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1:00: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讨

摘要: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预防管理

Abstract:Thegovernmentpubliccrisisisrefersto,inthegovernmentmanagesintheaffairofstate,hasliketheearthquake,epidemicdisease,theeconomicalfluctuation,theterrorismandsoontocausetheheavylossessuddenlytothesocialpubliclifewiththesocialordertheevent.Occursmoreandmorefrequenttodayatthecrisis,acountrymustreducecrisis''''soccurrence,reducescrisis''''sloss,enhancesthegovernmenttodealwithcrisis''''sefficiency,mustestablishsystem''''s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System''''scrisismanagementwithdealsincludingcrisis''''sprevention.Theeffective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canacceptgovernment''''scrisismanagementapersonorder,thestandard,inorderlinesstrack,guaranteedthegovernmentwhenthecrisisoccurscanintheshortesttimetheeffectivereassignmentsocialresource,bringsthelossthecrisistoreducetothelowestdegree.

keyword:Governmentpublic;Crisismanagement;Preventionmanagement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查看全文

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探讨

摘要:当今时代下,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重点,对于企业而言,应发挥其社会责任,自觉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本文主要围绕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企业危机管理参与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体系完善构建方法,旨在有效抑制社会发展的公共危机风险因素,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对策分析;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但是在社会机制运行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矛盾的增加,公共危机治理滞后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表明,安全突发事件及社会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公共危机管理力度,在明确企业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基础上,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达到公共危机治理有效性和及时性的目的。

一、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应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并在有效管理过程中,实现自身知名度和外在形象的提升。对于企业来讲,应注重公共危机的监测、决策和处理,尽可能减少公共危机带来的危害。首先,在公共危机准备阶段,当遇到公共危机时,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管理小组,调查并评定公共危机影响,制定可行性计划,避免公共危机的社会危害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及时收集公共危机有关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参与到危机管理中。同时还要借鉴现有危机处理制度,根据危机事件影响程度,确定管理决策。其次,在公共危机处理阶段,要和政府部门保持良性沟通,优化公共危机管理方案,并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利用群众力量,保证公共危机的有效解决。最后,在公共危机处理成效评价环节,企业应对自身在危机管理中的应急能力、处理能力等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反馈确定管理发展方向。在上述管理措施有效实施下,能保证企业公共危机管理全面展开,针对具体问题提出适当的应对措施,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

查看全文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

1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或简称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近几十年来,国外专家们在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即危机管理理论,该理论模式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做出反应,但通常都包含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阶段、危机前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准备和危机结束期恢复。目前世界各国将上述理论直接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的不少,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例如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由于这些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各种模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拥有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拥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拥有一套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时信息管理系统。

2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目前危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1)缺少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政府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淡漠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2)缺乏组织化保障。我国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割裂,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3)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我国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务员培训都没有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4)缺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危机处理。(5)缺少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

3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公共危机管理条块冲突分析

摘要:我国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国家。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突发事故以及公共卫生灾害等公共危机给我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带来了严重破坏。公共危机的有效应对离不开公共危机管理,条块关系作为我国基础性组织结构性关系,其所构成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是中国公共危机管理实施的基础。然而由于条块分割本身的缺陷,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实践受制于条块冲突所带来的组织僵化、管理脱节、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姚沟镇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基层条块冲突对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所带来的困境,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解决的可能之道。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条块冲突;条块关系

一、案例概况

姚沟镇位于长江下游,长江支流贯穿全镇而过,将3.4万亩耕地面积一分为二:约三分之一位于外护地带;另三分之二位于长江大堤内圩地区。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姚沟镇经常爆发洪涝灾害。2004年七月,长江下游水位超过警戒线,危及姚沟镇。为了排查隐情,安排全镇防汛、排涝工作,姚沟镇政府建立了临时小组。镇长带头,将全镇的主要党政领导都安排在防汛抗洪的临时岗位上。其中,姚沟镇财政所程所长负责文兴洲的防汛工作。姚沟镇财政所在姚沟镇是一个地位特殊的机构:自2000年以来,财政所的隶属关系经历了从“县管”到“镇管”再到“县管”的多次变化。2000年以前,镇财政所接受县财政局的垂直管辖,人事任命权也在县财政局;2000至2003年,镇财政所又划归地方镇政府管理,人事任命权下划;2003年至今,按照“县财乡管”体制改革要求,镇财政所又划归县财政局管辖,各权随之上划县财政局。七月十二号,程所长接到通知,要求他第二天出席全县各乡镇财政所会议,探讨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不得缺席。然而十三日文兴洲发现一处防汛险情,镇长要求负责文兴洲防汛抗洪的程所长立刻前往排查险情。面对两难抉择,程所长即刻联系了县财政局局长说明了灾情的紧急,然而局长态度强硬,不容拒绝,并且指出程所长只应该服从上级部门县财政局的指挥调度。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条块冲突”困境

中国的条块结构指的是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纵向上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辖,不同层级的“条条”职责同构从而保证管理的统一性;在横向上接受本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与同一层级的“块块”协调联动处理地方事务。其中“条条”是指纵向上的各层级政府中职责同构的职能部门;“块块”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在本案例中,“条条”对应的是县财政局以及镇财政所;“块块”对应的是镇政府。(一)“双重从属制”阻碍职能部门发挥效用。分割式的指挥体制给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矛盾和冲突。在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中,纵向上管理权划分不清、横向上事权划分不清致使地方职能部门面临双重领导:在纵向上需要接受“条条”垂直管辖;在横向上又要在“块块”的指挥下和其他职能部门协作联动。双重领导不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调控,尤其是当两者的指令不一致时,职能部门就会面临两难的抉择。在本案例中,一方面,财政所要接受财政局下达的“开会”命令;另一方面,财政所又要完成镇政府的“防汛”任务,这就是财政所所面对的条块冲突。(二)不合理的人事任免权划分导致职能部门“瞻前顾后”。长期以来,我国的人事任免机制缺乏法制化和制度化,“人治”色彩浓重。上级领导往往能够决定下级的政治前途。因此,下级部门负责人有时难以反抗上级所作出的决策。同时,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上下级职能部门存在沆瀣一气、徇私舞弊等现象。职能部门在面对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矛盾时,往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选择对上负责。在本案例中,镇财政所受到县财政局管辖,按照规定程所长只需对上负责。但是如果程所长选择去开会,却有可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三)条块分割制度难以消化公共危机管理需求。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公共危机管理组织应该具备灵活变通的执行能力。然而,条块分割结构本身决定了其组织僵化、效率低下和管理脱节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其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信息的有效传递。不止如此,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双重领导的条块前后难以遵循统一意志行动:我国在危机的应急响应阶段时常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来实现部门的协同调度。然而在其他阶段,由于缺乏统一领导,条块之间往往难以实现联动。

查看全文

公共危机管理与疫情实践导向分析

[摘要]在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进展可作为把握疫情治理实践的学理参照。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治理”“整合”与“社区韧性”等突现词成为国外研究进展的主要标识,表明其研究重点在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治理转型、整合模式与社区治理空间;“应急管理”“网络舆情”与“大数据”等突现词表征了国内研究进展的主要偏好,其研究侧重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策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国内外研究比较视野下审视疫情治理的实践导向,公共危机管理应更加强调“治理情境”,其应然路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拓展治理空间,将基层治理空间视为基础性的实践场域;整合治理工具,探索治理工具与危机化解的契合点;动员治理主体,建构协同高效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肺炎疫情;社区韧性;大数据;网络舆情

一、引言

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公共危机,迫切需要我们正视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使学术科研战线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理应担负的责任。其前提是对既有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和归纳,对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丰硕。鉴于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是一个学科交叉与集成化的过程,本文在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的视野下探讨其学科范畴内的研究成果,在文献选取方面有意地摒弃了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相关学科)的干扰。近年,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相关的综述性文献也不胜枚举。例如,吕孝礼等梳理了2012—2016年国内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指出国内研究展现出学术共同体更加健全、主题更加细化、研究方法更加规范化的特点[1];高恩斯等以1985—2017年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国外文献为样本,聚焦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演进过程,指出该领域研究经历了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风险沟通向危机沟通、拒绝危机向适应危机的转变历程[2]。这类研究成果对国内或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力量、主题、方法或演变等方面的分析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其共同缺陷在于,没有将国内和国外文献进行整合考量和比较分析,由此可能导致片面而非全面、滞后而非前瞻的结论。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进展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来把握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动态走势,在比较分析中揭示疫情当下的实践导向。本文选取WebofScience数据库(WOS)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分别作为国外和国内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区间设置为1985—2019年。在WOS数据库中,选定Article、ProceedingsPaper以及Review为文献类型,以“publiccrisismanage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在CSSCI数据库中,选定“期刊”为文献类型,以“公共危机管理”为主题词予以检索,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基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清理,最终得到国外文献1463篇,国内文献1059篇。

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进展:治理、整合与社区韧性

文献计量分析中经常使用的Citespace(引文空间)软件着眼于分析科学中蕴含的潜在知识,是在科学计量学与数据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分析软件,现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综述型的社会科学研究之中。Citespace可绘制出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是由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节点及其共现连线组成的一种网络图式,反映出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其中,高频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精髓与核心,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也是梳理研究主题最可靠的参考指标。突现词意指在某些年份的发文中出现频次骤增的高频关键词或研究术语,展现出特定研究领域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取向。本文在知识图谱中选择“Citationburst”,借助“View”生成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突现词列表图,以“Years”作为突现强度选取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的前十个突现词,以便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图1所示,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演化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2005—2010年,突现词强度较为明显的是publiccrisismanagement和e-mergencyresponse,表明该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响应问题;其二,2011—2013年,publiccrisis、emergencymanagement、homelandsecurity、security等突现上升,说明“公共安全”成为这一阶段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新议题;其三,2014—2019年,govern-ance、communityresilience和integration等突现增强,意味着“治理”“整合”“社区韧性”成为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的新元素。可以说,第三阶段突现词或新元素可作为深入探讨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进展的主要观测点。接下来,将结合WOS数据库中近年的相关文献,对这一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整理和归纳。(一)转向“治理”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公共危机管理转向公共危机治理的主要诱因在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功能有限性,需要借助其他治理主体的力量实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目标。很多经验研究证明,以权力集中制和科层制为特征的行政管理系统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时往往实效不佳,而国家或政府向社会的适当放权则可以减少信息过载,加快决策进程,并使公共部门更具效率,其决策也更为接近公众的特定需求[3]。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放权意味着在尊重其他治理主体的地位和功能的基础上主动展开协作。这些治理主体作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多元行动者,其跨组织边界进行协作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协作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与危机管理能力直接相关。协作伙伴的数量和协作网络如何影响组织目标的达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明确的合作事项、共同的问题认知以及决策的共同协调是解决公共危机管理中集体行动问题的有效集结机制[4]。结构良好的跨组织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部门将极大地提升应急协作的效率[5]。这种跨组织和管辖范围的协作努力要求政府扮演好“元治理”的角色,并找到适当的协作方式。在诸多治理主体之中,志愿者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甚为明显。有研究者基于2015—2016年荷兰难民危机管理的多案例研究分析,探讨了具有自发性和趋同性的公民志愿者在混乱且紧张的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应急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是解决危机治理难题的关键因素[6]。同时,公共危机管理中志愿服务的多元性需要我们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其不同形式及其相互关联加以解读。“管理”向“治理”的转向不仅使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更多地向政府以外的多元治理组织发生转移,而且更为关注公众个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任与参与问题。对于公众信任问题而言,有学者探讨了政府信任与公众风险感知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与感知到的突发事件显著负相关,而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与感知到的突发事件显著正相关[7]。政府常用的危机管理工具,如频繁的政策变更、信息传播限制和特定的政策执行等,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组织的不信任度[8]。对于公众参与问题而言,激发公共参与动机是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下而上的公众倡议有助于增强风险意识和地方适应能力。一般而言,公众对承担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责任持开放态度[9]。然而,当前中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水平仍然较低、动力不足,应尽快探寻其解决方案。(二)强调“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强调“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在理论层面意味着建构一种整合性的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意味着研究者愈发关注政府基于组织和领导能力的整合式治理(integrativegovernance)。对于前者而言,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是理论借鉴和提炼的产物,是在汲取危机管理理论、组织或组织行为理论、公共关系和信息传播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分析维度进行归纳和细化的结果[10]。对于后者而言,有学者建构了“组织文化—领导力—危机管理”的概念框架,用来阐释危机管理过程的生命周期,即信号检测、预防、止损、恢复和学习五个阶段,组织需要通过提升领导能力和培育组织文化的反思性实践获得发展[11]。核心领导力与危机管理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行为对危机管理有效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匮乏致使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找不到可行的方法来识别新的风险和把握事件的动态发展,也难以做出关键性的决策且无法整合协调复杂的应急网络。有学者将兼具组织力和领导力的整合式治理定义为侧重于政策工具和治理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12]。整合式治理模式是政策工具和治理系统的创新,它不仅实现了各种治理工具的最优组合,而且完成了治理系统的合理调适,进而增强了治理工具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强度,提高了治理绩效。变革战略、技术和工具以增强公众在危机管理中的协作已成为一种新兴领域,该领域引发的对各种技术手段的整合,有效地推动了危机管理中的决策。就具体的策略和技术而言,整合式治理不仅要求充分提升基于社会网络挖掘与传感器网络收集数据的能力,以及增强专用电信系统安全可靠转换信息的可用性,还要求建立空间数据库系统,以有效存储不同的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此外,整合式治理的出现不仅是治理技术变革的结果,还可能是一种制度使然。有研究基于中国创建国家健康城市活动的案例,分析了新兴的权威主义整合式治理模式。研究表明,由于地方和基层政府的资源有限且分散,无法有效完成上级政府分配的繁重任务,因此,依靠权威系统整合分散的资源已成为合理的解决方案[13]。由此看来,整合式治理与中国权威主义的制度情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三)瞄准“社区韧性”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communityresilience,即“社区韧性”(resilience往往还被译为弹性、抗逆力、恢复力、复原力等),近年已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的流行术语,这一概念的提出预设了一种社区“脆弱性”的逻辑前提,社区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易受伤害群体”的特征要素之一。例如,美国的少数族裔群体和穷人所属的社区在应对灾害时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脆弱性。同时,社区在脆弱性凸显的同时,也兼具韧性特质。那么,究竟何为韧性?韧性一般是指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不会造成形式或功能灾难性损失的能力,或是应对变化和侵扰的能力,以寻求系统自身的适应性和持续性,进而塑造出系统循环式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复杂系统动态演进的适应性管理过程,包括感知、预测、学习和适应等诸多环节。社区韧性是指在社会危机和外在侵扰出现之后,社区能够将能力网络与适应行为有机联结起来。有学者探讨了社区韧性与社区能力的关系,指出社区经济发展能力、社会资本能力、信息沟通能力与社区竞争力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可有效增强社区韧性[14]。具有韧性的社区不仅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特征和需求的危机应对和适应策略,而且可使其策略与长期的发展规划相契合。社区韧性的生产渠道是多元的,可能来自区域经济条件,或是一种社区地方性知识,或是不同危机情境下的信息沟通,也可能源于应急服务组织的韧性向社区的传递,以正确履行其社区保护责任,还可能源自社区内部的资源、能力、行动和学习。社区韧性能否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实际效益,与其所处的治理环境有所关联。有研究表明,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环境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下放了权力,但始终主导着权力,导致围绕社区韧性原则建立的危机管理系统持续失灵[15]。有研究基于美国纽约州在风暴桑迪防灾规划的案例剖析指出,公众参与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参与”(Managed-Participatory)方法,将地方需求与资金运转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社区的横向与纵向整合以及社区韧性的提升[16]。也有学者持续跟踪了2007—2008年肯尼亚大选后的暴力事件造成的国内流离失所者(IDPs)如何重建社区韧性的案例,发现确定土地所有权成为冲突后重建和恢复过程中重塑社区韧性的关键举措,此外,流离失所者通过发展新兴规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以相互支持,最终创建了一种新型社区[17]。灾后重建为构建更具韧性的社区提供了机会,比如,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社区会将公共卫生防护纳入灾后恢复的设想、规划、实施和评估的过程。

查看全文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新闻媒体

论文摘要: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有所帮助。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形式。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查看全文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析论文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3.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查看全文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析论文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3.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查看全文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查看全文

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研究

摘要:虽然我国已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信息公开工作也卓有成效,但是政府在外部沟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在重大危机事件中,信息谣言仍屡见不鲜。结合近年发生的危机事件,得出目前在危机管理中外部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的沟通意识淡薄,媒体的监督与传播作用不到位,公众轻信谣言,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建立信息供应链的信息沟通模式。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政府;公众;媒体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信息沟通不畅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多,虽然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早已立法并且生效,它已明确规定了除“例外原则”的信息公开程序与范围,但是由于其单向性的缺点:忽视了民众在信息公开中的权利和作用。对输出信息有相关要求,但对公众信息输入一方则关注较少。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学家罗伯特•希斯指出:“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何为沟通,彼此互相通气才为沟通。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者与接受者之间地位和信息交换不对等是信息公开偏离预期结果的主要原因,也往往使得谣言四起、甚至盖过官方信息。

2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现状

200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法例》正式颁布,并于2008年5月正式生效。从此,信息公开被纳入法律的范围,成为公民获取信息的有效保证,也促使公众对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及速度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需求型,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按照《条例》要求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例如:各级政府建立信息公开网,定期信息公开报告,提供公共信息查询服务等。但根据笔者查证,很多网站都形同虚设,新闻信息陈旧、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严重,因此,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意识和信息传递效率上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当下情况而言,虽然信息公开情况尚不能令所有公众满意,却也达到了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但对遏制谣言似乎收效甚微。所以出现这番景象,政府作为信息主体难辞其咎,没有考虑其公开信息能被受众接受的程度和效果,但公众作为信息受众也并非毫无责任,比如选择相信政府信息公开,不随意散播谣言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