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05:55: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科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科教育

工科教育状况解析及改革意见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工科就没有人类物质文明。大学工科教育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大学工科教育,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提升高等学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逃离工科”的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我们国家工科教育的现实是:大量拔尖考生不再首选工科,而是涌向金融、管理、法律等热门行业;许多优秀工科学生也通过转专业、考公务员、考研等方式“逃离”工科;还有一些优秀的工科人才留学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我国工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下降。几年前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对“合格工程师”调查显示:我国在参与调查的49个主要国家中列于末尾,这也说明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较差[1]。工科人才流失与培养质量差使我国工科教育陷入困局,难以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大量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工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一、工科教育现状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许多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却明显不足,在工科院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求“淡化”专业,大幅压缩专业课学时,使得本来教育资源就短缺的工科教育又失去必要的时间保障,这对我国工科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对工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几个现象:

(一)“快餐化”趋势

工科课程包含工艺原理、设备技术、工程分析等大量专业内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与之相对的却是课程学时不断被压缩,使得课堂教学“快餐化”:课堂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进行着“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匆匆、浅浅、泛泛地满堂灌,学生慌慌张张地记、似懂非懂地听。课堂教学的“快餐化”,容易造成教与学的矛盾,极易形成枯燥、烦闷的课堂气氛,并且造成的学习高压还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失去学习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实习、实践“快餐化”则体现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这种实习可以获得比书本具体一些的“原理想象”、“工程想象”,却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学类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差[2],“快餐化”教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快餐化”趋势在目前的工科教育中迅速蔓延,主要原因在于有适合其存在的土壤。首先,大部分工科学生没有兴趣长时间呆在课堂里听讲,甚至希望老师尽量少讲,只要期末考试能有个满意的分数就行。在这些学生看来,“结果”远比“过程”重要。其次,教师也多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要一门接一门地讲完就好,不问效果,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搞科研和写论文上。教和学双方似乎都从这种“快餐化”教育中得到满足,殊不知却无异于教师对教书育人使命的懈怠、学生对成才理想的放弃。这种背离高等教育目的的恶性循环将严重损害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积极应对工科教育“快餐化”趋势,有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工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文科化”倾向

查看全文

工科高校文科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向,现代教育的开展需要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基本导向进行改革和创新,引领人才全面发展。工科高校的文科教育存在着办学理念和定位不足、缺乏高水准学术队伍等问题。须更新理念,以差异化发展为办学策略,在结合工科高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基地建设,重视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品牌文科专业。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工科高校;文科专业教育;核心能力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1],其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伴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不能仅限于专业能力培养,而应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化培育人才。将综合性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已成为目前工科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但一些非综合性高校或者理工类高校,因受传统工科教育理念、方式等影响,在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对文科学生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误区,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正确引导工科高校对文科学生的培养。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动因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学理论针对传统资本主义社会在旧式分工方面存在的片面性,从社会发展视角所提出的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进行了预测,并确认了社会分工的持续细化,这对社会个体而言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会造成“智力的荒废”,进而导致片面发展与“自我的丧失”[2]。与之相对的则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分工面前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全面性认知,这种认知是多维度、综合性的认识和理解。社会生产不单是技术规范、程式化策略,同时也是多结构体系中多领域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人作为理性社会个体的存在,必须要避免“自我丧失”的局面出现,从而具备全面发展的特征。[3]具体至教育层面,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要以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依托,以此来对抗专业结构过于单一所造成的教育困境。也正是基于此,高等教育必须切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其所受的教育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否则会将人的认知局限于狭窄的专业知识能力范围内,使得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以至情感都变得专业化甚至“冷漠化”,无形之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种单一型人才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一方面,依据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实践性特点,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以及面向社会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即不能重理工、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等,同时也与工科院校开展文科专业教学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相契合。从内涵上看,复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人才。从实践上看,复合型人才与素质教育培育的人才都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复合型人才与专业性人才是社会需求的两种人才类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各种团队模式的出现。对于人才而言,综合能力越强、知识储备越丰富,越能够应对复杂的社会生产要求,因此复合型人才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复合型人才强调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具有优势或强势地位的能力素质,该素质能够保证人才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处于较为显著的优势地位,因此核心能力通常也作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优势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核心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更多地体现于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可被视作一种综合素养。高校教育中的核心能力培养,实际上也是通过对专业素养和多种社会能力的培育来打造优秀人才。其中复合型人才是一种基于对综合素养、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现,因此在教育目标上,二者具有同质性。

二、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我国工科高校文科教育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工科教学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使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应对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工程和技术的作用脱颖而出,而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在理工科教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需要重视道德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促使教学方式的优化改革。本文根据当前高等院校中理工科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当工科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道德教育;改革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鉴于进步的基础是科学知识的发展和传播,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多重的好处,但同时存在着隐蔽和复杂的风险,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理工科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道德批判能力[1]。目前,高等教育的评判标准仍然偏重于确定性的尺度,比如学校排名、发表文章数量、毕业生就业率等,这就导致了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专注于培养有竞争力的专业人员,以及开发尖端的有利可图的新型技术,而忽视了对伦理准则与道德判断的培养,这与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使命不符,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出在技术发展和未来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降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风险性[2]。

一、理工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现状

(一)高等院校对理工科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重视。高等院校一贯重视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在培养计划中强调科学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理工科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重视。通常情况下,培养方案中的道德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并且所制定的培养目标过高过泛,忽略基本的底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单一,教学方式多以“灌输”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与之相配合,教学过程具有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特点。教师缺乏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经验,难以适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要求。[3](二)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深刻变革给道德价值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最为敏感,同时辨别能力较弱,最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信仰缺失、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5]。(三)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计算机与互联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人们可以随意地在网上查找浏览和传播信息,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其中不乏各种不良信息,侵蚀着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们的思想,这使得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加强理工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对策

查看全文

聋人工科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率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突出强调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活动是提高个人的技能(人力资本)的一种生产性投资。在一个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生产能力强的人得到较高的工资。当其他情况相同时,个人之间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收入的不同。在实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和个人分担政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视作一种投资行为。作为一种理性的投资行为,对教育活动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判断成为政府部门和受教育者个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普通高等教育个人成本—收益(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一直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统计路径和使用的方法不同,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各不相同,但都一致表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即个人的高等教育支出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未来收益。然而,对于聋人高等工科教育个人成本—收益(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聋人高等工科教育投资不仅给聋人个人带来收益,而且会给社会带来溢出效应。因此,研究聋人高等工科教育投资特别是聋人高等工科教育投资中个人投资部分的成本与收益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指标、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指标。本文以2006年开始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聋人本科生为例,研究以下三个密切相关的指标:(1)聋人学生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个人总成本;(2)聋人学生接受高等工科教育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3)聋人学生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个人内部收益率。通过对以上指标的研究可以直接表明,聋人四年高等工科教育投资效果的优劣程度。

(二)研究范围。由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晚,目前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高等院校较少。而从事聋人高等工科教育的本科院校主要是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2010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55名毕业生发出的调查问卷。毕业生分布于21个省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是对一个人因增加其接受教育的数量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1](P471),它以受教育者个人为投资和收益的主体计算收益率。教育个人收益率问题是经济学中成本—收益(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内部收益率法用于估算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就是求解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现值和个人预期收益相等时的贴现率[2](P27)。内部收益率法反映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同时避免了受主观利率大小影响的弊端,因而被研究者广泛应用。在国际上对教育收益率研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萨卡罗普洛斯曾用此方法计算并比较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个人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法是指使贴现的教育成本和收益之差为零的利率。例如,某一级教育内部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1+r)m-t=×(1+r)-t(1)其中C为受教育年份中第t年的私人教育成本,B为收益年份中第t年因为多受此级教育而增加的私人收益,m为该级教育的年限,n为受教育者毕业后终生取得收益的年限,r为要求的内部收益率(贴现率)。以大学本科为例,学制4年,毕业后共工作38年,则m=4,n=38[3](P77)。

查看全文

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教育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科大学文科时代需要

论文摘要:当前工科大学文科的发展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很多工科大学对于为什么要发展文科,文科在工科大学到底有何意义都有过疑问,然而面对21世纪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是时展的需要,有着其独特的重要性。

工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文科,这是我们在一开始创建文科时就遇到的一个老问题。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在这里简述为以下7种需要。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需要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人类的实践活动已内在地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当代人类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呼唤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从世界来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已形成一系列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并在许多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与社会工程中相得益彰、相互协作。由此可见,工科大学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正是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高校能源环境类专业本科教育与实践

摘要: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秉承新工科建设理念,在现有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融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推动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山西大学能源环境类专业针对传统能源经济转型的战略需求,结合煤基资源化高值利用的科研基础,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交叉融合;课程套餐;实践平台

经济全球化伴生了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技术变革。以新一代高新信息技术为引领,高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群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创新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为适应新型工业发展,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高校“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模式的工科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综合国内研究,目前新工科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推动前沿科学发展的新型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制造专业;另一种是推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的工科专业。

一、一流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能源环境类专业改革的方向

一流本科教育,是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一流本科建设[1]。一流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的本质内涵。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下,以新工科为理念,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要依托地方特色进行改革,向一流本科教育水平迈进[2]。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兴于能源,困于能源,如黑龙江鹤岗、山西晋城、河南焦作等,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均遭遇瓶颈。近年来,绿色GDP的发展迫使资源型城市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转变传统认知,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预计近50年煤炭作为能源燃料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传统的燃烧利用方式已不符合当前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转型与发展是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困境的关键。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资源高值利用及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生产多品种、多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促进煤炭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开发高端新型装备制造、研发新型煤基碳材料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矿产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二、特色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能源环境类专业改革的目标

查看全文

远程开放教育智慧教学融入途径

[摘要]教育信息化促使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梳理远程开放教育方式的现状,结合开放教育工科专业的相关背景与特征,阐述了远程开放教育工科专业建设中融入智慧教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探究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智慧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智慧教学;工科教师

育工科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信息化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逐步实现《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等”远景目标,使开放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远程开放教育方式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大智移云”等技术不断深入教育行业应用场景,对教育方式不断提出新要求与目标。结合网络技术衍生出的智慧教育教学手段能够迎合信息时代需要,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新的变革。作为远程教育工科类教师应当借助当下形势主动规划,积极调整并顺势而为,加强对智慧教学模式及线上教学的深入研究,集结一些优势课程资源,建设高质量的在线课程。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远程教育工程类学科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教师应该在了解自身专业特长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身素养,并在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下制定预期目标。要求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实践技能,构建自身基本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框架,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思想意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以及娴熟的职业技能。

(一)教师职业特性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型高等院校发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建设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的需要

在众多学科当中,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精神筑基学科便是人文学科。实践证明,如果大学没有人文学科丰沛的学术孕育,其它学科将有沦为工具化、技术化、功利化的危险,最终也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一流的人文气氛、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整体的人文社会知识通识教育和通才培养,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甚至称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型大学。

(二)培养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现在社会需要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具有符合现代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我国传统的文理分科教育模式忽视人文教育对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造成理工科大学生在心理、审美、伦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从心理上来讲,单纯的专业知识型教育使他们心灵脆弱,缺乏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待提升。

二、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型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传统的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和配合新工科建设发展,结合新工科相关理念、要求和山西大同大学Java公共课建设及实施情况,提出面向新工科的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旨在为推进高校Java公共课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政教育;交叉学科;线上辅助教学平台

0前言

随着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工业人才的教育、思维和创新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工科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教育部指导下,经过多次教育发展战略会议的研究和探讨,先后产生“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成果,推动了新工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工科是内涵广泛的综合概念,如果站在学科角度来看,新工科是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工程学科教育。在新工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等相关信息技术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高校Java公共课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是交叉融合学科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然而传统的Java公共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都无法适应和配合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亟待改革。本文总结传统的高校Java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目标、师资团队、教学内容及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究。

1传统的高校Java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定位、目标与专业需求不匹配

查看全文

浅谈大学本科工科专业教育理科化现象

一、调研专业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工科专业类别众多,按照一级学科划分就有31个,每个一级学科又包含若干个不同的本科专业。在所有的工科专业中,机械类专业最具有代表性,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机械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该类专业作为调研对象很有代表性。机械大类最具代表性的一级学科为机械工程,机械工程下属第一个专业就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该专业应用面广,招生人数最多。全国工科大学一般都设有该专业,有些综合性大学也设置了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及管理工作。鉴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工科类本科专业,本文以该专业为对象展开分析研究。笔者选取了国内6所大学,涵盖国家“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地方高校,具有广泛性。本次调研以这6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近两年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及论文为基础,分析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程度及导致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对于本科生培养来说,最为重要的环节当数毕业环节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研究、设计或工程项目,使其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并使其具备初步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环节的选题最能反映学生培养的方向。合理的选题应该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研究,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毕业论文环节只能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而未能指导学生开展工程问题研究,以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通过实践得到提升。表1列出了2017年和2018年6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环节选题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6所高校该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存在较为严重的理科化现象,有的学校理论研究选题占比已经超过40%。理论研究选题侧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及研究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将来要从事机器和装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工作,这样的毕业设计选题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看到,6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部分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很少有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以某大学D为例(见表2),该专业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的毕业选题中,80%以上都是指导教师自己拟定的,不到20%的题目来自企业。这个比例是十分惊人的,说明目前的大学工科专业与生产实际已经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自拟题目一般来自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经过细致思考,缺乏实际的应用背景和对象,这对于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很多自拟题目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且过于理论化,不适合作为毕业环节的题目。这些题目明显属于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学术型的研究题目。这类题目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对题,大多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二是题目很深奥,本科生进行研究会很困难;三是研究过程中只能用到一小部分所学知识,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四是学生没有机会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应用。这样的题目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但不适合作为本科生的毕业学位论文题目。此外,除了毕业环节的选题存在严重的理科化现象,有的题目严重偏离专业性质,有的题目过于简单,明显不符合专业要求(见表3)。这样的毕业选题无法使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更无法培养和提升本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大学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存在严重的理科化、学术化、自拟化问题,与目前大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有关。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很多老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只有少部分老师曾经在企业工作过。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只能做理论研究,无法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以某大学D为例,表4列出了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背景。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工科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很低,而没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往往很难与企业进行合作,也难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这也是导致毕业选题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工科本科生毕业环节选题理科化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毕业论文选题真实反映出了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属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有差距。这样的课题研究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但无法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另外,很多选题与学生的专业无关或者关联度很低。这样的选题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严重阻碍了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工科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理科化倾向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论文、重科研成果而轻教学的现象。在职称晋升、考核等方面,学校过分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导致广大教师普遍将精力投入在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上,而轻视了教学,认为从事本科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工科专业的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大多数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无法与企业有效合作,难以解决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时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学工科专业毕业选题的理科化现象反映的正是工科教育的理科化现象。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建议。1.强化毕业环节的培养。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企业工作的经历或能力,否则就很难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因此,高校应该倡导教师到企业参与实际技术工作,提升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另外,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应尽可能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即使是源自科研项目的选题,也应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选择上,高校要严格把关,剔除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题目。2.强化实验、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工科专业要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实验、实践、实习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效果。对于校内实践环节,各专业一定要确保所有学生参加,并强调实践内容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相关性。企业实习不应采用参观式的教学模式,而应采用学生顶岗培训、顶岗操作的模式,通过实际动手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强化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现在的工科专业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而且多是象征性地开展创新教育,且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然而,创新实践教学是目前新工业革命对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所有大学都要确定创新教学的课时,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使创新实践教学成为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创新实践教学应该走出校门,与企业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企业所需的工程应用能力。4.改进教师评价模式。大学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出现的理科化问题,很大程度上又与近年来大学普遍推行的教师评价方法相关。因此,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模式必须改变。每所大学都要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要考虑教师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教学效果等。另外,工科专业教师评价体系中应该引入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应从仅仅重视理论研究水平转变为理论研究水平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工程领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重,促进工科专业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研究能力,成为本专业实际应用的技术专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