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20:28: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事业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公共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发展公共事业要量力而行,纠正公共事业投入城市化倾向,提高基层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强调多渠道融资,多元投资农村公共事业等。

【关键词】公共事业,城乡一体化,多元投资

作者于2006年对湖北省的监利、京山、浠水等县的农村公共事业做了初步调查,发现诸多问题,如农村经济薄弱,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不够,基层政府管理水平较低等。本文试图对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一、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发展公共事业应量力而行

在当前农村社会变革中,农业的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总理于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两者的差距超过了3倍。单纯的农业生产很难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农村的能人开始从非农村领域寻找致富的门路,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使他们有机会在城市长期居住下来。还有大量的中青年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打工,挣得相对多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实力将会受到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削弱。且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较严重债务问题,如湖北省监利县2005年村级债务为3.6498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46.61万元,年化债率仅为11%。

在农村经济水平低下情况下,筹措建设和发展农村的道路、自来水,以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等所需资金是棘手的。同时,仅靠国家财政投入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滞后问题也不现实。何况我国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国家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建设要投入,财力仍吃紧。

查看全文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这意味着“公共财政的阳光”将更多地照耀农村,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热情。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扫除这些“拦路虎”。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这就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两免一补”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县乡文化馆站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要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当前应重点办好“水、路、电、气”等与农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四件大事: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争取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通公路;三是农村电网建设,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四是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积极安排。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有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能够得到明显改观,我国城市和农村一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查看全文

公共事业监管体系革新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查看全文

小议公共事业规章的财政政策系统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公共事业制度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对政府财政资金依赖程度高,财政负担沉重;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过宽,超越了公共财政职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建立现代公共事业制度所需要的配套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财政政策措施,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讨了构建现代公共事业制度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公共政策为准则,重新界定公共事业类别,建立法定分类体系,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改革财政资金供给方式,推动公共事业组织健康成长;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公共事业组织成长环境;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事业单位制度改革进程,构建中国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共事业财政制度财政政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管理,建立现代公共事业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其中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政策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公共事业制度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民办非企业组织迅速发展,社会团体空前活跃,传统体制下财政独家供给资金、政府垄断社会事业的局面已经打破,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政府财政关系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事业资金供给初步实现了多元化。事业单位除接受财政拨款外,还有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医疗等服务取得的事业性收费收入、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以及社会捐赠收入等等。二是公共事业投资主体由政府一统天下转向以政府为主、多方投资并举的格局。近年来,民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迅速发展,既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又减轻了政府财政的负担。三是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促进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包括对向企业转制的科技型事业单位给予减免税,对向社会公益事业机构捐赠的组织和个人在所得税前按比例或全额扣除等等。四是改革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事业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于1997年1月1日起实行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8年起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财政部与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行业财务管理规章。

但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相比,我国现代公共事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在公共事业机构与政府财政的关系领域,突出的问题有:

查看全文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这意味着“公共财政的阳光”将更多地照耀农村,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热情。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扫除这些“拦路虎”。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这就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两免一补”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县乡文化馆站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要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当前应重点办好“水、路、电、气”等与农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四件大事: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争取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通公路;三是农村电网建设,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四是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积极安排。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有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能够得到明显改观,我国城市和农村一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查看全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义务教育,是指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制订《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义务教育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笔者引入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并通过分析我国目标义务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现状,提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对策。

一、理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查看全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摘要】实现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终极目标。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造成的。要实现教育公平,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文章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通过对基础教育属性的分析,探讨了教育公平。

【关键词】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义务教育,是指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制订《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义务教育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笔者引入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并通过分析我国目标义务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现状,提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对策。

一、理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查看全文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年初步安排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1521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443亿元,比上年增加75.5亿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这几年,我们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据统计,有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40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我们必须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首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在普遍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大力创作和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做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加大移民扶贫力度,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此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强农村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扩大小水电替代燃料建设规模,增加农村沼气投入,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查看全文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何以变迁?

摘要:随着城区中巴营运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而公交车和的士的运载能力已经能够满足需要,200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有关长沙市城区中巴禁运的公共政策,它符合了公共管理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目标,有益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增进了社会效益,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对公共物品合理而有效的管理。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变迁,一方面要坚持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整合各方利益,消除执行障碍和隐患,重在抓好落实。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公共秩序

一、案例描述

200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沙市中巴禁运的文件规定:从2003年9月30日起,长沙市二环线以内禁止中巴营运。这将意味着中巴将结束其在长沙城区内的使命,运营空间由城区向城郊转移成为现实。在全国第五届城运会即将在长沙召开之时,为了树立省会的文明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长沙市政府痛下决心做出“城区所有运营的中巴车辆必须于2003年9月30日之前全部退到二环线以外”的决定。其大致方案为:一部分在城区营运的湘AX、湘AT牌的中巴将转换成高档的士进行运营;一部分在城郊结合部的中巴将发展为大巴;在郊外线路还有富余的情况下,调整一部分中巴跑城郊结合部;一部分经营权到期的和达到报废标准的则坚决取缔。为解决中巴出城后的运营缺口,长沙市政府要求公交部门在城运会之前新增300台豪华公交车和400――600辆高档的士。同时,部分原由中巴车运营的线路将由公交车代替,客流不足的线路将由政府财政出钱补贴,公交车将普遍进入社区并延时运营,方便群众出行。另外,退出城区后,所有中巴车将由原来的个体经营为主转变为联营、国营、合资经营,走集团化规模经营之路,而且对提前迁出城区的中巴车给予一定的补偿。该政策实施一年多来,政策利害相关人对政策主动而又自愿地遵从,城市市容大为改观,公共交通秩序井然,市民对政府的利民举动大加赞赏,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二、背景透视

每一个人都是从摇篮中的婴儿逐步成长起来的,当他能够独立行走的时候,摇篮就变成了多余的东西,要么成为一具“古董”,要么继续培育其它需要它的婴儿。如果让他继续呆在摇篮里边,那么曾经培育过他的摇篮就变成了他继续成长的羁绊。同样地,中巴车作为公共物品极度缺乏时动用社会集资而提供的服务,当公共物品足以满足城区营运要求时,中巴车似乎就应该退出了。

查看全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众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事业部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培养出什么样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怎样才算是高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然而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由此导致就业出口不畅通。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核心能力构成;大学生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开始逐步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对职业化的管理需求。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学,先后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在我国,随着1978年开始不断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要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化不够、供给不足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

2关于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在教育学中,核心能力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张琼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提出,大学生能力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价值观,也是核心层次;第二层次是诚信、敬业等个人品质在内的基本素质;第三层次是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内的情商;第四层次主要是三个核心能力———学习、实践和创新。目前,有两种关于大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的观点:以专长为核心和以创新为基础的能力观。在以专长为核心的能力观中,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学习知识、实践操作后,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是最突出、最独特、满足社会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能显示差异化的能力的统称;而在以创新为基础的能力观中,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创新能力为基础,整合了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力和创业能力,具有耐性和韧性,不能轻易为竞争者所效仿。这两种观点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不易被竞争者模仿超越,即具有竞争优势[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