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10:08: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挑战与应对

一、改革开放以来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成就及经验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公民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必须先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上实现了不少新突破。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概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2001年同志深刻阐明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同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提出了“公民道德”的概念,而且阐述了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处理好的六大关系,并以“三德”建设为重点。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将个人品德纳入了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表现了我们党对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2)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从组织、内容、活动载体、评估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从组织上看,1997年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宣传部设有宣教、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宣传等机构,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内容上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并明确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了个人品德的要求。从制度上看,公民道德建设日益走向规范化。为更好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些系统、行业和地方出台了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国工商系统颁布实施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种类行业都相继出台了行业性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也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企业伦理文化。从建设载体来看,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都已经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各种活动载体,全国各地创新不断,打造了不少活动品牌,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亮点品牌。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估来看,全国各地普遍将公民道德建设纳入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评估和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有的地方还推出了专门的《公民道德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套工作体系,将公民道德建设化虚为实,变软任务为硬任务,大大提高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3)公民道德建设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入,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出来。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07年至2012年,评选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共计162人。为配合做好道德模范选树工作,经、中央文明办批准,中央文明办秘书组2008年组织中国文明网开展首次“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推荐活动,当年有400名“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各地也由下而上一层一级地推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各类道德模范的涌现,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公民道德建设的群众参与日益广泛。公民道德建设是最广泛的群众性事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民道德建设,一个十分突出的亮点,就是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成了一种大规模、常态化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成为各地公民道德建设最重要的平台。1994年12月5日,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10年来,全国各行各业的青年志愿者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虽然震裂了大地、震坍了房屋,但由于志愿者的到场,社会道德裂痕得到了修复,竖起了国民的人性丰碑,开启了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如今,志愿者服务道德实践不仅深入到各地区、各单位,而且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成为最具群众基础和最具影响力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5)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公民道德素质有了质的提高。一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日益呈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了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志愿者精神等伟大的时代精神。不仅如此,全国各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提炼出了适合地方实际的时代精神。二是全体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尤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公共生活规则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普遍提升,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公务员、窗口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婚恋中的爱情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子女孝亲意识日益增强,家庭邻里越来越和睦;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和道德修养,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的价值观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那样,30多年来,“在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权利等问题上,有了多么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改革开放意识、竞争进取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多么巨大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公共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又有了多么巨大的改进和提升!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同向,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向,与中国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同向。”[1]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公民道德悲观论的评价,这是缺乏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泛道德化评价的结果,一个社会真正的道德危险的状况,主要不在于对失德现象的冷漠,而是在于对道德进步的漠视。

2.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索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地位、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1)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思想引领。道德是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公民的道德选择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支配下做出的,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这些与时俱进的党的指导思想为不同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引导,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没有走老路,更没有走上邪路,没有儒家化而墨守成规,也没有受所谓“普世价值”左右而出现“西化”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始终能够做到道德建设的“源”与“流”的辩证融合,立足时代精神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古今中外道德理论智慧和道德建设经验,使我国公民道德的时代性与传统特色、世界性与民族性相辅相成。(2)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道德具有从众性,道德榜样总是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与示范引领力。我们的时代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从全国来看,道德模范个人和集体不断涌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道德热情,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已经成为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典型选树时,努力坚持客观实际、面向基层,充分突出时代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原则,准确把握典型选树的定位,使其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典型选树时,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发扬民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推荐身边的道德典型,体现了道德模范选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典型选树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拓宽了宣传渠道,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使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产生了全社会的积极影响。(3)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公民道德不同于其它特殊道德,它的主体具有全覆盖性,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和建设者。实践表明,凡是群众参与度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比较大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政府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等群众性实践活动,动员干部群众共创美好生活、共建精神家园,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依靠群众,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将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群众参与变得十分便利,让群众参与变为一种内在需求。(4)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鼓励支持创新创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由此形成了很多创新创造。如志愿服务活动是创新,道德模范的评选是创新,中国好人的评选是创新,各个地区和单位的道德文化品牌的创立是创新。凡是善于创新的地区和单位,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就显著,因为创新举措,能吸引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社会影响面大,十分有助于道德力量的彰显,有助于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鼓励支持创新创造,就要鼓励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着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性;鼓励公民道德建设形式的创新,着力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公民道德建设机制的创新,着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5)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着力优化社会环境。公民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整个文化建设,甚至与“五位一体”建设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全国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得好、文化建设得好、民生保障得好的地方,公民道德建设效果也很好。公民道德建设绝不能单打一,绝不能就道德抓道德,一定要注重系统推进,注重公民道德发展环境的营造。如,在经济生活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公平正义,缩小两极分化;在社会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民生优先,财富共享,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政治生活中,一定要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营造民主、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在文化生活中,一定要唱响主弦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引导,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查看全文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策略

摘要:当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说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水平,公民的道德建设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结合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创新继承的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等多个方面,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研究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坚实的道德支撑

社会经济的变革势必会导致道德产生变化,社会整体的进步也势必会促进道德进步。我党向来注重公民道德建设,并针对其做出过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下仍然要看到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大众的道德情感、意愿,培养道德责任和判断,才可以使其形成相应的行动力,自觉遵守道德约束,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尤其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弘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才可以实现相应的发展目标。

(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有道德促进

查看全文

深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

摘要: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公正道德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查看全文

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探析

一、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强国,道德是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基石"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赋予了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报告专门用一部分内容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四大举措: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之一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党的十八大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上,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基本的遵循,这就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和进步的,是积极向上的"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道德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甚至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等等"这些现象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格格不入的,一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是向全党提出的任务,是解决目前道德领域问题的必然要求"其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时展潮流和当代中国现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的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是可以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物质利益进行调节和协调来解决的,这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不会构成主要威胁"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发生对立和矛盾而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到头来社会就会出现崩溃和瓦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它是社会体系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最基本的道德遵循和精神依托"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全面领会和把握好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十八大赋予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设,遵循什么原则来建设成为首要问题"十八大报告围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创新性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统一"依法治国是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同志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新时期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的提出,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教育引导为主导,法律制度为保障的原则"既要靠教育的引导,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割裂,更不能偏废"一方面,要努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另一方面,要使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将法律作为道德的坚实后盾,突出发挥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当前道德领域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突出的道德问题,表现上是道德问题,实质上是违法乱纪问题,因此,仅用道德内省和谴责手段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首先是违法犯罪问题,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忽视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寄希望于用道德倡导和道德呼吁方式治理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不会产生明显效果"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保障道德建设,加大对缺德行为的惩罚力度"实践表明,道德建设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特别要突出法律惩罚在道德问题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靠法律来维护正义,靠法律来维护道德建设的成果,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二是要坚持四德工程整体性推进的基本原则"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外延由大到小,其内涵由浅及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回顾我们这些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我们会看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布局经历了从三德建设到四德并举的演变"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概括为: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将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由以往的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看到,四德建设不是泛泛地提及,而是给以清晰的定位,把其作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强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四德本身实质就是公民道德,它的属性是公民性"因此,讲道德,讲的就是公民道德,讲道德建设,就是在讲公民道德建设,哪一项道德建设离开了公民性,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把四德建设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强化了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践性"其次,四德是一个整体,它的特征是整体性"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公民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个人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公民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公民个体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它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包括个体道德认识、个体道德情感、个体道德信念和个体道德行"第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四德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具体表现为: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则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在四德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文化体系的进程,个人的修养特别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树立四德意识、规范言行举止、建设和谐家庭、模范地做好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品德建设不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并不是单纯个人的事,他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进行"个人品德要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道德实践,也必须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无疑是最主要的三大领域,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几乎是人们一天也不能离开的,调节好这些领域人们间的道德关系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切身利益,因而需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进行"因此,个人品德也必然表现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是要坚持两个弘扬的基本原则"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两个弘扬的公民道德建设原则,要求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首先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道德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隔断历史,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体系"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发展的延续,中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道德文化遗产基础上展开,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修养"中国传统美德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可资借鉴的一笔宝贵道德文化遗产"它重视人伦关系的协调,重视精神境界的攀升,重视仁者爱人的精神的涵义,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重视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先哲对道德建设规律做出的富有智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吸取"当然,作为古代的道德传统,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因此,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祖国的道德遗产,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使继承下来的优秀道德因素得以提升,古为今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注重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的同时,更要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做好道德建设的力量源泉"道德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道德体系是不可能保持其先进性的"改革开放30多年,世情、国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意识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建设的现实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新意识"新时期道德建设不仅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而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其次要坚持民族性和包容性的统一"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会主义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坚持民族性和包容性的辩证统一"一个民族的道德体系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它是植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是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基本功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相对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体系,这种特色和个性不因民族的历史长短、人口多少而有优劣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应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获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广泛民众基础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同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中华民族道德体系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新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要尊重和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吸取我国以外的其他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道德建设成果,包括批判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道德建设中的有益成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只有如此,才能使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具有包容性,顺应时展要求,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怎样落实好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十八大报告围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阐述了三个基本原则,并从4个方面做出了工作部署,提出了重大举措"我们要按照这些要求,狠抓落实,切实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淫秽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从而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以四个诚信为突破口,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在道德领域尤为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引起人民群众极大的不满"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四个诚信建设中,政务诚信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引领作用,司法公信是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制度保障,二者都属于政治领域建设"社会诚信是对人们诚信的最基本要求,属于诚信体系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商务诚信则是社会诚信在商业领域的集中表现,也是当前诚信缺失的重点领域"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要维护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既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运用法律和制度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把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用信用制度建设支撑诚信、重建诚信、保障诚信"要加强司法公信建设"要求各级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廉洁司法、民主司法"十八大报告关于诚信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显示了党中央对诚信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立足实际,切实把诚信建设作为道德领域重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社会心态的积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对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尽可能地降低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四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践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坚持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文化为核心,广泛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以推动学雷锋活动为契机,促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查看全文

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3篇

第一篇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大意义

首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同志曾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2]他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正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这有助于人们开阔眼界、扩大视野,更好地借鉴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腐朽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地渗透进来,这就迫切要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在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同时抵御其有害思想文化的侵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在市场活动中遵守契约、重信守诺,维护健康的市场机制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制再完善,也有覆盖不到的地方,这就迫切需要全面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支撑。其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维持社会和谐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要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融相处;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要求爱国守法、热爱集体、共同劳动、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平等互惠、融洽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则要求珍爱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等等。这些内容均属于道德规范和道德素质范畴,因此可以说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也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建不成全面小康;没有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就不能叫全面小康。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且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还会对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人的道德素质迫切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提升,能不能搞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最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公民道德素质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古人说“德,国家之基也”。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民族国家,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都是自不待言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公民道德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形象。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也损害了国家形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只有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才能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辩证看待我国现阶段公民道德素质状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2001年9月,党中央又专门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年来各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文明、开拓进取等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已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可以说,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密不可分。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频频爆出的“毒奶粉”、“地沟油”、“毒皮蛋”等事件,就是某些人道德沦陷的具体体现。这些问题冲撞着社会道德底线,折射出一些人道德素质极为低下甚至缺失,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正视,但不能以偏概全。少数人的道德水准不代表中国人的基本道德状态,不能用少数人的道德失准,否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水平,甚至得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错误结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失范失序问题,我们应当放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去考察,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其复杂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在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肯定也要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当代中国最具基础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催生和强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必然要求重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对更加多元多样的利益主体,对市场、利润、商品、货币、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作出道德上的新阐释。同时,等价交换、利润至上等市场经济法也容易在精神领域泛化,导致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扭曲。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实现的又一历史性变革。对外开放使中国门户大开,在吸收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同时,“苍蝇”“蚊子”也难免要进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配置资本、科技、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同时,也会“配置”其所谓的“普遍伦理”和“普世价值”,对我们一些人产生影响。因此,当今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道德暂时失范失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衍生品,是社会转型期的附着物,有深刻的国内根源,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就主观而言,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在新旧道德冲突、转换、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又有诸多的“失误”:一是对传统道德尊重不够。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道德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抛弃的多,继承的少,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许多优良传统道德被忽视、抛弃甚至被践踏了;二是对新兴道德也重视不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的新道德如何梳理、扬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如何提炼、如何规划建设,总体上重视不够,研究不透,把握不准,缺乏共识;三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一些地方和部门偏重于经济建设,忽视道德建设,道德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着重知轻德的现象。另外我们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认识也不到位,导致行动上厚此薄彼。特别是很多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后,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司法机关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公众和舆论谴责的威慑作用有限,久而久之,无德无信行为不仅增多,而且更加严重。总之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体系受到极大冲击,而新的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全面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加上我们工作中的种种失误,造成现在社会上道德失范失序问题频出。我们坚信,只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程,公民道德素质水平就会有一个全面提升,道德失范失序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治理。

三、扎实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工程

查看全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规划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镇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实现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部门、单位要积极配合。主要领导要将各项工作引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一、根本原则

重在建设、以人为本,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体现这一原则。

二、建设目标

核心目标:重在建设,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造全社会、全民族赖以支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基本目标:以人为本,努力强化全社会的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查看全文

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透析

摘要: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公正道德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查看全文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做法及当前镇安县公民道德建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治镇安建设背景下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契约精神的培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诚信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抓好阵地建设。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做法;挑战;思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就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道德基础,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1月22日中共镇安县委十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法治镇安建设。在法治中国、法治镇安建设背景下镇安县如何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一、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镇安县委、政府为了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把公民道德建设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突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搭建平台,开展多样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查看全文

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总结

为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根据《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县2013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开展了“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今年3月是全省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宣传建设教育月”,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巩固“创优”、“创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果,努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我局对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作了细致安排,并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和辖区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认真落实,务求实效

根据县文明委的安排,结合我局实际,我局认真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参加了县文明委组织的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公民道德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余人次;

查看全文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一、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建设领域都收获颇多。全体社会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道德氛围正在形成。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等。但是不能不看到在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建设领域,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公民在思想上对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社会生活中有部分人认为道德可有可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更加看重和崇尚那些能够带来直接效用的生活价值。道德往往被人们看做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追求,普通人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难以达到,所以只能在心理层面上表示认同和赞许。我们也总能看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吸烟、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同时道德价值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也被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严重伤害,社会中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冷漠事件,这对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道德氛围极为不利。其次,公民把道德建设与自身相分离。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一些人感慨人情淡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缺乏应有的热情,往往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一些人抱怨城市环境卫生差,但自己又乱扔垃圾不注意环保,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经常都会发生。这种现象生动地体现出了在道德建设中的“说”与“做”的矛盾,人们表现的道德态度与自己实际的道德行为相脱节,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非常容易地就某一个道德事实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会对其做出善恶评价,但却仅此而已,当自己处于道德与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境中时,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和尖锐。

(二)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新的起点上,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时常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出现。社会管理领域的薄弱环节越来越突出,社会管理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繁重。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许多领域新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实情况的变化,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存在很多无法适应现实状况的地方。例如社会管理的体制、格局与现在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公民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在维护群众利益、协调利益关系、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矛盾纠纷调节处理的机制上还存在较多缺陷;与社会管理相关的法制建设还相对滞后,有些领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程度不够等。

二、同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相统一尊重并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其背后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发展是关乎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要不断强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和平等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意味着还要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树立把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总之,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每个公民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进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