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05:58: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科院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科院校

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本文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

引言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近年来,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改制而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人力需求的变化,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广为兴起,尤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西部工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其独特的本土优势和专业优势,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重点与其他地方高校有所不同,也使得西部工科院校对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本文就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对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及思想狭隘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工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重,就整体而言,这类院校人文课程较少,艺术教育更是薄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多年从事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斧正。

一、工科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影响,不少工科院校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工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消除疲劳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开创型人才。工科学生固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起来,便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分别在诗歌、绘画、音乐中得到过启发。而以画家著称于世的达·芬奇,同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并在物理学中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其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将中国书画艺术要素融入论文及设计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进行抽象思维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论文

1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优势

与老教师相比,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入职时间短,但是他们也有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具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和未来,都充满着美好的期盼和想象。他们精力充沛,战斗力强,有不服输的精神,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第二,具有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由于青年教师受教育阶段接受的是本专业最新知识,他们往往在具有除扎实的本专业学科知识外,还对其它知识领域如外语、管理、计算机、心理学、自然科学等都有涉及,使得他们较年长教师更加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善于创新并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学与科研中,这种智能构架更有助于他们开阔学生学习思路,引导学生科研思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由于青年教师具有与学生相似的成长环境,他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生更好地进行心理上的交流沟通,从而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效果,改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

2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不足

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种种客观因素,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教师的师德修养不足。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品质。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德为魂”的价值。然而,目前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在对大学的基本精神认识、自身的职业道德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敬业精神远远不够,表率作用意识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对教师的角色认识不足。许多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进入院校工作之前,一直从事读书或科研活动,基本没有任何的社会工作经验。因此,这部分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的一两年时间,很难完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遇到问题,还是习惯于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来处理。另外,这些教师在学生阶段主要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对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涉及很少,对教师角色的认知缺乏,实现角色的转换还需要自身努力和不断学习积累。第三,对工作满意程度较低。在工作初期,工科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岗位津贴等激励性待遇往往较低。然而,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本是满怀生活热情和幸福向往的,较低的高校待遇让他们不免失落。与此同时,他们刚好处在安家与结婚生子的阶段,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内心的不平衡往往导致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较低。这种潜在的认知看似微不足道,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工作不能安心积极,做事情容易敷衍了事,态度不够端正认真,缺乏战斗力,甚至对工作前景和个人发展产生困惑。第四,教学功底薄弱。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参加高校的教师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培训时间也有限,授课经验和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些都会导致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思路较为狭窄,知识构建单一,教态、板书与教学语言等教学基本功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不够灵活,难以控制语速的快慢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对授课教材难以充分挖掘,授课缺乏深度。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在授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科研能力也是评价工科院校教师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然而,由于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前一直是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科研工作,因此,其独立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完成项目报告的能力都相对薄弱,尚有待提高。

3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提升途径

通过自身实践及名师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实现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高等院校教育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要求。尤其对于工科院校来说,面对着复杂的市场竞争形势,应当与时俱进,加快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以此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本文从创新创业内涵分析着手,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实例分析,旨在为相关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科院校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院校;教与学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工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重,就整体而言,这类院校人文课程较少,艺术教育更是薄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多年从事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斧正。

一、工科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影响,不少工科院校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工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消除疲劳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开创型人才。工科学生固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起来,便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分别在诗歌、绘画、音乐中得到过启发。而以画家著称于世的达·芬奇,同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并在物理学中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其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将中国书画艺术要素融入论文及设计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进行抽象思维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俄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学现状。随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为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诸多领域提供了国家保障。在此制度保障下,需要一大批致力于各个领域应用型的人才。而现实却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奇缺,不能满足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需求。这种现状也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是高校正面临的新挑战。以我校为例,有的学生是以个人兴趣为学习动机,其俄语学习目标不过止于入门知识和简单交流,有的学生是以适应工作需要为学习动机,这些学生并不渴望系统而全面地掌握俄语这门语言的知识与相关技能。这种传统的学习现状与大格局的国际型人才需求相悖。尽管大格局的国际社会对俄语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现实中各高校学习俄语的学生人数非常少。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每年大学俄语的学生也就是10人左右。并且这些学生集中在少数几个系、几个专业。上课时间常常安排在周三下午或周末,有时甚至还会安排在晚间。这种授课时间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因为学生在上俄语课的时候,其他同学在进行课后业余活动,学生就会出现情绪不稳,上课静不下来心的情况,甚至个别学生还需要请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高中毕业的学生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俄语基础知识,但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俄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高中不同,学生在知识衔接上存在问题。我校大学俄语教学一直沿用2001年的全国统一大学俄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规格与模式。虽然这种传统的大纲、目标与授课模式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我校大学俄语的教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不能突出我校是工科院校的特点。(二)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工科院校大学俄语教学现状的另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没有相应的工科俄语教材,凸显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并且大学俄语教材内容与高中没有很好的衔接。大学俄语课程比高中难度大,很多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适应大学俄语的教学。多年来,大学俄语教材一直跟不上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全面系统适合新形势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阅读、听说等配套教材。而且我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类教材也存在诸多问题。(1)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应用,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教材与我校工科院校的特点脱节,统一的大学俄语教材无法与不同的专业相匹配。(2)教材改版更新的速度较慢,不能与时俱进,缺少时效性。(3)注重理论,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4)在听力训练方面,听力的训练课时分配较少,听力内容更是与所学专业脱节。(三)缺少复合型的俄语教师。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传统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俄语教学应不断改善传统的教学培养方式,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复合型语言人才,以此推动俄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为此要求我们俄语授课教师了解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目前工科院校的俄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俄语专业毕业的,无论是俄语专业水平还是授课能力、科研能力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那种既有俄语专业知识,又了解一些相关工科专业的复合型俄语教师普遍不足。众所周知,工科院校大学俄语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把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能够与国外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与技术交流,准确地看懂相关的俄文资料、说明书,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而承担大学俄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工科专业的知识,再加上教材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脱节,势必会影响大学俄语课程教学质量。(四)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我校大学俄语课程开设三个学期,课时量少,难以满足工科学生对大学俄语课程知识的需求。大学俄语课程的学生生源不同,学生俄语基础参差不齐,造成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直接学学俄语有时会出现衔接不上的情况。在短短三个学期内,大多数学生学好大学俄语的可能性相对比较低。导致学生大学俄语的学习达不到与专业要求相匹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授课方式单一影响了学习效果。一直以来大学俄语课程的授课形式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其有利的方面,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有利于学生掌握连贯而扎实的知识。弊端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虽然扎实,但活用能力欠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衔接不上,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再加上有的学生对俄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俄语的学习效果欠佳。

二、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与时俱进转变师生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从传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转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就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教学理念上,要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单纯讲授知识放在次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俄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改变之前一直以来以授课教师为核心,授课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力图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内容上,教学应由句子为中心转变到语篇为中心;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语言精确又重视语言流利性,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观念的转变。1.学生必须明确大学俄语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大学俄语课的学习和专业课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提高的,同样是为就业服务的。2.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3.让学生意识到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性。如: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总之,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高度。(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俄语能力的培养。2014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在浙江杭州成立。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这对大学俄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听说语言实践能力,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大学俄语课程的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实践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必须将知识、交际、创新和创业能力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教师上课时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穿插带有专业性且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如传真、进口设备的俄文使用说明书、俄文合同书、俄文邀请函、委托书等,以此来使学生自然融入大学俄语学习的语境;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把大学俄语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提高俄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注重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材的选择。目前在许多先进的国家重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俄语专业课程,俄语也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外语专业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扩大与苏联的经济合作,培养俄语人才,使我国的俄语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俄语课程。十年浩劫再加上后来的中苏关系恶化,俄语教育受到了致命的冲击。各高校纷纷取缔了俄语课程,俄语教师也纷纷改行从事其它工作。造成的后果就是俄语教育停滞不前,俄语方面的人才不足,学生使用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迅猛,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中俄边贸活动的增加,推动了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学习俄语的人数急剧增加。这种俄语教育的需求与现实脱节的矛盾尤其显得突出。以我们学校为例,开设了大学俄语课程,也有选择大学俄语课的学生,但矛盾的突出点就在于教材的选择方面。我们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尽可能选择有针对性的、配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含有技术资料、设备操作规范及工厂的工作场景等内容的教材。(2)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在选择应用型教材时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时效性。一定要选择出版日期新、内容先进、正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3)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此外,为了能尽快让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大学俄语课程教师还应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走出去,请进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学学俄语的质量。(四)强化工科院校的特点,注重俄语教师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这个理念的提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是一场时代变革。大学俄语教师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养,强化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才能使工科院校的大学俄语课程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大学俄语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提升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结束语

大学俄语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重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完善、去实践。

查看全文

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1理工科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适应国家发展要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初步展开,各行业领域对于实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有了较大提升,为了满足各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对面向社会输送工程科技人才的理工科院校提出全新的人才培养需求[1]。可见,对于实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未来理工科院校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1.2降低学生就业难度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当前国内很多理工科院校虽然开展了新工科建设,能够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但由于很多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仍存在明显不足,其教学质量与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强,在求职阶段也很难从其他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职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2]。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帮助高校改变各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教学条件等加以优化,并在课时、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调整,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降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度。

2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的物理教育革新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大学物理课是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包括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这些基本理论渗透力、热、电等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一个高级技术人员所必备的,所以,各大工科院校都会把大学物理作为各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重视学学物理,可以使学生熟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奠定了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获取掌握大学物理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提升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工科院校必须培养出具有更高能力的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立足于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大学物理教育的现状给新时期的大学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刻不容缓.

1中国大学物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都在不断的扩招,势必会引起生源的质量下降,而高等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同时,有些地区高中的时候不选物理,这也是大学物理教育现存的一个难题.再加上大学物理教育本身就存在一些弊端,必然就加深了大学物理教育的困难.

1.1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建设更不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一直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与系统性,教材内容上也都是理论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公式的推导,即使是例题也是为了很好的掌握公式原理,而忽略了理论作为实际应用的这一特点.这种教材内容不适合应用性的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内容枯燥、深奥.

1.2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陈旧.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目前大多数的工科院校仍以讲解原理理论,分析固定的例题的形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绝对的主导作用,利用传授的方式将所有的知识点按照重点难点等的划分呈现给学生,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那些期末会考到等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知识点,重复做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会做大量的习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体现,把考试当做目的,只要六十分就完成任务.在这一教一学中,忽略的是学生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失去对自然科学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与思考,时间长了,这种单调的教与学加上陈旧的教材内容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课堂纪律变差,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旷课早退,这有反过来影响到教师讲课的积极性,讲课质量下降,使得更多的学生厌学,成了恶性循环.

1.3考试形式单一陈旧,考试的内容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考试与课堂几乎完全脱节,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仅仅压缩到一张试卷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因为教材陈旧,致使教学大纲没有太多的变化,最终的结果是每年的考试内容雷同,试题换汤不换药,学生有没有能力都能过.这样的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尤其应在工科院校中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重点探讨工科院校教学改革发展,不仅对高等院校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参考作用,而且对新时期工科院校的快速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内涵发展的进程中,教学的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则是推动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并是保证实现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效能最大化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现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愿望,必须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工作,把教学改革摆到事关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位置。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重点。因为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一方面反映出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学习”与“教学”的态度,另一方面还直接影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保证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我国教育的内涵式和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完善,尤其是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中的积极探索。

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人们以多学科、跨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真实、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一个复杂的概念形态存在的抽象教学变为一个以真实形态存在的、可视化和可操作的教学改革过程。由于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做”和“如何持续改进”,而不单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和一种真实、复杂的知识应用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以设计导向、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检验工科院校教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检验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效能,培养教学改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学习习惯。当前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发展紧紧围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宗旨,重视运用实践合作、案例解析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但从我国教学改革的整体现状来看,工科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目前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对不同领域或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式和方向都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教学中发现,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1.混淆知识与创新力的关系。把基础牢固等同于创新力高,导致学生向“书本知识高于一切”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以传授书本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人才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较小。2.创新思维的训练缺失。创新力是创新思维充分发展、有效结合的产物,但我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关注度较少。3.忽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教学模式中极度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培训,对学生的才能和兴趣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仅仅以完成课程作业、成绩考试达标为目的,深入探讨、挖掘知识深度的意识不强。如何实施教学改革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呢?笔者认为,21世纪背景下的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依次经历三个步骤才能有益于工科院校稳定和飞速的发展。首先,工科院校的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态度和教学的理念;然后,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贯彻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行为中;最后不断反思新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下的教学行为,实现从“传统教学”向“新式教学”的有效转变,从而保证教学改革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发展性。

综合上述情况,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合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工科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教学改革步伐:1.办学思想上,改变大学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场所的传统教学观念,把现代化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培养新思路及新方法。2.人才培养方式上,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内容,并详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细则。3.教学内容上,积极审核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精简和完善,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4.教学方法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如微课、慕课等,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同时积极提倡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和数字化网络学习等。5.教与学的评判标准上,改变以往重点评价教与学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转向着重评价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应重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自由大胆讨论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潜力与兴趣爱好提供更好的平台。7.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也不断在发展变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现代化的人才,已成为本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工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工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重,就整体而言,这类院校人文课程较少,艺术教育更是薄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多年从事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斧正。

一、工科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影响,不少工科院校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工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消除疲劳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开创型人才。工科学生固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起来,便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分别在诗歌、绘画、音乐中得到过启发。而以画家著称于世的达·芬奇,同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并在物理学中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其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将中国书画艺术要素融入论文及设计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进行抽象思维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