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场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0:39: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体育场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体育场馆运用分析论文
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内涵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满足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满足群众锻炼消费需求的。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否认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发展研究
一、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现实基础及环境
(一)场馆建设规模呈急速增长态势
自1985年全国体育场地建设以来,我国体育基础设施综合功能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与1995年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数据显示,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我国现有850080个各类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18481个,从投资规模、场馆数量、占地面积、人均场地面积等数据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3]。以2012年底全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2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71平方米,1914.5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1.39元。从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各项指标有较大的增长,场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资金投入步伐加快、人均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人均场地投资额等指标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表1可见,公共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场馆规模大、功能多、综合服务能力强,如何使政府财政投入产生公共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供给,对各类公益性体育设施具有独特的导向示范作用。供给与需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资源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作为政府改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为居民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及服务保障,体育消费需求在2008-2013年5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280元增加到450元平均增长20.2%。2008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消费支出的第5位,居于住房、教育、购车、电器之后[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参与方式呈多元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占体育参与者27.3%,大多数体育参与者是在非组织条件下自发进行的。这与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消费方式有关,表明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中决定因素之一是场馆资源供给环境与服务功能有关。随着我国城市化社会变革,2012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率达到51.3%[5],城市化生活节奏使人们日常从事体育活动环境空间扩大,体育健身场馆综合服务功能也得到扩展。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比2008年提高了3%,体育人口(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的增长变化以及体育健身项目日趋城市化。
二、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公益性资源需求急速增长
体育资源是公共体育场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资源是通过各种体育产品满足公民体育需求的重要公共产品,其本质是公益性的。体育资源在体育场馆文化展示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训练、竞赛和体育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在群众体育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众健身特征,又要兼顾公益性资源需求,经营主要依托产业资源探索市场运营和产业开发的多种经营之路。体育场馆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国民体制健康测试、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培训,成为满足大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服务导向,更多地承担了展示体育文化公益性形象。如公共体育服务在健身技术指导、项目推广和组织管理方面表现出群众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发展趋势。2008-2010年大众体育健身场所以年均30﹪增长率,健身消费选择公益性体育场馆的比例明显高于盈利性体育场馆[6]17-21。2008-2013年,全国城镇参与体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市场需求面广、参与群体众多以及数量庞大的另一个连锁问题是体育活动需要大量场馆。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性体育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和公益性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这无疑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和内容的过程中,面临公益性需求的挑战。如提供高水平竞技表演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健身消费者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学生体质监测、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作用。
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益实现路径
1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所谓需求,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价格同这种商品的购买量的关系。”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某一商品愿意,而且可能购买的各种数量,即为有效需求;西方经济学的供给是指“把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按照每一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一商品的各种数量叫做供给。[1]”供给,是指在某一价格下厂商希望出售的商品数量而不是实际出售的商品数量。厂商在某一价格下愿意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即有效供给。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对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能够进行一般性概括,而对公共体育产品而言,公共物品需求的判定是困难的。从需求主体看,需求分为个人需求、群体需求和公共需求。公共需求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求和群体需求的社会整体需求,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要求,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利益。公共需求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成长性和主体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真实的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这也正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难所在。如果消费者所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申报的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的情况,那么他就有可能隐瞒或从低申报自己真实效用水平。这就会使公共产品实际供给不足。相反,假设当人们会夸大自己的需求,结果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所以为解决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要知道较准确的供给量,就必须设计出一种机制,能够准确揭示人们的偏好。
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2.1需求分析
在市场运行中,体育产品供给受需求制约,需求也受供给制约,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也没有供给。供给与需求,都受价格影响,同时也就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状况,可以从产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水平来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各种类型的城市家庭研究后得出结论: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它不仅决定着消费支出的数量,还决定着消费支出的结构。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健身娱乐消费而言,有效需求是指既有消费愿望又有消费能力的需求以及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实现有效需求关键在于实际购买能力,这从消费支出的数量中可以反映出有效需求的程度。从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所占的比例较小,在最主要的11项消费项目中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买体育器材分别为7.4%和15.9%,居第5位和第9位。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37元。在2000年城乡居民家庭在五个方面的体育消费情况来看,与体育场馆设施有关的消费分别是“去体育场馆参加活动”和“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分别为56.78元和17.85元,占总体育消费额的18.77%[2]。在1996年加拿大体育消费基本情况中,家庭年体育消费总额为958美元,其中,观看体育比赛的支出为37美元,体育休闲设施的使用费为281美元,会员费为122美元,其他设施使用费为118美元[3]。在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进一步调查中显示,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能力较低,按目前的消费水平,公共体育场馆每次消费承担的价格水平主要位于5-10元之间,价格过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居民体育消费支出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共设施的低价或免费消费减缓了消费支出水平[2]。最近的调查显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价格最低22.9元/h,最高488.5元/h(见表1)。职业联赛租赁体育场的价格为每场10-30万元,租赁体育馆的价格为5-10万元左右。从中外体育消费水平比较来说,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产品消费额较低,体育场馆产品市场发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基本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体育场馆产品的有效需求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地区性差异。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乡镇、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到体育场馆设施去消费的可能性很小。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根深蒂固,也是制约场馆健身娱乐消费的原因之一。与我国欠发达地区不同的是,制约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原因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体育消费需求迅速增长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见表2)。场地设施的匮乏是导致社区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消费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到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101美元/人[4],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29524元(合4361美元),大约排名世界第92位[5]。随着收入增加,中国正步入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时期,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但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消费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体育消费呈现较快的增长。一是我国人均GDP估计过低,应该乘以3倍;二是中国目前城乡间和地域间的消费水平差距特别大,中国体育消费持续增长,且连年超过经济增长速度,1994-1998年体育消费速度平均增长20%,中国体育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三是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体育消费拓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大[3]。目前中国的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大都市及周边辐射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已远远超过1000美元这个数字。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中国城市的57.5%降到2002年的37.9%,发展性、享受型消费在加速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需求呈上升趋势,人们已经不满足消极的、大众化的体育活动,转而追求更加健康、有品质的体育休闲活动。据调查,2000年,四川乐山市人均消费支出达4752元,排名前5位的休闲方式依次为:看电视、健身、打牌、旅游、上网。其中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支出出现较快增长。2005年半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体育消费达589元(远远超过2000年城乡居民家庭397元的平均消费水平),与体育场馆设施有关的人均消费为158元,其中北京、广州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分为874元、796元,居于前两位(见表3),体育设施的租赁、使用消费占有相当大的比率。根据上述现状,可认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消费存在着欠发达地区有效需求不足和发达地区需求无法满足两种并存状态。一方面,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需引导和鼓励欠发达地区逐步增加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发达地区,通过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改造以及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供给。
2.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供给的基本现状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模式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开始转向市场化发展,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社会体育场馆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人民对体育锻炼的热爱,进而影响人们在体育市场中的消费情况,影响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此外,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它在跨省或者是跨地区交流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
1河南省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1.1差额预算和全额预算经营模式
根据资金运行机制,体育馆的管理方式分为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及自收自支管理3种,其中大多数体育场馆采取差额预算和全额预算的管理模式,在河南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体育场馆占总体育场馆数的69.70%,其中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比例为53.45%、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比例为16.25%;除此之外,实行自收自支管理、独立核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比例分比为23.14%、7.16%。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转变,差额预算管理模式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比例逐渐增大。河南省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正处于变革期,正在转变计划制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但是现在的体育场馆主流管理模式仍然为“单位制”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1)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不高或者是没有分离,导致体育场馆不能实行自主经营,缺乏资金支配权、人事权、利益分配权及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者的权利有限,导致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效果不佳;(2)市场运转机制不灵,资源难以整合优化,管理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经营效益不好;(3)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和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属关系不明,导致利益不分、职能不明、权责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开始引进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效果良好。
1.2独立核算及自收自支经营模式
从理论上来讲,自收自支经营模式要依靠本单位的收入维持正常运转,政府在财政上是不给予拨款的,但是行政上仍然要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领导;而独立核算单位是行政上的核算单位。据调查,当前河南省盈利的体育场馆其管理模式全部为独立核算及自收自支2种经营模式,采用差额预算和全额预算经营管理模式的体育场馆全都不盈利。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有5家亏损;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有8家亏损;实行独立核算的体育场馆有3家盈利;实行自收自支管理的体育场馆有8家盈利、1家持平、1家亏损。当前,国外很多大型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为自收自支和独立核算,促进了体育场馆的发展,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例如,我国首都体育馆采用承包制的经营管理方式,每年的利润量为320万,其中自由分配占30%、管理中心占40%、发展基金占30%。
公共体育场馆利用分析论文
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内涵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满足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满足群众锻炼消费需求的。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否认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对策研究
体育场馆是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资源。我国目前拥有超过60万个各级各类体育场馆,但是绝大部分体育场馆规划和建设不合理,功能和经营模式单一,影响了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的发挥,有的还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近年来,我国许多体育场馆都按市场机制进行了管理和运作,扩大了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场馆大的缺运营,小的缺供给,因此既要新建扩建体育设施,更要改革管理现有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如何赋予生机活力,是个长期难以破解的课题。
1.上海市体育场地场馆基本现状
1.1上海市体育场地总体情况
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共有体育场地38505个,用地面积6783.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9.64万平方米,场地面积4155.69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12513个,场地面积291.42万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25992个,场地面积3864.27万平方米。按照201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15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5.9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全市共有69种场地类型,排名前10位的类型及占比如图1。
1.2上海市体育场地分布情况
在全市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场地665个,占1.7%;场地面积196.97万平方米,占4.7%。教育系统体育场地7245个,占18.8%;场地面积1183.73万平方米,占28.5%。其他系统体育场地30595个,占79.5%;场地面积2774.99万平方米,占66.8%。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论文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政府的退出和转移管理职能,而是明确政府的执政理念,以角色转变为基础,调整政府的职能重心,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府职能权限和管理机构,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合理的政府规制机制,提高市场有序竞争,迅速由公共服务经营者向服务利益保障者的角色转变,促进我国民营化改革健康顺利地发展。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育场馆;政府职能;民营化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广大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民众对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传统的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是被政府垄断经营。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2月的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近20m2相比,我国居民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存在着将近十多倍的差距。2014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80%以上都存在设施落后、场馆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有管理思维使政府财力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公共体育场馆严重的供需矛盾。传统的由体育部门运营的制度安排日益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与娱乐所需,特别是对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体系,借以提升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当下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及至政府领导皆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本质是公私部门合作治理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研究是以增强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以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和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过程中。首先在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参与社会性、服务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民营化建设步伐。其次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工作职能,增强各自的义务与责任。第三在此基础上加深各自领域内的合作,建立相互间的管理和监督互动机制,努力促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发展。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现阶段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改变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中的角色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要真正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开拓民间企业多渠道经营空间,从而缓和公共体育场馆供需矛盾。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政府一枝独秀的垄断地位”。事实上,世界各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垄断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具有低效、无能和缺乏回应性的现实境地。究其原因,并不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能力比私营部门低下、工作方法比私营部门差、员工素质比私营部门员工低,公共体育场馆服务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是公营还是私营,重点在于是垄断还是竞争。因此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竞争意识和市场力量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中来。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是基础的民生设施,但这不是意味着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只能由政府来亲自承担。因此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健康锻炼、娱乐生活、休闲活动的需要作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安排者的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选择由民营部门来组织生产,而自己只需要承担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标准的落实与监督。这种政府与民营部门之间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消解政府的行政与经济压力,而且还为民营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契机,符合现代公共服务社会化、民主化、分散化的发展要求。
2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责任的主要表现
公共体育场馆财政政策历程及特点
1概述
把握中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财政政策,必须要了解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政策演变历程。60多年来,中国的财政运行模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根据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国家形式与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等多种不同的财政政策[1]。
2发展历程及特点
2.11949-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平衡预算”:预算、税收方式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照前苏联的模式构建以高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基本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宏观上直接通过财政投资支出调节经济波动,微观上财政直接调控到企业,通过“平衡预算”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持社会安定、稳定金融物价做出了贡献。195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中,对运动场地、设施的修建、保管和利用做了规定。首先,规定职工单位必须由相应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或不足的单位应予以增添。其次,场地设施要求专人管理,并提出制度化管理要求。同时,提出了提高场地利用率的要求,但并无具体实施建议与要求。1956年财政部和原国家体委下发《关于颁发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所属体育场所有关财务管理的几项原则规定的联合通知》。通知中对体育场所的收费标准、预算管理以及税收支持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体育场所的预算管理提出了“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要求,这样的预算管理方式,有效调动了事业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结合场馆收费的提倡与普及,同时通知还规定了体育场所“事业收入免缴工商税、文化娱乐税”,体育场馆财政管理模式便不再单一。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体育场馆的财政管理方式灵活性有限,但依旧能从一些政策条目当中看出中国对体育资源利用的重视。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指明了公共体育场馆财政管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预算方式(差额预算)及税收方式(免收某些税种)。但因对资源的利用经验有限,还无法实现具体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政策细节。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预算管理方式还是依照全额预算管理的方式,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还无法实现到差额管理的过度。
2.21978-1982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提出规划、利用要求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体制方面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实现了多种经营模式的并存,达到了资源分配的基本合理性,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显著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依然存在经营管理模式不科学,经营管理资金不充足,人员分配不合理,资产流失情况严重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面临困境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消解途径进行了着重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困境消解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由政府出资或者是政府采取资金筹集方法等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健身以及体育竞技等实际需求的社会性公共体育场所、体育馆以及相配套的附属性设施,其是促进我国体育行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与物质前提,更是衡量体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标志,同时也是提升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条件。[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作为我国体育事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其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领域中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因此,针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面临的困境及消解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科学化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体制改革不到位。由于长期受到体制的严重制约,我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率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对当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依然未彻底实现事业性的管理模式到企业化以及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化,致使多数城市体育公共场馆运营缺乏积极性。[2]对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严重阻碍了国有资产的价值发挥,同时也造成了财政负担的加大,使其经营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二)税费压力过大。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中出现的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所收取的相关费用,税务部门则完全将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费等同于市场上的企业,即采用同一标准的税收相关政策,其中包括营业税、整治税、房产税以及所得税等共有十余种,这使得体育场馆缴纳的规定税金在收入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同时,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所要缴纳的水电费也都是依照商业标准进行而非是公益事业标准。各种费用开支使得场馆经营的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过大的税费压力,都使得多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3]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困境与对策
摘要:公共体育场在现代化社会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全民健身和舒缓身体的地方,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健身计划,甚至直接关系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秩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突破传统思维、树立资产观念、实施脱钩工程以及引进资产运营机制等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困境做出分和探索,并提出一些相对比较有效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困境;对策
随着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得到了大众的赞成,但是随之带来的也有很多困境,面对越来越多的困境,政府应该根据实际制定出一些相关的改善和措施的改革。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的宏观研究方面,对于体育场馆进行的经营管理应该更深入层次进行分析。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把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和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面来。
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状
1.1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是一种国有资产,它是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经营管理的,经营是这种国有资产的性质,而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化的经营。通过对我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和经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国有资产流失非常的严重、体育场馆的经营条件也比较差、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量很少质量也很低等这些问题。根据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群众健身的情况观察,限制了他们的活动氛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场地设施不够。
1.2在城市化建设中,很多居民对于建设起来的公共体育场馆不够爱惜,政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刚建设不久的公共设施已经被占为己有或者已经被损坏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并不是说是为了个人而建设,而是为了服务于群众而建设,人们应该懂得爱护它,才能让公共体育场馆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