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9:20: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反思与探索
摘要:结合昌吉学院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别从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在公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公共课程教改困境,在转变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运用分层教学、认知学徒制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关键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公共课程是大学阶段专业培养标准和教学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然而,公共课程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教学不易、管理困难的局面和现状。
1昌吉学院“心理学”公共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和众多普通高校一样,目前,昌吉学院公共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合班授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跨专业混编班级现象普遍,2~4个班级混编,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1.1现状。1.1.1班级结构复杂,学生差异显著。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昌吉学院存在两个显著特点:(1)生源具有民族多样性。昌吉学院地处中国西北部,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其生源存在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多样化的生源结构背后,存在语言水平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因自身较低的语言素养,对于教师的正常授课表示听不懂、跟不上。(2)学生有定向培养和非定向培养之分。众所周知,定向培养政策相对普通招生而言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有一定的弹性,结合2019年高考录取的实际来看,同样专业的学生,定向生与非定向生的分数相差高达百分。虽然考试分数不能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绝对指标,但分数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能力的差异。1.1.2师资相对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伴随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化,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日益突出。为了保证正常的办学秩序,迫使部分教师要承担自己并不专业的课程,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兼职授课的现状十分普遍。“心理学”公共课程面向全校14个专业,44个班级,只有6位心理学专业教师,且每一位教师需要教授多门课程,面对庞大的教学压力,在课程安排方面,会调用教育学专业教师甚至学生处有心理学基础的老师,进行一线教学工作。1.2存在问题。1.2.1教师方面。(1)备课难度大,无法兼顾“三备”要求。对于公共课程的超级大班授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能做到备教材,很难做到备学生、备教法。(2)授课难度大,可选择教法有限。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因材施教。而班级人数众多、众口难调的现状让部分教师在教授公共课程的时候力不从心,很难做到因材施教。(3)课堂管理困难,责任扩散效应明显。相对单班小班的专业课程,大合班的公共课程课堂管理难度很大。(4)教学进度不易掌控。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每个班级每学期都有不定期的见习安排,经常出现一个合班课,部分学生在见习,部分学生在上课的现状,导致额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打乱了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1.2.2学生方面。首先,学生对公共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与专业课程相比,学生普遍认为公共课程是无用课程,只要拿到成绩和学分即可,会不会并不重要。其次,学生之间容易受到不良学风影响。因为是不同班级混合授课,学生众多,导致的直接效应就是相互影响,尤其是不良行为和风气的影响,比如个别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老师很难发现,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听课不专心;一旦批评了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很多学生的起哄,进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1.2.3师生关系。公共课程课堂师生关系薄弱。相对于小班专业课程良好的互动现象,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对于人数众多的公共课程,课堂提问经常出现冷场现象,很多学生因为彼此不熟悉,对于有陌生人在场的师生互动不够积极,怕出丑出错,最终结局是课堂氛围沉默,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师身心俱疲,甚至提前进入职业倦怠的困境。1.2.4教学评价。对于公共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主流的评价方式依然是考试为主,考勤和作业为辅。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较为普遍。结合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现实,学生存在大范围的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突击背诵应考现象。
2公共课程改革的困境
数学公共课程改革几点思考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于传统的数学公共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从课程内容、课程质量标准和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新体系。将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数学建模、教研教改、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学团队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成效显著。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内容;质量标准;课程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做了详细的说明。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6年,国家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到,有600余所地方高校将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通过当前高校形势不难看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是高校转型改革的主力军。该校在应用型大学转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4年11月29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四次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学院召开。经过对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引领辐射作用等方面综合评价,会议讨论通过24所高校组成新一届“新建本科院校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该校当选副理事长单位。学校自合校升本以来,一直坚持“三性一型”的办学定位,即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和应用型,着力培养“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技术大学是区别于传统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大学,定位于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经济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数学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对于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严密性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导致“教师教着累,学生学着累”的尴尬局面。因此高校数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1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1.1“三教融合”推动课程内容建设。采用“三教融合”的方式,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为核心,构建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内容体系。所谓“三教融合”是指:以应用型教材建设为抓手,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不断探索优化教材体系和内容;以应用型课程教学为核心,积极推动应用型精品课、优质课、视频公开课以及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以应用型教研教改为依托,积极探索如何培养本科、研究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1.2“一个结合、两个因素、三个评价”构建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质量标准依据应用型大学的教学需求与特色,制定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质量标准。采用“一个结合”,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考虑“两个因素”,即课程的质量观和层次定位这两个因素。依托“三个评价”,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课后评价及专家评价,针对课程不同学科性质和不同评价主体,注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质量标准,从而规范了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与评价流程,并形成了保障数学公共课程质量,促使其不断提升的有效机制。1.3“以赛促教、以教促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大力推行“以赛促教”,即课程实践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为主要形式展开。具体而言,在全校范围内积极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赛课计划以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并组建教师团队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和专项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以教促改”即基于课程实践的探索和创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中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品格为目标,不断改进课程实践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在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实践自身优化的同时,不断促进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手段
计算机公共课程实境教学分析
摘要:为了解决课堂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的问题,特提出开展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实境教学方法研究。实境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和企业访问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相关产业专家进行实地交流,目标是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程;实境教学
一、背景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国务院和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实施和深化,先后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2018年第一批)的函》(教高司函〔2018〕18号)等指导性文件。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十余门。这些课程大多数为实用技术性课程,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考试之后都会存在疑惑: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在真正的生产应用环境中究竟是如何被应用的?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在校园环境中缺少实际应用情境,这样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同学在潜意识中认为部分不能立即应用的课程内容不实用,认为部分课程不实用,但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广泛。只有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深入实际应用情境,才能让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技术建立起深刻的理解,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实境教学的提出
为了解决课堂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的问题,特提出开展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实境教学方法研究。实境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和企业访问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相关产业专家进行实地交流,目标是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实境教学中,课程教师负责课程内容设计,参访企业联系和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总结,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把握实境教学活动的学术方向和知识技术的深度广度。实境教学或称实境课堂,在其他工科类院校和相关专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已有先例,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组成或扩展,可以检索到部分文献。此外,在一些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高级管理课程中也有一些先例。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样的社科类院校非专业课程进行此类实境教学的先例,目前未见。通过联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文件中涉及到的部分企业/单位,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实施实境教学,建立实境课堂,贯彻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精神。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必须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而有所侧重,所以本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有鉴于此,提出了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的目标,并阐释运用微课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模块化;改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开展模块化教学的现实需求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其培养目标,而不同专业方向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各有不同侧重。比如,文秘专业需要强化学生的文档编辑和处理能力,会计专业要求强化学生的数据库人际交互操作技能;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强化学生的网页制作、编辑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种“大而全”的授课内容,就很难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这也就势必要求计算机公共课的任课教师,针对各专业方向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合搭配,打造成对于每个专业学科来说都具有其明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就可以被称为“模块化”的课程开发思路。模块化,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中普遍兴起的一种课程开发设计思路。其特点是,将通识性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化、方向化的教学内容分别打造成为不同的知识与技能模块,可称之为通识模块和拓展模块。这两大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通识模块对于拓展模块发挥基础的支持作用。这样,就能够在第一学期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模块的教学,接着在第二学期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需求,来为其量身订做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由此可见,模块化的课程开发思路,正好适应高职院校各专业对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内在需求,所以认为是这门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合理突破方向。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策略与途径
在确定了模块化的课程改革目标之后,计算机公共课的师资队伍就应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来扎实、稳妥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根据笔者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改的前期试点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来看,可采取如下的方法切入,来推进这一方面的教研教改:其一,选取微课作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载体,构建微课视频为主导的模块化课程内容。微课在2008年兴起于美国,在2011年被引入我国教育界。近年来,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获得了推广。作为一种时长在5~10分钟的教学短视频,微课可以分别从多个角度切入,来全方位地展示一项基本操作技能的要领。所以,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教师完全可依托微课来精讲计算机公共课的绝大部分知识与技能。而且,微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后展开课前自主预习。所以,在试点性的前期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微课作为基本载体,初步建构起了计算机公共课通识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学生课前下载微课自主学习与课堂依托微课精讲精练的有机结合,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既然计算机公共课的通识模块可采用微课视频来构建,那么拓展模块也同样能够如此建构。而且,将两个模块当中具有关联的微课视频进行对比互证,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进阶脉络,从而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当教师采用微课构建起针对财会专业的拓展模块——Access数据库的视频教学内容体系后,就可以将阐述Access统计功能的微课视频与现有通识模块中展示Excel表格统计功能的微课视频进行对照互证,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领会这两种软件在统计方法中的异同之处以及适用领域之间的差别了。这样,也就能够以微课为线索,梳理出一条计算机知识发展与技能关联应用的逻辑线索,从而强化通识模块与拓展模块之间的联系,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本专业拓展业务能力所需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其二,建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各专业学生的工作业务流程展开模块化的实践教学。
公共课程和外语培训方案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要求,提高我区党政群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根据大连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公共管理课程(MPA)培训的通知》(大人发号)和《关于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外语培训的通知》(大人发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具有港航服务业特色的中央商务中心区”建设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公共管理能力、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对象
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处级(含正处)以下职务国家公务员,包括党的机关工作者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工作人员(以下统称“公务员”),鼓励其他人员自愿参加。
三、培训内容
探究新建学院公共课程教学法特征
关键词:新建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新建院校教师要强化质量意识,要针对课程实际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和改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生源情况有了新的特点,要切实提高新建院校的办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教学实效。因此,广大教师要从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人手,掌握课堂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八要
1.要了解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和生源实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手,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切人,应做到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公共课堂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文章介绍了当前独立学院公共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公共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
关键字:独立学院;公共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青年教育的各方面工作中,高校公共课堂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是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有效保障。公共课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从“教”的出发点转变为指导学生“学”的角度,将公共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讨。在各个独立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公共课是文史类、理工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公共课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等任务,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而公共课教学质量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公共课教学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公共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公共课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公共课课程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公共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公共课学习中来。公共课教师在独立学院的公共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则直接影响了公共课教学质量。
一、当前公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普遍来看,独立学院公共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与起主体作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公共课教学质量。2.教学方式与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当前的公共课教学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思维能力。3.公共课教师负担偏重,当前各独立学院的公共课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上课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公共课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不能及时对班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反思,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致教学压力很大。4.公共课考核方式单一。现在独立学院公共课的考核一般采取的是“期末一张纸”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此种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而且不能很好的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各独立学院虽然认可公共课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是重科研、轻教学,公共课教师待遇远远比不上科研教师的待遇。在这种制度下,公共课教师根本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在教学上,更不要说对公共课教学进行更深程度的改革探索。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公共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公共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课程体系内部公共课、专业课、商务类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及该差异是否显著进行深入的探究。研究结果发现,三类课程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课程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同时课程模块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还比较显著。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模块;相关性;差异性;SPSS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社会急需要一批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人才。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2007年正式获批设置的专业,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大多学者进行了定性研究。如郑军锐和李慧发现当前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的外贸岗位对于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1];杨文兰提出当前的课程设置有一定局限性,缺乏针对学生技能提高的课程和案例教学方面的课程[2];尹来莹和李文辉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3];张强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紧抓‘商务’与‘英语’两个核心,培养现代商务迫切需要的具有扎实英语基础和广泛科学文化知识,及一定商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外语专门人才”[4]。而接着对相关的课程体系模块进一步进行定量的研究,找出模块间的关系和差异就成了顺其自然的研究方向。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基于OBE理念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课程模块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要求毕业时,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同时掌握了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商务礼仪,具有一定的商务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文化能力的商务人才。因此,为便于分析研究,本研究将《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文中简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根据毕业要求分成几大模块,主要有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商务类课程模块、专业课程实训模块。
一、研究方法
(一)引言为了探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内学生三个学年课程模块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差异性,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二)研究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模块间的可预测度如何?2.《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差异的显著性如何?(三)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级9班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61名学生。(四)研究工具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是4年学制,每学年2个学期。根据教学管理要求,学院于每学期结束时进行课程考核。本研究以前三学年期末考试试卷作为测量工具,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成绩之间的差异情况,研究学生各类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第4学年的实习和论文成绩由于任课教师和学习内容等的不同不能作为有效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不予参考。本研究采用IBMSPASSSTATISTICS22.0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加工和分析,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五)数据收集本研究共收集到了学生根据《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所必须参加考试的58门课程的成绩,所有成绩均是由任课教师在每学年按时录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第一学年共录入19门课程成绩,其中公共课9门,专业课10门;第二学年共录入22门课程成绩,其中公共课6门,专业课16门(含2门专业实训课程);第三学年共录入17门课程成绩,其中公共课1门,专业课11门(含2门专业实训课程),商务类课5门。公共课主要涉及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概论、心理健康教育、普通话口语艺术、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专业课主要涉及英语精读、阅读、听力、口语、语法、语音、专业实训、商务英语精读、写作、语言学、翻译、高级英语、二外等课程;商务类课程主要涉及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英语函电、国际商法等课程。(六)数据分析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出了61名学生每学年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及分类汇总后的平均成绩。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公共课、专业课、商务类课程模块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性、甚至可预测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全球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备较高英语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学习英语技能的重要平台。高校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公共课教师在这个平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高低。所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以及高校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而对于英语教师,尤其是各大高校中承担着英语公共课程任务的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以及不断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按教育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做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还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高校英语课程的要求即是对英语教师所需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可见,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各高校对其培养却呈现诸多问题。由于各高校的英语公共课程隶属于基础公共课程,并不能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或是发展方向,所以导致英语公共课教师在入职培训、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诸多方面与高校专业课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对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的培养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成效的考核。一方面,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在职级晋升中的科研压力较大。近些年,各大高校在完善教师职称改革方面都加大了力度,许多高校改变了以往对高校教师职称的设置,从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教研型”“职业教育型”等各种职务类型并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师在评定职称中评定要求单一的局面。而职称晋升一般均要求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申报或是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而对高校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公共课教师来说,英语类的科研课题是一道“难题”。据统计,英语公共课教师能申请到省级科研项目的数量还不到其他专业的四分之一,而接受英语类文章的期刊也是少之又少。同时,英语公共课教师科研在研究范围、专业程度,申请课题、的层次上均略显逊色。在职称晋级等任务的重压下,英语公共课教师必然把工作的重心向科研方面倾斜。另一方面,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任务量繁重,也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所在。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一些高校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而带来的对英语公共课程的需求,而不断增加英语公共课教师的额定课时。有些高校的教师每年要完成360到420学时,基本上一周要有16到20学时才能完成额定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多数教师疲于授课。而同时,英语公共课的授课班型也逐步地从“小班”变为“大班”甚至是七八十人的“超大班型”的授课。大班型的授课使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体力,再加上相当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得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没有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或是对学生的培养上,更不用提及参与高校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了。其次,对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缺乏“基本功”一类基础技能的再塑造。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师岗位的需求尤其是公共课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对英语公共课教师的录用不够慎重。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还是海外留学经历等的要求都不够严格,这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辽宁省某高校为例,其英语公共课在职教师有3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仅有3人;本科以及硕士阶段均为英语或英语相关专业的占72%,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4%;而具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占47%,其中,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仅占1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与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学历偏低,海外留学经历偏少,而且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偏少。这些也是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最后,对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缺乏“创新意识”。经济全球化对具备“创新意识”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赖于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培养,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合格人才。而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仍常年处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仍然以课上板书、课后作业、课堂教案等传统的教学标准为考核内容,教师只需做到这些基础内容,即使完成了任务,也很少能把英语的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口语应用、职场英语等实践类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甚至有些英语公共课教师只关注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对其他实践类的英语比赛辅导、学生英语第二课堂以及英语社团活动却置之不理。另一方面,高校对英语公共课程改革的要求不高。例如,对高校英语公共课程中网络课程的使用要求有限。有些高校虽然开设网络课程,但是英语公共课的网络上线课程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不能与专业课程相比,而英语教师亦很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实施对英语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与大学生实践的需求相去甚远,使英语公共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实用性。
三、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传统的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和配合新工科建设发展,结合新工科相关理念、要求和山西大同大学Java公共课建设及实施情况,提出面向新工科的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旨在为推进高校Java公共课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政教育;交叉学科;线上辅助教学平台
0前言
随着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工业人才的教育、思维和创新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工科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教育部指导下,经过多次教育发展战略会议的研究和探讨,先后产生“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成果,推动了新工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工科是内涵广泛的综合概念,如果站在学科角度来看,新工科是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工程学科教育。在新工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等相关信息技术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高校Java公共课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是交叉融合学科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然而传统的Java公共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都无法适应和配合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亟待改革。本文总结传统的高校Java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高校Java公共课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目标、师资团队、教学内容及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究。
1传统的高校Java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定位、目标与专业需求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