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23:4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司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司法

公司法学心得感想

《公司法》课主要以讲案例的方式学习,每一个案例都是一定条件的产物,任何套用和照搬都是完全不可取的,学习的目的不过是从中感悟一些道理,对法律条文有一定了解和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工作中要自觉的考虑有关利用法律问题。要知道什么样的法坚决不能违;也要知道如果违了某些法的后果是什么,值不值得违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到事物的本质,工作中才能灵活运用。比如,大家都知道:“兵马没动,草料先行”这句话,很多人也会认为,打仗一定要先备好自己的粮草。但这句话的实质是说明粮草的重要性,如何准备粮草那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先行”,也可以在现代运输条件迅速的情况下,实施“后行”,还可以“不行”,就象古代霍去病将领一样,有本事化敌方的粮草归自己,仗打到那里,就能在那取得粮草。

公司法学是研究公司法律的科学,是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公司如何设立、如何组织与管理、如何规范运行的科学。公司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也是资本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有它自己的基本特征:

(1)公司应享有由股东投资而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能承担民事责任。

(2)公司应当依法设立。

(3)公司以股份出资行为为基础而设立,作为现代企业主要形式的公司,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股份形式,股权结构,亦即股东投资的产权模式。

查看全文

公司法修改研究论文

【摘要】

从效率分析的视角重新检视公司资本制度会发现法定资本制并非一无是处而有其效率,而授权资本制也因其自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的环境缺陷使得其效率大大降低,不可一味强调定型化的制度,应从公司类型化的角度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做出选择。

在学界和实务界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公司资本制度一直是热点问题,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的相关变革势必又会引起各方的评说。

一、研究路径的回顾与评析

在此之前学者们大多数倾向于选择授权资本制或折中授权资本制,而对此的论证方法却是大同小异,无非是指出了现行法定资本制的种种缺陷,诸如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却不能有效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设立门槛过高,成本太大,容易造成资本闲置;为规避法定资本制而造成的公司注册资本的不实,投资人抽逃资本,虚假出资;法定资本制失去其彰显信用的价值。其后则往往论证授权资本制或折中授权资本制的种种好处,如降低准入门槛,有利于鼓励投资,而却把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一笔带过。最后在强大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中得到看似雄辩的结论,似乎法定资本制度实在是十恶不赦,不可救药,必须毫不犹豫的加以放弃。

以上推理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逻辑错误,即不能仅仅指出与A政策有关的问题后就主张B政策优于A政策,相反B政策的缺点同样应该加以考虑。一项法律制度的变革如果在总体上是收益大于成本的,那么它是有效率的。这种情况下,获益的人获得的收益足以完全补偿那些受损者所遭受的损失,但是这种补偿通常是不需要作出的。这是从整个社会的总体利益是否增加的角度而言的。这种分析模式虽然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但却能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得以增加。[1]这也是进行公司资本制度选择时可参考的分析方法。

查看全文

公司法修订影响论文

摘要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次《公司法》修订,顺应国际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敢于突破和创新,最为完整和彻底。新修订的《公司法》不仅实现了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的飞跃,科学分界了公司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而且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公司诉讼体系,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法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新公司法的修订背景、内容及影响展开论述,并对这次公司法全面修订进行了评价,力求全面把握现行公司法的发展趋势、要求、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治理股东权益一人公司

一、新公司法修订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我国在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规范主要市场竞争主体的组织和行为,1993年12月19日我国出台了《公司法》。这一部法律,起到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期的国企改革、按资本运作形式划分企业性质以及规范民营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织架构等作用,初步培育起了国内企业及经理人的公司治理文化。但《公司法》实施12年来,由于其浓郁的计划经济时代痕迹和为国有企业改制量身定做的制度框架,再加上研究的不彻底,使其成为一部“管制法”、一部“身份法”。《公司法》与现实生活的掣肘与不足已为世人所共知,近年来中国一些公司接二连三涌现的丑闻,都与《公司法》的调整失效有多多少少的关系。1999年和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对《公司法》进行了两次“微改”,但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映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公司法》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检讨,大规模的修改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论证券法与公司法协调

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运营、解散以及其他对内对外关系的规范的总和,[1]证券法是调整因证券的发行、交易和管理而产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市场法律体系中,恐怕没有哪两个法律象公司法与证券法那样,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公司法》中存在着证券法律规范,在《证券法》中存在着公司法律规范,已经是一个令人习以为常的法律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密切联系,即公司的经营活动与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经济联系,以致事实上不能把公司经营活动和证券市场活动截然分开,由此决定了公司法与证券法的调整范围之间也没有截然的分界线。(1)公司法与证券法在规制对象上的交叉性。股票、公司债券、新股认购权证等,既是公司法的规制对象,也是证券法的规制对象。股票发行使公司得以筹资增加资本,信息公开与公司的财务管理有关,上市公司收购引起公司资本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在这些活动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方面,分别要受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的规制。作为证券市场主体的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等,既要受公司法的规制,也要受证券法的规制。(2)公司法与证券法在调整范围上的结合性。证券法与公司法各自有不同的调整范围,然而其调整范围的结合性是非常密切的。公司法所调整的公司与其股东之间的关系,证券法则作为证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来调整。股票发行如果不公开进行,由公司法调整;如果是股票公开发行,则该活动还要由证券法调整。对于股票或公司债券发行,有关证券发行事项的公司内部议决的与程序,由公司法调整;而证券发行中公司向投资者公开信息所产生的关系,则由证券法调整。(3)公司法与证券法在调整目的上的互补性。公司法之宗旨,是为了适应建立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2]证券法之宗旨,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因公司法与证券法宗旨的密切联系,两法的调整目的之间具有密切的互补性。公司法所要实现的公司组织与公司行为的规范性,是证券市场公平性与秩序性的基础;证券法所要实现的证券市场公平性与秩序性,则能够进一步促进公司组织与公司行为的合理性与合序性。

另一方面,在立法技术上的必要处理,也会使得规范公司活动的法律规范和规范证券市场活动的法律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交叉存在于同一法律之中,这在我国公司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公司制度的完善处于一个互动的阶段,因而我国有关证券和公司的法律制度曾经出现过相互交叠、分野不明的状态。在公司法制定颁布的1993年,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急需以较高层次的法律规范规制证券市场活动,因当时制定证券法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在制定公司法时,在其中包括了许多性质上本应属于证券法的法律规范,例如股票发行审查制度、公司债券发行审查制度、上市公司制度、股票或公司债券发行时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信息持续公开制度等等。在证券法于1998年颁布之后,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继续有效,与证券法中的法律规范相结合而构成我国现行证券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然而,证券法与公司法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域,各自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和公司行为的法律,公司资本的募集、股份的移转,原本是公司法规制的领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资本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和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证券法据此确立其立法宗旨、调整范围和实现机制,有关证券的法律制度向与公司法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展开。实事求是地说,在我国公司法中包含证券法律规范,与其说是立法当时对公司法与证券法关系进行判定的结果,不如说是为了解决当时调整证券市场活动的急迫需要而采取的实用立法选择。在证券法于1998年颁布之后,如何协调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与证券法中相关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对于公司法与证券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公司法中证券法律规范与证券法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适用协调的处理是不充分的,还应当通过立法协调的方法处理。当前正在讨论的对公司法的修改,就是通过立法协调公司法与证券法的有利契机。因此,在公司法修改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恰当处理公司法与证券法之间的关系,确保公司法与证券法各自内容的完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从而便于公司法与证券法的有效实施。虽然公司法颁行在前而证券法颁行在后,但协调公司法与证券法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比照证券法的规定来补正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运作的理念和证券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各自的宗旨和实现机制,根据公司法实施的实践效果和证券市场监管的经验教训,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的实质内容是否合理,其表现形式是否适当,以便重新确定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的内容与形式。

在修改公司法时,对于那些必须保留在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需要根据现行证券法的规定予以修改,以实现公司法与证券法的协调性。但是,这仅仅是协调公司法与证券法关系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公司法与证券法各自的立法宗旨、调整范围和实现机制,彻底而科学地处理公司法中证券法律规范,实现公司法与证券法各自的完整性与相互之间的区别性。在修改公司法时,要根据公司法中证券法律规范的内容以及规范证券市场活动的需要,或者以适当的立法技术,准确识别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以规范证券监管机构的执法活动;或者适当剥离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以利于对证券市场运行的依法调控。只有如此,才能按照公司法与证券法各自应有的实现机制,实现公司法与证券法各自的宗旨。

一、准确识别公司法中的证券法律规范

查看全文

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问题分析

摘要:虽然目前我国的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在竞业禁止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定,但是由于二者本身的法律体系不同,在具体的表现方面就显得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具体的实施对象、实施内容、理论基础、赔偿程度以及限期等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竞业禁止的相关特征,分析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存在的具体差异,同时进行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此来实现责任义务的转化,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保证商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竞业禁止;法律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经营手段以及核心技术已然成为众多企业的立身之本,对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是人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人力资源具有先天性的流动性,随着人员的流动难免会引起商业机密的流失与外泄,显然对公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商业价值决定商业机密,商业机密反过来促进企业商业价值的提升。市场竞争催生了竞业禁止,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合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企业工作人员滥用商业机密,进而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稳定经济市场。公司法主要针对公司的内外关系、组织机构、活动原则以及程序设立等内容进行成文的法律规定,涵盖公司事务的组织、活动、设立以及解散等诸多方面。而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合同中双方义务与权利进行明确,保障当事人合法的权益,进行稳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而制定的法律。二者都在竞业禁止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竞业禁止的含义

竞业禁止的相关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随后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推广。我国法律体系主要在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对竞业禁止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主要目的是维护企业的基本利益,维持市场经济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一)竞业禁止的基本内容。竞业禁止,也可以称之为竞业回避或者是竞业避让,是一种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员工实施的以保护商业秘密为主要目的法律手段,其法律依据是我国的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具体表现为在劳动关系续存期间以及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用人单位有权限制并且禁止相关员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就职于其他的竞争单位,有权限制并禁止劳动合同解除后员工就职于与原单位相竞争的企业单位,主要包括不能够在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或者是服务并且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业务单位就职,不能够在在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或者是服务并且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单位兼职或者任职,员工也不能够自己生产制造与原就职单位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相同的产品或者经营相同的业务。(二)竞业禁止的主要特征。1.涵盖主体广泛。竞业禁止的主体涵盖十分广泛,竞业禁止可以对所有人实施,任何企业的相关员工都应当遵守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竞业禁止相关法律法规。2.区别于非正当竞争禁止。竞业禁止区别于非正当竞争,竞业禁止是建立在特定条件的基础之上,禁止相关员工做出损害原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的商业行为,而非正当竞争禁止是在所有情况下的对损害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的禁止。3.合理包容。竞业禁止并不是不允许员工进行商业活动,只是规定不可以进行与原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相似的商业行为。(三)竞业禁止的正当性。竞业禁止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于维护企业正当利益以及维持良性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所有的优势都源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合理性。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秘密的重要性由此凸显,竞业禁止成为每个公司都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通常国内以及国外的企业都会以劳动合同条款或者是劳动合同的形式对企业员工的离职进行相关的限制活动,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从而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1.竞业禁止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商业机密的泄露。竞业禁止是实践的产物,是不可替代的商业机密的保护措施与手段。竞业禁止是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关键手段,是在其他防护措施失效时最后的保护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核心技术的发展,而技术掌控在人才的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人才的流动也变得愈加频繁。人才的快速流动,有利于全球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能够显著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随着人才的流动速度逐步提速,因人才流动而引起的商业机密侵权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多,发生的频率也更加频繁。绝大多数商业机密的泄露都是由于企业内部雇员的原因造成的,且大都多与接触本企业商业机密的高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关。竞业禁止成为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中坚力量,因此竞业禁止是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关键所在。2.竞业禁止有利于维护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人力资源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技是以人才为依托的,科技对人力资源存在着极其强烈的依赖性。一个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力量就是尖端人才,包括企业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决胜因素,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求办法防止这类人才的跳槽,以此来避免企业利益的损失。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竞业禁止,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的用工权,防止企业员工的跳槽,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当中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养成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竞业禁止同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竞业禁止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以及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所以说,竞业禁止有利于维护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人力资源优势。3.竞业禁止能够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随着我国政府的逐渐放权,在全国各地设立自由贸易区,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我国的市场经济必然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格局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机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愈发重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动也变得愈发不可阻挡,这对新时期的竞业禁止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掌握商业机密的员工利用其核心技术作为跳板进入到自己即将跳槽的公司,或者是利用这些商业机密进行自我经营;第二类是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利益的追求,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挖人或者是抢人,以此来实现自己核心技术的扩充。这两类不正当的竞争都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危害了社会公平。我国主要还是依靠竞业禁止的方式来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发生,以此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

查看全文

公司法法定审计制度论文

2004年,受国务院法制办委托,中注协承担了《公司法》修订中法定审计等相关新问题的探究任务。为此,中注协成立了由会计、审计、法律方面专家及业内人士组成的“中注协公司法修订紧急探究工作小组”,对公司法修订可能涉及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财务报告制度、公司验资制度、公司年度审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究。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法律中有关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规定进行比较,从中提炼出公司法定审计制度中通行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中国《公司法》法定审计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我国《公司法》修订中法定审计制度的构建提供立法参考。修订建议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公司法》中的法定审计制度的条文建议稿,包括法定审计的范围、审计师的资格、审计师的选任、解聘和辞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等。第二部分内容是就《公司法》中其他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的业务的零星条款,如验资、清算等,提示法案起草人在拟订相关条文中注重到审计事项的存在。下面就主要建议条款及涉及到外国及港台地区的相关立法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有关法定审计范围

建议摘要: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说明摘要:确定法定审计的范围(即哪些公司须进行年度账目的审计)是法定审计制度的核心。法定审计范围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摘要:

(1)公司股权结构的公众性;

(2)公司所承担的税务、债务负担的规模及性质;

查看全文

法人制度对公司法的影响与适用

摘要:在《民法总则》的法人制度中,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与《公司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公司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此问题提出完善公司法的建议。

关键词:法人制度;公司法;分红;清算

一、《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与《公司法》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商法范畴之中,民法作为一般法,其所设立的《民法总则》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商法的发展。因此,从《民法总则》法人制度的角度去研究、完善《公司法》,有助于加强《民法总则》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位,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商法制度变得更加的丰富与完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确立《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以后,我国法人以是否营利作为分类标准的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与说明,由此,这对于增设法人、丰富法人的类型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且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次,在我国的商法范围中,《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列入到民事主体法的规则当中,《公司法》作为商法中的特别法之一,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商事组织法、商事主体法和商事行为法,由此可见,《公司法》在商法中属于核心部位,且占据着重要的主体地位,同时《公司法》也属于私有法的范畴之中。最后,《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对于调整商事的法律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指导作用,因此,《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从另一层面上也为给我国《公司法》的相关制度做出了补充与完善。

二、从《民法总则》法人制度透视公司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分红权利的保障缺失。从《民法总则》的第76条和《公司法》的第4条的规定内容来看,公司法人在追求营利和获取分红的价值观念上,这两种法所做出的规定基本大致相同,但是《公司法》对于具体制度的实施步骤需要做出明确的安排。此外,在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在对所持股进行分配时,需要经过公司全体股东的同意才可分配,对于这一规定《公司法》并没有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寻求全体股东的同意,只是要求在公司规章制度中需要提出这一项要求,由此可见,《公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保护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分红的权利,同时该法没有很好的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清算义务人的概念缺失与主体范围的规定不够合理。在《民法总则》的第70条中,对清算义务人的概念进行了首次的解释与说明,并在条款上明确规定出清算义务人所包含的范围。即法人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都可以纳入到清算义务人的范围之中。由此可见,与之前相比,《民法总则》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公司法》却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清算义务人的概念,因此,在商法的实践运用中,应该对《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完善、加强,尤其是对于清算义务人的这一概念,要做出系统性的论述与说明。此外,在实际中,《公司法》的某些规定中虽然有涉及到清算义务人的范围规定,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其已经无法运用到新时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之中,因此,从实际的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司的清算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与丰富。

查看全文

公司法制化管理考核办法

为贯彻执行省公司“关于印发《公司法制化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公司法制化管理五年规划》和《xxx法制化管理实施计划》要求,切实推进“依法治企”,同时配合“xxx双文明综合承包考核办法”的实施,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

本考核办法适用于xxx所辖市供电局、市郊供电分局,市东、市西、新区分局,变电、配电检修工区,修造厂、电建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电力设计研究院。

二、考核依据

1、《xxx法制化管理实施计划》

2、《xxx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查看全文

公司法价值的未来发展

1992年以后我们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的要求就是资源由市场配置而不是政府计划,而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效就得首先保证市场的开放与自由,然后市场主体依据价格这一杠杆来决定生产什么以及是否生产,最终实现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现代社会中,市场主体最主要的形式是公司,它的组织以及运作是否有效率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致为关键。而市场主体设立以及运作的效率往往取决于市场的法治环境。1992年以来,我国的市场法治环境日趋完善,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法律体系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外在与内在冲突。外在方面,法律体系的完善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方面,法律体系建构的价值追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往往不一致。在我国公司法立法过程中,这个问题依然清晰可见,本文以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来讨论我国公司法的价值追求。

一、我国公司法立法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曾经讲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韦伯纠正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观点提出:理性推动社会变迁。[1]

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上层结构无疑有其合理性,人类观念能动地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一个从客观方面出发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原因;另一个从主观方面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再到加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在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由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发展到各种文化思潮碰撞;在国家治理层面,治国理念也由人治改变为提倡法治。在这一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3年我们制定了《公司法》,2005年我们对1993年的公司法进行了修改,尔后又对2005年《公司法》进行了三次司法解释。但是,在立法的思想文化方面,我们并没有理性地思考公司法的内在价值诉求,公司立法基本上属于为了立法而立法,正如陈甦教授所言:我国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特点,造就了同时期法学研究的“立法中心主义”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功能设计与规范建构为路径的立法论研究范式、大规模引进域外立法材料引致的外源型研究范式、基于立法引导型建构的学术导向范式。[2]

这种以立法为目标,依赖于域外现成法律资源并简单地结合立法者的意图加以整理而形成的法律体系有着较强的功利主义趋向。法律的制定属于上层建筑建构问题,它既受制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会受到这个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基本要求是市场上的诸要素自由流通、市场的主体自由设立、交易的意思自治、主体之间竞争的自由与公平。功利主义式立法模式轻视理性重视实用,就必然导致市场经济价值与公司法立法目标之间的撕裂。这就如同我们的社会一样: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精神充实、崇拜西学遗忘传统、着眼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埋头享乐放弃信仰。社会处于严重二元对立冲突之中。缺乏理性与传统的滋润,我们匆忙地立法焦躁地修法,但我们却始终不得法。公司法立法的价值冲突既是公司法内在矛盾也是社会文化思想二元对立的具体反映。

二、1993年公司法立法目的

查看全文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论文

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第1款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从而确认了法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即法人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社会组织。公司具有法律所赋与的独立法人人格,使公司独立于股东,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从事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成为可能。公司法人人格的后果是使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股东投资的财产与公司所有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在享有公司可得利益时,仅以其投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股东的有限责任可以保障股东在投资后,不会因为公司的经营决策的失败,就公司的债务而影响其个体的利益,使股东取得预期利润成为可能,减少了其投资经营风险,提高了股东作为投资人的积极性,使得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得以扩大,实现法人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存在的缺陷

公司具有人格是一种抽象概念,公司是股东实现取得利益的一种形式,公司在经营上仍要通过股东的行为开展经营活动,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股东的行为,公司在经济上不可能独立于股东。如股东在不受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必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实现而滥用法人人格制度。在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侵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由于缺乏维护自己利益的法律保障,而得不到法律救济。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公司法人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而不否定公司法人人格,必将对社会公正、正义的实现产生影响。为了杜绝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发生,及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司法补救,必须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进行处罚和限制,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进行补救,这种情况下,就产生和发展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最早为美国立法所首创。1993年我国公司法颁布,确立了法人人格独立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了股东的投资风险,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实践中,同进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使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成了一些人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主要表现在:

(1)出资不实。公司的出资者在设立公司时,未按公司法的要求出资或在出资后抽逃资本,使公司清偿债务能力减弱,而股东却以公司有限责任为由拒绝承担清偿责任。

(2)脱壳经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在资不抵债或为逃避债务,将公司的优质资产通过重组、分立、设立子公司等方式成立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公司,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