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05:2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司制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司制改革

浅谈公司制改革

×浅谈公司制改革

公司制改革,就是在企业主体不变的条件下,转换企业机制,发挥产品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

现在大部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国有企业要再背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再不进行机制转换、管理创新、再不讲成本、不注重经济效益,还是靠国家政策、吃大锅饭,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那面临着的结局就会严重亏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那么如何进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呢?我想,应该走出企业改革的“怪圈”,不能流于形式,以市场为基准,扎扎实实地改。

目前,煤炭系统从上到下都在讲“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但究竟何为“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却未见有人深究。笔者以为,这正是国有煤炭企业公司制改造问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正确阐释、准确理解“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的公司改革,应是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严格按照《公司法》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企业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过程。

从企业角度,笔者把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具体化为四条要求:

第一,改革动机规范化

查看全文

供电企业公司制改革论文

1供电企业公司制改革的现状和遵循的原则

我国供电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打破以往的垄断局面,引入了市场竞争,使得供电企业的运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健全了电价机制,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构建了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广大供电企业依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府监管”,国家电力公司重组了国电、华能、大唐、山东、中电国际五大发电集团和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华北五大电网公司;组建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发挥政府监管和宏观调控职能。值得深思的是这次改革对供电企业运行机制和电力市场的基本格局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关系到广大供电企业职工和电力用户的切身利益,是电力行业的一次深刻而富有成效的变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广大供电企业积极探索,从而有效总结出公司制改革的三大原则,这主要表现为:

(1)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供电企业公司化改革过程中投资主体分布情况具有共同的特征:国有独资企业偏多,国有股一股独占,股权结构失衡;股权流动性差,相当一部分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动等。并且,国有股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代表。因此,供电企业公司制改革中的投资主体分布特征也可以表述为投资主体的单一化、集中化和非人格化。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政企难以分开;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健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等。为此,供电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就应在提高自身素质、消除一些政策壁垒,创造适宜的法律环境的基础上多渠道吸引投资者。

(2)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广大供电企业都有可能在国内国际更广泛的投资者中源源不断地筹到长期资金,求得迅速发展。但必要条件是要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说,供电企业要想从全球资本市场中获得充分的资本支撑。它的治理结构就必须是可以信赖的,能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理解。并使投资者的合法投益得到可靠的制度保障,治理结构可以代表企业的市场形象,良好的治理结构有助干提高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信心,从而有可能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此,供电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3)维护国有资产权益,遏止国有资产流失。供电企业公司制改革,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企业存量资产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量。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此,供电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就必须坚持维护国有资产权益这一重要原则。3发电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企业改制的时机和目的要规范化。改制时机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四个因素:企业条件、政策环境、实际需要、利弊得失。如果企业条件不具备,政策环境不宽松,发电企业改制的内在需要并不强烈,改制后弊大于利、失大于得,既不能卸掉历史包袱,又不能获得多元投资的改革效应,改制的时机就不成熟。条件不成熟而硬行改制,就是时机选择不当。企业改制的目的主要是逐渐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自主自立走向市场,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改制的目的明确,时机选择恰当,是改制动机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论文

十六大报告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有明确的阐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述论述清楚地说明,国有企业(重点应该是中央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形式上就是公司制改革,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基础设施及重要自然资源的极少数中央企业实行国家独资经营外,在竞争性行业的大多数中央企业都将实施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将会部分退出或大部分退出,也许有小部分最终会全额退出。

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将会加快进度,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现状

由于中央企业大多数是原各部委投资形成的,因此产权结构大多是国有独资。尽管从1993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发文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真正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并不多。

中央企业的注册登记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中央企业中有小部分经由国务院授权的国家单独投资设立或改制而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或产权多元化但由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这部分公司名称中都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另一类是在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施行前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简称《企业法》)登记的,顾名思义,按照《企业法》登记的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制,肯定是国有独资,按照《企业法》登记的这部分企业名称中都不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

对196家中央企业名称进行检索,发现只有20家中央企业是有限公司或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革,而其余中央企业都是未经公司制改革的国有独资企业。由此说明,需要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中央企业数量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企业公司制改革现状分析论文

十六大报告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有明确的阐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述论述清楚地说明,国有企业(重点应该是中央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形式上就是公司制改革,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基础设施及重要自然资源的极少数中央企业实行国家独资经营外,在竞争性行业的大多数中央企业都将实施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将会部分退出或大部分退出,也许有小部分最终会全额退出。

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将会加快进度,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现状

由于中央企业大多数是原各部委投资形成的,因此产权结构大多是国有独资。尽管从1993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发文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真正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并不多。

中央企业的注册登记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中央企业中有小部分经由国务院授权的国家单独投资设立或改制而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或产权多元化但由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这部分公司名称中都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另一类是在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施行前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简称《企业法》)登记的,顾名思义,按照《企业法》登记的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制,肯定是国有独资,按照《企业法》登记的这部分企业名称中都不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

对196家中央企业名称进行检索,发现只有20家中央企业是有限公司或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革,而其余中央企业都是未经公司制改革的国有独资企业。由此说明,需要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中央企业数量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企业公司制改革管理论文

十六大报告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有明确的阐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述论述清楚地说明,国有企业(重点应该是中央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形式上就是公司制改革,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基础设施及重要自然资源的极少数中央企业实行国家独资经营外,在竞争性行业的大多数中央企业都将实施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将会部分退出或大部分退出,也许有小部分最终会全额退出。

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将会加快进度,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现状

由于中央企业大多数是原各部委投资形成的,因此产权结构大多是国有独资。尽管从1993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发文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真正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并不多。

中央企业的注册登记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中央企业中有小部分经由国务院授权的国家单独投资设立或改制而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或产权多元化但由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这部分公司名称中都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另一类是在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施行前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简称《企业法》)登记的,顾名思义,按照《企业法》登记的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制,肯定是国有独资,按照《企业法》登记的这部分企业名称中都不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

对196家中央企业名称进行检索,发现只有20家中央企业是有限公司或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革,而其余中央企业都是未经公司制改革的国有独资企业。由此说明,需要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中央企业数量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论文

十六大报告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有明确的阐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述论述清楚地说明,国有企业(重点应该是中央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形式上就是公司制改革,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基础设施及重要自然资源的极少数中央企业实行国家独资经营外,在竞争性行业的大多数中央企业都将实施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将会部分退出或大部分退出,也许有小部分最终会全额退出。

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将会加快进度,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现状

由于中央企业大多数是原各部委投资形成的,因此产权结构大多是国有独资。尽管从1993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发文要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真正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并不多。

中央企业的注册登记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中央企业中有小部分经由国务院授权的国家单独投资设立或改制而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或产权多元化但由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这部分公司名称中都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另一类是在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施行前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简称《企业法》)登记的,顾名思义,按照《企业法》登记的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制,肯定是国有独资,按照《企业法》登记的这部分企业名称中都不具有“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

对196家中央企业名称进行检索,发现只有20家中央企业是有限公司或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革,而其余中央企业都是未经公司制改革的国有独资企业。由此说明,需要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中央企业数量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查看全文

国企公司制改革产权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国有资本权利主体的特殊性及其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产权改革问题仍然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重要问题。对产权问题的认识首先是科学、正确地理解“产权清晰”的基本含义,其次是认识产权改革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的作用。在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的公司中,国有资本产权清晰的关键在于法律对国有股权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是否明确;法律对公司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是否明确。这不仅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而且也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条件。

关键字: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产权产权清晰产权改革

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国有股权主体设计和创制的困难最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容易被理解为是操作上的问题。但这归根到底是由国有资产权利主体的特殊性及其产权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产权改革仍然是国企改革中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重要问题。

对产权问题的认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科学、正确地理解“产权清晰”的基本含义,二是如何认识产权问题与国企改革的关系。笔者的观点是,产权清晰就是在现代企业形态管理和经营国有资本的过程中,国有资本管理经营系统中各机构作为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必须同时是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及责任主体。而产权清晰对于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产权?从目前国内学者的诸多论述看,应当说这一概念使用的范畴相当宽泛,但凡提及财产或财产权利问题,特别是在讨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所有制、所有权、经营权等问题时,总会出现对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内、在不同意义上的使用。单就法律角度而言,我国法学界对产权的认识就各不相同:如认为产权是所有权;产权是物权;产权是经营权;产权是有关财产的一切权利,包括所有权各项权能、现代经营权以及知识产权等〔1〕。

从西方产权经济学派对产权理论的研究来看,R.H.科斯的《社会交易费用问题》、H.登姆塞茨的《关于产权的理论》及A.A.阿尔钦的《产权:一个经典注释》等产权学派的代表作均对产权的定义及其功能作了概括和论证〔2〕(P.97、P.166)。由于财产运行制度本身的特点,产权学派的研究及其结果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而是深入到了法学领域〔3〕。如果以笔者的粗浅认识对产权经济学家的观点作一简单的综述,那么,产权是具有明确归属的财产在运用中形成的一系列权利,它可以按效益最优原则进行不同安排,而这种安排将影响处于其中的不同主体的行为方式,因此产权是现代社会资源运用的规则。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仅从1979年算起,也已经二十年以上了。但除极少数以外,从总体上看,至今仍没有摆脱活力不强、效益不高的局面。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推进的重要方法:一是要采用多种形式,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这奠定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规范的公司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明晰产权关系;使组织管理体制科学合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既能够有力地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又能够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从产权关系和财产组织方式上实现政企分开,解除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最终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然而,同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并没有经过业主制、合伙制的发展道路,而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肩负摆脱国企困境的历史重责直接跨越公司改造。事实上,尽管不少国有企业已转为公司制,但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致使现代企业制度未能达到其预期目标。“当前,面临着国有企业效益继续滑坡的现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其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转制过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1]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表明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中,现代公司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及执行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失控,国有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激励和制约相结合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缺位

查看全文

发展外向型公司制农业座谈会讲话

同志们: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谷城召开了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时隔四个多月,又把大家请到这里开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谷城现场会议精神,继续深化农村市场取向的改革,统一思想认识,动员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外向型公司制农业发展的路子,以公司制农业为形式和载体,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同时研究和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刚才,听了几个企业和私营业主的经验介绍,感到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发展外向型公司制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新飞跃,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时参考。会议的最后,杨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公司制农业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共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村发展显示出空前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步伐缓慢,负担较重;农村债务沉重,化解困难;少数地方干部教师工资兑现困难,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则,加快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步伐,用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办法,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途径。

目前,在我市得到初步实践的公司制农业,是一项大胆的探索、有益的尝试。所谓公司制农业,是一种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取向的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形式。它以公司制企业为主导,以广大农户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手段,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其具体内涵就是"二三四五六",即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求;组织农民,组织资源,组织要素;以公司制企业为组织载体,以名特优产品为商品载体,以资本和技术为要素载体,以干部能人当主角和广大农民当主体为人力载体;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传统农民为农业工人,变农民负担为公司负担,变无风险规避机制为有风险规避机制(即通过公司制组织建立风险补偿金,确定保底收购价等方式,实现以丰补欠,公司和农户共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值和农业结构的动态优化,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和干部分流,促进农业增效、财政增收和农业投入增加,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农村资本经营,促进公司制经济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增强;促进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和农村经济综合效益的提高。大量的实践充分证明,公司制农业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查看全文

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我国农垦系统土地面积为36.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4.5%,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361万人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00多家,约1万亿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生产总值5800亿元,人均纯年收入1.2万元。农垦系统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多数垦区还承担区域内行政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的重要力量。

(一)企业主体数量多,分布行业广泛

根据《中国农垦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3年底,农垦拥有独立核算企业5404家,其中农牧企业1779家,占企业总数的32.92%;工业企业1298家,占企业总数的24.02%;建筑企业509家,占企业总数的9.42%;运输企业227家,占企业总数的4.20%;以批发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1591家,占企业总数的29.44%。从产值看,第一产业产值1750.1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9.5%;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22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4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4.23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6.5%。

(二)以农业公司为主,经营主体实力强

农垦拥有职工家庭农场、企业公司、合作社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但农业公司是农垦农业经营的主力。目前,农垦拥有农业公司约1万家,合作组织5440家,职工家庭农场113万户,85%的耕地由职工或职工家庭承包。2014年农垦有65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①,其中,国内上市公司9家,拥有股本金98.88亿元,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代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