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0 04:47: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具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法工具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功利性和追求效益最大化。为了使功用或效益达到最大,工具理性行为总是努力权衡利弊,合理地设计行动目标,选择最佳途径和最佳手段,以尽量少的投入求得尽量多的产出。现实性和实用性。工具理性始终坚持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作为人民行动的指导。独立性与进取性,工具理性推崇自由与独立,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不盲从任何权威。从上面可以看出,工具理性是一种功能理性,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功用性的需求,讲究效率优先性,通过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用。由于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了整个社会体系中,那么毫无疑问,在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规范中,也存在着工具理性。从宏观上来讲,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工具理性的烙印。
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的有力保障,就把原本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原则和方式的契约,运用到社会,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把它转让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团体而形成的一种人的集合。从微观上来讲,工具理性十分注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它表现为在一个社会里,摒弃了人治而推崇法治,人们服从同样的法律制度,保证了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从这一点来讲,在行政法中工具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工具理性不是万能的,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法的工具理性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最为典型的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
极端的工具理性是一种功利性的思维,满足于当前的利益,彻底忽略了所谓的价值理性,人们完全按照工具合理性来行动,价值不再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从合法行政转向合理行政是格格不入的。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说到底,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二者是一对不可割裂的孪生姐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思。
这也即是当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在中国,这一冲突显得尤为突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为取向的政治经济体制所解决的主要是效率问题,而不是公平问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公平特别是财富分配的公平,即社会公平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效率的行政活动具有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并能克服官僚主义“拖拉扯皮”的弊端。但是如果公共政策片面追求效率,则往往会侵犯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主体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权衡,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上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公共政策特有的背景、情势以及轻重缓急来定夺。
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价值目标,在其国家经济落后或者当公共政策对公众权益影响较小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当国家经济发达或者公共政策对公众权益影响较大时,则应当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通常认为,现代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平应当是达到效率目标的公平,现代公共政策所追求的效率应当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效率。总而言之,公共政策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其基本目标,但同时也应该注重效率。一味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有害于公共政策的选择和推行。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合理的机制,达成公共政策选择上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就对我们的行政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结论:工具理性是建立在经验预测的基础之上,权衡利弊,通过理智的精确计算和逻辑,采取技术化、形式化、程序化的最有效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达到既定目的。作为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本身是中立的。倡导工具理性的同时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语言教学工具性特征探索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地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京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人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凶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个性化智能工具优化英语测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水平,个性化智能工具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些智能设备是以数字信息为基础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处理的。因此,对英语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学习需求与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需要考虑个性化测评技术在其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英语测评的现状,以及个性化智能的功能结构,并提出个性化智能工具测评英语的作用和其功能在英语中的应用,以辅助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为优化英语测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个性化;智能工具;英语测评;教学质量
测评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课程目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英语注重口语交际、文学色彩的一门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语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交流应用为目标,充分利用英语测评的优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英语教育结构体系。本文明确提出了我国英语测评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传统模式下,教师对英语测评方式优化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个性化智能工具改善英语测评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英语测评模式现状
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追求,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英语测评又是检验课堂教学的路径,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测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具有促进和监督教学的作用,还有指导教学方向、诊断教学问题、改进等多项功能。通过测评,可以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心,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从测评中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学校可以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直观地了解课程是否能顺利进行,然后改善教学管理中的不足。毫不夸张地讲,测评就是英语教学的“阴晴表”。我国英语教学测评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法和工具是目前所需要和缺乏的,测评模式单一,缺乏多样的形式,内容虽重复却丧失效力,且考核形式缺乏规范性。有的学校实现了结合过程性和阶段性的评价模式,但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中重难点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无法形成一致的规范。第二,在应试的驱使下,教师们把精力放到试题和解题战术的研究上,学生也是天天参透英语语法知识,只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应用能力的测评意识薄弱。英语主要由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组成,内容更是涵盖了科学、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测评也是根据这些方面设置考查点,不仅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但是,各学期内容都相差无几,脱离了实际生活,没有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我国小学没有独立的测评系统,套用中高的考测评形式是其主要的或者唯一的途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总是被追着跑。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的行为受限,思维得不到解放。第四,教师在运用传统的测评模式批改学生作业时大致是标出学生的错题,然后在课上集中进行讲解。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备课、搞科研等工作,不能对每个学生的错误都了如指掌。以致于教师认为学生的错误又多又乱,好像所讲知识都没有被掌握,什么都需要再讲。结果就是会的学生不愿意听,不会的学生依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忙活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此外,学生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作业,不能针对不会的知识再练习,最终收获不大。教师与学生都长期在教师不停的辛苦教学,学生被动盲目学习的情境中循环。
二、英语测评体系优化的迫切性与测评的理据
工具理性的师道分析
一、基于工具理性的师尊分析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性对价值目标的现实体现,这种体现不是以自为价值为至上追求,而是把注意力投入到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选择和手段完善上。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将“合理性”理解为理性,并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种。韦伯认为“:所谓工具理性指的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是对实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的评估,预测由此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的。”基于这一工具,我们分析传统之师为何受尊?期间为何师之不尊?当今师尊为何另类?
(一)传统之师为何受尊中国古代敬奉“天地君亲师”,“师”为“五尊”之一,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社会道德的宣扬者,尤其是在教育场合“,师”对于“生”而言有着绝对的权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尊严之高。那么,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如此高的地位呢?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过“: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回答传统之师为何如此受尊(原因),以及高度师尊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客观后果(功能)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对“师尊”这一文化传统进行更深入的认识。那么,传统之师为何如此受尊呢?工具理性认为,某一事物是否受到尊重或珍惜,主要取决于其价值的大小,但价值的大小不是源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它对另一事物的满足程度。据此“,师尊”来源于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可,而教师价值大小并不在于教师自己,而是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因此,分析传统之师受尊的原因,同样需要在“师”与师所贡献之“道”的关系范畴中去把握。“道”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则,在中国这个天人合一的国度里,人道遵循天道,人事的发展遵循天道的规则,并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道”作为最高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具有根本性意义,谁掌握道,就掌握治国之策。如果能够让民众普遍重道、尊道,并通过执行“礼”的方式贯彻道,则国家的安定也就有了依托,社会的秩序也就有了保障。孔子所谓“朝闻道,夕可去矣”足以体现了“道”在当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道”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必然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一地位在科举“有道即有仕”的捍卫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道”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道”的获取也是一道艰辛的旅途。正如韩愈所言“:斯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也就是说,周公以前,“道”的承担者是圣君贤相,他们通过制度安排和自己的圣人形象将道铺展在现实生活中。周公以后,道转化为一种知识与价值,儒者成为这一知识与价值的载体“,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这使“师”成为“道”得以传承的保证,彰显了“师”在“道”的传承中的价值。纵观中国历史,重道必须尊师,尊师成为重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尊师,尊重“道”的传递者,国家才能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个人才能实现“学而优则仕”。同时,由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惑终需依赖于师才能完成,这就使师的存在与传承有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当然,中国长期封闭的农业经济也强化了“师因道而受尊”,在贫穷的农业社会,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受到文化教育,没有文化的百姓对文化心怀敬畏之情。加上有文化的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使得普通民众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坚信“师”是识字的有文化者,比不识字的无文化人有更多的智慧,如果某人在其教师的教导下考取功名,融入上流社会,将会对教师百般感恩,因而强化对教师的敬畏和崇敬,甚至迷信教师所传授的“道”,故“师尊”源于“道贵”。
(二)期间为何师之不尊“师”因“道”而尊。“师”之不尊,或因不重“道”,或因“师”不载“道”。当人们对教师所传承的“道”越来越多迷茫和不信任时,人们就会臆测或否定教师的权威,进而消减教师的受尊程度。根据工具理性,重道是目的,尊师是手段。期间,批判知识,否定知识的价值,那么,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不被尊重,也是在所难免。当然,不尊重教师,并不必然导致践踏教师。期间对教师践踏的另一原因是对“师道尊严”的误解,将“师道尊严”理解为教师的一种令人生畏的威严,在这种威严的威慑下,学生自然就是地位卑微、行为畏惧。由于这种理解“,师道尊严”成了批判教师的依据。在中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3月署名焦育的《“师道尊严”必须彻底批判》一文说:“首先,搞‘师道尊严’的直接恶果是严重摧残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师生关系严重对立;其次,搞‘师道尊严’不利于教师改造世界观‘,师道尊严’本身是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在师生关系上的反映,它使教师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对待党的领导,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严重阻碍教师进步,是教师实现思想革命化的大敌之一。”此外,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5月署名哲兵的《向儒家“师道尊严”英勇冲杀的王充》一文说“:从孔丘开始‘,师道尊严’就成了一切没落腐朽势力在教育领域里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一个‘法宝’,维护‘师道尊严’和反对‘师道尊严’的斗争,关系着培养什么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是培养无头脑的,不分是非曲直,一味迷信盲从的反动阶级的驯服奴才呢?还是培养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敢于反潮流的革命者呢?这是儒法两家倒退、保守和前进、革新的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在教育中的反映。”以上两则材料可以代表中对“师道尊严”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将“师道尊严”误解为教师权威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教师专门培养无头脑、不分曲直、一味迷信盲从的反动统治的驯服工具的,教师的权威严重摧残学生身体健康,使师生关系严重对立。可见,期间对“师”之不尊源于对“道”的践踏,同时也由于严重歪曲了“师道尊严”的原本意义,使得原本不受尊重的教师饱经凌辱。
(三)当今师之尊为何另类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今的社会,新的社会必然赋予历史新的内含。当前的“师尊”不再是农业社会时期的名师大儒因“道”而受尊,更不是时期因“教师这群臭老九具有一种令人生畏的威严”而饱受践踏。师尊被诠释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尊敬和重视。那么,当前的教师具有获得社会尊重的资格吗?这个问题看似不正自明,因为教师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理当应该受到尊重。然而,现实和理论假设之间存在张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理性、自利的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由竞争,通过法律保证公平,追求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在这样一个主要靠利益粘合的社会“,有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钱的多寡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我国教师待遇相对偏低,社会对教师赋予重任,要求教师“这群马儿”跑,又不给“这群马儿”草,教师因此而缺乏受尊的底气和实力。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接受社会委托,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的“衣食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遵循互惠原则行事,在双方合作的活动和各种交易中,力争双方都获利,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互利性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教师作为“售道”服务者,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并从中获取报酬,因而丧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严。由于教师的收入来源单一,工资的“含金量低”,与其它行业名目繁多的各类补贴相比,更有不及。因此,教师由此而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不平衡心理,不再坚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我麻痹,放弃了原有的清高,另辟蹊径弥补囊中羞涩,这就注定“师尊”在教师的神圣与清贫中走向另类。
二、专业化使教师走向尊严
简述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
【摘要】在我国管理会计的情境特征下,无论是政府导向的工具开发与应用,还是市场自发的工具导入与普及,它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效率与效益。换言之,增强管理会计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是管理会计工具理性的内在要求。倡导管理会计工具理性有助于拓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明确管理会计工具的结构性特征有助于探寻管理会计工具的指引体系。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管理会计工具的政府导向性与市场自发性相互融合的需要,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客观规律之一。
【关键词】管理会计;工具理性;功能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管理会计创新层出不穷,战略视角的管理会计工具,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管理、经济增加值等为企业广泛应用。经济新常态、“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又将引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入一个大发展的转折时期。新的机遇与挑战摆在管理会计工作者的面前,如何结合中国的情境特征开展管理会计工具或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提高管理会计应用的效率与效果,迫切需要对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现行的管理会计工具往往体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控制与信息支持的闭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匹配性不强,导致管理会计功能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强调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合理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这是管理会计工作者价值理性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工具理性要求企业围绕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ustomerValueAddedManagement,CVAM)普及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努力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并且有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流的合理配置,为企业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将股权与期权激励机制嵌入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之中,为企业赢得一流人才;通过管理会计功能的充分发挥,将管理会计的价值理性嵌入于工具理性之中,努力创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研究管理会计工具理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使管理会计体系增强了目标导向性。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加强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创新,通过概念扩展与制度建设的路径,提升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增强管理会计工具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属性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管理会计工具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的管理对象往往是人,而人是有情感的,而且是代表了某些社会因素,也就是体现了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工具理性就是要求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要符合“合理性”的要求,加强管理会计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为现行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与普及提供了价值指引,它要求全面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工具的结构性特征与组织性特征,提高管理会计工具在实践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管理会计工具理性是针对企业实际活动的解决而提出的,不是“人为”的理性假设。面对企业的情境特征,工具理性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客观、有序地解决管理会计中的现实问题,并体现工具“自由”发展的价值属性,且少干扰,从而形成客观的解决之道。换言之,管理会计工具理性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注重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升,这对提高管理会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管理会计工具理性的认识
将“工具理性”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是提高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客观需要。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工具理性,可以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与效益,并在企业实践中获得更积极的效果。
语文工具性教学论文
[内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首先,看一看语文的内涵:最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地解释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后来,有人从“语文”字面来解释:“语”即语言;“文”则为“文字”、或“文章”、或“文学”几说,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浅显易懂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这一解释与最早界定的语文内涵是吻合的,也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内容相一致,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字、词、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学,如语文课内选编的记叙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节选等。语文教学过程即以这些内容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里,听说训练落实了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训练落实了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并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割裂或偏废,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带动前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此后,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实践性、社会应用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移情性、统一性、螺旋性、直线性等等。另外有人又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工具理性文化与伦理型文化结合
一、工具理性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特别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中,近代科技文化彰显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功利主义为近代科学的确立提供合法化基础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人们过度追求工具理性,虽然物性科技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却忽视了人文科技的作用,造成了人们精神的空虚和失落,导致人类陷入生态危机与人文危机交织的生存困境。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现代科技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大力呼吁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增强科技文化的人文底蕴,推进科技文化与伦理型文化的协调良性发展。科技文化与伦理型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寻求达到理性的世界秩序形态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科技文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不断整合而演化出来的新概念,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一方面具备科学文化的特征,即以经过严密逻辑论证的理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化、普适化了的知识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技术化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实证的特征。因此,科技文化是科学理性与技术实践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其“本质上是以人类主体意识为中心、以人类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以多元主义为思想方法、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特征的文化形态。”[1]16追求工具理性是科技文化最显着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行,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核心价值讲,伦理道德构成了它的内涵,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的“三纲五常”思想在社会中发挥着整合中国人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就其制度安排来说,伦理化是其基本取向,政治上的宗法制度、经济上的均平格局、法律儒化教育的忠诚至上等等取向,都以其伦理化来显示出它们的制度特质;就其社会生活实际状态而言,伦理道德也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力量,人们的日常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是由伦理关系所决定的。实现人文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核心内质,现代科学精神规定着科技文化不仅追求着求真的探索精神,有根据的怀疑精神,追本逐末的原理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等,而且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更要求具有竞争性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精神等。这就说明,应然问题即价值层面的人的精神问题也纳入了当代科技文化的范畴,与仅处理实然问题即事实层面的原生态的科学知识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当代科技文化不仅具有工具理性的必然,也同时具有了人文价值理性的应然。科技文化虽然以工具理性为其最显着的标志,但科技文化本身就包含着人文精神。同样,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虽然以伦理道德价值为其终极的目标追求,但在其发展、追求、实现伦理道德目标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工具理性。因此,工具理性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在其最原初内涵层面上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并且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还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物欲的膨胀、人类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日益占据了人类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价值理性则日益被漠视、边缘化。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益失落,现代科技文化与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冲突越来越凸出,这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源。
二、工具理性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冲突
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淡化工具性而过于强调人文性,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意义,以及阐述了高中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人文性滋养着工具性,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强化和承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融合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积极的策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和关系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学生对文学的句式、词类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人文性是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人文环境,主要是借助语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经济法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
摘要:经济的存在是经济行为的前提和制约因素,经济法的经济目标也是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重心。然而,传统研究的背景和力量被打破,如果只从系统和等级方面来看,经济法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是一种工具化的结果,它包括公平和经济安全,以及机构和效率,第二,目标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动力。工具和目的价值要相互之间加强和巩固,以建立一个非常完整的经济价值体系。以下就是研究和分析经济法的工具和目的论价值。
关键词:经济法;工具性;目的性
经济法律的价值目标一直是经济法学的热点和关键要素,学者们对经济学的价值进行了广泛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对经济的标准和经济法律体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经济法律体系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安全和公平的发展,集中于社会福利和经济民主和社会秩序的统一。
一、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
(一)工具性价值的重要性。公平、效率和安全是经济法律的工具性价值,在同样的概念中,经济法有非常重要的特征,在经济法律的基本动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权利有助于纠正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商品和收入方面的不平等,以及他们的能力等方面。关于目的论价值的研究促进了整个经济法律体系和基本理论的建立,这将使法律的价值成为可能。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的逻辑是一致的,这要求法律特别注意法律规则的相互作用,以及公众参与法律变化的意义。(二)结果的公平性。公平始终是一个不变的法律价值,在法律的意义和范围内,不同的研究人员开始理解和解释经济法律的公平结果,法律和其他基于不同观点的平等主义者之间的区别是不同的,所以得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民事和商事司法为主的利己主义传统,确立了一个公平的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同等报酬,但它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对于贫富之间的差距,也不会在社会发展供应和协调社会发展中产生作用力,在现代化方面,经济法在公平和公正融合方面具有更大的影响,使更典型的经济生活和争取成功的理由成为有价值的目标。经济权利有助于纠正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商品和收入方面的不平等,以及他们的能力等方面。(三)经济安全。在经济法律价值体系中,安全是法律价值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安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经济权利和民事权利是市场行为的客观和个体方面,经济法律特别关注社会市场行为的安全性。经济安全是经济活动的利益和行为保证不受损害的事实,在国家的背景下,经济运行基于强大的经济中心和强劲的经济增长。经济权利具有经济独立性和一定的捍卫能力,具有竞争力,消除了许多压力。这个国家的经济不安全也就代表着经济社会基础不成熟,而秩序的动荡、起起伏伏、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国防力量薄弱才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在经济安全方面,经济法有三个不同的特点:第一个是正直。这主要是为了把重点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上,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当地的安全,目的是确保粮食安全和战略资源的安全。第二种类型是其他所有权有限,经济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但应考虑到相对安全空间的经济秩序和竞争力原则。第三种特点是地方性,关于安全概念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主要涉及该国的发展经济和工业结构,分析现有的经济体系和制定立法的改进。例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淘汰,并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投入,可促使我国企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经济法的目的性价值
行政文化中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影响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解读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工具理性是运用某种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不顾及行为在“内容”上的合理性,即所应有的道德价值考虑。工具理性又等同于盖伊•亚当斯与丹尼•巴尔弗所提出的“技术理性”,他们认为,当今时代的一个特征,是某科学分析的心灵模式和一种被称为技术理性的对技术进步的信仰。工具理性还等同于卡尔•曼海姆所描述的“功能理性”,他将功能理性看作是将人物逻辑地组成为较小的单元,目的是为了效率。工具理性剔除了价值因素,注重实然的,事实层面的认识,追求科学的规范化,具有工具性特征。价值理性是以对价值的追求为目的,是一种追求人的价值实现的具有超越性的思维模式。价值理性超越了事实层面,追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具有目的性的特征,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价值理性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以人类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并以主体为中心;其次,它是一种目的理性,价值理性追求要合乎人的目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最后,它是一种批判和建构的理性,价值理性作为批判理性,它关注人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批判,从而去建构一个合乎人的本性和目的的美好世界。综上所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不可分离的,价值理性内在地指导着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只有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和核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历了早期的自然合一阶段,到现代性阶段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奴役,再到后现代性阶段的对价值理性回归的强烈意愿,这三个阶段是从合到分再到要求合的一个过程。
二、公共行政现代性背景下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
西方公共行政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主导,价值理性行政文化被奴役,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以推崇元叙事、基础主义、普遍主义为主要内容,崇尚事实与价值的分离,重视二元对立思想,强调对效率的追求,“公共行政的规范化观念和思想是植根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现代性世界的”[1],公共行政现代性是以“工具理性”的行政文化特点体现出来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表现为公共行政的科学化、专业化、效率化以及公共行政体系的科层化、行政原理的普适化、公共行政研究的实证化,并强调公共行政的专门化、法制化、官僚化、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职业化特征,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功能化特征,即公共行政的功能性取向———追求单一的行政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中立取向———公共行政是执行的工具;公共行政的规制化取向———层级节制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及运行程序;公共行政的非人格化取向———公务员制度的非人性化管理;公共行政的内部化取向———行政主体的单一性及注重组织内部结构与制度的建设。总而言之,公共行政现代性背景下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主导了公共行政领域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探索的过程中批判并总结着,例如民主行政主张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批判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等等,公共行政就是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发展并完善着,现在我们要考察的是理性的另一面,即价值理性的意义和作用。
三、公共行政后现代性中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功能
伴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工具理性行政文化的弊端已显露无遗,公共行政现代性强调的主客二分、普遍主义以及元叙事已不再适合于现代世界,学者们纷纷为公共行政现代性划上句点,迎接我们的将是公共行政后现代性,而这一过程就是通过呼唤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回归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