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责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2:43: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责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责任

公共责任与审计职责的确立探索

【摘要】公共责任的范围及其扩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事项范围及其调整,公共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目标层次及提高,公共责任的民主性质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报告要求及提高。

【关键词】公共责任;政府审计;职责

公共责任(PublicAccountability),也称公共经济责任、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共会计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责任。政府审计职责是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可以理解为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事权。它包括审计事项范围、审计目标层次和审计报告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政府审计是适应监督公共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责任关系是现代政府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就是全面的,当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府审计职责的确定。公共责任决定了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对公共资产的管理、使用者所承担的公共责任进行监督和报告;界定政府审计职责范围的基本标准就是公共资产所涉及的领域。具体来说,公共责任对政府审计职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责任的范围及其扩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事项范围及其调整

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公共财产主要取自于公民的税捐,主要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行,公共责任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收支事项,因此,早期政府审计职责的事项范围主要是政府财政收支事项,财政审计成了政府审计职责中最早的、基本的和“永恒的”审计事项。例如,英国于1866年6月28日颁布了著名的《国库与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开创了近代政府审计成文法的先例,但对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职责只规定了三项:对国库日常收支的控制、审查;对财政拨款账户的审计;对拨款账户之外的账户的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财政部决议,规定财政部设立审计官,负责审计政府各机构报送的会计账簿(魏礼江,1998)。

查看全文

公共责任与政府审计的职责探索

【摘要】公共责任的范围及其扩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事项范围及其调整,公共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目标层次及提高,公共责任的民主性质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报告要求及提高。

【关键词】公共责任;政府审计;职责

公共责任(PublicAccountability),也称公共经济责任、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共会计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责任。政府审计职责是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可以理解为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事权。它包括审计事项范围、审计目标层次和审计报告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政府审计是适应监督公共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责任关系是现代政府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就是全面的,当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府审计职责的确定。公共责任决定了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对公共资产的管理、使用者所承担的公共责任进行监督和报告;界定政府审计职责范围的基本标准就是公共资产所涉及的领域。具体来说,公共责任对政府审计职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责任的范围及其扩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事项范围及其调整

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公共财产主要取自于公民的税捐,主要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行,公共责任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收支事项,因此,早期政府审计职责的事项范围主要是政府财政收支事项,财政审计成了政府审计职责中最早的、基本的和“永恒的”审计事项。例如,英国于1866年6月28日颁布了著名的《国库与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开创了近代政府审计成文法的先例,但对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职责只规定了三项:对国库日常收支的控制、审查;对财政拨款账户的审计;对拨款账户之外的账户的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财政部决议,规定财政部设立审计官,负责审计政府各机构报送的会计账簿(魏礼江,1998)。

查看全文

政府管理公共责任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从国家、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入手,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愈演愈烈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所倡导的“顾客之上”、“市场化”、“使用者付费制度”等理念,试图揭示这样一个观点:无视公私差异,企图将私人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直接嫁接到政府部门的做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公共责任意识淡化甚至丧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西方国家改革的具体做法时,重新认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到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政府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

[关键词]公共责任;新公共管理运动;顾客导向;公共服务

ReflectionontheQuestionofPublicResponsibilityi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YANGMeiLIUShu-chun

Abstract:Thearticlestartswiththerelationbetweencountry,governmentandcitizen,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governmentandprivateenterprise,Inviewofthenewpublicmanagementdevelopedinmanycountries,especiallythewesterncountriesandsuchideasas"customerdriven""marketization","theuserpay",etc,itattemptstoannouncesuchaview:Ignoringthedifferenceofthepublicandtheprivateandapplyingtheadvancedmanagementtheoryandmethodofindividualenterprisedirectlytothegovernmentwillcausethedesalinizationeventhelossofpublicresponsibilityconsciousnessofthegovernmentandhisadministrativepersonnelwhileraisingtheefficiency.Itrequiresthatwhenwebringinthemethodsofwesterncountries'reform,wemustre-recognizethetheoryandfunctionofthenewpublicmanagement,combinetheconcretenationalconditionsofourcountry,findoururgentproblemtobesolvedatpresent,andmakeourgovernmentreallybecomeaconscientiousgovernment.

Keywords:publicresponsibility;newpublicmanagement;customeroriented;publicservice

查看全文

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实现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组织公共责任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当人们发现这个领域并非一片净土时,有关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1]实现途径的问题就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非营利组织履行公共责任的主要现实途径包括董事会治理、自我规制、公开透明、组织支出等。造成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产权配置、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组织垄断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多种因素共同促使人们给予非营利组织的责任问题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组织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于此的组织权力的扩张。相关统计表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1909年只有176家,而在2000年左右这一数据则达到40000,其中有90%是在20世纪最后30年形成的。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样发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领域中。据统计,在50年代,中国的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60年代不足100个,地方性社团大约在6000个左右。到1989年,全国性社团和地方性社团的数量分别剧增至1600个和20余万个。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达到18多万个,其中全国性社团为1848个[2]。1999年,全国各种形式的民间非企业单位总数达到70多万个[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单纯数量的增长,更加体现为活动技能的提升和权力的扩展。对于当前的许多非营利组织而言,它们已不再满足于依靠自身来提供一些具体的社会服务,而是试图通过倡导以及游说等活动来达到社会的根本改善。此外,由于拥有长期与特定社会群体打交道的经验,使得非营利组织人士具备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格,而这种资格又增加了非营利组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力。作为一种回应,非营利组织的责任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4]。

如果说组织数量的快速发展、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张,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责任的关注成为必要,那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在非营利领域中的诸多弊案则进一步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自美国联合之路(UnitedWay)的主席BillAramony因诈取该组织的弊案被披露后,发生在非营利领域中的诸多丑闻被陆续揭露出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新世纪慈善基金会创建人兼主席JohnBennett因诈骗被判刑;阿德菲大学(AdelphiUniversity)主席PeterDiamandation因奢侈浪费被迫辞职;俄克拉何马州儿童福利院的主席因滥用资金而被迫辞职[5]。在亚洲国家有关非营利组织行为不当和贪腐行为的报道也是时有出现。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及其所属的康华公司曾因内部财物管理混乱、不遵守非营利目的等而受到处罚。在资金管理方面,曾发生过中华体育基金会的2000万元、宋庆龄基金会的1810万元“丢失”的事件[6]。2005年,新加坡国家肾脏基金会主席杜赖及其董事会全体成员因享受与正常收入不符合的奢华生活,及其基金使用缺乏透明度引起公众不满,于7月14日集体辞职[7]。当弊案持续、广泛地发生后,无论是对于非营利组织本身而言,还是对于政府以及普通民众而言,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问题已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问题,而更是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行销概念在非营利领域中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话语,募捐成本问题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行政成本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营利组织领域,成本问题可能仅仅是一个组织行为的效率问题,而在非营利领域,成本则可能更多的意味着某种组织责任。当一个非营利组织在采取了各种行销手段后以99元的成本募得100元的善款时,这种行为往往就会被视为不仅是一种低效的募捐行为,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查看全文

乡镇政府公信力分析论文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详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学界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等。

第二章,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乡镇政府公信力是指乡镇政府依据自身的素质、能力、行为等而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是乡镇政府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和政府诚信、政府形象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是指影响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因素。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有很多,但核心是公共责任.政府的公共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公众负责。就乡镇政府而言,一个能始终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负责任的乡镇政府,必定会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必定是一个有公信力的乡镇政府。因此,公共责任是构成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要素。当然,乡镇政府能否真正承担和履行公共责任,又往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这些是构成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要素:乡镇政府的诚信程度:乡镇政府的透明程度;乡镇政府的廉洁程度;乡镇政府官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等等。

第三章,乡镇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和影响分析。从乡镇政府正常履行职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角度来看,目前乡镇政府公信力的状况令人很不乐观,存在很大的问题。换句话说,目前乡镇政府公信力存在严重弱化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乡镇政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不断质疑;慈善捐助活动对乡镇政府的边缘化:基层干群关系不和谐,有些地区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干群矛盾。

影响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造成乡镇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可以说,乡镇政府公信力严重弱化主要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但客观上也确实存在一些导致其公信力弱化的外在压力:

(l)基层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公民意识觉醒对公信力建设的挑战。随着基层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其对乡镇政府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而如果现实中的乡镇政府无法做到基层民众所期望的那些,必然会使民众对乡镇政府大失所望,从而对乡镇政府产生不信任甚至抵制乡镇政府。

(2)乡镇政府执行上级的政策、指示、命令时的公信力流失。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体系的末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地位特殊,有时候在执行上级的政策、指示、命令时确实处于无奈的尴尬局面,不得不承受自身的公信力流失。论文网

查看全文

“人人动手,创造健康环境”

2007年世界卫生日

“人人动手,创造健康环境”

——四月份爱国卫生月活动的计划

一、活动目的

四月份是国家规定的爱国卫生月。从今年起,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主题是:“迎世博,讲卫生,建健康之城”。旨在通过动员师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参与各项健康促进活动,宣传各类健康知识,使师生在获得更多健康知识的同时,不断规范自身的健康行为,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以文明、健康的城市形象,迎接世博会的召开。通过“人人动手,创造健康环境”活动、“人人行动”活动、“人人掌握一项救护技能”活动、“让虫害远离生活”活动等,进一步营造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健康校园建设的氛围。

二、活动时间:4月1日——4月30日

查看全文

组织领导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

领导者处于组织的核心地位,对于组织来说,领导者的能力是影响它生存、发展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是领导者顺利开展一系列组织活动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现代组织领导者,应当具备强劲的领导力。本文基于现代组织的作用特征,对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作了讨论。

一、领导力及其构成要素

领导活动是在一定客观环境制约下,为实现组织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而采取行动的一个创造性实践过程。领导者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在一个组织内可以对个人和集体施加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就是现代管理学上的“领导力”。

(一)领导力的涵义。领导力是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是指组织的领导者在确立的组织目标与发展方向下,引导和管理组织全体成员及其相关方,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力和影响力。不难理解,组织的领导作用就是其“领导力”所产生的效率和结果。

(二)领导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过去常把领导力作为领导者的自身能力内容来看,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包含创造力、容纳力、智源力、影响力、心健力、学研力、团队力、沟通力这八项个人特质,但都还没有将其上升到“领导力”概念上来。

王革非在研究企业决策者时,站在了领导力的角度,对决策者的领导力加以解构。将领导力拆分为思维力、决策力、想像力、创新力、执行力、变革力、预测力、评估力、结构力、控制力、沟通力、学习力等十二个构成部分。

查看全文

互惠规范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能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与社会资本的规范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导向与社会资本的信任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公共责任转变与社会资本的第三部门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理论属于一种投资未来的关系资本、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缺失、政府一旦职能紊乱、运转失调,无法发挥最大绩效、社会资本的规范要素有助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公众评估主体的能力不足、公众评估的实际效果与它的主体地位极不相称、公众的评价原则很简单,即是否和自己的利益相关、社会资本的公民参与网络提高公众评估政府绩效的能力、公民参与网络与公众评价政府绩效的能力关系密切、政府绩效管理与传统行政效率相比,远远超过行政效率的单向维度、目前,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迅速,同时也参与了大量的公共事务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公共行政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来考察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是一个理论界较少涉足的领域。社会资本提高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增加对政府的信任,建立互惠规范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公平、高效的政府绩效管理方案,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本;政府绩效管理;公民参与;网络

引言

社会资本理论属于一种投资未来的关系资本,虽然其报酬率在飘忽不定的关系网中难以用数理工具加以计量,但总会令人感到希望在握。由于社会资本仍属“资本”范畴,追求效率是“资本”的天然本性。同时,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提高政府效率。因此,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在追求效率目标上统一起来。除效率之外,社会资本强调的公民精神、信任、互惠规范等表现要素与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在逻辑上同样具有一致性。台湾政治大学谢俊义博士通过研究,在政府绩效与社会资本之间创建了一个函数公式:视社会资本为独立变数,社会资本的多寡导致政府绩效的优劣。政府绩效的提升是与社会资本成正比的。

“F(g)=∑(s1+s2+……sn)F(g)=政府绩效sn=社会资本的各项要素”[1]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研究

摘要: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它以公共服务作为导向,来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并帮助社会大众实现公共实践和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范式问题是公共管理的基础问题。档案管理范式则是为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形成的有效管理方法。现代的档案管理具有公共性,它要求我们加强对公共管理范式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形成公共档案管理的基本范式。本文通过阐述公共管理和档案管理范式的概念,引出公共管理范式的公共责任、全面发展以及公平服务的理念基础,探索有关公共管理范式的机制选择,为在公共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范式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公共管理;档案管理;范式

公共管理主要处理社会大众的公共事务,而在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件。例如笔者所从事的编办工作,主管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就会涉及到多个事业单位的大量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事务。随着公共管理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的不断转变、管理制度日趋科学化、管理程序日益系统化、道德伦理规范化、管理方法现代化和管理人员专业化,从事公共管理的工作者逐渐形成了档案管理范式基础理念,并使其管理体系获得不断完善,进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关于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研究工作将为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为公共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对社会共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总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会变得日益繁杂,只有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才能使社会公众在进行公共事务时显得更为规范和有序。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为实现我国公共管理事业能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公共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实现最广大群众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

二、档案管理范式概述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机制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的缺陷分析

(一)政府部门之间争功诿过现象突出。公共管理职能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许多领域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各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取行业管理权,在一些掌握资源丰富、支配对象广泛的行业,各部门更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有时甚至看似不相关的部门也能找个牵强附会的理由,企图在某一领域分一杯羹。在各部门的持久博弈之下,通常导致的情况是几个部门对某一行业具有共同的管理权或是对某一部门具有共同的领导权,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常常在有利益的时候就争着领导、争着管理,在需要履行责任的时候就相互推诿,“踢皮球”。比如在“瘦肉精事件”中,珠海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东在谈到事件原因时就分析到,“现行体制多头管理,导致职能重叠,涉及生猪管理的部门有经贸、农业、工商、质检、外经贸、检验检疫、卫生、公安、城管和药监等十个部门”。这就是典型的“十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政府部门仍然存在权责不对等现象。责任与权力时常是相伴而生的,享有权力就必须履行责任,然而我国公共管理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权责不对等现象,有权无责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就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中央财政直接组织的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60%左右,而其支出却只占到40%左右。地方政府的财权不大,责任却很大,仅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40%,却要承担主要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类似的现象在政府很多部门都存在。

(二)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无力当前,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大力推进的同时,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却得不到保证。一方面,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本就分配不清,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责任实现机制来保证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因此,责任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既要调动责任主体的履责积极性,又要给他们造成一种压力,而我国当前就缺乏这种有效的机制。1.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履责积极性。激励理论认为,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就应当给他想要的东西。同样,要使公共管理人员自觉履行公共管理责任,就必须给予他们履行责任的奖励,而我国当前基本不存在这种机制,既缺乏对公共管理责任承担较多的公共部门的奖励,也缺乏对履责较好的个人的奖励。问题还在于,我国历来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忽视了人的客观物质需求,也难以使奖励达到其应有的效果。2.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履责压力。履责压力是相对于履责积极性而言的,它是通过社会监督、失职惩处等途径给责任主体造成一种威慑力,迫使其主动履行责任。当前,我国对公共管理责任的追究尚未同行政责任区分开来,而行政问责通常只是针对个人追责,缺乏对部门的追责,这就导致部门缺乏被追责的压力,履行责任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3.缺乏有效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监督机制。有效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监督机制应当能够充分发挥多元监督主体的作用,让社会非政府组织、社会舆论、公民等都参与到责任监督中来。但是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并不通畅,使得社会、公民等对政府责任的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三)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追究不力“责任”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应当履行的义务,其二是未尽应尽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责任追究”针对的就是后者。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追究不力表现为:1.责任追究的时效性差。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再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在权力授予时不能同时进行责任监控,往往只有当失职行为发生后才进行责任追究,此时事件已经发生,损失已经造成;其次,追究责任的程序过于复杂,尤其缺乏重大事件责任处理的便捷程序,在事件产生的很长时间内公众都难以看到处理结果。2.责任追究的可靠性差。一方面,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总是力图封锁消息、推卸责任,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也往往是有限制的公开消息,这就导致责任追究难以进行到底,一些当事人未能受到应有惩处;另一方面,责任追究的程序也不够公开透明,重大事件发生时,一些官员往往是当时受到处罚,等到事件平息后又重新委以重任。3.责任追究的效果不明显。责任追究应当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对失职行为进行补救,减少失职造成的损失;其二是对责任者进行惩戒,使其他责任者更好的履行责任。但由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追究的滞后性,只有在失职行为发生后才能追究责任,往往难以有效减少损失;同时,在追责过程中又常常存在“重罪轻判”的现象,致使许多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惩戒,降低了责任追究的效果。

二、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体制层面的原因1.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导致政府部门责任范围模糊。多年来,我国一直不断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近年来更是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经验,推动公共行政从“行政”向“管理”转变,政府从微观市场主体逐渐向宏观市场调控者转变,在传统体制下许多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或由政府进行管理的领域,现在都不同程度的引入市场化,由私营部门接收。这基本符合国际公共管理改革的共同趋势,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但是,问题在于我国的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领域尚未能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因此,到底哪些领域适合由政府干预、干预适合到哪种程度,哪些领域适合引进市场、引进市场后应当如何监管、公共服务市场化后公共责任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能解决。这就导致一些边缘性政府部门职能定位不清,责任范围不明,更谈不上责任的实现了。2.制度不完善导致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虚空。在政府的责任实现过程中,制度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制度与规范可以敦促人们抑恶从善,不良的制度则可能会抑制人行善的美好愿望,甚至会使人们弃善从恶。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奥斯本曾指出:“我们相信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问题在于他们工作所在的体制。……多年来,我们结识了上千名政府公务员,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肯定不是全部,是负责的,有才能的,立志献身的人,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精力遭到浪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虚空,归根到底在于制度的不完善。从宪法的规定来看,人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政府必须依法服从人大,接受人大的监督。但是,在现实中,人大的实际地位与法律地位很不相称。在有些地方,时有这样的情况:行政机关往往超越于人大之上,人大的工作往往受政府支配,或者人大往往成为政府“履行法律手续”,取得“合法性”的工具。有的甚至实际上是“政府领导人大”。人大在现实中的实际地位与法律地位很不相称还有以下表现: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谓之“一线”工作,而人大工作则被视为所谓“二线”工作,从而使人大被置于“二线”的地位,这在实践上是对人大地位和作用的不应有的贬损。在这种状况下,政府的责任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