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06:16: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功利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探析

摘要:学校德育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功利化倾向,究其原因,有环境带给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有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考核评定而导致的教师理念与想法的变化。无论如何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以还德育的本真面目。

关键词:德育;功利化;倾向

当前,教育形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以前的学生了,他们的思想在今天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时代的变化,无论从知识的范围还是知识的表达上都是优先于我们教师的。此外加上教师绩效工资的实现,由于绩效工资在实际的教师考核中的“平均化”导致了很多教师懈怠。为此,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发生变化,让我们的德育工作充满了“风险”,再加上这种德育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中的“弱化”,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具备无人去做,或是做的时候带有很强的“功利化”倾向。下面本文探讨一下这种倾向的原因与措施应对。所谓德育工作功利化不是指伦理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这里是指学校德育在实践中所指向的目标不是人的根本发展与教育的本质,而是德育工作者或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目的偏离了这个方向,指向了应试教育的分数目标或是其他具有个人利益化的地方。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也就是说我们德育不是关注学生本体自身,更主要的是从社会的角度或是他人的角度去教化。这种从外到内的教化在今天显的如此强大,但从效果上看又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下面我们就从其表现来探究:

1出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担当班主任做德育工作

自2009年全国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目的是通过绩效工资的实现来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但由于在绩效工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绩效工资整体差距不是很大,如果过大的话,也会导致教师的工作抵触情绪大,所以变成了基本平衡的结果。最终导致绩效工资在考核方面并没有达到绩效工资设定的预期目标,反而出现了与之相反的现象。为此在实际的教师管理中,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在教师的考核的其他方面加强了对教师考核与评定,为此很多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由以前的不想担当班主任,变为现在的主动要求做班主任,可想而知,这种被动式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所要面对的德育工作的缺失。他们在德育工作中一般贸易主动性,都是从自己的目的出发,甚至有的班主任就是为了获得主管部门考核的需要才做的。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往往都是得过且过,对学生的管理也是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这种说教的方式也许能暗合了德育工作的本质,但大多情况下都是被动的去解决,让班级不出问题即可,德育工作的本质与教育的追求根本很难实现。

2德育问题政治化

查看全文

简析教育功利化的危害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昂首跨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需要全国上下各条战线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历史性的使命。然而,教育又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我们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我们的教育在社会大转型、国家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在背负着自我欣赏的沉重的历史包袱踌姗前行,这是目前教育的大问题、大障碍。其中狭隘的教育功利化是一道在教育的发展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切实加以解决的大难题。

被扭曲的非常狭隘的然而却是异常强大的功利场,使学生和教师,学校和家庭,乃至一些官员个体和政府部门都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且乐此不疲。我们知道适宜的功利是需要的,是发展的动力;狭隘的功利是有害的,是发展的阻力。要消除狭隘的功利,首先需要我们对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

教育实践当然要力求取得最佳的结果,否则实践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的思维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试想是不是所有的教育结果对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呢,如果我们把心真正沉静下来,对我们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果敢做出客观的判断,应该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在目前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被扭曲的结果)不惜采用超常规的违背规律的种种做法,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少人对这种做法却非常认同。作业布置的不多,节假日不补课,他就认为你不抓教学,误人子弟。不少家长认为,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让我的孩子升学就行。教育内外在评价的时候,往往也过多集中在结果之上,很难结合过程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种行为的力量非常强大,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二、过于看重知识的吸纳而忽视能力的形成。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掌握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整和创新,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是说不该传授知识,而是说我们过多地让学生机械记忆知识,严重地忽视了让学生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入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学习知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怎样的学习知识的方式是科学有效的?知能转化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明确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全文

狭隘的教育功利化表现及危害探索

摘要:狭隘的教育功利化是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其具体表现为: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过于看重知识的吸纳而忽视能力的形成;过于看重学业发展而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过于看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视内在的建设。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狭隘的教育功利化的危害性,要清醒而深刻地认识教育的本质,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的崇高而艰巨的使命,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招生制度,要建立规范而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要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推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狭队的教育功利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昂首跨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需要全国上下各条战线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历史性的使命。然而,教育又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我们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我们的教育在社会大转型、国家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在背负着自我欣赏的沉重的历史包袱踌姗前行,这是目前教育的大问题、大障碍。其中狭隘的教育功利化是一道在教育的发展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切实加以解决的大难题。

被扭曲的非常狭隘的然而却是异常强大的功利场,使学生和教师,学校和家庭,乃至一些官员个体和政府部门都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且乐此不疲。我们知道适宜的功利是需要的,是发展的动力;狭隘的功利是有害的,是发展的阻力。要消除狭隘的功利,首先需要我们对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表现一,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

教育实践当然要力求取得最佳的结果,否则实践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的思维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试想是不是所有的教育结果对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呢,如果我们把心真正沉静下来,对我们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果敢做出客观的判断,应该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在目前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被扭曲的结果)不惜采用超常规的违背规律的种种做法,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少人对这种做法却非常认同。作业布置的不多,节假日不补课,他就认为你不抓教学,误人子弟。不少家长认为,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让我的孩子升学就行。教育内外在评价的时候,往往也过多集中在结果之上,很难结合过程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种行为的力量非常强大,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功利化审视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不断凸显。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潜藏的危机。从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本质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整体视角,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乃当务之急。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功利化职业逻辑人的逻辑

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功利化职业逻辑人的逻辑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不断凸显。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潜藏的危机。从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本质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整体视角,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乃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功利化趋势论文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表现、成因、和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1.学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注: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注: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第4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利益。”(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而本文所说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2.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注: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注: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与价值追求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而社会服务只是其本质职能的延伸而非本质。凡是背离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原则而从某种现实的、暂时的利益出发,寻求短期的政治或经济效益,弱化或丧失高等教育的本质,即是一种功利化倾向,即应及时予以纠正。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至少应从五个方面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致力于知名学者的培养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创造,致力于名牌学科的建设,致力于高层次的社会服务,致力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时代精神的引领。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质;功利化;辨析;价值追求

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导型经济形态的当今时代,作为发明、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人们热切期待着它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然而汹涌而来的却是公众不断的批评与质疑之声。有人说:“大学里一切都有了它的价格,但人们却忘记了它的价值。”①。也有人说:“高等院校普遍染上了实用唯学、急功近利的通病。”②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③。其中“功利化”、“大学精神的缺失”则成为其中的热词,受到更多非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怎样实现功利化纠偏而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清楚地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确立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基点,有所持守,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有所超越,实现大学精神的重构,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最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挥好“动力站”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本质探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自大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但却一直众说纷纭。而今,随着经济与思想的更加活跃,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愈加多样,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教育乱象,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正本清源,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①美国教育家何钦思认为:“大学是从事高深学问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和研究的机构。”②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③尽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实质是相通的,他们都把大学理解为对真理、对高深学问的学习、探究、传播的学术机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说:“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④由于这一理念的科学贯彻和取得的巨大成功,威斯康星大学迅速成为美国的知名大学,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即“威斯康星理念”也传遍了全世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大学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这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的改变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有一个“源”与“流”的问题,教学、科研是“源”,社会服务是“流”。因为“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既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教育内容无疑应该更加高深。故而,高等教育的本质应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教学、科研便是它的本质职能,而其本身就包含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只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服务;而社会服务只是其本质职能的延伸,是以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目的的,因为这种服务更具显性,因而被单独提出来。但这决不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的改变。因而,只有扎扎实实搞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校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反之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则只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畸变。

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

查看全文

应对高校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正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期间,传统与现代不断激荡从而产生出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积极的因素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消极的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那么如何减小甚至消除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严峻的挑战。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群体无疑是中国青年群体中的典型的代表,而处于当今转型期的大学生群体也在经历着这场变革的洗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当今大学生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从总体上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同和接受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同时也融入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立、自强、公平、效率等具有明显时代气息的价值观也已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价值取不稳定,具有多元化和可变性的特点,比较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拜权主义、享乐主义等功利化价值取向。所谓功利主义是指人们在认知世界、社会交往、情感体验方面把追求个人的功利作为考察、评判、衡量、选择事物和行为的标准。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如果不能给这部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将给大学生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一、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与我国经济体体制的转变有着密闭可分的联系。首先,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非竞争性计划经济体制向竞争性经济体制转变。经济体制摆脱了行政命令的干预,使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实现自主化,市场主体的经营自负盈亏,这使得市场主体之间造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各个市场主体不得不追求创新以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而竞争意识也在这种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产生,从而抛弃过去均等的观念。其次,我国经济体制由依附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非依附性的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主体的平等的且自负盈亏,他对国家的依赖降低,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了独立自主的观念。再次,我国经济体制由封闭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运行摆脱了行政干预,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灵活,使新思想的产生有了更加活跃的空间。最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重义轻利”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等价交换”性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计划经济强调平均分配,而市场经济讲求效率,多劳多得。也为效率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方面的条件。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我国转型期出现了许多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诸如拜金主义、拜权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一些功利化的价值观。由于“转型期的社会发展具有一种模糊性和弥散性,人们对未来发展的预见能力降低,许多事物都是在不断探索中清晰起来的,可以说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面对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影响下,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同时由于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人们攀比心理的日趋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更加追求“现实”,出现了例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不良思想,追求物欲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目标,从而使得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功利化价值观为评判标准,导致他们道德的缺失,行为的失范。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是依托现代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以都市大众消费为对象的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消费文化。大学生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受众体,大众文化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获得了充足的前沿信息,跟上时代的潮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的特点,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这就导致了某些大众文化不得不为盈利而无所不用其极,出现了一些不乏“三俗”内容的大众文化,造成了文化市场秩序的混乱;另外,大众文化还有娱乐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某些公司和某些个人沆瀣一气,某些公司对某些人进行包装和炒作,使他们“一飞冲天、一夜成名”,而一部分大学生也往往把这些炒作出来一夜成名的“明星偶像”作为自己标榜的对象,幻想着自己也能够一夜成名,从而忽视了脚踏实地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捷径,而这些造成了大学生浮躁的心态。当今大学生如果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大众文化下继续成长下去,就会容易给大学生的价值意识及整个价值判断和选择带来迷茫,最终造成当今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而这种影响对大学生本人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查看全文

现代学校德育的功利化趋势的弊端论文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表现、成因、和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1.学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注: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注: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第4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利益。”(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而本文所说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2.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注: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注: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查看全文

数学义务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危害性透析论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功利化

摘要:义务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功利化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扭曲地发挥,造成数学教育的异化。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通常表现为权威化、教条化、狭隘化、刻板化等,对数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十分重要,在教学计划和升学考试中均占有较大比重;但又比较难学,数学教学内容难度大、分量重、要求高,数学学科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制造所谓“差生”并抛弃所谓“差生”的主要角色,成为以后学习相关学科的绊脚石,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帮凶。几十年来,义务教育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顽疾却依然故我。据调查研究,有88。5%的数学教师认为当前义务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所造成的消极影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谓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指人们在从事数学教学或数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质目的,从而影响学习者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趋向、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数学教育的功利化有可能使数学教育失去它的本质功能,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造成数学教育被异化。而被异化的数学教育操纵着青少年一代,使教育的目的成为下一代人发展的目的,而人的发展则成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结果是数学教育把人异化了。

本文针对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作些分折,以便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义务教育中数学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