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06:49: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共同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共同体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在逐步地提高,这给以往的学校管理主要以“校长室”领导“说了算”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现代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需现在的学校管理者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开创一些具有创意性的管理机制与方式去应对和解决。
一、目标
近年来,子长学校党政领导积极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学校管理机制。这种管理共同体是由学校党、政、工领导、教代会代表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团队。学校通过用“自主”的“认领”的方式或“招标”的方式,“吸引”不同兴趣的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形成包括学校党政管理者在内的有共同愿景的“管理群体”,“管理群体”成员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彼此交流分享,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管理,以期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二、策划
比如“上海市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这样一个以管理共同体运作的典型案例,而且学校教师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可此项改革,思想和工作总体平稳。岗位设置工作是人事制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教师专业职称的晋升和岗位工资的兑现,关系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导向。为此,学校将此项工作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并采用管理共同体运作方式,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整个实践活动历时5个月,具体运作流程及成效表现小结如下:
三、流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探讨
摘要: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考察的全部过程中。梳理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演进脉络,辨析不同共同体中人的发展与自由程度,考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原初本意,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体会到其精神内涵和价值旨趣,而且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前人的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对共同体发展的历史样态仔细考究,最终构建出来的科学理论。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马克思将“现实的人”基于生存诉求的实践活动作为共同体生成的前提,重视人的发展与自由程度。深入学习马克思的共同体科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切实地回归这一思想的原初本意,而且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有效进程。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追溯
任何思想都是所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思想家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与发展,从而形成的理论视角。共同体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共同体,当时的哲学家们从城邦出发,阐明城邦共同体是以善的原则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希腊城邦瓦解后,神学共同体逐步建立,并与世俗的王权展开了斗争。在近代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哲学家,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证了共同体的形成及其正当性。在当代,学者多立足于抽象的、思辨的政治哲学来论述共同体及其价值。与一般共同体思想谱系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以现实个体的实践活动作为共同体解析的前提。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共同体并非抽象的理论范畴,而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生存方式。他指出,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对法的关系的认识不能从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需要从物质生活中寻找根源。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现实个体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类历史活动展开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共同体的性质与特征。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共同体做了科学区分,指出了自然形成共同体的构成,揭示了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虚幻特征,构想了对它进行扬弃后进入的真正共同体。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演进脉络
利益共同体集体协议
1994年利益共同体集体协议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厂“大计共商、目标同识;责任共负、风险同担;效益共创、利益同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发展和巩固经营者与生产者相互依靠、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激发职工全员参与管理、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实现我厂“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结构优化,狠抓电炉工程建设,攀登百万特钢高峰”的方针目标,特由厂工会代表全厂职工与厂长代表企业行政签订1994年利益共同体集体协议。
二、双文明目标
第二条94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应达到:
1.产量:钢:134万吨;商品材“100万吨;
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教师共同体是一种校本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目前,教师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什么是教师共同体及其存在的意义认识不清;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共同体之间缺乏协商和对话机制;教师共同体管理制度缺乏教师认可;对教师共同体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领导角色单一,缺乏民主、有效的领导方式。治理理论中尊重、责任、合作、合法性、协商等五个要素可以提供新视野,使人们从一种更为灵活的互动论视角,从学校管理团队、教师共同体、校长、教师等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教师共同体的管理问题。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共同体;治理理论
合作与发展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我国中小学教师正由过去劳动的个体化走向团队合作,由努力争当专业技术熟练的适应型教师转向积极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拥有教学研合一生活方式的专业工作者、教学团队的合作者。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共同体在我国很多省市的中小学中出现,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去理解、定位、引导和管理这种“新鲜事物”就成了目前中小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师共同体的概念入手,对目前中小学在教师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从而为广大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一、教师共同体的含义
(一)什么是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nnies,F.)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共同体概念。滕尼斯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但他并没有强调其地域特征,而是强调它是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从发生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他认为其中精神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1]教师共同体就是把共同体引入教育领域而产生的。
酒店管理校企共同体建设的架构研究
摘要:本文在“共同体”理论指导下,明晰了“校企共同体”的内涵和主体构成、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对于构建“校企共同体”和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人才、协会等多方以互相认同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主动采取多方互动途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利益实体,以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差异、合作共赢为建设原则。同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校企共同体”建设可以从制度框架建设、合作沟通机制建设、共享机制建设三大方面进行。
关键词:校企共同体;构架;建设;酒店管理
一、校企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一)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对它的研究也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关于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所撰写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其最原始、最普遍的含义就是“家内生活”,共同体的生活是在同农田以及家的持续关系中发展起来的[1]。随着人口的增长、分工的细化和个体独立性的增强,原始的共同体将逐渐消解。显性的原始共同体被以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取代了,“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是虚幻共同体的典型形式。相较于原始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以货币和资本为代表的抽象的共同体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异化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私有制的产物,内蕴着巨大的不平等和不正义,也不合乎人的尊严,更不利于人的发展。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就要以“自由人联合体”替代假冒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一种人人互惠的正义价值。在前人基础上,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是人类真正的、持久的共同生活,所有亲密的、隐秘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特定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含义十分广泛,其外延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共同体”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他们的对立是一组既定的对立[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与发展、可持续与生态等问题日益严重,促使人们开始对共同体进行新的思考。生态学、环境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被引入到共同体的研究中,共同体理论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二)校企共同体。由于“共同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为家族、地域、兴趣甚至利益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以满足成员需求为目的而组织都可以视为是“共同体”。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共同体也呈现出多种形式,如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等。叶鉴铭和周小海[3]曾对校企共同体的概念作了详细的阐释,认为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共同愿景、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结合之前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第一,“校企共同体”的主体不仅单指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还应包括触发他们发生“密切”关系的中介因素——“人才”及对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非政府性机构“行业协会”,且主体随着行业变化在不断变化;第二,“校企共同体”不仅应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更应该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即“共生、共存、共产、共享、共荣”;第三,各主体间无主次之分,均为共同体中平等主体。因此,本文认为“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人才、协会等多方以互相认同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主动采取多方互动途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利益实体(见图1)。图1校企共同体概念模型
二、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企共同体各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联系,这为建立校企共同体、拓展各方面的合作并提升合作的水平、增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巩固共同的价值理念,即“共生、共存、共产、共享、共荣”,确立共同体建立的基本原则,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减少彼此间的冲突,以实现共同体建立的最终目标。本文充分考虑行业尤其是酒店行业的实际情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需要,认为校企共同体建设应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从高校的视角来看,建立“校企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创新的形式,以科研成果转化和品质提升为纽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对政府、高校、企业还是共同体中的任何主体而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接班人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校企共同体”的建立与运作也必须尊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养成以及素质的造就,提升整体育人质量。(二)尊重差异的原则。学校、政府、企业、协会等不同主体之间因为体制、行政要求、事务流程、考核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异性,甚至在各自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应该充分尊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因此所形成的不同“身份意识”。“共同”并不要求完全“相同”,甚至应该有选择性保留某些差异性以促发共同体内部的活力,丰富共同体间合作的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校企共同体的合作新局面。(三)合作共赢的原则。“校企共同体”的建立强调的是主体多方的胜利与利益一致性。所谓多方的胜利,是指合作一方在尽可能取得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至少在不危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对方一定的利益诉求。利益的一致性,则是指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应努力挖掘各自利益相同的部分,再通过共同的努力,将利益蛋糕做大,使各方都可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原则能极大地促进合作,减少分歧,提高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共同利益,实现1+1>2的效力。在各主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能缓和冲突,化解矛盾。例如,酒店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很大,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顶岗实习的环节;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指导,两者互相合作,适应对方的需求,从而实现共赢。
校长研修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校长研修共同体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校长培训新模式。鸡西市教育学院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谋划教育研修内涵发展路径,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校长研修共同体,其形式主要有:城乡捆绑式教育共同体;异地挂职校长研修共同体;互融共长教学校长研修共同体;资源共建农村校长研修共同体。通过参与校长研修共同体,参训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与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教育研修;校长培训;校长研修共同体
新课改后,校长、教师和专业研修人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个人成长急需新路径,摆在培训者面前的问题是帮助校长寻找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校长研修共同体是秉承“研修引领教学实践,伴随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为完成共同的研修任务而构成的团体,是由不同地域、不同成员、不同层面、不同研究问题组成的多元化的研修团体。以往的一些培训重视的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校长研修共同体则是自上而下培训和自下而上培训相结合,既有专家和培训者对校长的引领、指导,又有校长培训校长、校长对培训者的促动和互补,完善了校长培训的方式。通过校长研修共同体研修,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现象、问题确立主题研修,共同研究,校长们把实践中的体会、感悟、经验和问题梳理出来,互相切磋、共生共长。
一、校长研修共同体的内涵与理念
研修体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属性,表现为互相支撑、互相伴随、互相依赖的关系,他们互相讨论、共同决定,他们在共同定义着共同体,并为共同体所影响。当一个研修体以研修为目的时,就叫研修共同体。研修共同体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让大家从理念上、实质上认识并认可还需要培训者的大力推广。校长研修共同体是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的一个辅助点,是校长研修的落脚点,是校长成长的有效载体,是一种具体的、适合的、实效的校长培训模式。校长研修共同体还可以吸纳所有的教育研修实践者,是我们发展的策略、方式和载体。
鸡西市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理念是研修引领、相互伴随、共生共长;校长研修理念是研修引领管理实践,伴随促进学校发展;研修策略理念是以广泛、深度的调研为先导,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牵动,以研修模式的创新为动力,以校本研修为主体,以和谐研修促共生,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础,以网络研修促发展;研修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是基础,“能本管理”是导向,“自我管理”是升华。
大学与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研究
摘要:大学与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是一种同领域但跨文化的合作学习和教研探索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大学和小学在教育研习中已经没有不可破除的壁垒,促进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背景下探讨大学与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建构,其意义是深远的。阐述大学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定义,着重对这一共同体的构建现状和优化对策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推动大学与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构建策略
教学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决定着工作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学术教研力量注入到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为大学教师提供生动的情境与实践经验,形成大学小学贯通的教研体系,推动两个教师群体的良性沟通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教师研修共同体概念
教师研修共同体是由具有相同理想、相同追求的教师基于学习开展的一种联合研修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等形式组成的,针对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破解,从而推动教师个体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在研修共同体中是合作关系,遵循的是“同质共进、异质互补”的原则。随着网络发展,教师研修体除了在一定的区域内或是几个学校之间进行实地组织,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空间中开展。可以说,教师研修共同体实现了全方位研修的良性互动目标[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该共同体除了具备概念定义的内容外,更侧重于小学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境,组织师范生和大学教师一起展开沟通以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建构现状
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对策
[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对健康的渴望、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13年,为解决“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我国提出区域医疗共同体和相关政策,并全力发展区域医疗模式的推广。区域医疗共同体由同区域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组成。本文立足于区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完善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制度拟定,同时规范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医联体与区域医疗共同体核心要义相同,后者是前者在县域内的主要组织模式,但与前者又存在区别。区域医疗共同体实际上是医联体的一种主要组织模式,回归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益性”初心。实施医院的改革,是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不断发展和完善待遇分级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推进医疗管理好、合作有效、资源枯竭、方便有价值的综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医疗共同体的推进过程中,医疗共同体的财务管理存在执行方式不规范、成本核算不准确等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研究现状
(一)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研究现状。由于区域医疗共同体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各医疗服务的合作也逐渐深化。如果区域医疗共同体内各医院的财务体系不多加完善,在之后的工作中可能存在着财务管理成本较高、信息的共享性差及部门之间的交流有阻碍、财务数据分散并缺乏可比性、资金和资产管理运营效率较低等问题。李媛媛、卞淑芬等学者对区域医疗共同体的主要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提出成立医联体建设办公室,协调医联体人、财、物集中管理以实现对医联体资金和业务经营的集中管控。同时,加强医疗业务成本核算,确保医联体可持续发展配套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联体管理效率,医联体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是实现高效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蔡旭玲、郑伯勤两位学者提出随着新医改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推进,实现医疗资源“共享”,鼓励医联体探讨合适的管理模式,一步一步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分析医联体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实践,通过资源共享将促进医院财务从基本的会计核算职能转向管理会计职能,提高财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二)区域医疗共同体会计核算研究现状。从会计核算角度出发,在财务部门的引导下,对于不同联合体确定适合的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统一讨论会计内部核算,并且由医院管理内部绩效管理和业务分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资源信息、业务以及绩效管理等都实行统一化管理。徐超学者指出区域医疗共同体具备多个会计主体,一个法律主体,对合并的财务数据进行整合报表,同时在不同医疗分级中反映的往来的债务债权费用进行抵消分录,这就可以打消内部往来对会计报表的消极性。王丽雪学者提出,在编写合并会计报表时,应注意统计集团和各医院的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时间、核算政策,在编写合并工作底稿后,分别按项目划分的部门财务项目进行信息数据的加总处理,再编写集团内部债务、内交易和外资转移抵消会计分录,并编写集团内部债务、外资转移等会计分录,计算会计报表中各项目的合并总额。
二、区域医疗共同体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构建研究
[摘要]新时代接班人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理念信念离不开德育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校内、校外协同协作,家校、校企深度合作为发展主线,服务医疗发展、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笔者以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索构建“三主体+两路径”与“三维度+两依托”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模式,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协同育人。
[关键词]德育共同体;协同育人;路径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作为五年制医药类职业院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校内、校外协同协作,家校、校企深度合作为发展主线,服务医疗发展、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医药类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对五年制医药类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构建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脱离目前困境,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构建“三主体+两路径”与“三维度+两依托”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模式,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协同育人。
一、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存困境
(一)高层设计整体性规划欠缺。德育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工作,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构建只有统筹规划,进而协同合作、同心同向、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德育工作合力,才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整体性系统性的德育工作局面,离不开高层设计,全面考虑德育各组织与各层次之间协同配合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方案,为德育工作的开展确定目标、指明方向、制定任务。虽然,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院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学工部门、教务部门、文化基础部等各部门不存在隶属关系,各部门以本部门工作计划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目标与任务考核也存在差异,德育资源和信息处理等方面无法完全共享,德育课程与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配合不够,缺乏对德育的高层设计和整体性规划。(二)协同推进的核心主力话语权有待提高。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学校应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精心引导和培育学生。但由于网络信息全面爆发、智能时代迅猛推进,文化多元势不可挡,致使学生接触德育内容的渠道和途径多样化,学生思维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也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另一方面,德育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各个部门、实习单位以及企业等,需要各个组织协同配合好才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例如做好德育工作也需要其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目前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帮助构建课程思政时的话语权缺乏制度保障、激励措施等,自然话语权也较弱。(三)育人主体之间协同联动的动力不足。五年制医药类高职德育共同体的育人主体不仅包括学校教师,还有家长和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等,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班主任与实习带教老师等,他们之间应该是互动的、互助的、互补的,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产生协同德育效果。然而,一方面目前的备课方式、考核评价方式、教师绩效考核以及晋升职称的办法,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存在协作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因缺乏专业学科理论背景,事务性工作冗忙,缺乏课程思政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致使教师之间的德育协作动力不足。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事务,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班主任德育自觉性受影响因素。医药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较长,带教老师主要负责技能考核,也存在德育教学动力不足等问题。(四)育人主体育德自觉性有待提升。德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完成此目标,离不开各育人主体的育德自觉性,自觉践行于教学实践。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各育人主体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追求也呈现多样性。高职院校教师面对严峻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家长也面对工作与生活压力,带教老师除了本职工作的重任之外,还要承担带教任务,这对各育人主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育德自觉还待提高。
二、五年制医药类高等德育共同体构建的路径选择
东盟共同体发展分析论文
东盟共同体:传承与革新
历史上,东南亚从来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像撒落在西南太平洋的一片珍珠。今天能够形成世界瞩目的地区集团,完全是这些国家团结自强的结果。回顾东盟一体化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南亚在一体化过程中树立了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1967年东盟组织的成立。这标志着东南亚国家开始真正建立联系,形成整体。在东盟成立之后的一个阶段里,它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完善机制,处理内部矛盾和纠纷,维护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建立与大国的对话关系。
第二个里程碑是从1993年起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上决定在15年内即2008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来又把期限缩短为10年,即2003年,最后又提前到2002年。对后加入东盟的新成员,适当放宽年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力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为共同市场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使一体化的程度又提高了一大步。
第三个里程碑是2003年10月宣布建立东盟共同体。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2002年11月的第八届首脑会议上建议将东盟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2003年10月的第九次东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东盟第二协调一致宣言》,决定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该共同体包括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以及社会和文化共同体。2005第十一届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吉隆坡宣言》,同时把建立经济共同体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东盟共同体的实现将意味着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程度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尽管东盟发表了东盟共同体宣言,但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来看,东盟共同体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人们并不清楚,就连东盟的决策者们也没有共识。为了探讨东盟共同体的性质,2004年6月在万象举行了一个题为“走向东盟共同体”的研讨会。与会者全部为来自东盟各成员国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会议认为,“为了应付内部的挑战(种族冲突、分立主义、武装暴动……)和外部压力(全球化、恐怖主义、非法移民和洗钱等),东盟必须调整和采用新的工作机制”。会议对东盟现行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和法制效率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首先,有人提出应当引入“制约机制”,建立具有法律意义的标准和规则,实施有约束力的决议。其次,有人提出重新审视“东盟方式”和“不干涉原则”。其三,还有人主张强化东盟秘书处的功能。最后,也有的主张为市民社会和媒体提供某种权力空间。
这些主张和建议对东盟传统的理念原则、行为方式和制度规则具有某种颠覆性,大有同传统东盟决裂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