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计算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9:0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计算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计算机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一种新的混合教学环境,适合于在线学习,也适合于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或智慧教室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班级教学。文章分析SPOC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探讨公共计算机基础SPOC课程的建设,比较了基于SPOC采用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基于SPOC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SPOC;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分课堂;翻转课堂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1]。与MOOC不同的是,SPOC的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学生有限制性准入条件,有更高的课程完成率。对于普通高校来说,SPOC更易于掌控,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班级教学更有优势。公共计算机课程因实验教学的需要,一般安排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这为基于SP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以笔者承担的《网页制作基础》课程为例进行阐述。

1SPOC概况

SPOC本质上可以看作是MOOC。但其相对于MOOC来说,除了规模小外,SPOC往往是收费的、受限制加入学习的。MOOC里的“大规模”课堂是针对于不确定的参与者来设计的,而SPOC则像传统课堂一样,是针对于一小群学生设计的。因此,SPOC课程针对性强,实施起来会更高效。SPOC有两种应用方式[2],一是针对在校学生的课程教学,另一是针对包括社会学习者的在线课程教学。前者是结合了班级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通过SPOC课程微视频等资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者则是根据设定的申请条件,把满足条件的申请者(通常几十到几百人)加入网络课程,通过观看课程视频,完成布置的作业、讨论等任务,参加测验和考试,完成课程的学习。SPOC课程的建设可以依赖于各种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如使用收费或开源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构建SPOC平台,或基于互联网提供免费服务的对分易、智慧树等课程平台进行建设。

2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概况

查看全文

公共计算机教学与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信息素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生活需要,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素质是一个完整体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检索能力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关键,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应走出知识化误区,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质;信息能力

信息作为人类学习、生活的基本资源之一,对于个人成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公共计算机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与其他课程相比,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有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知识与信息能力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使其具备获取和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能力,是摆在高校大学生计算机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信息素质: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信息素质是一个动态概念。信息素质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大学生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训,在信息活动方面所形成的能力和素养。1983年,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广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人们对通讯服务、数据分析,以及联机数据库、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生活在现代社会,信息素质可以说是基本素质。人们要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遇到问题也经常想到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求答案和帮助。如今,为大家所公认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能力(informationcompetence)。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是指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等。(二)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计算机素养是一个人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三)视觉素养(visualliteracy)。视觉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基本视觉要素理解映像的含义与构成的能力。(四)传媒素养(medialiteracy)。传媒素养是指个体以各种形式破译、分析、评价、密码信息并进行交流的能力。(五)终身学习(lifelong)。终身学习是信息化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指学习者能够终身有意识地规划、自我管理、审慎地学习。(六)利用资源自学(resource-basedlearning)。学习者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概括而言,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能够利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二是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能够批判性地处理信息;三是具有控制信息过程的能力;四是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五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学会学习”是21世纪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质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同观察发现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而迅捷有效地检索、整理、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则是其核心能力。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突出问题:知识化倾向与忽视信息能力培养

查看全文

公共计算机教学方法及革新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已经相当普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条件相对好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所以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计算机也并不熟悉,尤其是操作方面。作为大学老师,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公共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艺术体育类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问题并着力通过教学改革解决这些问题。

一、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计算机是公共基础课,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对专业作用不大,只要会打字、上网就行,所以他们对课堂上讲的理论、操作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学过部分计算机知识,认为对计算机有一些了解,所以他们上课积极性不高,听课也不那么专心。

(二)上机实验时无目的性

查看全文

公共计算机教学方法及改革综述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交流互动

摘要:针对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讨论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操作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已经相当普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条件相对好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所以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计算机也并不熟悉,尤其是操作方面。作为大学老师,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公共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艺术体育类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问题并着力通过教学改革解决这些问题。

一、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不高

查看全文

公共计算机教学方法及改革浅思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交流互动

摘要:针对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讨论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操作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已经相当普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条件相对好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所以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计算机也并不熟悉,尤其是操作方面。作为大学老师,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公共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艺术体育类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问题并着力通过教学改革解决这些问题。

一、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不高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计算机教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教学,对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与能力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受到重视。但是其现状不理想,需要加大改革创新。主体间性理论主张充分发挥各大主体及其交往的教育功能,能为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诸多的启示。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以培育学生现代信息素养为核心,以开发与挖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提升公共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主体间性;公共计算机教学;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创新。但从内涵式发展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创新不够,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很有必要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来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创新问题。

一、主体间性理论与高职院公共计算教学的逻辑关系

公共计算机教学与主体间性理论在主体互动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切合点。因此,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1.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主体间性理论为公共计算机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主体间性理论要求教学活动开展重视各大主体及其之间的互动性活动开展,其实就是主张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这非常符合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操作性与应用性特点,因而能为公共计算机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提供了实施空间。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为主体间性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实施空间。公共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包含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场域场景,能为各种教育理论的引入与实施提供无限广阔的实施空间。鉴于此,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自然也就能为主体间性理论提供发挥其功能的舞台、平台。

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谈论计算机课卓越计划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10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1]。公共计算机作为本科院校工科各专业必修课程,为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化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较多地参考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使得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工科不同专业的自身特色。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困难和疑惑。要实现“卓越计划”的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相应改革。

一、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背景

公共计算机课程是我国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信息类必修课程,其开设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各专业大学生的信息处理及应用能力。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通常针对文理专业的不同需要,选用两套不同的教学内容。文科类本科专业所开设的公共计算机课程,通常选用高级办公自动化作为授课内容,该课程实用性强,能够满足文科不同专业学生对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需要,根据课后对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授课内容满意度较高。相较于文科专业学生对文字处理的需求而言,工科学生更需要了解、掌握各类数据的处理和计算知识,因此,目前工科专业所开设的公共计算机课程,通常选用C程序设计作为授课内容。然而,在对工科专业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后续课程支撑,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在本专业后续学习中运用程度较低,导致不少学生认为公共计算机课程对本专业学习帮助不大,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经过对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调查后发现,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宁波工程学院作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其培养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十分鲜明。学校为切实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研究。在一项旨在突出为“卓越计划”各专业服务为目的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中,课题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意义不大,对以后的专业学习也没有太大帮助。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开设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在其授课内容上没有体现出工科专业的实际需要,片面强调编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思维和技能。

二、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及调查

目前,针对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有不少高校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2]。C语言作为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有着良好的语法兼容性,掌握C程序设计后,学生能够非常容易地继续学习C++、C#、JAVA、PHP等各种C类语言,为日后进行知识扩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C语言作为一种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知识。其丰富实用的函数功能,则为训练学生掌握大型任务的分解能力和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简便的操作。然而,尽管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种非常适合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知识,但是,本次调查显示,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并且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本专业后续学习意义不大。部分调查数据如下。本次调查对象为宁波工程学院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2009级学生,该批学生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修完公共计算机课程。调查样本共193份,其中有效样本186份。

1.在统计修完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后续使用情况时,选择“频繁用到”一项的仅有5人,占2.69%“;经常用到”有13人,占6.99%;“很少用到”多达136人,占73.12%“;完全不用”的有32人,占17.20%。

查看全文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已发展成集教学、实验、考试、培训、选课为一体的多功能多用途实验室,其重要性与作用也日趋突显。如何让实验室在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合理更良性化地发展,寻求更高的技术手段、更好的管理模式来提高实验室综合实力是当前不断研究与探索的问题。本文对实验室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更科学的技术支撑手段与管理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技术手段;管理模式;工作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各个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越来越多,同时,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及信息化建设也在飞快发展,这要求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也要不断加强与完善,在帮助高校学生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状

(一)实验室作用范围扩大。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可在实验室实现的功能增多。高校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已不再是仅仅用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内容的实践场所,其任务除包括完成常规的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外,还要兼顾学生上机考试、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开放学习、实践创新等各项教学教育及学生能力培养任务,在使用功能上较传统实验室涉及面更广。(二)操作对象的层面多。为适应全面信息化教育的总体需要,各高校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可实现的功能增多,这也促使参与使用实验室的人员范围进一步扩大。当前的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群体已不单纯针对满足教学计划内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还应包括培训指导人员、参加上机考试人员、科研开发人员、创新创业人员。使用对象的范围与层面明显增多。(三)实验室维护工作量加大。新形势下的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维护工作的难度与强度逐渐加大。总体体现在需要安装的软件数量增多:一方面,除了安装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外(如C语言,VFP语言等),还需安装相关交叉学科的所需系统软件(如matlat,protal等);另一方面,还要安装为科研开发、各类技能培训及学生上机考试服务的各类软件。此外,需要安装的操作系统不再单一,会出现同一台计算机需要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安装与维护工作量加大。这些都需要有序、高效地实现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任务需求,顺利实现高校实验室的运行;需要机房维护人员和授课教师的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完成日益增多的专业软件的维护工作;需要实验室维护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明确任务、条理清楚地管理系统及硬件环境,从而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计算机教改综述

一、前言

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了《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步入正轨。而且近年来个人计算机的价格逐渐降低,很多家庭购买了计算机,中小学生不论是在学校或家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这使得近年来高校入学新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起点显著提高,新生在入学时已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平台能力,如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主要操作技能,日常工作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常用功能的使用,可以较快速准确地使用电脑打字。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必须同步进行改革。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分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进行改革,不要重复设置中学计算机已经教完的内容,教育改革应该使大学与中学同步进行,使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各有所侧重,仅将计算机平台能力教育作为大学中的一门起填平补齐作用的计算机补习课,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以三个层次为基础,实施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以三个层次课程设置为依托,按照学生水平、专业需求进行改革。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1]。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硬件的性能指标及装机步骤、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日常生活软件(如图像处理、电子杂志、视频编辑等)的功能使用、计算机常见问题的处理(如网络连接配置、如何ghost等)。第二层次是程序设计基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对问题的抽象,找出解决问题的形式化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课程主要包括VB、VF等。第三层次是结合专业需求学习专业应用软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实现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处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专业方向、学习重点的不同,结合各专业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差异化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达到与专业紧密结合,为专业学习服务,互学互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较全面地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能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提高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通常不能切实执行。多数高校在第一、二层次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对第三个层次关注较少,通常仅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计算机的公共课程,其余学年出现计算机教学的断层,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相关的课程,造成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能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相关问题[2]。这造成当代大学生通常都拥有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但却不会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而这种专业性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水平,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三、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

本着大学四年计算机教育“三层次”不断层的思想,以大学计算机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了解计算机知识为准则,以大学生将计算机作为本学科研究的桥梁和工具为目标,笔者结合多年非计算机类大学生计算机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层次教学教师应注重实例演示。大部分同学感觉在使用计算机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它。为了克服这类问题,课堂上教师应注意避免照本宣科,要多多融入实例操作。如在第一层次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台可供拆卸的计算机主机,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组成部件的外观,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被组装连接构成主机的,带领学生学习装机操作后,即可进一步演示如何安装操作系统软件、如何安装硬件驱动和常用应用软件、如何配置网络连接。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多个知识点,相比较以前枯燥文字、简单图片的幻灯片课件,这种生动、互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更有效,当他们以后遇到装机、拆机、安装软件等问题时,更容易自己解决。第二层次教学注重学生上机操作的练习。学生普遍感受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枯燥难学、内容多、难记忆,程序看得懂,但自己去编却不一定能编出来,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偏差,仅满足于上课听懂了,但却忽略了上机解题能力的训练。计算机课程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自己练会的。只有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解决设定问题,他们才能学会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真正明白结构化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上机操作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第三层次教学应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相适应的选修课。根据学校各专业实际计算机应用需求,开设计算机选修课,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达到可以较熟练应用本专业常用的应用软件处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如理工类学生学习CAD、MATLAB等建模软件,学会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设计、绘图、分析和编写技术文档,初步掌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eview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掌握应用对经济活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实现数据分析与评估、金融分析、宏观经济预测、仿真、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文史类学生学习与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学会把文字、图片、视频、特效、光影、音效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计算机各层次的学习采取基于项目导向的方法。传统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由前向后逐章讲解,学生学习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一门课程学完后,只记得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些常用规则,能够独立实现设计任务者凤毛麟角。基于项目导向的方法以项目实例为主线,学习内容围绕其展开,按照项目开发的流程展开教学,并结合书本上相关章节的内容,有效融汇到学习中[3]。学生按人数或兴趣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详细制定学习时间和活动步骤,定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和学习,展示并介绍制作的作品、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活动。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前都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基础,但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升级换代频繁。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计算机每隔18个月性能翻一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界面和功能变化也非常快。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定期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学生,结合当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动态,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组织开展计算机知识竞赛、命题作品展示等参与性广泛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知识。

查看全文

数据挖掘技术在机房信息管理的运用

1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互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共享化。随之兴起的则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预测出对人类行为有效的方法和结果,即数据挖掘技术[1]。数据挖掘(Datamining)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的信息的过程,是一门跨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通常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及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其特点为:海量数据寻知识、集成变换度量值、分析模式评效果、图形界面来展示[2]。

2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机房现状

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各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也在大一或大二时期开设公共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成为教育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教学设备,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教育事业的不断更新发展,学校的机房建设也随之增多,其任务由原来的面向计算机专业发展到面向全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公共计算机教学、承担各种计算机考试等多项任务。因此机房管理系统在日常教学和考试任务中积累了海量数据,一般这些数据都保存在主服务器上仅供查询使用[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校机房信息管理系统所积累的大量学生上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将挖掘得到的预测结果辅助学生成绩管理决策,能合理利用机房资源,提高学生成绩管理质量。本文利用关联规则,从现有的机房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到的海量学生上机记录数据中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学生上机规律和上机效率,进而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提前告知,学生可以在随后的学习中通过人为干预学习过程:比如挖掘预测出某生成绩将会较差,则可以在其后的学习中调整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以修正期末考试结果,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通过率,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因此不管是对于当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都有深远的意义。

3数据挖掘阶段

1)定义问题:明确数据挖掘的预期目标。本次挖掘目标旨在从海量机房学生登录信息中找出能预测成绩的相关规则。2)数据准备:提取数据挖掘的目标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4]。本次挖掘数据对象为吉首大学设备中心六楼公共计算机机房的学生上机信息表,并检查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并去除噪声,进行预处理。3)数据挖掘:根据上个步骤所提取数据的特点和类型选择相应合适的算法,并在预处理过的数据集上进行数据挖掘。根据问题定义,本次选择关联规则算法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发现并预测。4)分析挖掘结果:解释评价数据挖掘的结果,并将其转换成能被用户所理解的规则。5)运用规则:通过分析挖掘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人工干预,修正学习行为,使得最终结果达到理想学习效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