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活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08:29: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务活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务活动

纪委公务活动经验交流

今年以来,县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战役”,建设“四个”,进一步规范全县领导干部公务活动,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在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公务活动中,一是简化规范公务接待程序;二是从严控制各种纪念活动;三是严格控制检查评比活动;四是严格规范领导下基层活动;五是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六是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七是坚持领导来报告制度;八是抓好重要工作落实;九是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十是改进公务活动新闻报道。

在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中,一是严格执行接待标准;二是严肃单位财政纪律;三是严禁公款外出旅游;四是严格单位公车管理;五是严禁公款挥霍浪费;六是严禁违规操办各种婚丧喜庆事宜;七是严禁参与打牌赌博;八是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九是注重节能降耗减排;十是大力倡导节约风尚。

为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县纪委、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等部门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督促、检查、考核制度,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加强信息反馈,定期进行公布。此外,县纪委、县监察局将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要求,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有关人员,将按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查看全文

市政府领导公务活动安排规范工作意见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省政府领导重要公务活动安排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为进一步规范市政府领导重要公务活动安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精简公务活动

(一)市政府领导重要公务活动安排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坚持勤政、廉政、善政,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少讲话、讲短话”的务实作风,做到会议精简、活动务实、效能提高,使市政府领导从不必要的事务性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调查研究,抓大事,谋全局,处理重大问题。

(二)市政府领导原则上出席下列重要公务活动:

1、上级组织的会议、活动;

2、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会议、活动;

查看全文

贪污罪主体分析论文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即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把国家工作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另一类是准国家工作人员。如何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看法:

(一)从事公务活动

从事公务活动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属性也是区分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作人员的基本标准。“从事公务”的定义,个人认为从事公务首先是一种国家职能活动,其次是依照法律规定,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而依笔者之见,从事公务首先是一种国家职能活动,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它应该与从事劳务相比较来说,与从事公务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1)公务活动只存在于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等管辖或管理的范围内,而不存在于个体经济或者私人企业中;(2)从事公务活动的行为人,都是以其具有一定的职务身份为条件,这种职务,是由法律规定所负有职责和所享有职权的一种法律身份;(3)公务活动的内容广泛,即对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人事、经济、政治、行政、司法、军事、体育、文化、教育等等;(4)公务活动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仅限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性质的活动,而劳务活动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活动中;(5)从事公务活动的目的是在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劳务活动是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活动,目的在于营利;(6)公务活动的类型是从事事务管理,可以说是智力上的,即脑力的,体现在对国家公务和公共事物的管理上,而劳务活动是从事个体劳动,可以说是体力劳动。

(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派与委托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的经营、管理国有财产的人员,其中委派与委托容易搞混。个人认为,委派是一个单位(国有单位)任命到另一个单位(非国有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它不是向本单位的任命,而是向外单位任命,被委派者担任一定的职务,获得一定的授权在职权范围内独立从事公务,受委派者不一定要原来就具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也可以是从社会上招聘的,这都没有多大关系。至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个人认为,首先受委托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次,经营、管理国有财产是从事公务的具体化,即可视为从事公务。委托是一个单位将一定的事务交给某人管理,被委托者需要以委托者的名义在委托的权限内进行活动,而且其活动的结果山委托者承担。

查看全文

妨害公务罪侵害对象之认定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妨害公务罪侵害的对象是依法正在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会员三类人员。那么,除上述三类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能否成为妨害公务罪侵害的对象,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的争议,集中表现在“身份说”与“公务说”之争。笔者就此问题结合具体实例谈点个人浅见。

一、行政执法机关中的事业编制人员。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编制有限,加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实践中普遍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的行政执法单位本身属于事业编制,法律、法规赋予其行政执法权力;二是同一国家机关中,有一部分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人员属于事业编制。他们在依法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时,受到暴力、威胁方法侵害,能否成为妨害公务罪的侵害对象,换句话说,能否以妨害公务罪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身份说”认为妨害公务罪侵害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会员身份的人员,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不能成为妨害公务罪的侵害对象,否则有悖“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笔者认为,研究某种犯罪,应当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上述人员从形式上看虽然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但由于其依法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行使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无本质区别的管理职权和职责,其行为实质上是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活动,而国家公务活动是受法律的强制力所保证,当公务活动受到妨害而无法进行时,对于侵害人予以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保障公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是立法本意之所在。如果将上述人员排除在妨害公务罪侵害对象之外,将不利于国家公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将上述人员纳入妨害公务罪侵害对象,是否有悖“罪刑法定”原则,笔者认为,根据《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精神,上述人员应视为国家工作人员,将他们纳入妨害公务罪侵害对象,并不有悖“罪刑法定”原则。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是否可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明确指出,对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有事业单位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的,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中受委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事业编制人员执行行政执法职务的,可以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

二、行政执法机关中聘用的非在编人员。实践中一些行政执法机关由于担负的行政执法任务比较繁重,编制内人员难以适应行政执法任务的需要,因而大多采取合同的方式聘用一部分人员充实到行政执法队伍中,他们既不属于行政编制人员,也不属于事业编制人员。他们在参与行政执法活动中,或者单独进行行政执法活动,受到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其公务的正常进行,对侵害人能否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问题的关键在于上述人员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从现行刑法的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对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注重的是否是“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则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否则反之。所谓“从事公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国家事务和公共社会事务的活动,其本质是行使国家权力,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职能性。上述人员受聘于行政执法机关,完成聘用单位指派的工作,当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公务性质而受到暴力、威胁的方法侵害,致使公务活动无法进行时,应当承认他们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可以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树立法制的权威。

三、行政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活动中临时雇佣的人员。行政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活动中时常会遇到比较繁重的劳务性工作,为了保证行政执法活动及时、有效、顺利地进行,行政执法机关经常会临时雇佣一些劳务人员参与到行政执法活动中,如扣押违法物品的搬运工,拆除违法建筑的建筑工人。他们在具体的劳务工作中受到暴力、威胁的方法侵害,致使工作无法进行,对于侵害人能否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从现象上看似乎他们不能成为妨害公务罪侵害的对象,但只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得出结论。首先他们的权力来源于行政执法机关,是受行政执法机关雇佣完成其指派的工作;其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从现象上看虽然仅是劳务性质,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是公务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更具鲜明的公务性;最后从危害结果来看,它不仅使具体的劳务工作不能进行,更重要的是使国家的公务活动无法正常、有序的开展。刑法设定的妨害公务罪所保护的客体正是国家公务活动的不可侵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虽然上述人员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由于他们受雇参与到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与整个活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其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因此,上述人员也可以成为妨害公务罪的侵害对象,当他们参与到具体的公务活动中受到暴力、威胁的方法侵害,对于侵害人可以追究其妨害公务罪的刑事责任。

四、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能否成为妨害公务罪的侵害对象,关键是看其是否具备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该委员会成员的外在身份来判断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应从该委员会成员是否依法从事公务这一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出发来判断。即如果从事的仅是本集体组织的事务,就不能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如果其受行政机关委托,代替行政机关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事务,在这种情形下,其实际是在依法受委托从事公务,对其应视为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作出这样的判断完全合乎《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立法精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一)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二)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三)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四)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五)代征、代缴税款;(六)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七)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从事解释规定的工作时,如果受到暴力、威胁的方法侵害,致使受委托的公务不能进行时,对于侵害人可以追究其妨害公务罪的刑事责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综上所述,妨害公务罪侵害对象之认定,笔者赞同“公务说”的观点,只要是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受到暴力、威胁的方法侵害,受害人均可成为妨害公务罪的侵害对象,对侵害人可以按《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查看全文

廉政准则五十二个不准释义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不准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本项是关于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行为的规定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本项是关于禁止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的方式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的规定、本项是关于禁止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和其他服务的行为的规定、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不准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

开栏的话:日前,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用“52个不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理解“52个不准”的具体涵义,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栏目。

本项是关于禁止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的方式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的规定。这里所称“索取”,强调获取财物的主动性。既包括主观上明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财物,如直接提出要求;也包括主观上暗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财物,如间接地进行意思表示。“接受”是指被动地收受财物的行为。“以借为名占用”,是指以借的名义长期占有或者使用财物的行为。“管理和服务对象”,是指行政机关的工作对象、司法机关和执纪机关查处案件的当事人、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对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和单位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其他管理和服务对象。“财物”,既包括动产,也包括房屋等不动产;既包括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钱财,也包括手机、电脑等物品。

修订后形成的《廉政准则》对《廉政准则(试行)》第一条第一项作了两处重要修订。一是增加了“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这样规定对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通过索取、接受等方式获取财物的对象作了更加全面的规定,使其不仅限于管理和服务对象。二是增加了“以借为名占用”。这样规定是因为有的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以借用的名义来变相索取、接受他人的财物的现象。这种不廉洁行为不仅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而且破坏了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二、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

查看全文

公务用车及车改补贴制度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有关逐步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的精神,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经费开支,确保行车安全,方便工作需要,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现任正、副职院级领导及巡视员、助理巡视员。

二、院级领导公务用车是指,学校购买用于以下公务活动,由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治理的车辆或适用于发放车改补贴的用车方式。

1.院级领导上、下班用车;

2.院级领导一般公务活动用车;

3.院级领导一般公务接待用车。

查看全文

因私出国境管理通知

各镇党委,区委各部委办,开发区工委,区各办局党组(党委),区各直属单位党委(党组),区各人民团体党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活动越来越频繁。为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的管理,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目前执行情况看,大部分国家工作人员能严格遵守规定,自觉服从管理,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单位借考察、学习、招商为名用公费组织人员出国(境)旅游,为图方便通过因私渠道出国(境)从事公务活动,组团外出过频过滥以及部分领导干部出国(境)返回后未能按照规定上交因私出国(境)证件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为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坚决制止通过因私渠道出国(境)从事公务活动,坚决刹住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不正之风,根据省《〈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经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区委组织部研究,特作如下通知:

一、严禁通过因私渠道出国(境)从事公务活动。各单位需要出国(境)从事公务活动,一律要通过因公渠道经组织人事部门严格政审并到有关外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坚决禁止国家工作人员通过因私渠道出国(境)从事公务活动,否则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各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活动,费用一律自理,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须在《审批表》中填明经费渠道及所需金额,对用公费组织人员出国(境)旅游的要坚决制止,各单位要从严把关,严禁弄虚作假,公费旅游,如有违反要严肃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三、严格因私出国(境)审批程序。各单位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须填写《**区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样表附后),其中乡镇正职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应由分管领导(所在片长)审核并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报区委主要领导审批同意;乡镇副科职(级)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应由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所在片专职副片长)审核并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报区委组织部领导审批同意;区级机关各部门正副职领导应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并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报区委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各单位一般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干部因私出国(境)须向本单位主要领导请假获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区各垂直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还须按各单位系统内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四、严格控制出国(境)频次。领导干部及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原则上一年不能超过一次。

查看全文

公务接待管理自查报告

一、公务接待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

我乡按办法要求建立接待制度,特别对外出审批、审批控制、接待清单、对口接待、信息公开和一事一结等制度、公务接待公开等方面严格执行。

二、公务接待范围及标准执行情况

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公务活动范围和接待标准执行公务接待。

公务接待按照《办法》规定的公务接待范围实施、并按要求做好公务接待与其他公务活动(出差、会议、培训等)的分类统计和管理。严格执行本级公务接待工作餐开支标准,接待对象按规定标准自行用餐并支付费用,陪餐人数按规定执行,接待工作餐无使用高档白酒、香烟和高档菜肴。

接待住宿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有关规定,在定点招待所安排,执行协议价格。不存在超接待对象住宿费标准安排接待住房。

查看全文

贪污罪主体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贪污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共同犯罪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程中,社会冲突的增加导致犯罪事件不断增多,贪污犯罪危害尤其严重。贪污罪主体,应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及准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且不同身份主体共同犯罪定罪应区别对待。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382条规定,贪污罪的主体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也就是准国家工作人员,具体包括:(1)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3)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二类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即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把国家工作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另一类是准国家工作人员。如何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看法:

(一)从事公务活动

查看全文

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活动方案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影响,浪费现象日渐严重,造成的食品浪费问题愈发突出,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整治奢靡之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各企业要充分认识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坚持宣传教育、建章立制、监督检查并重,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倡科学健康消费意识,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加强管理

加强企业食堂监管。企业食堂对大宗粮油采购实行订单采购和公开招标。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强化管理、规范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主食厨房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企业活动,让职工放心消费。

(一)切实加强用餐管理

1.引导节约文明餐饮消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