独特性和个人化所替代;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由于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增多,产品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第三,消费者方面,从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转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的产品,企业方面,则从制造实用的、高品质产品转向追求“个人化”的“感性产品”与之相适应,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情欲,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查看全文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关键词:室内装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