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利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10:22: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民利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民利益

从公共政策看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当代我国利益表达机制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已经形成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缺陷也很明显,直接影响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尤其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上的不平等地位和对政治系统影响上的差异,已成为影响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关键性因素。1.利益表达主体的权利意识缺乏,使得利益表达的意愿难以如愿。有些利益表达主体的文化水平、自身素质不高,信息来源与交流不畅通,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因而限制了利益表达主体的眼界,使其对自己的权益及其表达缺乏自觉性,对自己利益受侵犯的事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消极抵抗的做法,而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向有关方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在政治共同体中,究竟怎样在思想观念上建构自我,以什么样的方式对身处其中的复杂的政治关系进行体验、认知和评价,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取向和做法。在西方,个人作为利益表达的主体是国家政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因为个人作为自身利益表达者具有“持续的重要性”,“个人也可能在范围较广的问题上试图表达自己的意见”。[7]在中国,广大利益表达主体受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影响,普遍缺乏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利益表达意识,因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或不愿意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团体,通过正当的利益表达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2.利益表达的非均衡性,使得利益表达平等权利难以落实。公民利益表达能力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利益表达主体的发育程度,以及所拥有的政治资源的多寡。政治资源多种多样,最明显的是财富、人数、文化水平、威望、职位、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谈判技巧等。我国利益表达主体的利益表达能力呈现不平衡状态,表现为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文化层次较高的人高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较多接触政治的人高于较少接触政治的人,团体利益表达高于个体利益表达。此外,利益表达主体的组织化发育也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组织发展滞后,强势阶层的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迅速。比如,工会组织本来是协调劳资双方利益纷争、维护职工利益、向党和政府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组织,但目前,我国工会组织的上述政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无法有效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签订劳动合同以及进行维权诉讼,没有成为切实有效的利益表达组织或表达渠道。再比如,农民群体缺少自己的专门组织,农村村民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在表达农民的利益时作用很有限。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有权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乡镇政府在对村民委员会行使领导权时往往仍把它作为下属机构对待,忽视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3.利益表达体制不完善,使得利益表达的传输渠道不够畅通。利益表达的前提是社会利益分化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利益表达的多样化来源于利益表达主体的多元化。随着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特定社会利益格局逐渐解体,在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与社会转型的结构调整中,社会利益群体发生了急剧分化。由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导致他们各自所表达的重点和关注的中心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利益表达渠道来满足利益表达多元化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公民利益表达渠道与我国利益表达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差距。利益表达的渠道设置不尽合理,一些环节存在着障碍,从而影响了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和利益表达信息的传递及处理。比如,虽然我国的信访机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网络,成为利益表达的重要专业化机构,但是,信访制度的下端和上端呈现出严重的断裂。在信访制度的下端,一些地方政府视上访者为“刁民”,甚至用高压手段对待上访者,导致相当数量的弱势利益群体不信任信访制度,下层利益诉求无从上达。同时由于信访机构缺乏对职能部门的约束力,大部分信访事项最终无法解决,[8]信访制度的功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4.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增多,利益表达的非理性行为凸现。如果把政治体系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人们就会发现,利益表达结构和方式的急剧变化很可能是其他变化所引起的。在这些变化中,政治资源的分配很重要。因为“坚持连续不断的利益表达,其耗费是很大的,勉强能维持计生的集团和个人可能无力承担。而且,如果集团没有什么政治资源,他们很可能就会认为,利益表达,至少通过正常途径进行表达,是一种希望渺茫的过程,可能得不偿失。在贫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社会里,正规的利益表达渠道很可能是由富人掌握的,而穷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是时而采取暴力的或激进的手段来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1]在我国,对于那些在利益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阶层来说,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加之利益表达渠道的不通畅,制约了他们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因而当他们难以通过正式的利益表达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或利益表达无效时,会转而采取非理性的利益表达方式,比如非法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等。对此,若地方政府采用过激的方式应对,则可能进一步加重这种行为的程度,甚至演化为群体性对抗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完善我国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选择

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当前要尽快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表达权利的平等、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利益表达作用的有效。1.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生活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政治民主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利益诉求的手段和途径。要处理好政治结构分化和政治结构整合之间的关系。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发生政治结构的分化,其积极作用是带来政治功能的专门化,催生出的新的政治主体成为开拓新的利益表达渠道的重要力量、疏通原有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政治系统回应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能力。政治结构分化总是伴随政治系统整合。政治系统的整合不仅可以弱化政治结构分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加速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效地防范强势群体扩张利益表达权利,维护弱势群体和中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利。政治系统的整合必须建立在政治结构充分分化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政治结构的充分分化,就难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2.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加快民间组织发展的步伐。除了正式的表达渠道外,社会利益表达还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社团、协会等各种社会组织进行。社会组织将个体利益诉求整合为组织化的群体诉求,理性地向政府表达群体意愿,缓解了政府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压力。所以,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的民间组织,通过市民社会的完善来激活公共政策利益表达的动力机制。政府要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和扶持弱势群体建立社会组织,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这些组织的地位、功能和运作程序,为其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代表弱势群体向公共政策制定部门表达意愿。对强势群体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行为,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规范,避免强势群体左右政府公共政策的现象,使不同群体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保证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3.积极培育公民政治文化,增强利益主体表达意识。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分为乡里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行政文化。其中,臣民型政治文化被描述为:“所谓顺从者,就是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中作用的看法却仍然是顺从者的看法,也即他们受政府行动的影响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动。”[1]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由臣民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过渡。参与型政治文化存在于较发达的社会,其特点是公民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视自己为政治主体的积极成员,他们对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意识,在任何层次上都存在对政治体系的评价和批评。通过培养公民型政治文化,可以增强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也才会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把它表达出来,并想方设法地对政府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4.积极完善表达机制,拓宽利益主体表达渠道。必须不断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拓展利益表达的渠道,清除利益表达的障碍,理顺不同渠道和不同环节的关系。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做出制度性安排。目前需要做的是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增加能够代表弱势群体利益的代表或委员的比例;二是完善信访制度,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要改进政府部门的信访工作方法,增强工作针对性,广开言路,倾听社会各界呼声。各级政府要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督促信访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失职、渎职的信访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条例对其追究责任;三是完善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制度是公众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立法过程实质上是利益整合、协调与平衡的过程。决策者应当通过深层次大范围的改革,为每个社会阶层群体的权益表达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提供一个更为民主和透明、参与更为便利的立法程序规则,从而促进和激励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利益表达的有效性。5.积极推进权利平等,实现利益表达方式理性化。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拥护,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也为公民采取正当的途径参与政治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公平正义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国家通过自己的强制性力量,保证弱势群体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和利益表达机会的平等。要使不同的群体都享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利,必须消除现实中存在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话语权上的不平等。为了保证利益表达能够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制度。政府要根据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利益表达制度的规范体系,不仅要把公民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而且要在尊重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公民利益表达权利规定的前提下,用法律的形式对公民利益表达的内容、范围、方式予以规定。用法律来调整、规范公民的利益表达,使公民的利益表达经常化和秩序化,最终实现公民依法进行利益表达,政府对公民的利益表达依法做出回应。

本文作者:苗贵安工作单位:淮安市行政学院

查看全文

公民利益博弈宪政机制论文

摘要:公民的利益博弈在宪政上有两个视角,即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政府、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三维利益博弈分析模型,我国现行宪法所确立的公民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为公民提供了防范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也为公民(穷人与富人)之间进行利益博弈提供了基本的"游戏规则"。但是,现状却又不容乐观。因此,需要从基本的公民社会、公民政治、公民文化、公民组织和公民自治等方面的建构与完善入手,健全我国公民利益博弈的宪政制度与机制。

关键词:公民利益;宪法政治;宪政博弈机制;公民政治

宪政,也称为"立宪政治"、"宪治政治"或"宪法政治",一般地说,宪政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换句话也可以说,所谓宪政,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奉行宪法规则至上性的法治政治。

从这个意义上看,要实施宪政,就必须谋求人的主体性与政治的规则性的统一并最终体现在宪法规则之中,也就是要运用宪法规则调整宪政主体之间最根本的利益关系。从西方宪政的发展来看,近代西方宪政主要关注国家与公民或者说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基本价值是控制国家权力而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到了现代以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宪政关系在西方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于是,西方宪政就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从而,产生了西方的新宪政"平衡"理念。在我国,传统的宪法学理论一方面将宪法定性为是各种政治力量(或各阶级)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又把宪法限定为主要是调整以国家或国家机关为一方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并认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1而近年来,宪法学界进一步将宪政几乎等同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如有学者认为,"从宪法学的观点来看,在理论分析中有可能也有必要将宪法关系的基本主体归结为公民与国家。其根据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宪政社会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政治关系,其他主体的关系都是从公民-国家关系之中派生出来的,特别是其他主体所承担的权利义务都是从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中派生出来的。"[1](P139)由此可见,我国有的宪政观念在理论上还停留在西方近代。

实际上,西方近代和现代的宪政问题,在我国同时并存,需要一起解决。因此,我国现今的宪政理念与制度必须同时处理好两重宪政关系,一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之间的权益关系。二是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从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来看,涉及到公民在地区之间、职业之间、性别之间、民族之间、种族之间以及其它利益群体之间的多种利益关系,然而,在利益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分化日益扩大的我国,穷人与富人(或者说精英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权益关系,是众所周知的、极其重要社会利益关系,需要从宪政上高度关注和有效调整。因此,本文将从穷人与富人之间权益关系的视角分析公民利益的宪政博弈。

一、公民利益博弈的宪政模型

查看全文

司法救济维护社会公正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关注民生定位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关注民生掏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已成为一门充满无限生机的学科、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表明了执政党及其政府力图解决民众最关心、在行政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将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诉之利益”的定位是行政诉讼中的基础性概念、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需依法维护的“诉的利益”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利益统筹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构建以行政司法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行政司法救济中贯彻纠纷解决观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些国家政策的调整为我国行政法学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国家政策将推动行政诉讼研究,有序参与的民主政策促进行政司法救济的研究,而利益统筹政策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热切关注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法学的未来发展。

论文关键词:民生行政司法救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已成为一门充满无限生机的学科。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种国家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确立党的纲领而且确立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纲领,随着我国的国家政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课题。

一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表明了执政党及其政府力图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对现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崭新认识。在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已非简单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在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标之后,行政法学无疑应当更加关注社会性规制研究。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上看,发展民主政治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行政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将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然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进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学的使命就远非拘泥于对公共权力的驯服,它不仅要防范公权力作恶更要激发公权力行善。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因公权力的行使侵犯私权利而引发的行政争议也日趋复杂,如何确定及依法保护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已成为行政司法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民生行政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关注民生定位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关注民生掏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构建以行政司法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行政司法救济中贯彻纠纷解决观、行政诉讼原本就是一种专门解决行政纠纷的制度、随着国家政策对民生的高度关注,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需依法维护的“诉的利益”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民生行政司法救济

论文摘要: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些国家政策的调整为我国行政法学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国家政策将推动行政诉讼研究,有序参与的民主政策促进行政司法救济的研究,而利益统筹政策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热切关注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法学的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已成为一门充满无限生机的学科。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种国家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确立党的纲领而且确立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纲领,随着我国的国家政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课题。

一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表明了执政党及其政府力图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对现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崭新认识。在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已非简单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在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标之后,行政法学无疑应当更加关注社会性规制研究。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上看,发展民主政治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行政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将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然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进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学的使命就远非拘泥于对公共权力的驯服,它不仅要防范公权力作恶更要激发公权力行善。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因公权力的行使侵犯私权利而引发的行政争议也日趋复杂,如何确定及依法保护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已成为行政司法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以人为本构筑责任政府

摘要:责任政府,是现代政府建设中一种重要的政府理念,它强调每个政府都是要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人民是政府的委托人。然而,政府却又处在个各种各样的责任冲突之中,这些冲突总起来说就是权力冲突、角色冲突与利益冲突,其中利益冲突是政府的这些冲突中的根本冲突。本文分析了这三种冲突,指出构建责任政府应该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执政理念,在整个政府的服务和治理过程中都要确立以人为本——这个责任政府构建的基点。

关键词:责任政府以人为本权力冲突利益冲突

在现代的政府理念中,责任政府是一种重要的政府建设理念。它强调政府要具有责任,而这种责任主要是针对民众的,即对民负责。这种政府建设理念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它不同于以往君主专制时期的政府统治理念。在以往的君主专制时期,政府虽然也强调责任,也强调“父母官”,但那时是对皇帝负责下的政府责任,是对一人负责的责任政府理念。而现代责任政府则是强调,政府作为人民的者,应该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

一、责任政府是什么

所谓责任,就是占据一定位置或承担某种角色的主体必须满足的要求或理应完成的任务①。比如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卖方收了买方的钱就有向买方提供商品的责任,如果卖方没有或拒绝提供商品就有承担惩罚的责任。而政府,作为人民的者,在整个契约社会中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行使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法约尔说过,“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凡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责任。”因此,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就必须要承担相应责任。

所谓责任政府,就是政府作为人民权利的者,在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中,作为和不作为所要承担的结果,实现其职能和未实现其职能所要承担的后果。

查看全文

探求民生和行政司法救济的关联性

关键词:民生行政司法救济

摘要: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些国家政策的调整为我国行政法学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国家政策将推动行政诉讼研究,有序参与的民主政策促进行政司法救济的研究,而利益统筹政策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热切关注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法学的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已成为一门充满无限生机的学科。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种国家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确立党的纲领而且确立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纲领,随着我国的国家政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课题。

一、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表明了执政党及其政府力图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对现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崭新认识。在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已非简单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在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标之后,行政法学无疑应当更加关注社会性规制研究。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上看,发展民主政治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行政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将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然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进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学的使命就远非拘泥于对公共权力的驯服,它不仅要防范公权力作恶更要激发公权力行善。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因公权力的行使侵犯私权利而引发的行政争议也日趋复杂,如何确定及依法保护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已成为行政司法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关注民生定位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

查看全文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关注民生定位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关注民生掏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行政法学无疑应当更加关注社会性规制研究、明确何种私权利可以对公权力的行使提出质疑、从“自然权利”到“社会权利”的扩大、从“法定权利”到“法律保护的利益”扩大、利益统筹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构建以行政司法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着力恢复司法在行政纠纷化解中应有的核心地位、在行政司法救济中贯彻纠纷解决观、不同利益的统筹内化为纠纷解决的全过程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些国家政策的调整为我国行政法学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国家政策将推动行政诉讼研究,有序参与的民主政策促进行政司法救济的研究,而利益统筹政策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热切关注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法学的未来发展。

论文关键词:民生行政司法救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已成为一门充满无限生机的学科。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种国家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确立党的纲领而且确立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纲领,随着我国的国家政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课题。

一关注民生促进行政法学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表明了执政党及其政府力图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对现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崭新认识。在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已非简单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在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标之后,行政法学无疑应当更加关注社会性规制研究。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上看,发展民主政治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行政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将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然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进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学的使命就远非拘泥于对公共权力的驯服,它不仅要防范公权力作恶更要激发公权力行善。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因公权力的行使侵犯私权利而引发的行政争议也日趋复杂,如何确定及依法保护行政诉讼中诉之利益已成为行政司法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论中国宪法哲学价值取向及路径

依法治国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治国方略,而依宪治国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核心,是建设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代要求。而人本主义则以实现和保障人的根本价值为依归,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因此,人本价值成为现代中国宪法哲学根本取向是大势所趋,研究这一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其在当代中国实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展开,对于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的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本价值是宪法哲学追求的根本价值

从宪法哲学的历史发展、宪法哲学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根本目的来看,人本价值是宪法哲学追求的根本价值,人本价值取向必然成为中国宪法哲学的根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主义是宪法哲学历史发展的主题。在宪法哲学产生之前,西方神学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人们的观念从本质上来讲是神本主义的。由于社会秩序都是由神安排的,根本就不存在通过人的理性对社会秩序进行控制的宪法和法律存在的空间。直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以人性或理性取代了神性,以科学取代了神学。正是在科学和理性的号召下,人类社会开始了宪法和法律大行其道的历史进程,并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宪法哲学。宪法哲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初英国制定的《自由大宪章》,随后十八世纪下半叶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等,均是近代宪法及宪法哲学的里程碑式文件。而这些宪法文件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高举人权主义的旗帜,其中均以保护人权、促进人权作为其最重要的主题。正是由于这些标志性的宪法文件,随之制定的世界各国的宪法,尽管其历史背景和人文特征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保护人权和促进人权这一根本主题。[1]某种意义上,近现代宪法哲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人本主义始终是宪法哲学历史发展的主题。(二)人本主义是宪法哲学存在的根本原因。人民主权是现代国家及其宪法普遍承认的共识,以人民主权理论而存在的宪法哲学必然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以及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现,而人的价值、尊严以及基本权利等,正是人民利益的核心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以保护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同样是宪法哲学存在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就现有的世界各国的宪法文件,尤其是作为其中代表的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美国的《权利法案》来看,其名称本身即为“人权”或公民的“权利”,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为了保护以人权为核心的人民的利益。总而言之,在人民主权理论下建立的现代宪法哲学,其必然以维护人民主权或人民利益的人本主义作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其相关内容中必然确认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最高价值,并以保护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基本权利作为其根本功能。[2]虽然宪98法在具体设置上一般包括了国家权力的设置和公民权利的保护两方面的内容,但公民权利的保护是宪法的根本目的,国家权力设置仍然在于更好地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人本主义始终是宪法必须秉持的基本精神,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三)宪政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公民权利的保护。宪法哲学所确立的宪政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公民权利的保护。从人类宪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发展来看,宪政制度是人权保障必不可少的根本政治制度。某种意义上,人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同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完全同步。宪政制度乃至国家文明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对人权的保障程度作出直接判定。宪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在于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而之所以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是为了防止其滥用可能对公民权利的不当侵害,根本目的仍然在于对公民权利亦即人权的充分保护。[3]对于宪政制度来说,保障相应的公民权利和自由,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是其存在的根本目的。这一根本目的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宪政制度实践中,也体现在相应的宪法哲学中。

二中国宪法哲学人本价值取向的必然性

人本主义不仅是宪法哲学本身的根本价值,对于中国的宪法哲学来说,其具体国情还进一步决定了人本价值取向的必然性。(一)群众路线原则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总结,这一原则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必须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归,以为人民服务,促进和保护人民利益作为其最终目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群众路线成为了其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4]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和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应的宪政建设及与其相关的宪法哲学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原则。在群众路线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的宪法哲学必然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亦即保障人权作为其根本精神,人本价值取向是群众落线在宪法哲学上的自然发展和必然要求。(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当代的主流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人的自由解放及其全面发展是其理论和实践的终极目标。在其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中,更是明确将这一理想社会定义为人类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仅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更应当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在人得到全面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是以人本主义为依归的哲学,是人本主义哲学的终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中国宪法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宪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也必然会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精神,将改变不合理的旧有秩序,确立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宪政框架,作为其指导方针和根本目的。[5]因此,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人本主义属性,中国宪法哲学的人本价值取向是其必然要求。(三)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方略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下,整个社会的治理必须依照反映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进行。通过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展开,最大程度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保护和促进人民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依法治国方略虽然形式上以法律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最终依据,但实质上仍然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首先,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律,必须是反映人民利益的法律,对这些法律的遵守实际上就是对其中所包含的人民利益最好的促进和保护。其次,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最终仍然是为人民的整体利益的更好实现而服务。最后,对权力的限制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事实上是通过限制权力滥用,更好地实现对人民利益的保护。因此,在依法治国方略下,相应的法律必须反映人民的利益,即必须建立在保护和尊重人民的价值和尊严,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之上。[6]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相应的宪法哲学也必须按照这一基本逻辑,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下,以人本主义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

三中国宪法哲学人本价值取向的展开困境

查看全文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例

敬爱的党安排:

我自愿参加我国共产党,支持我们党的纲领,恪守党的章程,实行党员职责,履行党的抉择,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活跃作业,为共产主义斗争终身,随时预备为党和公民献身全部,永不叛党。

我诚心地热爱党,她是我国共产党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同是我国公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我国先进出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我国先进文明的行进方向,代表我国最广阔公民的底子利益。党的最高抱负和最终方针是完成共产主义。自1921年成立九十多年来,党联合带领全国各族公民进行了继续不断的巨大斗争,发明了一个又一个人世奇迹,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造,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巨大革新,从底子上改变了我国公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国际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在国际业务中发挥着不行代替的重要作用。一个自傲的、充满生机生机的强大我国再次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在新的前史起点上,提出的我国梦、“一带一路”等等大政方针,表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近现展前史逻辑的科学掌握,显示了我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路途上所获得的汗马功劳,抒发了我国共产党为公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足的壮志豪情,展现了我国共产党人的路途自傲、理论自傲、制度自傲。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方针奋力行进。

从学生时代开端,一位位党的好儿女--江姐、刘胡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我发现她们以及身边许多深受我尊敬的人都有一个一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广阔党员们可以在各项作业中充分表现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解救国家于危险之中,解救国民于危险之际,表现出的是大无畏精力和舍生忘死的英豪气魄;共产党在国民建造时期所表现出的吃苦在前、吃苦在后和无私奉献,表现出的是一心一意为公民效劳的崇高品质;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铁人精力,表现出是的共产党人的英豪豪举和豪放气魄。我自愿申请参加我国共产党,由于我看到共产党的先进性,我看到广阔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出的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确立了我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决计。我把能参加这样巨大的党作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上了大学以后,在安排和领导的关怀和教育下,我对党有了进一步的知道。我知道了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及广阔劳作大众利益的忠诚代表。党自成立以来,一向把代表各族公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在党的道路、方针和方针上,集中反映和表现了全国各族公民大众的底子利益;在作业作风和作业方法上坚持走大众道路,并将大众道路作为党的底子作业道路;在党员的行动上,要求广阔党员坚持公民利益高于全部,个人利益遵守公民利益。所以在校园的作业学习和日子中,我一向都在以实际行动实践党员规范,学习上,我尽力吃苦,在大一大二两年均获得了二等奖学金,一同,我也不忘催促宿舍里和身边的同学,带动他们一同前进,与他们沟通学习上,作业里考试中的一些问题和难点,为广阔同学效劳,一同前进;在日子上,自动与更多身边的同学,教师交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协助他们,平常在宿舍里活跃打扫卫生处理日常业务,保持一个调和高雅的环境;一同,身为学院里的一名部长,我也默默地为同学们劳累,举办一些同学们脍炙人口的活动,平常自动学习电脑常识,为更好的开办活动和为同学们效劳打下根底。在我两年多的作业中,不乏失利和教训,但是我总是活跃吸取经验,总结经验,我信任付出会比及报答,我的汗水会换来同学们的的浅笑和必定。

在政治学习上,我也毫不松懈,尽力学习党的道路、方针、方针及抉择,学习党的基本常识,学习科学、文明和业务常识,尽力提高为公民效劳的身手。时时刻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维、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维、科学发展观、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贯彻履行党的基本道路和各项方针、方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艰苦斗争,在出产、作业、学习和社会日子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查看全文

邓小平民主观的价值核心和启示

摘要:

邓小平从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出发,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这个价值核心,立足人民利益看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社会主义应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全局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观。这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怎样看待民主,怎样推进民主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民主;利益;价值观

怎样看待民主?应然民主是什么?实然民主是什么?怎样推进民主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特别是在外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民主的“拉动效应”,内有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等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存在的“滞后效应”的双重挤压下,中国民主化面临着浪漫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突变与渐变、西化还是借鉴等艰难取舍的情况下,搞清楚这些问题,特别是掌握认识这些问题的价值观,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观,正好提供了有益启示。他从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出发,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这个核心,把人民利益同民主、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同应然民主、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同实然民主、人民利益的全局性同民主化结合起来辩证看待,强调要把握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社会主义应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全局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解决了应然民主是什么,实然民主是什么,怎样搞民主(民主化)的问题。我们要领会他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的价值观,把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利益作为新世纪看待民主、发展民主的价值核心,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应然民主: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性,把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战略目标

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主观。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立足人民利益来看待民主,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他民主观的价值观,突出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他的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性,把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战略目标的应然民主观(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过应然民主和实然民主这两个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