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14:43: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供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力营销策略与供求规律
摘要:电力行业由于自身的垄断性使其忽视了电力营销的策略,使得中国电力营销市场与供电企业管理的组织体系不相符合。在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电力行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了解掌握市场动态,积极优化营销方案,掌握行业状况,以便稳健经营。本文从电力营销供求规律的角度,简要分析了电力营销的策略,探讨了电力供求规律和电力商品供需平衡,希望对我国电力事业快速稳定地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电力营销;策略;供求关系;规律分析
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电力企业如何进行电力营销,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是电力部门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电力营销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提高电力营销效率,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使电力企业能够真正的面向社会、面向客户,面向未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稳定性的电力资源,切实提高电力企业营销效率,推动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一)电力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即是指在进行商品的创造、交换等过程中,想办法为客户、合作伙伴甚至社会创造价值的活动。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环节,是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产品进行的生产、输送与分配等活动,创造出为客户、合作伙伴提供的电力,让它们的用电基本需求获得保障,同时自身获得应有的收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力企业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效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积极平衡电力供求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平安、放心、优惠、可靠地使用电力商品,并得到满意的服务。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推动供电企业的发展。
能源供求形势分析论文
一、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转变为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且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一直超过消费量。1992年首次出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下同),消费量10.92亿吨,消费量超过生产量1914万吨。1990—2000年,中国能源年生产量净增2506万吨,而同期能源消费量净增3985万吨。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比2000年增长91.6%。(详见表1、图1)
(二)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原煤和水电生产与消费比重均走过一个马鞍型,核电从无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国原煤产量达13.73亿吨高峰后,一直持续减少,2000年不足10亿吨(低于1990年的产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达23.6亿吨。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详见表2)。水电、核电、风电等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为7.9%;水电生产1990—2006年增长率为8.0%,低于火力发电10.3%的增长率,同期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由20.4%下降为15.2%。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1995年为1.27%,2000年为1.23%,2006年上升到1.9%。
能源供求形势论文
一、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转变为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且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一直超过消费量。1992年首次出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下同),消费量10.92亿吨,消费量超过生产量1914万吨。1990—2000年,中国能源年生产量净增2506万吨,而同期能源消费量净增3985万吨。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比2000年增长91.6%。(详见表1、图1)
(二)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原煤和水电生产与消费比重均走过一个马鞍型,核电从无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国原煤产量达13.73亿吨高峰后,一直持续减少,2000年不足10亿吨(低于1990年的产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达23.6亿吨。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详见表2)。水电、核电、风电等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为7.9%;水电生产1990—2006年增长率为8.0%,低于火力发电10.3%的增长率,同期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由20.4%下降为15.2%。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1995年为1.27%,2000年为1.23%,2006年上升到1.9%。
农村信贷供求调研报告
年11月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为使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最低。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五项措施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农村信用社这一“农村金融的助推器”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如何才能适应新的信贷需求,笔者作如下简单分析: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笔者调查,农民收入有所增长。自年以来,县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幅达12.86%年末预计达到5128元,且从近几年的县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手中的可支配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农村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农村中各种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畅通。
3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覆盖面不断延升至农村;二是县域人口准入条件放宽,外来户不断增多,资金、物资投入也随之向城区转移,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乡镇发展迅速,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乡镇信贷供求调研汇报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五项措施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年11月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为使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最低。这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农村信用社这一“农村金融的助推器”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如何才能适应新的信贷需求,笔者作如下简单分析: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笔者调查,农民收入有所增长。自年以来,县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幅达12.86%年末预计达到5128元,且从近几年的县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手中的可支配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农村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农村中各种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畅通。
3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覆盖面不断延升至农村;二是县域人口准入条件放宽,外来户不断增多,资金、物资投入也随之向城区转移,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乡镇发展迅速,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增加和促进了就业。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105.4万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3万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6.1万人。全省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比2003年底下降了0.2个百分点。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一、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状况
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的态势,供求总量达475.51万,与上年相比,增加134.64万,增幅达39.5%。其中需求236.99万,增加70.95万,增幅42.73%;求职238.52万,增加63.69万,增幅36.43%;求人倍率0.99。
(一)需求
区域。珠三角地区需求177.14万,同比增加51.82万,增幅41.35%;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求分别为41.87万和17.98万,同比增加13.08万和6.06万,增幅为45.42%和50.77%。
产业。第一、二、三产业需求分别为3.09万、113.25万和120.65万,分别占需求总量的1.30%、47.79%和50.91%。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43万,降幅12.18%,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2.46万和38.91万,增幅分别为40.19%和47.16%。
物流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论文
为了解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运作现状,掌握供需,中国仓储协会于2000年3-4月,组织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的生产、商业和储运及物流企业,通过邮寄问卷的形式,调查企业2400家,回收154份,有效问卷146份。有关调查项目结果如下。
1、样本构成分析
1.1回收问卷的构成比例:
按企业性质和行业化份统计结果如下表:
结果如下表:
生产企业国有企业138.9%生产企业食品2114.4%集体53.4%家电106.8%三资4329.5%电子1510.3%外商独资149.6%电信106.8%私营10.7%日化64.1%内资股份制149.6%服装10.7%小计9062%医药1611.0%商
经济供求规律调研报告
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要求全党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安全文化又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安全健康有保障、对生命价值、生命质量和代表安全、健康、环保等现代文明理念的“绿色消费”生活时尚、生活方式追求的社会。
关于“文化”一词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文化”这一词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安全文化表述中较为全面的表述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伤害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无论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怎样表述,安全文化总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中产生的,受人们生活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本文从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对安全文化影响上来探讨安全文化的发展过程,并且阐述政府在安全文化宣传推广中的作用。
一、安全文化的需求
按经济学上的解释,欲望形成购买商品的动机,动机产生了对某种物品的需要,有了购买力才能形成需求,即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要。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在生命诞生时人们就有生存的欲望,这是人作为物种的一种本能。人类生存方式就是得保障自己的生命不受威胁,健康不受损害。原始社会的群居狩猎是人们在自然中形成的为了使个体得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它就是一种生存欲望的表达方式,也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对付灾害和猛兽的经验。有了生存的欲望就有对自身安全的需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分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对安全的需求要求越高,就会慎重对待风险高的工作。可是当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一定的满足,这必然在某些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去冒着生命和健康的危险去获得谋生的资料。就会出现“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最后是“花钱去买命”的现象。并且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科技的发展也比较有限,这必然存在缺乏安全的具有高度危险的行业。根据资源的稀缺性理论,这些行业往往也是利润比较高的行业,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
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主要原因是核泄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是人类难以承受的。核工业技术及宇航技术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这种安全文化的提出也是经过无数次血的教训换来的。而且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远远地高于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购买力提高达到足以用作为生理需求的一部经济利益去换取安全需求,这样真正安全文化需求才得以形成。
食物供求与农业发展刍议
本文作者:丁声俊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全球范围食物生产和食物消费也不断提高,出现了地区性的供求不平衡。这种情况一般通过扩大世界农产品贸易而得到调整。对近三十年来农业市场的详细考察表明,世界农业市场又有地区性和临时性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它们至少要保持到下一个十年。基于上述,本文将从全球食物生产和需求及地区性食物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阐述,重点分析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以揭示世界食物供求及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食物供求地区性不平衡
尖锐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世界食物生产总平均增长2.7%。其中1952一1961年,世界食物增长率为2.9%;1961一1970年为2.7%;1970一979年为2.4%。而在这三个十年中,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9%。可见,虽然这三个十年中食物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总的看来还是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率。除上述世界食物的总发展趋势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地区性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国家里食物的生产和需求趋于恶化。在最贫穷的国家里,人口迅速增加并超过食物生产,使人均食物生产绝对下降。与发展中国家相反,经济发达国家的食物供应良好,平均每人增长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的2一3倍。这样,世界食物供求中地区性不平衡性就更趋尖锐了。
二、世界粮食产量提高的两种因案
整个世界食物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增长率与农业的有效利用面积和应用的科技成果有关。两种因素的相对意义特别在主食(粮食)上表现出来。如果把六十年代初以来增产的粮食分配到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上,那么可以看出,其中1/4归于种植面积的扩大,3/4归于单产的提高。但是,这种土地因素在不同地区其意义是不同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增产的粮食只有1/6一1/5靠面积的扩大,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1/3一1/2。在各主要粮食品种之间,这两种因素的比例也不相同:小麦,面积扩大占26%,单产提高占74%,大米分别占42%和58%;玉米分别占35%和65%。一般来说,面积扩大在土地资源丰富而价廉的地区才有意义(像美国、澳大利亚、发展中国家);相反,单产提高在土地缺乏而昂贵的地区才更有意义(如西欧、日本等)。
市劳动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年第四季度,*市劳动力市场进场求职人员为28110人,岗位需求为21608个,与上季度相比均大幅下降。纵观整季,从本季度的第二个月开始到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的数量急剧下降,劳动力市场呈现较冷清的态势,但用人单位的需求仍呈现比较旺盛的趋势,从岗位需求和求职人员供给的结构来看,均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一、供求总量减少,供求结构发生变化。
本季度,单纯从数据上看,无论是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求职人员供给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通过对供求双方结构深入的分析,我们会看到,无论是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结构还是求职人员的组成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从求职人员的供给来看,从本季度的第二个月起,人员供给持续滑落,到季末时的每场进场仅百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供给明显减少,多以进城打零工的本地农村劳动者为主,主要是因为四季度进入农闲时节,同时加上新年将至,许多求职人员将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来年,进场求职的人员减少;从岗位需求上来看,本季度正是餐饮娱乐业、批发零售业的旺季,人员需求增加,再加上许多用人单位在年末储备人才,加大了需求人数的组成。预计劳动力市场的旺季要到农历新年后。
二、多项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本季度走进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持续减少,主要是今年以来我市劳动力市场通过积极举办下岗失业职工、4050人员等专场招聘会,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的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免费的跟踪指导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三、加强“省会劳务圈”建设,解决企业缺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