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13:06: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仆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仆意识

加强公仆意识

公仆意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工人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只有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才能保证工人阶级不丢失政权,保证工人阶级政权不改变颜色。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增强公仆意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党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前途。公仆意识来自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来自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所内含的权力观。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要形成科学的人民群众对公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以鲜明的语言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要求,对于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公仆意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

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而且深刻地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工人阶级政党自觉的执政意识。

公仆意识之所以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是因为这种意识同国家的公共权力相联系,同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职能和执政责任相联系。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国家权力历史作用的时候,就注意到"起先的公仆""逐步变为主人"这一政治现象,并分析了国家权力"从公仆变为主人"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891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进一步提出了工人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必须"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任务,并且深刻指出国家和国家机关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有着特殊的意义。恩格斯的论述说明了三点:一是有了国家权力才有"社会公仆"和"社会主人"这一问题;二是在无产阶级政权出现之前,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三是巴黎公社提出的"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措施,对于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公仆意识是同国家的公共权力紧密联系的一种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是工人阶级国家的自觉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恩格斯说的"社会公仆",指的是国家和国家机关,而我们现在研究的"社会公仆",不仅指的是国家和国家机关,而且指的是掌握政权的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干部,这是因为国家和国家机关会不会变为"社会主人"的问题,实质上是掌握国家权力的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干部会不会变为"社会主人"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公仆意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只有牢固地树立起公仆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才能保证工人阶级不丢失政权,保证工人阶级政权不改变颜色。

查看全文

强化公仆意识研究思考

[摘要]在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不应该仅仅从个体政治道德的角度和层面界定公仆意识的实践意义。应当指出,在更深层面上,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公仆意识;国家与社会;经济伦理;法治观念

在一般意义上,公仆意识指喻国家公务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基于自我角色正确定位而形成的主观倾向。公仆意识的深层本质是政治关系,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定位问题。新时期以来,公仆意识问题被重新提出和不断强化。必须看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公仆意识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公务员的道德自律层面。因此,不应该仅仅从个体政治道德的角度和层面界定公仆意识的实践意义。在更深层面上,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定条件下的公仆“虚位”转变为公仆“实位”,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具有了现实性、明晰性、紧迫性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权力格局变迁。在此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自主性逐步增强,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和让渡,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局面逐渐形成。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公仆意识是通过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每个人又都是被服务的对象。因此,实际上公仆概念是个被泛化了的概念,人们不仅把公仆意识简单化、表层化地等同于“服务”意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混同于“主人”意识。因此,在人们的认识领域实际上存在着公仆“虚位”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在体制内分权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各自获得了相对独立的领域和空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即“主仆”关系问题逐渐明晰起来。近年来一些媒体关于“下跪”事件的热议(参见苑彬:《不要给“公仆”下跪,人民网2000-07-26;丁爱萍:《从下跪说起》,《人大研究》2003年12期;卢标:《下跪的人应该是谁?》,《乡镇论坛》2004年11期等),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说明。热议所聚焦的正是社会公仆与社会主人的关系定位问题。作为一种社会诉求,这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社会观念的变化,即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已开始由传统的、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对国家无限忠诚、无限崇拜观念转向自觉地以主人自居,并向国家诉诸要求。说明人们对公仆的认知已经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具有了客观的对象和实际的内容,从而也使强化公仆意识问题具有了现实性、明晰性、紧迫性。

查看全文

论强化公仆意识

[摘要]在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不应该仅仅从个体政治道德的角度和层面界定公仆意识的实践意义。应当指出,在更深层面上,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公仆意识;国家与社会;经济伦理;法治观念

在一般意义上,公仆意识指喻国家公务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基于自我角色正确定位而形成的主观倾向。公仆意识的深层本质是政治关系,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定位问题。新时期以来,公仆意识问题被重新提出和不断强化。必须看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公仆意识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公务员的道德自律层面。因此,不应该仅仅从个体政治道德的角度和层面界定公仆意识的实践意义。在更深层面上,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定条件下的公仆“虚位”转变为公仆“实位”,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具有了现实性、明晰性、紧迫性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权力格局变迁。在此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自主性逐步增强,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和让渡,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局面逐渐形成。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公仆意识是通过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每个人又都是被服务的对象。因此,实际上公仆概念是个被泛化了的概念,人们不仅把公仆意识简单化、表层化地等同于“服务”意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混同于“主人”意识。因此,在人们的认识领域实际上存在着公仆“虚位”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在体制内分权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各自获得了相对独立的领域和空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即“主仆”关系问题逐渐明晰起来。近年来一些媒体关于“下跪”事件的热议(参见苑彬:《不要给“公仆”下跪,人民网2000-07-26;丁爱萍:《从下跪说起》,《人大研究》2003年12期;卢标:《下跪的人应该是谁?》,《乡镇论坛》2004年11期等),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说明。热议所聚焦的正是社会公仆与社会主人的关系定位问题。作为一种社会诉求,这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社会观念的变化,即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已开始由传统的、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对国家无限忠诚、无限崇拜观念转向自觉地以主人自居,并向国家诉诸要求。说明人们对公仆的认知已经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具有了客观的对象和实际的内容,从而也使强化公仆意识问题具有了现实性、明晰性、紧迫性。

查看全文

领导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

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

增强忧患意识以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对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和情感表现,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进取精神,既是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也是对未来科学、合理的洞察和预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今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忧患意识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也就是居安思危,由安见危,在顺境中把握、预测各种隐含的问题、风险和危机。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契机与危机同在。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领导干部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寻求化解矛盾、迎接挑战、突破困境的办法和路径。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忧患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忧患意识,就会安于现状,失去进取精神、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应该说,目前多数领导干部的脑子里是有忧患意识的,但也有不少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采取回避的态度,对潜在的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加压、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忧患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保持忧患之心,就会立解忧之志、践去患之行。领导干部有了忧患意识,就能认清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并自觉地把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就能产生一种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动力,主动捕捉发展机遇、规避发展风险,完成自己担当的使命和职责。

查看全文

公仆意识保护群众利益

担负着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光荣职责。办公室的工作质量如何,党政办公室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和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县委办公室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工作落脚点,强化干部公仆意识,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得到县委主要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畅通信访渠道,让群众的诉求得以表达。一是强化干部责任。严格实行信访问题首问负责制,规定凡群众来信来访,县委办第一接访人必须做到热情服务、文明礼貌,并认真记录来访(信)人的基本情况、所陈述的事实,必要时作好相应的笔录文书。对于信访事项,能当场解答处理的,立即给予答复处理;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24小时内填报《信访处理笺》,提出拟办意见转信访局或有关领导处理,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来信来访者。这一制度的实行,有效地杜绝了信访接待处理工作中的扯皮现象,提高了来信来访的处理效率和质量。二是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干部经常深入到农村、企业、学校、社区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情。特别是通过深入基层,发现和掌握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资打假、农民增收、土地流转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领导提供综合性、预警性、前瞻性的决策服务。今年来,我们创办了《工作情况交流》、《领导参阅》等两本刊物,将上述调研成果在第一时间反映给领导,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为了加强对社情民意的掌握和反馈,我们还构建了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共1000多名群众参与的民情调查网络。三是实行集中接访。县委办主任首先带头,每个月到县信访中心公开挂牌接访,主动走近群众,直接面对群众,妥善化解矛盾。同时要求办公室每位同志轮流到县委值班室值班,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为方便群众上访,我们还主动让出机关实体场所,促成了县人民群众信访维权服务中心的建立。“中心”以县信访局为依托,将信访局、联席办、稳定办、县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职能进行整合归集,实行合署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现场解决、交办、督办各类信访问题,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的问题得以调处。一是出台领导负责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要求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和包保责任人,并规定一般问题由责任单位负责,比较重大的问题由分管县级领导负责,特别重大的问题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负责;对所负责的问题,相关领导要包调查、包处理;对接访时明确表态的问题,事后要跟踪督办,落实到位;对接访时现场没有答复的问题,事后要专门研究处理。二是出台法律援助制度。积极向领导汇报,促成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出台,规定由县财政拿出专项经费,聘请11名律师到信访维权中心值班接访,免费为上访群众解答疑问,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同时,把律师参加接访制度延伸到了乡镇和县直单位,目前,全县40个乡镇和58个县直单位均聘请了法律顾问,为群众依法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三是积极协调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涉及群众权益问题的解决。今年上半年,县委办共牵头召开部门联系会议14次,妥善解决上访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各类问题20多个,受益群众达210多人。尤其对群众最急迫的需求、最切心的愿望、最难解的困难,及时向领导汇报,通过行政的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如原来某乡安全生产隐患比较突出,群众反响强烈,办公室向领导汇报后,县委立即成立了由一名常委牵头的强有力的整治班子,很快将问题予以根治。

三、实行跟踪督查,让群众的利益得以兑现。一是围绕民生工作抓督查。在抓好日常督查督办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督查、专项督办,坚持从落实上查责任,从根本上解难题。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帮助群众致富等事关民计民生的热点、难点进行督查督办,满怀真情、满腔热忱地帮助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二是围绕领导批示抓督查。围绕县级领导的批示件的落实情况实施跟踪督查督办,是督查工作的重点。我县自今年6月13日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以来,领导批示交办信访问题57件,目前我们已对46件实施了督办,回复43件,其中办结29件。三是围绕重点问题抓督查。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其权益的重大问题,督查室均建立了专门台帐,实行全程跟踪督办,做到了问题不解决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并通过创办《督查通报》刊物,及时将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做到了不畏不惧、不瞒不漏。目前,《督查通报》已成为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强有力的刊物,得到了领导和广大干部的高度评价。县委书记郑弟祥明确指示:“督查室要在维护群众权益方面发挥‘助推手’作用,对于反面典型,要通过《督查通报》曝光一批、整改一批,凡是没有反面典型的《督查通报》一律不发”。

四、兴办利民实事,让群众的困难得以解决。一是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县委办除了出台针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外,还专门就所联系的点村实际情况,抽调专人抓好这项工作,先后完成了村庄规划、4公里通村通组公路硬化、村部维修、农网改造等多项工作任务,帮助建起了红豆杉基地、苎麻基地、烟叶基地,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样板。二是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帮助点村20多户困难户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在今年初的抗冰救灾过程中,县委办在全县办公室系统发出号召,累计为群众捐赠钱物50多万元。三是深入开展“四送”活动。每年上半年,县委办都深入到所联系的点村,开展了送戏、送科技、送药品、送生产生活急需物质的“四送”活动,并为村民免费进行体检,成为了群众最信赖的“后台”和“靠山”。

查看全文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务必增强公仆意识

总书记提出增强三种意识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要增强公仆意识。总书记的要求,言之谆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务必入耳,入脑,用心领会,身体力行。

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服务的。由这个性质所决定,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是、只能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一个根本的道理,一个“硬道理”。不认真对待这个道理,或只在嘴上说说而并不真心实行,就不能做共产党员,更不配做共产党的“官”。

“公仆”是相对于“民主”而言的,公仆意识是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的产物。因此,要增强公仆意识,就要增强民主意识。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泛地、与法治相联系而不是与之相脱离地讲民主,则民主的要义就在于确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的法定权利,这是人民利益的法律表现)。由这种关系所决定,各级领导者,每一个公务员,在其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持高度的忠诚和敬畏,亦即对确立公民权利的宪法和法律保持高度的忠诚和敬畏。这就是民主的意识,法治的意识,也就是公仆的意识。当好人民的公仆,就是要以这样的忠诚和敬畏之心,依法为人民办事服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决不可以用与这种公仆意识完全相反的权势意识来看待公共权力的运用,把党和人民授予的权力变成个人和私属的权势,倚仗权势变公仆为擅作威福的老爷。

但是权势意识这种“旧社会的祸害”的确遗毒甚深。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其腐蚀性、危害性尤其不可低估。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空前增进,同时财富(资产)形式的多样性、流动性空前增加;另一方面,改革还不到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而权力对市场的控制亦即对资源和获得财富的机会与条件的控制还很厉害,寻租空间甚大,同时民主法治建设虽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虽经多方改革,但仍未充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权力的“可获利性”不可谓不高,“做官的好处”不可谓不大,看看有些老爷、大人,那个派头,那个排场,那个“谱”,神气得很,威风得很,这种现象反映在社会心理中,便进一步刺激、强化了由旧时代的“官本位”文化传统打下很深烙印而又未经彻底清除的权势意识。其影响所及,甚至对权势的不满、愤懑仍然出于权势意识,为一己之私而求官谋位者不乏其人,不同程度受到侵蚀的党员、干部更不是绝无仅有。那些有辱官守,有玷官箴的现象(首先是腐败,但不只是腐败)一再表明,破除权势意识,增强公仆意识,实在是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十分严重而迫切的问题。

毫无疑问,体制、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具有根本的意义,所以中央一再强调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干部队伍的思想与作风建设特别是政治伦理建设就不重要。对于“官场”的一些不良习气和行为,以制度不完善为遁词更是错误的。难道因为制度不完善,你就可以见利忘义?每看到有官员因腐败而垮台,媒体舆论往往感到“大快人心”,这固然不错,但我们更多的是感到沉重和痛心。无论如何,为了党的事业即人民的利益,我们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真正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公仆意识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而决不可弱化、淡薄。

这些话若是不被当作“空洞的说教”而不屑一顾,则幸甚。

查看全文

公仆意识权为民用交流

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强化公仆意识,这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勃兴的根本保证。

经过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有些干部公仆意识依然淡薄。有的不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不去体察群众疾苦,不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盼,有的私欲膨胀,滥用职权,当官做老爷。这些行为背离了党的宗旨,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我们党的形象。

增强公仆意识,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也不应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人民公仆。

增强公仆意识,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就会导致权力扩张、权力懈怠乃至腐败滋生;做到了这一点,权力才能规范运作,“当人民公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公仆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坚持深入实际,主动问计于民,不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了公仆意识,就能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欢迎群众监督,不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心生厌烦,置若罔闻;有了公仆意识,就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不会置群众冷暖、民生疾苦于不顾;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会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热衷“作秀”;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做人清正,执政廉洁,不会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一句话,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查看全文

树立群众观念 强化“公仆”意识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委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能否当好人民的“公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问题。对此,全党同志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回顾我们党的全部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就是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即使遇到困难、阻力也能万众一心,战而胜之;如果脱离群众,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战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客观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党内一些同志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经济建设,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要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使钱权交易的可能性增大,导致消极腐败现象的出现;社会生活的“四个多样化”也对党的作风建设产生严重影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面对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心理失衡,一些贪图暴利者则乘虚而入,不择手段拉拢腐蚀党员干部,满足他们膨胀的私欲。在这些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面前,如果不能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性原则,必然要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损害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防止和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各级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与为实现人民利益不懈努力的一致性。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领导工作体现在为民服务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

在部队各项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基层第一、士兵至上”的群众观念,始终把官兵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维护好、实现好官兵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重实际、求实效,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推动战斗力水平的提高。要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办实事上,用在官兵综合素质的提高、部队建设全面进步上,坚决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官兵关系的事情发生。各级领导带头改进作风,以实际行动树立“公仆”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就一定会有新的改善,我们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越做越好。

查看全文

机关科长树立公仆意识的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领导和同志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当一名科长。

在我看来,科长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职位,更是一分责任和义务的代名词。它既体现了局党组的信任和重视,也体现了同志们的希望和厚爱。因此,一名合格的科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局党组决定,做到政策清、情况明。

1、要有高度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常同志曾经说过:干部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观念、政治方向、政治纪律、政治立尝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科长作为局党组决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就会给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从而影响干群关系。

2、要有坚强的党性观念和组织原则。科长要处处事事维护党组威信,维护集体利益,维护干部职工的利益。做到顾大局,识大体,在原则问题上不糊涂,要果断、干练,坚决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

查看全文

机关作风建设年学习笔记

机关作风建设年学习笔记

机关作风建设笔记--三种意识之公仆意识

增强公仆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增强公仆意识,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就会导致权力扩张、权力懈怠乃至腐败滋生;做到了这一点,权力才能规范运作,“当人民公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公仆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坚持深入实际,主动问计于民,不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了公仆意识,就能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欢迎群众监督,不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心生厌烦,置若罔闻;有了公仆意识,就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不会置群众冷暖、民生疾苦于不顾;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会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热衷“作秀”;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做人清正,执政廉洁,不会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一句话,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为公仆,善为公仆,我们将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也将迎来人民事业的更好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