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06:24: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共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作的这一概括,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推进这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宏大“民心工程”,既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两个“共同”,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有优势。坚持两个“共同”,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不断得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越来越全面地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强调的是人民的全体,着眼的是协调一致、和衷共济,落脚点是建设者和享有者的统一,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提出和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拓展。坚持两个“共同”,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就能更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有效地释放全社会的能量,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凸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体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观察处理各种问题的最高原则、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归宿。共同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条件就越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越提高,共同建设的合力就越强大。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统一于党领导全体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查看全文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引人注目地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富有创意。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为了人,所以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其中就包含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恩格斯指出,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志指出:“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兼顾。”“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志也指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上是不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也是有差异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六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全体人民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而且随着发展不断递增。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把维护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从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就业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上学难问题、养老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安全生产问题等等,都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紧迫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必须努力扶助困难群众,想方设法安排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增加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查看全文

共同侵权研究论文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对共同侵权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涉及到了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问题(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八条),但是如何掌握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何认定几种主要形态的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以及如何确定共同加害人的民事责任,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可以为正在进行的民法典起草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为2人或者2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共同加害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首先是侵权行为,其构成应当符合某一特定侵权行为的要件,一般而言需要有加害行为、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这四个要件。此外,共同侵权行为还需要一些特别要件,才能构成“共同”的侵权行为,加害人也才因此而承担连带责任。

1.主体的复数性

所谓主体的复数性,是指加害人为2人或者2人以上的多数人。这些多数人均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而不存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或者其他替代责任关系。同一企业的数个雇员在执行职务时对第三人造成损害也不属于共同侵权,因为承担责任的不是这些雇员而是他们共同的雇主。

2.意思联络或者行为关联

查看全文

共同抵押研究论文

卷首

担保法律制度作为化解市场经济风险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手段,横跨物权法、债权法两大领域,已经成为各国民商法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

而在各种担保物权中,抵押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担保方式,素有“担保之王”之称。抵押物的制度源远流长,早在古罗马时代已经相当发达。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用关系高度发达,抵押权制度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加紧制定物权法,抵押作为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在物权法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学者普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第2款:“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其实承认了共同抵押,但是其具体如何操作,《担保法》和《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试对共同抵押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敢奢望自己的观点在新制定的物权法中有所体现。当然也希望将来的物权法对此也能够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期共同抵押制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共同抵押的概念、分类及其分析

共同抵押,又称总括抵押、连带抵押、聚合抵押,是特殊抵押的一种。陈华彬教授认为是为担保同一债权而于数个标的物上设定的抵押权。1江平教授认为是指为了同一债权的担保,而在数个不同的财产上设置的抵押。2王利明教授认为是以数个财产抵押担保同一债权。3举个例子,甲向乙银行贷款,用两座大楼A、B设定抵押,此时就成立共同抵押。即特定人以特定的不同的财产形成一个集合体为同一债权设定的抵押权。由上述定义可以推知共同抵押有以下特征:一是担保的是同一债权;二是抵押物为复数,如上述的A、B两幢大楼。

查看全文

“感恩亲情,共同成长”主题征文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最初的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从小小的伤害,到挫折,到失败,它,从未离开过我们。亲情是一道岸堤,在你心灵脆弱时,为你筑起坚强的信心;亲情是一道彩虹,在你经历风雨后,为你画上美丽的灿烂;亲情是一点云朵,在你落寞时,为你绣上一朵美丽的花朵。亲情是远方的守候,守候你的归来;亲情是永久的思念,思念你的一切;亲情是离别后不尽的哀伤,哀伤你远去的背影;亲情是团聚时无限的快乐,快乐着你的平安及归来。

亲情,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不过的幸福。亲情是一顿美味的家常饭,父亲是火,旺盛热烈;母亲是油,细腻柔和;我则是那将被烹煮的菜肴,在父亲与母亲的呵护下,逐渐走向成熟,永远伴我成长。它就像一碗白米饭,米饭的白色显示了亲情的凡而不俗,米饭的馨香则表现出亲情的纯洁与清新。尝一口似乎淡而无味,细细嚼来,一丝甜味慢慢在齿间萦绕。这碗饭品尝了十几年,就如父母给于的亲情让我享受了十几年,那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爱,滋润着我,哺育着我。在我还不懂事的的时候,我不懂得什么是亲情,不懂的父母的爱,更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只是知道那时候的我被父母呵护在怀里,守着父母的保护,生活得很是安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地长大,父母也渐渐老去。我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时的我才发现,原来亲情的力量是这么的平凡而伟大,作为父母的愿意为这份亲情付出一切,而我的父母对我更是如此。忽然间,我发觉原来时间已经过的如此之快,看着父母那布满皱纹,步履蹒跚的摸样,我的心中一阵酸楚,突然发现,是他们的爱陪伴我走到了今天的幸福,我有些后悔没有早点意识到父母的好,我想将这种感情延续在我孩子的身上,让她早早的感受与体会父母的爱,让她学会感恩,用爱陪伴他快乐的成长。

亲情坚如磐石,亲情的伟大永远不是单单用语言就可以描述的。亲情,它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生命。还记得汶川地震期间,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那是一次剧烈的余震,房屋急剧倒塌,造成地方居民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伤亡及其严重。抢险队员展开了紧密的搜救,其中一名队员在无意间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寻声而去,发现在废墟中有一对青年夫妇用自己的身躯撑起沉重的倒塌物,而在他们中间,护着一个幼小的婴儿,这对父母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生命权利的保护着婴儿的安全。他们用生命与奉献诠释了亲情的伟大,彰显了亲情的力量,他们做出了爱的选择。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我想天下父母的选择会出奇的一致,孩子是父母一生的慰藉,是父母的心头血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面对这样震撼人心的感情,面对这样感人至深的亲情,面对那比山还高的父母之爱,我们更是应该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与珍惜。

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惆怅软弱无力干渴病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得到恬适,于是不会孤独。便会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滚滚的生命便会漫延心中。

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曾经我们向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微微抬头,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

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我们一次次触礁时,缓缓驶入,这里没有狂风大浪,我们可以在此稍作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高高扬帆。

查看全文

共同投资协议书样本

第一条共同投资人的姓名及住所

甲方:_________住所: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住所:_________

以上各方共同投资人(以下简称“共同投资人”)经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各方共同出资并由甲方以其名义受让_________股权,并作为发起人参与_________(暂定名,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的发起设立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第二条共同投资人的投资额和投资方式

共同出资人的出资总额(以下简称“出资总额”)为人民币_________元,其中,各方出资分别:甲方出资_________元,占出资总额的_________%;乙方出资_________元,占出资总额的_________%;

查看全文

管理共同体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在逐步地提高,这给以往的学校管理主要以“校长室”领导“说了算”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现代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需现在的学校管理者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开创一些具有创意性的管理机制与方式去应对和解决。

一、目标

近年来,子长学校党政领导积极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学校管理机制。这种管理共同体是由学校党、政、工领导、教代会代表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团队。学校通过用“自主”的“认领”的方式或“招标”的方式,“吸引”不同兴趣的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形成包括学校党政管理者在内的有共同愿景的“管理群体”,“管理群体”成员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彼此交流分享,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管理,以期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二、策划

比如“上海市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这样一个以管理共同体运作的典型案例,而且学校教师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可此项改革,思想和工作总体平稳。岗位设置工作是人事制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教师专业职称的晋升和岗位工资的兑现,关系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导向。为此,学校将此项工作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并采用管理共同体运作方式,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整个实践活动历时5个月,具体运作流程及成效表现小结如下:

三、流程

查看全文

视点: 共同关注安全生产

第二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暨中国国际职业安全和健康展览会,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组织第二十届年会,第六届中国安全生产论坛,这些安全生产方面的国际论坛和展览9月份相继在北京举办。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从这些来自全球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的先进经验中,坚定了信心:缩短因经济发展而事故上升的周期,可为也可能。 安全投入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战略投资

安全投入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会转化成效率、效益的,安全投入应该是企业自发的、主动的行为。中国科技协会书记处书记冯长根用其研究成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安全投入的效益具有滞后性,两三年后方可见到成效。安全投入与效益之比约为1∶5。

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也得到不少国外大企业的印证。美国杜邦公司安全资源亚太区总裁莫罗杰说,安全对杜邦来讲,不仅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且是从最高决策者到第一线的生产人员都必须积极参与的大事。安全不是只花钱,而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的战略投资。杜邦把安全作为衡量业务成功与否的标准,因为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员工,还影响客户,影响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集团副总裁李文说,所有的经济驱动因素都表明,减少伤病的发生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和生产利益都要求提高工作场所和工人的安全健康状况。政府干预、成本刺激以及市场力量都将推动安全与健康的发展。

神华集团公司安全质量部主任工程师陈维民建议,我国企业可借鉴国外做法,设立首席安全官,其职位在主管生产、销售的副总经理之上,以避免安全与生产在实施风险预控初期存在的矛盾。

用强制性培训提高中小企业安全水平

查看全文

共同遗嘱生效时间及撤销条件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遗嘱意识也日益增强,用遗嘱的方式处置个人财产成为社会常态。伴随着司法实践中遗嘱案件数量的增加,涉及共同遗嘱的案件也不断上升。作为遗嘱的一种特别形式,共同遗嘱的效力、生效时间、撤销条件等都异于普通遗嘱,而我国立法上没有对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相互冲突的判决。为此,准确认定共同遗嘱的本质,统一共同遗嘱的效力、生效时间、撤销条件等裁判内容是当前我国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遗嘱;共同;效力

一、共同遗嘱的概念

作为遗嘱的一种特别形式①,共同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达成合意、共同订立一份遗嘱,并在遗嘱中对各自或共同的财产作出处分安排,其核心特征在于“关联性处分”②。共同遗嘱是遗嘱人基于意思自由而采纳的一种遗嘱形式,遗嘱内容完全由遗嘱人制定,因此共同遗嘱的类型可谓多样化,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具体的类型:约定立遗嘱双方互为继承人;共同指定第三人为遗嘱继承人;柏林式遗嘱,即约定立遗嘱双方互为继承人并在双方均死亡后由第三人继承③。对于共同遗嘱是否有效,世界各国的立法大相径庭,由于我国立法上没有对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因而理论上有诸多不同意见④。笔者认为,共同遗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受到制约,但这种制约是遗嘱人接受并愿意遵守的。多数情况下,遗嘱人之所以订立共同遗嘱是为了更好地处置共同财产。结合当前司法实践,在立法空白的情况下,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成为司法审判人员判断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共同遗嘱”,共检索到126件裁判文书。其中,未认可共同遗嘱效力的理由集中于不满足继承法规定的遗嘱形式要件,即把共同遗嘱认定为代书遗嘱,代书遗嘱因无合法见证人而归于无效⑤;在有合法见证人的情况下被认定为合法有效⑥;有部分法院认可经公证的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⑦;但绝大多数相同类型的遗嘱在没有见证人亦未办理公证的情况下被直接认定为共同遗嘱,且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真实有效⑧。笔者认为,遗嘱为要式法律行为的立法本意在于保障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非对遗嘱内容的规制,当有证据证明共同遗嘱确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时被认定为有效并无理论和法律上的障碍。《遗嘱公证细则》第十五条也直接采用了共同遗嘱的概念,间接承认了共同遗嘱的有效性⑨。相反,在立法空白的现状下,强行否定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反而会不利于遗嘱人真实意思的实现。本文在肯定共同遗嘱有效性的基础上对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及撤销条件作理论剖析,以期对司法审判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

共同遗嘱基于其主体的复数性,遗嘱何时生效成为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困扰,诸多民事判决对共同遗嘱生效时间的认定也不尽相同。对于约定立遗嘱双方互为继承人的共同遗嘱,因不涉及第三人,所以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即为一方死亡之时。这一观点也是理论界及司法审判之共识⑩。对于共同指定第三人为遗嘱继承人的共同遗嘱及柏林式遗嘱,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主张遗嘱人一方死亡之时涉及到该遗嘱人的遗产即发生继承,即部分生效说;亦有学者主张在遗嘱人都死亡时此共同遗嘱才能生效。(一)司法裁判。对共同遗嘱生效时间的认定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在其审理的信某一等诉被告信某三、杨某遗嘱继承纠纷一案中认为,被继承人伊某与信某三订立了共同遗嘱(共同指定第三人继承,笔者注)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处置,不违反法律规定,合法有效。但遗嘱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是在被继承人去世后,本案信某三在世,还有权利变更其遗愿,现在处置遗嘱财产将会损害信某三的权益,故仅处理共同遗嘱中属于被继承人伊某所有的财产份额,共同财产中属于信某三的份额因信某三在世尚不发生继承(11)。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在其审理的高某一与高某二、高某三继承纠纷一案中认为,高某一、孙某所立遗嘱属于共同遗嘱(共同指定第三人继承,笔者注),因该遗嘱中有:“我们夫妻二人去世之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届时实际拥有的全部财产及权益均由高某二、高某三两人继承”的内容,故该遗嘱需待二人全部死亡后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虽然该遗嘱确认存款归高某三所有,但本院在现阶段亦无法处理孙某的遗产(12)。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法院审理的路某一与被告路某二、路某三、路某四继承纠纷一案认为,高某与路某一做出的共同遗嘱(柏林式遗嘱,笔者注)有效,但高某已先于路某一去世,按照上述公证遗嘱第一条,路某一继承高某遗产,在共同遗嘱生效前,路某一存有处分继承高某遗产的可能性,就会导致不能实现高某上述公证遗嘱第二条的最终意思,二人的意思表示实质上就会成为路某一个人的意思表示。路某一对高某遗产的继承权仅是过渡,最终应由路某三、路某四共同继承。路某三、路某四自愿表示由路某一继承高某遗产,系本人自愿,不违反法律规定。最终判决由路某一继承高某的遗产(13)。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审理的刁某某与被告毛某甲、毛某乙、毛某丙、毛某丁、钱某某遗嘱继承纠纷一案认为,毛某A、刁某某做出的共同遗嘱(柏林式遗嘱,笔者注)、共同遗赠有效,共同遗嘱、共同遗赠本应自毛某A、刁某某均去世后才发生效力,因毛某丁、钱某某一致同意毛某A的遗产份额目前由刁某某继承,即刁某某共取得系争房屋2/3的产权份额,对此本院予以准许,判决由刁某某继承毛某A的遗产(14)。(二)小结。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而由于共同遗嘱主体的复数性,如何认定继承开始的时间成为共同遗嘱继承的第一道关卡。分析上述四份判决,在共同指定第三人继承的共同遗嘱中,丰台区法院认为共同遗嘱人一方死亡后即开始继承,但共同遗嘱人明确约定遗嘱自共同遗嘱人全部死亡后开始生效的除外。在柏林式遗嘱中,青岛市市北区法院和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均认为,该种形式的共同遗嘱应当自共同遗嘱人全部死亡后才生效。理由在于柏林式遗嘱所追求的遗产处理的最终目标在于第三人继承遗产,共同遗嘱人一方死亡后开始继承会导致生存方不按遗嘱处置遗产的可能性,从而损害第三人的权益,但第三人同意的除外。归纳可知,在认定共同遗嘱有效的基础上,审判人员判断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采取了“有约定,从约定”的裁判思路。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则探究共同遗嘱人的内心意思表示,将遗嘱生效时间同遗产能否最终按照遗嘱人的意思得以处置相结合来判断遗嘱生效的时间。首先,在遗嘱人有约定共同遗嘱生效时间的情况下能否采纳该约定。笔者认为,如果遗嘱人可以约定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继承人和受遗赠人放弃继承、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应何时做出?当共同遗嘱未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时候,该继承人的诉权如何保障?涉及继承权纠纷的诉讼时效该何时开始起算?这些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从法理上分析,我国继承法第二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共同遗嘱的继承亦需要遵从上述规范,由此可知当共同遗嘱人一方死亡后继承便随即开始,这时如果当事人约定共同遗嘱未生效,则将适用法定继承,会不可避免地违背被继承人的遗愿。所以,共同遗嘱的生效时间不得由当事人约定。其次,在共同遗嘱人没有约定遗嘱生效时间的情况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主张共同遗嘱自遗嘱人全部死亡后方可生效的主要依据在于:共同遗嘱体现了遗嘱人的共同意愿,如一方死亡即开始继承,则存在着生存方不按共同遗嘱所设定方案处置遗产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死亡方的遗愿得不到有效保障,亦损害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的确,上述观点有其担忧的合理性,实践中亦常常出现共同遗嘱人一方死亡后生存方要求撤销共同遗嘱的情况。然而,这种担忧完全可以通过限制共同遗嘱人变更、撤销共同遗嘱权利的方式来保障,且这种保障符合我国继承法关于继承制度的设定。相反,且如若共同遗嘱人一方死亡后不发生继承,那么遗产的权属将无法认定,针对遗产的买卖等市场行为都无法展开、相关诉讼程序也无法开展,将会极大地增加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综上,笔者认为共同遗嘱人一方死亡后,涉及死亡方的遗嘱内容发生法律效力,继承开始。共同遗嘱人全部死亡后,共同遗嘱全部生效。

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综述

摘要:共同犯罪简称共犯,它是相对于单独犯罪的一种特殊的犯罪形式。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构成条件

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

这里的人一般指的是自然人,但是根据刑法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因此,无论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抑或是两个以上的单位乃至一方是自然人一方是单位均可以构成共同犯罪。当然,不论是自然人或者单位,要成为共同犯罪的主体,都必须符合犯罪主体的资格。一般来讲,作为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如果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却利用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去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作为共同犯罪主体的单位也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如果是非法组织之间相互勾结实施犯罪的,则不能认为是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而应当认为是自然人相互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

(二)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