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10:0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民参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政策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并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公共政策执行中,文章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途径。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公民参与;障碍;途径
1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以下简称“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公共政策方案转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具体来说,其指的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将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结果的过程。[1]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以下简称“政策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公共政策能否实现其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正如政策学家艾利森所指,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而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公民的有效参与。公民参与政策执行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是公共政策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亦是公民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体现。公民参与政策执行有利于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3]同时,也有利于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扩大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有利于消减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但是目前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公民参与政策执行过程还面临很多障碍。
2公民参与政策执行面临的障碍
目前在我国,公民参与政策执行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公民参与政策执行的障碍大致可以从公民自身、政策执行主体政府以及制度因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2.1公民自身障碍。2.1.1公民参与意识不足。政治文化是公共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有重要影响。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政治行为。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在心理上积淀而成的“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4]表现出来则是公民政治冷漠感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不关心政治生活,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足,这必然导致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不足的问题。2.1.2公民参与能力不足。美国学者托马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公民参与必然深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公共管理者制定政策和从事管理的方式,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有序的公民参与纳入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融入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5]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参与公共政策的愿望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实际中却表现出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公共政策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就必须具备政策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参政能力,而这恰恰是普通民众所欠缺的。由于缺乏基本的政策素养,某些民众在解读公共政策时很难从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出发,而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分析和评价某项政策,如此,便难以保证其分析与评价的客观性。当作为政策客体的公民自身利益受损时,甚至可能造成公民与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冲突。典型的例子则是城市管理中政策执行者与公众之间的各类暴力冲突事件。此外,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更好地和公共政策主体进行对话和讨论以表达自己的合理价值诉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以为有效参与政策过程打好基础。[6]2.2政策执行主体的障碍。2.2.1“经济人”困境的制约。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所有的政治行为人都像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7]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作为政策主体同时也作为公共权力使用者的政策执行者,并不会时刻牢记公共权力本身是大家的,也不会牢记公共权力的使用者和公共权力的拥有者之间形成的是“委托—”关系。他们更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把政策的执行权变成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6]如当政策精神实质与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或其上级的意图相悖时,政策主体更有可能以其顶头上司及自身为重,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最大化,有选择地向公众公开或隐瞒政策信息,将掌握政策信息变成政策主体的特权以利于政策执行按自己的意愿或上级的意愿顺利施行。公民则只能通过某些非官方渠道道听途说某些政策信息,这必然不利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有效参与。2.2.2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对公民参政的消极态度。正如前文所讲,公民参与政策过程会改变公共管理者从事公共管理的方式。一方面,作为政策执行人员的行政主体已经习惯于主宰政策执行过程,向政策相对人发号施令。而公民参政势必要求政府转变角色,关注公民权益,与公民分享政策信息,并就公共政策进行广泛的讨论与对话。如果行政主体认为公民参与政策执行过程会剥夺他们原先的各项权力,分享他们占据的信息资源时,他们必然对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持消极态度,甚至可能抵触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能会增加公众与政府讨论与对话的时间,政府还需要组织专人负责公民参政事务,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加深,行政成本攀升,行政效率却降低。这也会导致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对公民参政的消极态度与消极行为。2.3制度性障碍。目前,学术界认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公民参与途径,包括信访、听证、咨询等,另一类则是非政府主导的,是由公民个体或群体或社会主导而自发形成公民参与方式,如大众传播媒介、游行、静坐等。[3]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等。[8]但是这些制度更多地是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无法为公民参与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研究
1自媒体时代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背景解析
1.1政治背景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政治意蕴和时代背景,公民通过自媒体途径参与公共政策也不例外。在网络大环境产生之前,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呈现高度精英主义倾向,这些特定阶级的成员,由于其在心智、社会地位或是财政资源上的优势,他们的观点及行为更能对社会起到建设性作用,政治制度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有效途径少之又少,导致我国政策民主化程度低,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恰恰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宽广而平等的平台。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工作层面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服务型政府等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更新,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价值指向与之高度吻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发展。
1.2经济背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也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利益均等化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矛盾的不断积聚,普通民众表达自身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强化,自媒体这种以私人化、平民化、电子化、现代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的出现,为普通民众发表政治观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能。
1.3技术背景
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研究
摘要:主要针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展开论述。认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意义主要体现为:能够保证公民权的实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指出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缺乏组织性和有序性;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缺乏组织性和有序性。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希望能有效促进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和谐社会;意识;组织性
做好公共管理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为公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国家诞生以来,公共管理便随之产生。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的研究便从未中断过,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众所周知,公共管理质量如何关乎政府工作质量的提升,关乎人民满意度的提升。因此,各国政府均不约而同在公共管理策略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研究发现,公民的有效参与有利于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公民的公共管理满意度。所以,我们应在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国内目前关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已然较为全面和深入,但关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不应就此停滞不前,应对该问题进行持续研究。
1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意义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公共管理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是指让公民有的放矢的参与至政府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从而有效促进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1能够保证公民权的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员,公民有权利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公民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体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民并未真正有效的参与至国家的公共管理事业当中,以至于很多公民对政府的公共管理举措并不满意,严重影响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对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也极为不利。政府规定公民可以参与至公共管理当中,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尊重,是提高公共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应积极倡导广大公民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公共管理事业中来。1.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逐步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很多方面,很多方面的因素均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公民能否有效参与至公共管理当中,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让公共管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满足公民的具体公共服务需求,让公共管理更为科学,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的公共管理满意度。公民对公共管理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1.3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政府始终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希冀有效推动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至今已然取得一定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政府积极鼓励和倡导公民参与至公共管理事业中来,对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显然也极为有利。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为政府的公共管理献计献策,实现公民与政府共同管理公共事业。这样的政治无疑是民主的,是值得提倡的。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论文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通过‘公民不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民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不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在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度探讨
摘要:公共管理的宗旨是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共管理事业的进展情况对国家政务工作的具体落实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决定了广大公民对这项工作的满意程度。本文重点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工作的作用,探讨了应该提高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度的方法。
关键词:公共管理事业;参与度;公民合法权益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这项工作具有社会公共性质,要想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品质,除了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公民积极参与进来,如果公民的参与度低,那么公共管理工作的品质也就无法提升[1]。因此应提高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度,以确保落实效果。
一、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作用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事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公民参与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有益于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确保公民的参与权益,使得公民对国家相关公共管理部门存有不满情绪,阻碍了党员干部和民众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国家相关部门形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进来,确保广大民众的参与权益[2]。(二)能够推动民主工作的实施。为了能够提升民主政治的实施品质,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目前已取得一定效果。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时,提升公民的参与程度,为公共管理事业具体工作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国家民主的客观体现。(三)可以创建和谐社会。我国目前创建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还没有全部实现,要想创建和谐社会就会牵涉多方面,公民参与程度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提升民众参与程度,可以让公共管理工作内容更加贴合广大民众的具体需要,最大程度上提升公民的满意程度,对创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二、提高公共管理中民众参与度的具体方法
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对比
由于受经济文化基础、政治文化、民族群体政治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一定差距,成为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研究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表现
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是指公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1]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目的指向是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我国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生活认知态度不同
汉族地区人口分布集中、文化设施先进、信息传播迅速的城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敏感,与民族地区公民相比,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性也较大。特别是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政府和公共政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对国家局势和公共政策的变化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据对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汉族居住的北大营村调查发现,有34.28%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局势和公共政策有较深的了解,61.2%的被调查者知道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这表明汉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较强。民族地区人口多数居住在分散、文化设施落后、交通和信息传播都不便利的地区,活动范围很小,封闭的、静止的人口流动和人际交往使公民在价值观念变革方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以“家”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伦理关系强烈地制约着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和外部信息的冲击,农民对自身地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缺乏认知,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对政治活动也比较冷淡。很多公民基本上游离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成为与政治参与关系不大的“地域民”,缺乏对国家的认识。以景颇族为例,到新中国成立初,“景颇族人民包括一些山官,历来只知道土司管,国家观念淡薄。”[2]即使是一些山官,也是“见识少,汉话傣话都不会说,只知道最大的官是土司。”[3]在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博甲村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发现,有42.6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我国的国家主席,45.47%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全国人大委员长是谁,62.58%的被调查者听不出我国的国歌,表现出对现政权较低的认知度。
(二)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形式不同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诠释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为了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政策路线,应该从构建参与型公民文化,提高公民参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把握好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协作解决政策冲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构建公民参与的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权等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转型期;公民参与;公民文化;总体利益;公共政策
所谓转型期,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导致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改变。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府的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理念正在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理念向现代的民主行政理念转变。而民主行政理念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上,不仅需要制度上的配合,更需要从文化与治理观念上着手。事实上,公民参与是实现直接民主而且有效的一种方式,而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对其中主要的障碍作粗略的分析,以期对推进我国公共政策民主化进程有所裨益。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
1.公民参与的概念。
所谓“公民参与”,就是为了落实民主政治、追求公共利益及实现公民资格,由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从事包括所有公共事务与决定的行动,这些公共事务是以公民本人切身的地方性事务为基础,再逐步扩大到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因此,可以由每一个公民时时刻刻的关心与适时的投入来实现;而公民参与的行动必须是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并且依参与者根据本身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花费的成本、预期的影响力等,理性地选择最有效的途径与策略[1]。
试议公共政策中公民的参与
1我国公民参与的问题研究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公民参与理念已传入我国,开始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但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却还是呈现一种“内输入”的特点。例如2012年3月周口市政府“平坟政策”的出台,没有举行任何的听证会以及意见征求。其政策一出台就遭到了众人的唾骂,这项政策的执行也只能靠强制力。此案例引发了众人对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的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公民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1政府方面1.1政府对公民参与的认识存在误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民主制度,是行政民主的要求,但是从效率角度来讲,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却会使公共政策出台的过程更加的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不利于自己私利的实现,因此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尽量避免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因此就形同虚设。以河南省周口市的“平坟政策”为例,此政策的出台并未举行听证会,也就是说此项政策的出台并未征求公民的意见。1.2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在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只有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相关信息掌握的足够充分,才能发挥自身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方面的民主机制还不是很成熟,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有限,存在着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与公民想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透明度不高等现象。这种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完善的弊端,从信息源上阻碍着公民参与效能的发挥。1.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公民参与的概念和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广泛传入我国,虽然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在公民参与的机制、路径和方式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具体表现为:一是法律过于抽象化和理论化,对公民参与的具体制度、程序和方式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关于公民参与的制度规定也仅限与各类规范性的文件,尚未实现体系化和规范化。在公民参与机制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都有公民参与的专门法律,例如:《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公民参与法》,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接近于空白的局面。2公众方面2.1公民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低公民参与还处于转型过渡期,由于多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公民的经济收入不高,文化程度有限,没有参与的意识,或者有意识但不知道怎样参与,缺乏参与的信息和渠道,作为政策参与主体的公民在一段时期内将不可能作为成熟的参与者出现在政策制定的政治舞台上。2.2公民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度化水平比较低,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公民可以通过个体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也可以通过一个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与公民个人微薄的力量以及狭隘的利益相比,通过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对公共政策的产生和执行都会产生更加有效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社团组织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并且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在利益表达上很容易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控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和热情。3公民参与路径有限、畅通性差公民参与途径的多样性、有效性以及畅通性是保证公民参与权和提升公民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公民参与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健全的体制,这就不能有效保证公民参与的权利,另外公民参与的路径也很有限,不利于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证会是公民参与的一个比较常见的途径,但是,目前听证会也经常只是走一下过程,并没有发挥到实质性的作用。人民代表也是公民参与的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途径,但是,目前还存在“代表们不具备代表性”的现象,这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公民利益的表达。总体而言,公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还很有限并且畅通性也依然较差。
2提高公民参与程度的路径探析
公共政策事关公众的利益,必须接受公众的检验,一个保守的政府、一种封闭的体制难以使公众认定的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政府体系应当是以一个开放的状态,积极主动的接受公民的意见、建议,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原则,确保每项公共政策都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平公正和公众利益最大化。因此,促进公民参与的改革势在必行。1向参与型执政理念转变,积极引导公民参与现代政治民主所需要的不是全能的政府,而是服务型的政府,积极听取公民的意见,重视公民所表达的利益,为公民服务是当代政治民主所必需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但是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上仍不能放松,不仅要把全能政府的理念向参与型执政理念转变,更需要政府主动加强与公民的信息沟通,积极引导公民参与,探讨多样性的科学性的公民参与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出一批值得公民信赖和参与的公民自治组织,完善民间自治组织的管理制度,提高公民参政的组织化程度和参政水平。2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公民参与健全地进行,政府就应当健全和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引导和规范公民参与行为。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不仅给予公民表达自己的利益的权利,同时也让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能照顾到各方的利益,使政策制定过程更加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公民参与行为要想有序地进行,就必须的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公民参与制度、规范和程序,使公民在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行为有章可循;适当的激励途径更能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更加的科学化和民主化。3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渠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民了解政治动态的途经不断增多,公民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政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要求日益增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形态的转型期,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要求的增强与现有的参与条件不足和参与路径有限就会产生摩擦,出现某种张力,阻碍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政府要创造公民参与的有利条件、开辟公民参与新途径,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路径,尽量满足公民的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着手:进一步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政府行政官员下基层“微服”走访;设立专员进行民意调查等。4规范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公民参与方面专门法律的缺失,是造成我国公民参与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因此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法律就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制定专门的法律时,不能追求理论化,而要以具有可操作性为主要目标,使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行使有法可依。同时规范和完善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保证选举过程透明和民主;规范我国的信访制度,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完善我国的听证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健全公共政策制定的监督问责机制,对公民负责。5公开信息,坚持信息完备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制定的基本依据,公共政策的信息是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关键因素。政策规划制定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信息越真实、越全面、越准确、越及时,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就越强、社会公众的接受度就越大、最终的执行力度就越大。因此,政府在公开政策信息的时候要坚持透明原则,在征求公民意见的时候更要保持来自公民的信息的真实性。6增强参与意识,发挥公民监督作用公民参与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公民的手里,政府在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公民自身也要增强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同时发挥公民参与的监督作用。公民要利用好手中的选举权,选出值得信赖的人大代表,代表自己表达民意;对于关系民生切身利益的,公民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民主意见,关注政府部门举行的听证会,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公民也要监督政府有没有按着政策的原本宗旨进行,如有发现背离原有的宗旨,要及时向上反映。
3结语
公民参与不足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转变执政理念,为公民提供参与的路径以及法律保障,同时也需要公民积极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和公民在政策制定中的良性互动,确保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才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度提升探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开展的公共行政事务,具有社会性、公共性的特征,要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公民的共同参与,公民的参与度不高,自然会导致公共管理事业的质量大打折扣。
一、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意义
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事业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公民参与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有助于公民权的顺利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每一位公民都有权利参与这项工作,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实现是对公民权的尊重,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导致公民对国家公共管理事业出现了不满,影响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政府需要积极鼓励广大公民参与,充分保障他们的参与权。(二)促进民主政治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民主政治进程的开展质量,国家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公共管理事业中,提高公民参与度,有助于民主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的开展献计献策,这正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表现。(三)能够建设和谐社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后,我国逐渐走入了和谐社会,但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涉及诸多内容,其中,公民参与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公民参与度,能够让公共管理工作更加契合公民的实际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满意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度的提升策略
(一)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要提高公共管理事业中公民的参与度,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能够对公共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政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实践显示,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公民的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让公民对公共管理事业的各项内容有正确认识,并明确自身的义务、自然,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在政治文化氛围的建设上,可以通过政治宣传讲座的方式来开展,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普法教育,拉近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距离。并抓好教育事业,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从小学教育着手,让公民参与意识可以深入人心。(二)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要提高公民的参与度,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一方面,政府要对教育事业提供必备的资金、政策扶持,落实各种普惠教育政策,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均衡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群众文化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开展政治教育,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显著缓解社会大众对政治工作的隔阂,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三)拓展公民的参与渠道。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的渠道、途径对于公共管理事业的质量也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拓展公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途径。对此,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做好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成立多个公共组织,让他们能够代表公民来表达意见,说出公民的意愿,通过公共组织的建设,让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此外,还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和民意反映制度,确保公民可以顺利参与。(四)引导公民有组织的参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公民在参与公共管理事业中,出现了无序化、无组织的状态,长此以往,将会大大影响公共管理事业的质量。基于此,政府需要发挥出主导力量,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工作。如,在社区中,成立专门的社区居委会,如果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疑问,均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来反馈,社区居委会有更加顺畅的沟通渠道,提出的意见也能够快速得到反馈和处理;再如,为了保障失去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成立失地农民委员会,由委员会来表达农民的需求,与开发商、政府之间进行协调,这种方式效率更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五)完善法制化渠道。为了提高公民的参与度,还要积极借鉴现有的法律政策,对“言论自由权”、“公民知情权”、“公民结社权”等问题做出细化处理,构建出科学、完善的参与制度,让公民参与朝着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从当前的法律体系上来着手,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借助立法方式来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除此之外,在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公民参与需求、社会参与渠道之间出现了矛盾,在这一方面,还要发挥出科技的作用,提高公民参与效率,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渠道。
为了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采用科学有序的方法来提高公民参与度,考虑到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应该从政策、制度等方面来着手,构建组织依托,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提供新的渠道和途径,及时解决参与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隐患问题,以此来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成效。
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所谓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指以公民群众为服务对象,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或行为,以达到满足公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保障公民基本的权利。通过公民参与度既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和成果,并对其建设效果进行科学化评价,进而有利于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便在增强公民幸福感和责任感的同时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公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探讨研究
我们都知道,公民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充分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无论是从社会的需求方面来说还是从公民责任感方面来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极大的符合了公民的意志需求和相关的权利。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公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我们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就需要与公民进行实时的互动和沟通,进而有便于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服务体系。
一、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1.强有力的为公民文化权利提供了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利共有四项基本权利,有效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服务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的参与度,一方面体现出了社会民主性,通过与公民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公民的热情和激情,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从而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维护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权利,同时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的实施奠定了保障,从而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意义。2.使得公民的社会文化需求得到了真正的满足。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民在精神层面上对社会文化的需求要大于物质上的需求,因此,公民不仅仅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带来的各种乐趣,而且还有必要投身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公民的社会文化需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以深圳市文化馆为例,每年举办的“公益性艺术培训”和所策划、实施的深圳市历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来深青工文体节”、“周末剧场”等系列文化活动,使得许多公民都积极参与进文化活动中,更多的展示舞台、精彩纷呈的各种公益演出、各项大赛中获得的奖牌更是激励公民积极主动去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了人民极大的乐趣体验,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吸引了公民的乐趣,加强个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有效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艺术,接触艺术,在不断享受艺术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艺术的探讨,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在艺术的渲染下不断进步与发展。3.有利于公共文化事务在公民中的合理展开。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不断以公民的参与度和评价作为调整和完善的标准,从而更会给公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以主人公的角度去互动参与,保证以饱满的热情及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如此,公民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形成较为强大的认同感,进而公民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实行其他的公共文化事务,在调动公民积极性的同时创造相应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公共文化事务的合理展开。
二、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