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1:50: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行政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行政体制

地方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研究论文

一、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与权限界定

正确界定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是构建地方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的关键。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有:

(一)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政府行政”等同于“公共行政”,其实公共行政在价值取向、涵盖范围、具体手段及追求目标等诸方面都与政府行政有很大的不同。在公共行政的框架里,行政行为的根本目标在于公共利益;行政决策的效能在于公开透明;行政执法的宗旨在于公正公平;行政成本的消费在于公共财力;行政运行的效率在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行政体制的架构、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职能的配置在于公共服务。因此,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对地方政府提出以下要求:一是从注重程序和过程的传统公共行政,向更注重产出和责任的公共行政转变。主张更清楚地设置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加关心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更系统地使用绩效指标衡量行政组织的成果。二是使公共行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灵活,用分权的管理取代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三是主张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来“重塑政府”。四是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二)经济调节职能。

地方政府加强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主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积极调控经济活动。具体讲,要发挥好三种职能:一是战略引导职能。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社会生产、生活将日益外向化,要将各地、各市场主体追求的个体目标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上来,就离不开政府的战略引导。政府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社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地方政府要依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平衡协调职能。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适时调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防止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三是保护职能。地方政府要在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制定保护幼稚产业的有效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使本国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最大化。还要加大对生产者、消费者的保护,按照国际惯例对农业给予扶持,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等等。

查看全文

地方公共行政体制分析论文

一、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与权限界定

正确界定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是构建地方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的关键。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有:

(一)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政府行政”等同于“公共行政”,其实公共行政在价值取向、涵盖范围、具体手段及追求目标等诸方面都与政府行政有很大的不同。在公共行政的框架里,行政行为的根本目标在于公共利益;行政决策的效能在于公开透明;行政执法的宗旨在于公正公平;行政成本的消费在于公共财力;行政运行的效率在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行政体制的架构、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职能的配置在于公共服务。因此,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对地方政府提出以下要求:一是从注重程序和过程的传统公共行政,向更注重产出和责任的公共行政转变。主张更清楚地设置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加关心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更系统地使用绩效指标衡量行政组织的成果。二是使公共行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灵活,用分权的管理取代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三是主张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来“重塑政府”。四是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二)经济调节职能。

地方政府加强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主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积极调控经济活动。具体讲,要发挥好三种职能:一是战略引导职能。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社会生产、生活将日益外向化,要将各地、各市场主体追求的个体目标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上来,就离不开政府的战略引导。政府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社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地方政府要依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平衡协调职能。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适时调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防止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三是保护职能。地方政府要在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制定保护幼稚产业的有效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使本国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最大化。还要加大对生产者、消费者的保护,按照国际惯例对农业给予扶持,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等等。

查看全文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探讨

进入新世纪,我们的行政改革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而整个行政改革在国家方方面面改革中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去年,总理曾经讲过:“行政体制改革在各项体制改革处于关键位置。如果这项改革不搞,就犹如一马当道,万马难以前行。”总理的话很深切地道出了行政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的实际情况下,鼎湖区委、区政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必须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努力提高党委、政府的运作水平。因此,要认清形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系。

一、准确把握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从历次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改革的目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性。我们紧紧抓住了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特别是从1998年以来,我们把转变政府职能看作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第二个特点,高度重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和规范政府行为和提高效率。这是改革的一个常规性任务,所以历次行政改革都特别强调这一点。

第三个特点,高度重视公务员素质能力建设。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实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理顺各种关系当然很重要,但在各种关系理顺的情况下,如果公务员的素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要做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高效化也比较难。所以从1998年开始就强调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能力。这是改革的明显特点。

查看全文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探讨

进入新世纪,我们的行政改革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而整个行政改革在国家方方面面改革中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去年,总理曾经讲过:“行政体制改革在各项体制改革处于关键位置。如果这项改革不搞,就犹如一马当道,万马难以前行。”总理的话很深切地道出了行政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的实际情况下,鼎湖区委、区政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必须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努力提高党委、政府的运作水平。因此,要认清形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系。

一、准确把握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从历次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改革的目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性。我们紧紧抓住了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特别是从1998年以来,我们把转变政府职能看作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第二个特点,高度重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和规范政府行为和提高效率。这是改革的一个常规性任务,所以历次行政改革都特别强调这一点。

第三个特点,高度重视公务员素质能力建设。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实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理顺各种关系当然很重要,但在各种关系理顺的情况下,如果公务员的素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要做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高效化也比较难。所以从1998年开始就强调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能力。这是改革的明显特点。

查看全文

深化改革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干部素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套的公共行政体制。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职责明确、结构优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体制。

所谓公共行政体制,即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物,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求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在我国,促进公共行政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最基本动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一,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职能,集中精力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二,市场经济是多元主体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各级政府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同时又要依法维护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三,市场经济是公开透明的经济,同时也是高效运行的经济。它要求政府管理不仅要公开透明,而且必须建立合理分权的管理体制,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第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只有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政府管理的各种需求,也才能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进一步完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们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年,针对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机构臃肿,干部队伍严重老化以及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提出了放权力、精简机构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了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以及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关系的目标。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目标,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显然,我国以往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界定,非常重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在改革实践中,比较注意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改革目标中,迄今没有提及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对于一些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更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只强调行政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只注意处理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此外,还应看到,今天的政府管理与“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政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而今,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加入WTO以后,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运作,不仅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同时还必须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因此,在加人WTO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界定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兼顾中国实际的公共行政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套的公共行政体制。所谓公共行政体制,即代表公共利益,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求的行政体系和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中退出来,集中主要精力,管好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而又必须管的事务,即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加入WTO,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公平施政和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有利于政府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更加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由政治权力至上转向公民权利至上。中国社会这一更为深刻的变革,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公共行政体制是新世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确保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体制构件。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它有助于各级政府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公职,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维护和增进公民合法权益的目标。

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中,通过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优化结构,通过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在向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改革目标迈进。在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中,用公共行政体制取代传统的提法,不仅能够做到名实相符,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而且有利于协调各项体制改革的关系。

查看全文

行政体制改革调研

最新一期的香港《经济导报》载文指出,中国深化改革的种种迹象显示,政府的部门利益已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收费总收入高达8000亿元,这是形成部门利益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政府职能改革的滞后,是造成当前很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文章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将围绕三个着力点,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与此同时,各部委也在此次会议上公布了今年改革的主攻方向。

文章称,马凯所说的三个着力点包括,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放在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将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作为直接负责改革指导与总体协调的政府机构,国家发改委对改革的部署代表着中国高层对改革的态度。因此从上述三点来看,改革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必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改革必须改善民生状况,增进人民的福祉。换言之,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变,同时,改革又须以人为本,讲究协调、共享。

文章强调指出,政府转型要适应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需求。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尤其要“合理界定”和“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范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行政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查看全文

阳光政务与行政体制革新

当前,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措施和手段相继推出。而阳光政务正是顺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采取的举措之一。所谓阳光政务,即对政务公开的形象比喻,就是指把政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法律授权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和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公用事业单位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要如实地向社会及公众公开。阳光政务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处理好阳光政务和行政体制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所具有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探讨,以使行政体制改革健康的发展。

一、阳光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相统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时就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领导下的公共行政部门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党政干部只是人民赋予行使公共权力的委托人,作为党政干部及行政人员,他们的权力是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本之上、为人民服务的。但由于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行政思想的影响,一些党政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再加上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健全,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着弊端,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行政机构臃肿、家长制现象等等,造成政务不够透明和公开,缺乏监督,缺乏民主,容易形成腐败,最终使得一些党政干部凌驾于人民头上,抛弃了为民服务的宗旨,由公仆变成主人,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此,党和政府提出了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总理在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强化和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最终达到更好地为民服务,最大化地保障人民利益的目标。所以,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以为民服务为目标的,只有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实行阳光政务,才能消除政治体制上的弊端,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阳光政务就是把政务工作置于“阳光”下,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行政事务管理,通过阳光政务直接参与政务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

二、阳光政务对行政体制改革效能效果的影响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政务公开,能够给予人民群众对政务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决策权,保障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有所知解,有所监督,并寄予厚望,从而全力支持行政体制的改革,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阳光政务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阳光政务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手段和使政务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而行政体制改革为实行阳光政务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土壤。实行阳光政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维护公众利益。实行阳光政务,让公共行政部门的行政过程接受人民的监督,有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就能使行政权力变得透明公正。而行政人员在行政过程中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指导,更能亲近于民,汲取广大人民群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广大人民的意愿,想人民所想,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民服务。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核心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让政府的决策和具体工作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进行。具体地讲,就是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自己的行为。阳光政务使行政管理走向透明公开,能够促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向服务型转变,它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阳光政务能化解干群矛盾,加强公共行政部门与公众的联系和互动,提升双方的信任感,它还是提高管理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档次的催化剂,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行政体制的改革,保证行政体制改革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阳光政务是行政体制改革中权力运行机制的新创新

查看全文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定位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在立宪政体和责任政府的框架内,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化和扩大民主参与,进一步确立理顺党政、政企、政社、政民关系,特别是要进一步确立公民在政民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把我国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定位在政民关系上,使我国政府管理真正变为公共行政。

二十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一、简单回顾:1978年以来,我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大方向是由“计划”转向“市场”,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这一改革采取了渐进的改革策略,中国有句俗话叫“事有渐而民不惊”,把改革引起的社会震荡减小到最低程度,这一策略有效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性改革,也就只能依照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行政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对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如果把中国2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加以比较,应会发现,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换句话说,每次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都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提出的;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每一次认识上的深化,也同样成为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起点。(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二十年》,中古籍出版社,1998年)比如,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一经济形式认同基础上;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认同基础上的;而1993年以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形式认同基础上的。

中国行政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性改革,也就决定了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局部行政体制改革可能会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但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1982年机构改革,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政社分开等;1988年,提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1993年首次提出“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1998年,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重点解决政府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减轻财政负担等。所以说,政府机构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最直接的表现,我国政府根据经济体制和政治改革的需要,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政府职能的变化。

二、基本评价: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基本上做到了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适应和逐步深化。1978年以来,我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由计划转向市场,即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程。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我国政府主动至上而下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相应地对政府机构设置、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做了调整,通过政府权力的下放或转移,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起到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是在行政体制对经济体制适应性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实现了政府权力向下和向外的转移,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趋势,政府职能总体上有了很大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政府权力的下移和外移,如扩大企业自主权、下放物质调配权、下放投资审批权、扩大大中城市经济管理权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权力的转移,社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中国经济总量的90%已市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和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日益突出。(周新明:《全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充分培育市场》,见《中国企业报》1998年1月22日第1版)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进行的适应性改革,是围绕怎样正确处理、理顺党政、政企、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而展开的。而党与政府、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只是权力在行政体制内的一种重新分配。因为虽然用行政学的眼光来看,它们属于行政体制外部关系,但当我们从广义政府概念和宏观政府体制条件下理解时,它们本质上都还只是一种政府内部关系。而这些关系中,例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问题,从更基础的层面去看都和另一个缺乏明确形态的真正外部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即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不但要正确处理好体制内部关系,还要处理好政府与公民这一外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走不出: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以前只是在处理政府内部关系而不注重处理政府与公民这一外部关系有关。所以我们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应该在继续处理好党政、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同时,把行政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定位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确立明确规范的政民关系。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过渡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分析了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发现建设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民主法治管理、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这5项内容将成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