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2:29: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艺术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艺术教育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思考

一、树立艺术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公共艺术教育制度

理念是行为的前提和先导,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强化,首先须摒弃“专业至上、应用第一”的错误理念,树立艺术育人的理念,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将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但在有些主管教学的领导在潜意识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玩玩闹闹,没有将其提高到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应有高度。所以经费投入往往不足,物质保障显得很无力。或者是有些学校有预算,划拨了艺术教育的年度经费,但实际情况是艺术教育经费的使用还处在“一次活动、一次申报、一次批复”的状态。“主管”认可或需要的艺术活动的经费自然好办,而属于艺术教育计划和建设等项目范畴的经费就变得非常“模糊”。如一个超万人的在校生的某高校,只有一部钢琴可供教师上课和学生使用。这是“经费”在“模糊”情况下的一个真实例子。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吹、拉、弹、唱等艺术技术,它主要是让大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的开展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它跟其他公共课一起,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上,依据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案例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各校实际情况,应作出完整合理的设置。同时,一个由高专业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成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都是为规范公共教育,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所必须。从而最大可能最大意义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也是“全程”的教育。它要求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大学生从入校直至毕业,始终得到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的艺术教育,并贯穿于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从事公众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如场地、音响设备、活动经费等。各校要有统一、系统的公众艺术教育组织安排。这些物质条件在缺少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一个既封闭又顽固的非良性空间。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公众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政策、师资、资金等软硬件方面给予艺术教育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各部门有机整合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否则,有效的开展高校公众艺术教育就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挖掘艺术社团的艺术引导与熏陶功能,辅助学生独立开展艺术探索

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国内外成功的公共艺术教育经验表明,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仅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质量,而且还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任何艺术教育的课程,一定不仅仅限于上好几堂课而已。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不同层面地带动诸如审美情趣、学习感受、情感体验、文化价值和人格塑造等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的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艺术社团也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打造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本身就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乐园,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各种音乐活动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那些有兴趣但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积极带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开设形式多样不同内容的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专业、年级、层次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相关的活动规章制度,安排合理的时间段和活动场所,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并融入各种课外活动之中,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不同的艺术活动,比如迎新晚会,举办各种歌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元旦文艺汇演、音乐剧话剧比赛、模特比赛等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的音乐技能学习通过文艺汇演和表演观摩等方面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实践中得以展示。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学生中自然会出现一些音乐掌握上的好差之分。我们开展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能只针对那些有较好音乐基础的学生。对于那些初学者或者在课堂通过指导才刚刚对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入门的学生,也要给予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把技能课的期末考试以面向学生观摩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但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实现自我启迪、自我教育,还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喜爱。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特别是现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更是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学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艺术教育师资配备还有许多缺口,艺术教学任务在有些学校还长期需要外聘教师来补充。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的公众艺术教育师资往往是由公共课程教师转行来的,由于缺少系统的、基本的艺术修养,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及活动往往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有专职艺术教师,除了艺术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工作。但却不能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系统。所以,公共艺术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不能把一些艺术的真正内涵深刻、完整地传递给学生是在所难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普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合唱指挥》、《书法鉴赏》、《音乐基础知识》、《影视艺术鉴赏》、《形体艺术》、《戏曲鉴赏》、《歌唱方法》等课程。但是,由于各学校原有基础不同及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开展这项教育工作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还处在应付或者机械运作的状态而踟蹰向前。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课程也就自然简单。特别像《戏曲鉴赏》这样的课程在个别学校还存在时断时续、随意性教学的现象。也有的以活动代替课程或以个别代替全部,又或以讲座代替教学等。构建稳定、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人才体系是保证多形式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集专业艺术教师、社会学者、专家三位一体的艺术师资,才能开拓和创造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空间、新局面。我国许多高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探索。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艺术,但由于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艺术教育,大多数人眼里艺术科目是“副”科,再加上在升学考试中很少注重艺术成绩,使得艺术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学生很少接触艺术课程。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情况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学生群体中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明显存在。绝大部分同学不认识简谱和五线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艺术教育的难度。各高校艺术社团尽管较多,艺术活动也较丰富,但艺术社团只面对部分学生能在各种文艺比赛中获奖或在各种场合为点缀气氛的一种工具而设立的,有些艺术团甚至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在这种简单片面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冷漠与艺术教育的实施会出现困境是自然而然的。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启发和丰富其形象思维,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懂得更多做人的感悟,能够艺术地生活,艺术地对待自然和社会,从而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近几年,国家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为根本任务。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某一专业领域,在短时间内积聚起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快地适应生产的需要而重视专业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作为一个现代人还应该具备文化积淀、道德情感、智力发展、审美意识等方面的修养及创新和后续发展能力。我们必须让高职学生接受艺术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气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艺术教育鉴于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出台以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艺术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甚至于综合素质的作用不可小视,必须成为素质教育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艺术教育新途径,为艺术教育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不断优化,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此来规范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人才、艺术资源的作用。而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把艺术教育做得更好。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状况思索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①的研究开始起步,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观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美育”来说,通过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检索和比较分析(见图1),显示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2009年底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404篇期刊论文和128篇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期刊论文影响力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以现状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现状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密切相关。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统一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及实现途径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追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公共艺术教育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运而生。就现阶段社会文化环境对公共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价值进行探究,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对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解答,希望能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拓展起到帮助。

【关键词】精神文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方法

与一般的艺术教育不同,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其面向的受教育对象面积广泛,因此无法向其他艺术教育门类一样能够对艺术知识和艺术内涵进行十分深入的探讨,只能够将艺术教育的内容向基础性和公共性方向靠拢。受教育者在进行艺术学习时,并非为了成就较高的艺术建树,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来培养自身艺术文化的修养,使自我通过创新感受到愉悦,此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审美是艺术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在进行艺术教育时,教育者对于艺术学习的审美价值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会选择运用审美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实现对艺术价值的感知。公共艺术教育虽然与专业艺术教育在程度和水平深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对于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却具有一致性。审美观主要包含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念三个部分,总结起来即为“何为美?何为丑?”从而形成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例如,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教育当中,学习者就可以通过观摩优秀的美术作品来感知创作者所表达的情绪和价值,从而从中收获到感动和成长,这一个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道德教育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遵循并践行的教育,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保持平衡的法度和准则。在公共艺术教育当中,艺术教育通过其审美价值的形成使得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丑、善恶的区分从而加深对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培养,进而形成对道德教育当中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的时候,学习者会根据音乐作品的表达内容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情绪,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人的情感塑造和培育具有突出作用,学习者经过学习可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观,从而能够明辨是非,形成良好修养。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思考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论文

一、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管理,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有序发展

目前,我国公安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公安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术学习为主题,以艺术人文教育为两翼,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预备警官。为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组织到位,学校应成立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合理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等各方面的科学化长效建设。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即制定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交流反馈制度等,使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及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并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发展能有度可守,有据可依。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艺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公安类院校由于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和学术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应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机制。二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情况发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紧扣公安工作这一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不该垄断课堂四十分钟,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备课时教师应该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写的、说的,达到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内容更科学,更完善、更生动、更活泼。结合艺术课程中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直观鲜明的示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活力。由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素质教育也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去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实践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去动脑筋动手动口外,还要举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并由学生自我组织、实践、评比,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查看全文

设计美学公共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是我国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中职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对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设计美学等理论教育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关键词】设计美学;公共艺术;理论基础;目标定位

1.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势

近年来各个教育阶层已逐渐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在健全人格培养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仅能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发展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在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主席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足以体现美育的重要性。目前各大院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到公共课范围内就是为了响应号召普及美育教育。1.1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艺术教育具有普通语言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功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钱学森指出:“搞科学的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来的。”同时艺术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1.2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通常公共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均为专业艺术教育出身,精通某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并未达到公共艺术范畴所涉及的广度,在教学方面很容易混淆教学目标与定位,一个是将艺术课程过于理论化,将此类课程归为文化类课程教学方式之一,二个是过于专业,将非专业人群按照技能培训方向培养,从而背离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

2.设计美学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设计美学是关于多维度设计范畴的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材料美方面的研究,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育而言内容更加的广泛。2.1设计美学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科的学生来讲,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对于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个人审美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理性思维的训练下,让这一部分非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感性类视觉化的信息艺术方面来讲是非常吃力的,例如在他们看到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以及凡•高的大部分作品,通常被解释为是他的心理问题和艺术家的创作狂热问题的图画表现。介于此类作品,往往大多数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上都很难去阐释作品在创作时的意识由来,然而在理解过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就能够帮助我们去定义在艺术作品的表现的理论依据。在理解此类作品时,就不会出现纯粹的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都是精神失常而产生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对于此类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就能够慢慢消除,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难以理解,但是从理性的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看似艰深的作品实际上还是来源于意识中的生活点滴。2.2设计美学能够辅助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定位。艺术教育其目标应该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2]设计美学理论则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实现培育艺术素养的目标。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增长知识、提高道德,而是陶冶情趣、丰富心灵,它所关注的不是人类精神的外向探索的结果而是内部体验及其表达。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艺术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发展状况,更丰富、更模糊,也更敏锐、更具前瞻性,表现在最敏感的人群———艺术家的心灵中活跃着成长着的人类心灵。”[3]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下的公共艺术是美育的主要环节,可以促进人的情感世界和感觉系统的发展,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同时,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德育,以其激发创造力的功能促进智育,以其优美和谐的情趣品位改善体育,以其人本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深刻改变劳育,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和生活。因此,设计美学理论可加强和改进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3理解设计美学能避免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的误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类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艺术品与设计产品的范畴与定义,往往抽象的认为凡是随意的一个概念创作就能称之为一个艺术品,这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误区,认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一项简易随性的工作,然而真正的艺术或设计必须是按照很高的标准表演或创作的。我们公共艺术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为未来的生产工作所服务的,我们在注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外兼修”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培养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把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与培养“道德高尚、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误区与措施

公共艺术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自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日起,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被写进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各类各级学校逐渐开设了美育或公共艺术教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三个方面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因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迫切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有些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往往仅作为一种点缀和摆设,表现在:没有组建相对应的公共艺术教研室,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教师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教学督导不到位,甚至有些学校由一些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且教学设计没有统一要求,随意性较大,教学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

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在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没有从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里跳出来,依旧沿袭“教师———课堂———学生”这样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灌输式讲述着一系列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和知识,过分强调共性要求,造成了学生的优劣好差之分,不但无法引导学生投入艺术的审美和思考中,反而将启迪他们艺术心灵的大门提前关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惰性。

3.教学实践性不强在课堂上,学生听多练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缺少实践的体验和感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如孔老夫子所说的“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4.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公共艺术教学,都存在课堂与课外脱节现象,即教师的公共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艺术文化活动,不能真正从实践参与、实际操作入手,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运用相结合,达不到实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传递功能。

查看全文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研究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教育部在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0年1月17日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意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后,美育和艺术教育才逐步得到重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美育(艺术教育)”作了专门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李岚清同志在1995年全国各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学习班上强调:“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十分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了素质教育的大范畴,表明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美育、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大力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进入第一课堂,并进行考试或考查。”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纲领性文件,都高度统一地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全社会的大关注,它对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能越来越凸显。高职高专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是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但目前据笔者调查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却极其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其现状令人堪忧。以下就是笔者通过调查对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具体分析。

一、学生职业方向模糊

很多学生在报考高职高专时,只注重学校的选择,对于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客观的分析,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也缺乏相应的热情,因此对职业的选择相对主观,甚至盲目。在入学后,真正学习此专业的课程时,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距甚远,从而对专业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和体会美的心灵,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快乐、热情的心。

二、生源艺术素质滞后,审美鉴赏力低

我国现在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美育和艺术教育,但由于地域、师资、设备设施有限等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还比较缺乏。对于河南这个教育大省来说,我们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于北京、上海和沿海等发达城市来说,在艺术教育方面确实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学生之间普遍流传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口头禅,家长和老师也一味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甚至品评一个学生的好坏。经过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改革,我省小学素质教育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出现了评价机制的多元化,音乐、美术等成绩与活动也慢慢开始进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但中学,初中和高中的评价机制仍以考试分数为主,甚至只看考试分数。据调查,作为省会的郑州还较为重视美育与艺术教育,但其三线、四线的小城市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缓之又缓,甚至停滞不前。初中还开设的有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等,但高中只有一年级开设这些美育课程,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直接取消了音乐课和美术课,只保留了形同虚设的体育课。这样大的课业压力从早到晚压在学生身上,对其身心发展极其不利,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自闭、烦躁,抑郁甚至厌世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开展艺术实践与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作能力,开发其想象力,最终要的是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影视鉴赏分析

摘要:传统公共艺术教育影视鉴赏课程普遍采用理论知识讲授加影视作品欣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难以解决,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本文将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微课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影视鉴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明确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理念与目的;其次,挑选影视鉴赏中景别这一专题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难点罗列;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分成欣赏、问答、举例、实践、总结、思考六个环节来操作。

关键词:影视鉴赏;微课;景别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简明清晰、技术得当、理念创新逐步应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微课早在2011年便有了一定的概念,2013年被称为“微课元年”。近年来,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倡导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制作的现状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高质量的微课内容,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欠缺,除了个别学校制作了一些精品的微课视频之外,大多数微课的质量都较一般,无法起到很好的拓展作用。所以,积极建设适应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和精神。江苏省组织了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笔者申请了此次课题,课题名称为民办高职公共艺术《影视鉴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根据微课的特点对公共艺术《影视鉴赏》课的景别专题进行了设计,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

1教学理念与目的

《影视鉴赏》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影视鉴赏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影视作品鉴赏。景别的划分是影视鉴赏过程中首要学习的概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或掌握影视景别划分的基本知识、景别在影视作品中及实践拍摄中的运用等,丰富学习者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权责教育功能

摘要:艺术不仅仅应该诉诸于审美感官,而且也应该做出强有力的社会批评。在都市和社区中,公共艺术是唤回地方历史的媒介,也是刺激公众时代尖锐问题的论述。公共艺术对公众论述的催化和刺激尤为重要。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应当有警示社会的功能,让人认清权利与义务,更敏感于那些因为社会问题而遭受苦难的人们的需要,其实质是公共艺术发挥公民权责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权利;责任;教育

公民通过接触公共艺术作品的表征和意涵引发审美“联想”,回忆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审美经验,或获得未经历过(他人)的相关审美经验,从而认识被赋予的权利,明确应担负的责任。与以往的那种对抽象的教条的背诵或被动服从的形式不一样,这是一种以和谐的形象出现的完形理性操作模式,希望通过艺术促进社会的对话及改造。

1公共艺术有助于公民认识权利

1.1法律权利与政治权利。一方面,在接触公共艺术的过程当中,作品明确而强烈的目的性能传播法律权利意识,帮助和维护公民行使法律权利。公共艺术可能并不能够直接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或干涉相关公部门的政策与措施,但公共艺术能使公民通过审美的过程认识自己拥有的法律权利,并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聚集大量社会力量,为抗争者服务。例如:抗议布兰能。项目将研究与档案资料当作艺术媒材,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展出历时一年之久的布兰能温度计工厂抗争纪录。该展展出的新闻报道,案件始末、工资条单以及当地居民的照片、录影等,吸引了媒体的注意,以成为抗议民众的组织中心,并将签有抗议民众名字的工厂执照影印本出售,为抗争的人筹募基金。这场活动的正面影响是让布兰能的伦敦工厂成立了工会。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示范与暗示政治权利的行使。公共艺术不仅是属于艺术的,更多是,阿尔都塞所指出的,实践性意识形态的表现,是行为行动态度、姿态之类的概念,表象形象的复合构成物。公共艺术可以为政治话语权的行使,提供示范的样本。如:无线电波计划,项目提供机会给观众以接触另类的新闻观点。观众可以自行从节目单中选择相关议题的报道,替代原先的新闻片段。参与者通过此项目,了解到某些未公开的或不道德的政治决策,这些另类的新闻,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发声,告诉参与者每一位公民都有政治的知情权与评论政治决策的权利。1.2社会权利与人身权利。第一,公共艺术尝试为公民争取社会生存权。对话性的公共艺术创作,是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利器。通过对话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生存的权利是许多公共艺术项目的目的。例如:艺术介入帮助吸毒妇女。项目创造了一个“船上”对话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与政治言词的效果隔离,让主要参与者能够针对吸毒问题解决策略加以辩论与沟通。最后的结果是,社会局获得政府暂时性地提供十五名妇女住屋补助年金。这类作品与现有的政治及管理体系合作,以改变特定团队的状况。第二,公共艺术项目反对侵害人身权。在现代社会,公共艺术以各种方式与侵害人身权的行为抗争。例如:介入驱逐拘留中心。本计划重点放在萨尔斯堡警方拘留中心里被拘禁的移民情况,此中心的环境比任何一间监狱都不如,被拘留的移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自身权利的资讯。项目邀集社会各界组成一个工作小组,针对中心设施如何改善,达成专业共识。透过这些共识,让被拘留的移民能接触社会服务。作品包含了密集的对话和讨论,以决定适合特定案例的介入形式,其务实且针对社区反应的方式是快捷且有效的。

2公共艺术有助于公民明确责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