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1:46: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行政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行政体系

公共行政体系研究论文

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

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的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因为,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行政组织的建立、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

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各自以其他要素的存在为前提,每一要素都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要素。比如,一个社会是选择民主的还是独裁的行政体制,在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状况也是完全不同的。相反,行政组织、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的配置也决定着行政体制的性质,行政体制的优劣也必须通过行政组织、机构以及行政人事资源配置等要素体现出来。因此,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的结构整体。

查看全文

公共行政体系结构的哲学解读

内容提要:行政体系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行政体系的系统结构包括:(一)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二)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三)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系统结构的总体。

行政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成长过程,但是,完整的行政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生怀疑。从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来看,行政学被挂靠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之下,这是唯一一个“一女二夫”的学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一,行政学的学科独立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第二,行政学自身在学科建设方面没有证明其独立性的理论成就。的确如此,具有百年历史的行政学迄今还是一个各种理论或学说的“拼盘”,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总是湮没在实用理性之中,直接的管理需要总是排斥着抽象的分析,对策性思考总是把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撇在一边。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公共行政的发展对行政学的发展提出了日益强烈的要求,而行政学的发展只有在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认同的情况下才会获得充分的机遇。可见,对行政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一些哲学分析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因为,公共行政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者健全的,科学理论如果能在各种各样随机臆造的学说中脱而出,取决于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建立行政学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努力如果没有关于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析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直到今天,我们还需要对行政学应当研究什么,它的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边界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作以哲学的思考。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这里尝试着对公共行政体系结构作一哲学解读,付之于文是希冀其成为引玉之砖。

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

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查看全文

公共行政体系与哲学解读论文

内容提要:行政体系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行政体系的系统结构包括:(一)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二)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三)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系统结构的总体。

行政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成长过程,但是,完整的行政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生怀疑。从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来看,行政学被挂靠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之下,这是唯一一个“一女二夫”的学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一,行政学的学科独立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第二,行政学自身在学科建设方面没有证明其独立性的理论成就。的确如此,具有百年历史的行政学迄今还是一个各种理论或学说的“拼盘”,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总是湮没在实用理性之中,直接的管理需要总是排斥着抽象的分析,对策性思考总是把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撇在一边。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公共行政的发展对行政学的发展提出了日益强烈的要求,而行政学的发展只有在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认同的情况下才会获得充分的机遇。可见,对行政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一些哲学分析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因为,公共行政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者健全的,科学理论如果能在各种各样随机臆造的学说中脱而出,取决于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建立行政学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努力如果没有关于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析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直到今天,我们还需要对行政学应当研究什么,它的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边界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作以哲学的思考。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这里尝试着对公共行政体系结构作一哲学解读,付之于文是希冀其成为引玉之砖。

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

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查看全文

公共行政体系结构的哲学解读

内容提要:行政体系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行政体系的系统结构包括:(一)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二)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三)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系统结构的总体。

行政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成长过程,但是,完整的行政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生怀疑。从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来看,行政学被挂靠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之下,这是唯一一个“一女二夫”的学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一,行政学的学科独立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第二,行政学自身在学科建设方面没有证明其独立性的理论成就。的确如此,具有百年历史的行政学迄今还是一个各种理论或学说的“拼盘”,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总是湮没在实用理性之中,直接的管理需要总是排斥着抽象的分析,对策性思考总是把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撇在一边。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公共行政的发展对行政学的发展提出了日益强烈的要求,而行政学的发展只有在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认同的情况下才会获得充分的机遇。可见,对行政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一些哲学分析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因为,公共行政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者健全的,科学理论如果能在各种各样随机臆造的学说中脱而出,取决于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建立行政学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努力如果没有关于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析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直到今天,我们还需要对行政学应当研究什么,它的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边界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作以哲学的思考。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这里尝试着对公共行政体系结构作一哲学解读,付之于文是希冀其成为引玉之砖。

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

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查看全文

公共行政体系结构的哲学解读

内容提要:行政体系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行政体系的系统结构包括:(一)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二)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三)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系统结构的总体。

行政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成长过程,但是,完整的行政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生怀疑。从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来看,行政学被挂靠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之下,这是唯一一个“一女二夫”的学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一,行政学的学科独立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第二,行政学自身在学科建设方面没有证明其独立性的理论成就。的确如此,具有百年历史的行政学迄今还是一个各种理论或学说的“拼盘”,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总是湮没在实用理性之中,直接的管理需要总是排斥着抽象的分析,对策性思考总是把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撇在一边。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公共行政的发展对行政学的发展提出了日益强烈的要求,而行政学的发展只有在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认同的情况下才会获得充分的机遇。可见,对行政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一些哲学分析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因为,公共行政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者健全的,科学理论如果能在各种各样随机臆造的学说中脱而出,取决于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建立行政学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努力如果没有关于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析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直到今天,我们还需要对行政学应当研究什么,它的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边界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作以哲学的思考。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这里尝试着对公共行政体系结构作一哲学解读,付之于文是希冀其成为引玉之砖。

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

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查看全文

公共行政体系结构分析论文

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

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的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因为,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行政组织的建立、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

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各自以其他要素的存在为前提,每一要素都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要素。比如,一个社会是选择民主的还是独裁的行政体制,在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状况也是完全不同的。相反,行政组织、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的配置也决定着行政体制的性质,行政体制的优劣也必须通过行政组织、机构以及行政人事资源配置等要素体现出来。因此,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的结构整体。

查看全文

深化改革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干部素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套的公共行政体制。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职责明确、结构优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体制。

所谓公共行政体制,即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物,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求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在我国,促进公共行政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最基本动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一,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职能,集中精力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二,市场经济是多元主体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各级政府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同时又要依法维护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三,市场经济是公开透明的经济,同时也是高效运行的经济。它要求政府管理不仅要公开透明,而且必须建立合理分权的管理体制,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第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只有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政府管理的各种需求,也才能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行政体制改革调研

最新一期的香港《经济导报》载文指出,中国深化改革的种种迹象显示,政府的部门利益已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收费总收入高达8000亿元,这是形成部门利益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政府职能改革的滞后,是造成当前很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文章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将围绕三个着力点,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与此同时,各部委也在此次会议上公布了今年改革的主攻方向。

文章称,马凯所说的三个着力点包括,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放在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将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作为直接负责改革指导与总体协调的政府机构,国家发改委对改革的部署代表着中国高层对改革的态度。因此从上述三点来看,改革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必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改革必须改善民生状况,增进人民的福祉。换言之,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变,同时,改革又须以人为本,讲究协调、共享。

文章强调指出,政府转型要适应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需求。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尤其要“合理界定”和“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范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行政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查看全文

进一步完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们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年,针对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机构臃肿,干部队伍严重老化以及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提出了放权力、精简机构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了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以及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关系的目标。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目标,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显然,我国以往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界定,非常重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在改革实践中,比较注意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改革目标中,迄今没有提及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对于一些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更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只强调行政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只注意处理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此外,还应看到,今天的政府管理与“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政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而今,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加入WTO以后,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运作,不仅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同时还必须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因此,在加人WTO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界定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兼顾中国实际的公共行政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套的公共行政体制。所谓公共行政体制,即代表公共利益,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求的行政体系和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中退出来,集中主要精力,管好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而又必须管的事务,即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加入WTO,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公平施政和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有利于政府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更加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由政治权力至上转向公民权利至上。中国社会这一更为深刻的变革,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公共行政体制是新世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确保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体制构件。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它有助于各级政府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公职,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维护和增进公民合法权益的目标。

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中,通过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优化结构,通过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在向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改革目标迈进。在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中,用公共行政体制取代传统的提法,不仅能够做到名实相符,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而且有利于协调各项体制改革的关系。

查看全文

地方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研究论文

一、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与权限界定

正确界定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是构建地方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的关键。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有:

(一)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政府行政”等同于“公共行政”,其实公共行政在价值取向、涵盖范围、具体手段及追求目标等诸方面都与政府行政有很大的不同。在公共行政的框架里,行政行为的根本目标在于公共利益;行政决策的效能在于公开透明;行政执法的宗旨在于公正公平;行政成本的消费在于公共财力;行政运行的效率在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行政体制的架构、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职能的配置在于公共服务。因此,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对地方政府提出以下要求:一是从注重程序和过程的传统公共行政,向更注重产出和责任的公共行政转变。主张更清楚地设置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加关心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更系统地使用绩效指标衡量行政组织的成果。二是使公共行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灵活,用分权的管理取代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三是主张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来“重塑政府”。四是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二)经济调节职能。

地方政府加强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主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积极调控经济活动。具体讲,要发挥好三种职能:一是战略引导职能。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社会生产、生活将日益外向化,要将各地、各市场主体追求的个体目标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上来,就离不开政府的战略引导。政府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社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地方政府要依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平衡协调职能。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适时调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防止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三是保护职能。地方政府要在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制定保护幼稚产业的有效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使本国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最大化。还要加大对生产者、消费者的保护,按照国际惯例对农业给予扶持,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等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