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8:41: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建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建筑质量监管的不足及对策
一、公共建筑质量监管现状
1.监管体制漏洞
我国正在不断的完善公共质量监管体制,虽然建立起了相关的制度,但还是存在着漏洞。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不少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公共建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共建筑市场格局变化巨大,利润最大化成为了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动力。因此,国家想放宽市场,对公共建筑的管理放权。而投资者又希望政府能够放松监管,并且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要想尽量减少公共建筑的质量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行动态管理。一些严重的公共建筑质量问题显示了我国公共建筑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着很多漏洞,经常会出现在执法方面不规范、不严格,甚至是腐败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公共建筑质量监管必须从更深的层面来有针对性的调整政策和管理机制。为了解决我国当前公共建筑质量监管体系的漏洞问题,应该要积极建立与多元化投资主体相匹配的监管机制,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监管复杂性
公共建筑质量所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减少公共建筑的质量问题,实施精细化管理,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降低建筑的质量中的风险。但是公共建筑本身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其管理维护比较复杂,因而质量监管的难度被提高了,这就使得公共建筑质量管理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公共建筑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外界,即设计、施工、检验等环节都对建筑质量有深刻的影响。由于公共建筑的隐蔽工程很多,想要有效的对其进行质量监管,在判断问题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所以,要用多元化的监管机制来落实对公共建筑中的质量问题的监管,坚决查处存在质量问题的公共建筑工程。公共建筑有着较长的建设周期,我们以北京“鸟巢”为例,从设计、施工再到完成,前后共经历了至少8年时间。
二、公共建筑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论文
1公共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公共建筑项目得到的发展,并占据重要的地位,给人们带来便捷,也创建了崭新的城市面貌。首先,公共建筑主要是具有公用性或公益性的建筑,其中包含办公、商业以及旅游等建筑。因此,可以将一般大众有权使用的建筑称为公共建筑,而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也被称为大型公共建筑;其次,公共建筑有着公共性的特点。其占地面积较大,消耗资源较多,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共建筑运用公共资源来提升城市中综合条件的基础,这也是建设公共建筑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通过满足公共需求来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质量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的质量[1]。
2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
2.1公众参与机制上的不足。我国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发展历史相对较为长远,加之在初创、形成以及推广等阶段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已经建立出了一些相对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公共建筑项目不断增多的影响下,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公共建筑项目涉及到公共资源的运用,在决策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民意上出发。但是在一些地区中所进行的公共建筑项目决策时,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首先,公众参与渠道上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参与形式过于简单。一些项目从开始到实际建设都没有设立听取民众意见的渠道,即便是设计了也存在着设计不完善的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参与模式;其次,公众所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更多是将公众参与转变成为了形式化的现象,只是简单的对公众意见进行征集,对于是否采纳等却并没有明示。在这一现象的长期影响下,使得民众的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最终也就使得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使用效果上严重不足,浪费资源[2]。2.2规划设计难以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用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项目的能耗来说,其消耗上更加突出。主要是因为一些形象工程不断增多,加之其为了追求新奇等盲目跟随高标准,采取了较多的高能耗资源,并没有从节能环保等方面出发,不仅降低了公共建筑项目的实用功能,同时也造成了建筑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严重不足。
3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确立出完善的公众参与公共建筑项目建设的措施,坚持从原则性的规定上出发,以此来保证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公共建筑项目中,项目的决策到最终的运行,往往被看作是政府部门或是拥有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来进行的内部工作,这样也就降低了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将参与权借助系统化的条文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来实现公众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其次,规范法律程序。对于法律程序来说,就要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规范,且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从程序上来进行监督与约束,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效果;最后要建立出相应的听证制度。作为公众直接参与到监督中的形式,就要做好完善与健全工作,在必要时还要在不同阶段进行,突出其侧重点[3]。3.2完善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出相应的项目库。也就是说通过拟建公共建筑项目,在网络上进行评估与论证,尤其是要从节约能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上出发,始终坚持其环境标准。在评估阶段中不仅要从专家意见上出发,同时征集公众的意见,以此来提高决策的公共性,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只有在确保项目可以实现低能耗与少排放等目标后,才能优先获取支持。就项目库来说,借助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入库项目标注在电子地图中,通过点击电子地图等来进行下一环节的操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已经成功建立出了项目储备库,因此在实际中要做好项目入库工作,通过完善与健全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果;其次,完善项目资料库。对于已经完成的公共建筑项目来说,就可以借助资料库来进行完善,以此来为项目或是类似的项目提供支持。对于一些完成的工程项目来说,通过项目资料收集工作,也可以为其他项目提供论证与评估的资料。也就是说在项目决策或是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分析与评价活动。从范围来说,在决策阶段中就可以对项目进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实施阶段中,也可以对实施的情况以及项目中的环境变化等方面提供跟踪评估资料。在完成项目施工后,也可以进行后评估资料。通过将资料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出项目的实际效果,对前期所进行的预判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来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指导。就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建筑项目后评估管理工作来说,存在着较为松散的现象,在政策与法律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支持,这样也就造成了后评估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因此,在实际中我国就要不断完善后评估体制,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规则与方法等,充实后评估指标体系,借助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固定与完善,健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在项目库与资料库中,所收入的信息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想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则需要项目各个环节中所提供的信息支持,所以就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各个环节上的有效配合[4]。
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探讨
摘要:城市的快速化发展使我国公共建筑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存在能源消耗巨大的问题。尤其在严寒地区,公共建筑施工所消耗的能量巨大,在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随着环保技术的发展,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可有效控制碳的排放,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促成可循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因此,在严寒地区,应根据地区的气候特殊性和建筑设计的要求,应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开展合理的建筑设计,使满足公共建筑需求的同时也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鉴于此,本文将对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从建筑选址和布局、体形设计和构造设计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实现被动式节能设计目标。
关键词: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节能技术
1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设计
从地域气候分区来看,严寒地区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基本特征是地域辽阔,建筑节能设计起步较早,设计经验相对丰富,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冬季的保温问题。以采暖能耗为主的一般公共建筑,主要控制冬季的采暖能耗,并适当兼顾夏天的空调能耗,对于设置全年型舒适空调系统的大型公共建筑,则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如何统筹采暖和供冷的全年能耗。目前从整体公共建筑能耗来看,公共建筑采暖消耗热量来自外墙、屋顶和门窗,这些部分的能源消耗量极大,是西方国家的3-4倍,可见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推广节能设计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2被动式节能设计
被动式节能建筑指的是建筑设计人员从建筑本身出发,通过建筑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单体设计、色彩选择、形体结构规划等,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自然资源,从而在保证建筑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又能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被动式节能建筑是基于当地自然环境形成的,建筑必须要和周围环境相适应,使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同时被动式节能建筑对于建材和能源的消耗量较小,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被动式节能设计中包括风能的利用、雨水资源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在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普遍大风天气较多,所以非常适合发展风力发电,利用大风带来的能量带动发电机运行从而产生生活生产所需的电能,可有效减少煤炭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我国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中,对于风能资源的利用,虽然有的地区不能实现风力发电但可以利用风能制热,解决严寒地区采暖困难和因为采暖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天,旱涝分明。从被动式设计来看,在涝季可将雨水蓄积起来实现循环利用。再次,关于太阳能的利用,通过太阳能结构一体化公共建筑的设计建设可在夏季实现太阳能发电,在冬季利用太阳能取暖。比如设置太阳能烟囱、缓冲空间以及双层坡屋面、遮阳板等,一方面可以阻挡一部分的夏季阳光以及冬季的冷风进入,另一方面可使冬季阳光进入室内并使光线更为均匀(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被动式节能设计,一方面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遵循因地制宜和节能环保的理念,改变传统建筑设计模式,结合建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好太阳能、地热能、雨水资源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环境角度来看,被动式设计采用了环保的材料和自然环境资源,所以可改善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和采光等微环境,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发展。
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
[摘要]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已成为城市稳定发展的支撑,其安全运营就成为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分析了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风险管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为日后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
1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现状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强,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规划要考虑综合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从应对灾害、突发事故、人文、环境、海绵效应等多个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2大型公共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损失大、风险大
城市公共建筑文化艺术性探讨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从规模建设向质量建设转型,从“功能性”城市向“文化性”城市迈进。但是,和硬件设施建设推进不同,文化形成与积淀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全员互动、共同创造、综合发展的过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当下,文化城市新形象标志每每以公共建筑形式呈现,其状态令人深思:一方面,城市管理者、投资人、有话语权的建筑师、艺术家通过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感或者未来创新感的设计,尽可能以具有号召力的公共建筑形象表达城市个性;另一方面,公共建筑的使用者和作为文化传播受众的普通民众通过网络空间回应对公共建筑作为城市文化标志的评价,在凸显自由关注的同时,制造出网红效果。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网红建筑的追求热度从未停止,并且从底层民众的自发表达上升为社会各界关注并追求的目标。城市公共建筑也因为在网络空间受到的各种评价而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效应,甚至化身为网络化的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网红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力量,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力,随着具体对象、内容变化而持续更新,其实质是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最直接的表达。具有个性与文化特色的城市,一直是网红现象追逐的对象。比如,近年来通过小视频火爆的网红城市前三甲:具有山地魔幻色彩的重庆、唐风文化浓郁的西安、媒体与创意之都长沙,都以具有城市个性的公共建筑空间凸显特色,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公共建筑艺术最大的边际效应。应该说,网红化的城市公共建筑评判实际上是公众对于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种自发追求,是城市大众文化审美在网络世界的野蛮生长。这种对城市设计中公共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关注,无疑将推动新一轮的城市文艺复兴。
城市网红公共建筑文化艺术发展力量溯源
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同时,他也指出,“城市化也将是中国在新世纪里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推动快速城镇化,城镇化的挑战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必须面对的现实。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国内大小城市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基本都有了较为彻底的改观,城市之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城市形象也越来越标准化。影响城市80%的基础功能性建设完之后,主要基建任务变为持续的常态化调整更新和稳步运行维护,而决定城市个性核心灵魂的20%的文化性打造,将是城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所在。虽说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但城市发展的进程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生态的综合体,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形象紧密结合的。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量的积累,城市发展新阶段正在经历的质变新过程主要在于以地域优势、个性特色为主的文化比拼,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建设过程,毕竟经过基建快速发展之后的国内大小城市,在面对文化建设推进时遇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往以经济为核心的政策指引下,托赖工程技术支撑发展,标准化设计打造使得“千城一面”,模式化的国际范式城市建筑空间冷漠剥夺人们对于传统文脉和自我意识的深层联系,都市生活中的人们都在变成自己城市的陌生人。快节奏的城市日常生活已经很难再拥有传统的诗意,熟悉的烟火、人情味和温度感。经济创造财富,却也让人在物质自由之外变得疏离,文化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但现代城市空间在传统文化缺失之外也造成心灵的麻木。其实,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宜居的最理想标准都没有改变过,那便是艺术化的生存、诗意的栖居,如果有所改变,则是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具体内容对象的差异而已。以往传统城市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理念指引下的地域差异背景下的城市地域文化已经大量被摧毁,独特的文化品性被现代建筑抹杀。所以,对于任何传统或者新颖的空间、人物、事件,都能在虚拟世界引发较多的关注,成为受到追捧的网红,这是公众对于标准化模式的城市生活的逆袭,是追求人情味与个性化的自发反应。当然,网络走红也是审美观的熔炉,会对公共审美自由状态下的潮流进行过滤和淘澄,并将最终促成主流审美的完成。随着公众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自觉和水平提升,网红的标准和认知也将走上更为深入阶段。对城市公共建筑的评判和追捧行动极大地影响着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将推动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最终朝着整个城市文化品格提升的方向前行。
城市网红公共建筑文化艺术的矛盾表现
作为城市文化形象代表的网红公共建筑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如通常处于城市的重要节点位置,对所在区域的整体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比如,原重庆朝天门广场位置新建的来福士广场和连结上下半城的十八梯改造,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赋予的地理红利和长期城市文化情结的凝集,让公众的关注几乎还在建设期间就没有停止过,必然被置于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下,城市中心和文化C位的显著位置注定其必然网红。其次是公共建筑形象塑造需要结合城市文脉和所在区位的特征,通过自身的品质来彰显或提升城市空间独有的文化个性。如果符合空间文化特征,则必然得到广泛认同;如果有所违背,则往往引发网络空间的群体讨论甚至攻击。所以对重庆来福士广场的讨论自始至终未曾停止,它也一度被评为全国“最丑建筑”,十八梯改造开街当天就被众多市民网络围观之后群嘲,“回不去的十八梯”成为重庆母城长大的网友共识,二者原本期待得到的认同反而因为负面评价意外成为网红。网红的评价显然已经揭示过去仅仅依靠硬件建设解决城市布局、功能和提供高楼大厦就算完成任务的时代已经终结,这只是金字塔的底部,能够带给城市居民愉悦感和幸福感的灵魂精髓是城市中最柔软的文化品格。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就曾指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是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力。”[1]文化软实力在当下已经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这种软性的文化品格不是浮于表面的装饰,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正以最硬的数据指标引发更多的关注。文化政策决定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具有独特文化精神的城市在与其他城市共存的环境中明显更具有竞争优势。经历了长时间高歌猛进的基建时代,当下城市建设已经养成高速发展的惯性思维,但文化建设恰恰与之相反,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缓慢积累才可能真正形成有品质的优秀文化。就此而言,网红是把“双刃剑”,在将公共建筑纳入不受限制的自由讨论之余,也催生了追求表面化的“快餐式”装点城市的观念,并直接影响公共建筑技术表现手段。由于传统文化已然断层,新生文化弱小而苍白,对城市文化发展影响不足,急功近利的快速建设无疑将走向畸形发展道路。现代建筑在公共文化性方面究其表现,学界也有很多讨论。正如学者殷双喜所言,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精英主导设计观念,其次是视觉专制[2]。在精英主导的公共建筑设计活动中,官方或者投资方决定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实施过程,公众只有被动接受,而缺乏事前参与的话语权,对公共建筑的最终落成无法产生作用,只能以网红讨论方式进行后续评判。由领导、商家和专家组合的少数社会精英层面控制的公共建筑,使得原本应当作为公众福利的公共空间由于群众参与的缺位,往往无视最具人性化的部分,只突出上层利益诉求,无疑是导致众多表面精英实际庸俗化的公共建筑出炉的主要原因。伪精英、实庸俗的专制是近年来造成城市文化缺失、审美下滑的元凶。如重庆来福士广场不仅被行业内诟病为“对城市天际线的最大破坏”,社会大众则对以“来福士”取代“朝天门”传统地名表达了最为强烈的不满,斥责为“只见卖儿卖女,没见过卖地名”,其实质是建筑舶来文化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对新城市地标的文化认同,反而给地方民众情感造成了极大伤害。在外部评鉴尚可的背景下,来福士始终没有得到本地民众认可。事实上,在重庆城市更新过程中,这样的网红案例比比皆是。自2000年后解放碑市中心本地原住民生活环境基本被彻底改造,原本富有山城特色的公众夜生活方式被标准化的都市建筑符号驱逐。近期完工的重庆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改造,进一步将市井烟火元素全部去除,让位给商圈和车行(图1、图2)。城市核心区域彻底沦为“外地人的解放碑”,再也找不到城市旧有的文化痕迹。所以,近年来形成“主城居民不逛解放碑”的现象,越来越喜欢“找感觉”的本地人显然不再热衷为现代化模板式“象征性经济”买单。商圈人气暴跌,公共建筑环境的失败改造难辞其咎。“视觉专制”是追求城市文化速成的突出表现,过度强化视觉效果和立面美化,只求“博眼球”,往往会造成建筑华而不实。有的为了满足立面外观效果表现造成功能单一、实用功能不足;有的为了凸显自身形象而罔顾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环境问题;有的缺乏对绿色环保、节能关注,日常维护费用过高造成浪费;有的只重表面形态忽略工程建设质量(图3),等等。这些都是对城市公共环境和公众体验的伤害,伴随这些公共建筑的落地,负面“网红”评价也将接踵而至,受到舆论的重点攻击。
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引领网红导向
小议住宅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特点
摘要:完善的、良好的、多功能的居住区公共服务施体系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和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小区公共建筑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J.Ja-cobs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公共建筑节能监管研究
1公共建筑能耗特点分析
所谓大型公共建筑,指的是单体建筑大于2万m2,并且使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诸如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枢纽等。通过相关统计得知,大型公共建筑占比城镇建筑总面积仅有4%,但其年耗电量占比却达到了22%。由于建筑时间比较早,节能水平比较低。
2分项计量现状分析
要实现良好的节能管理,对用能情况的准确了解是基本前提。通过调查得知,很多公共建筑都没有进行分项计量仪表的安装和使用,公用一个电表的现象比较普遍,更有甚者从未安装和使用水电表。另外,很多单位或建筑缺乏对建筑物设备的有效管理,对建筑物资料的保存非常不完善,并不了解建筑物设备的使用情况。所以,办公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采取分项计量,动态监测重点建筑的能耗情况,促进联网统计能耗与审计能源的实现,并统一分析进行汇总。
3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分析
3.1对节能监管体系的内容进行解析
公共建筑设计空间功能创新研究
摘要:建筑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据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发展需求,结合城市建筑的具体空间和功能规范操作进行分析,重点结合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要素,分析公共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实施必要的功能创新应用,逐步改善相关区域内的城市功能规范管理,以不断促进经济层面的快速发展为依据,加强公共建筑综合空间的设计,明确具体的理论依据,对公共建筑设计的内容空间进行布局分析,重视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功能分析,更好地提升公共建筑的设计优化,实现综合创新布局的提升。文章将针对公共建筑设计的空间功能进行创新优化,分析功能创新的特征和属性,结合空间功能要求进行分析,营造合理的氛围意境,以提升建筑设计公共空间的布局为要求,加强公共建筑设计下的经济优化,充分展示城市现代建筑的设计创新理念。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功能;创新应用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需要明确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结合空间功能的基本特征要素进行分析,分析如何提高建筑设计的创新属性,营造合理的创新意境,对行为空间、流线空间进行规范性管理,重视外部空间的功能应用,提高经济建设的规范发展,重视城市化发展空间的布局和历史文化水平的提升。
1公共建筑区域下的功能空间分析
1.1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特征
公共建筑布局设计中,需要依据相关的生命周期理念,分析建立循环往复的操作思路。依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要求,分析设定公共建筑的早期设计布局。以资产阶段的发展建设为要求,结合不同形式的设计思路,对建筑物的发展进行规划。公共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示着物质文化发展下,各个阶段社会的审美,是从一个侧面展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依据我国的综合生产力水平,需要对公共建筑设计空间进行联系,结合建筑设计的操作方式,不断提升设计施工的功能操作应用,建立符合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思路。
公共建筑设计教学论文
【摘要】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在高校建筑学教学中占比较高,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公共建筑设计是重中之重。文中归纳了公共建筑设计思路的来源,总结了公共建筑设计思路的表达,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建筑设计,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灵感。
【关键词】公共建筑;教学;思路;表达
进入21世纪,高校建筑学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已进入通识教育阶段。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学习建筑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环境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如何让学生把从课外学习到的知识转换到自己的建筑设计里,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导向能力。
1公共建筑设计的思路来源
学生在做公共建筑设计时,其思路来源并不是在脑海空想出来的,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会产生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们从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师承关系、地域文化、建筑思潮理论等多角度来剖析和深入理解其代表作品,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1.1成长经历作者:单位:建筑是一个综合的产物,要想理解一栋建筑,就必须思考建筑师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以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为例,他的作品与其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关。他在《安藤忠雄都市彷徨》一书中写道“旅行,也造就了建筑家”。[1]他年轻的时候,长期游历世界各国,参观过很多世界知名建筑,特别参观过万神庙,其对光线与几何形体的处理对他后来设计的“光之教堂”(图1)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很多公共建筑,与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相关。贝聿铭先生幼时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间,经常在自家的园子狮子林里游玩,狮子林的这种造园艺术手法潜移默化地映入到他的脑海与思想中,也正是这种经历,使得他认为中国建筑的设计不应该完全照搬西方的风格,提出了中西方思想结合的理念。这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对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的提取,精炼和融汇贯通,为他后来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提供了设计基础(图2)。1.2师承关系作者:单位:学生在学习公共建筑设计时,除了要了解建筑师的成长历程,还要了解他在学习或设计的过程中受哪些知名建筑师的影响以及了解他对这些建筑大师思想理念的扬弃。在此以彼得•贝伦斯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后面简称密斯)为例,对他们的师承关系展开分析。格罗皮乌斯早期在彼得•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和学习,他的导师彼得•贝伦斯的一些教学理论与设计思想对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这为他后来创办包豪斯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格罗皮乌斯继承和发扬了贝伦斯的理念。密斯同样早期因为机缘巧合在彼得•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和学习,他受彼得•贝伦斯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德国古典主义的熏陶;二是建构式花园的思想[2]。这些理念在他的前期建筑代表作品中均有体现。另外,密斯提出的“lessismore”也是受贝伦斯影响。[3]巴塞罗那德国馆(图3)中简洁的外墙、平屋顶、大片的玻璃、流动的空间,这些看起来似乎简单,却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了密斯的设计理念“lessismore”。1.3建筑思潮理论作者:单位:纵观世界各国著名建筑大师,其所设计的公共建筑都有不同建筑思潮理论支撑。这些流派包括“芝加哥学派”、“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高技派”、“粗野主义”、“文脉主义”等。以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为例,他所崇尚的建筑思想为“现代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正如贝聿铭所言:“我觉得苏州博物馆是个有文脉的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在这个项目上,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无悬念了,我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4]苏州博物馆另一个让人惊叹的便是丰富的内部空间。从入口进入苏州博物馆内部空间,一眼望去,屋顶的光线透过玻璃照射下来与室内空间形式共鸣,让参观者流连于其中。从大厅进入展览空间,通过走廊,墙面上的六边形窗框映入眼帘,窗外的小庭院种了植物,宛如进入了苏州园林,在其空间中行走,每通过一个部分,看到的周围环境都不同,贝先生把苏州园林的代表手法“借景”,“步移景异”运用得淋漓尽致。
2公共建筑设计的表达
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探究
摘要:在能源形势紧张的大趋势下,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渐受到重视,以物联网技术及基础的建筑能源管理平台可以提供即时、准确、高效的能源管理策略。系统阐述了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建筑能源管理构建方法,对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从能耗数据收集、能源审计、能源管理这三个层级探讨了这两者的应用结合方法,为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升级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物联网,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建筑能源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的使用量也出现快速上涨的趋势。而建筑能耗、工业能耗和交通运输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主力,其中建筑能耗大约占据了总能耗的30%。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建筑能源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建筑耗能设备进行整体管理优化是当前节能工作的趋势所在。当前,我国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成为国家各产业结构转型改革的切入点和带动者,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物联网研究逐渐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焦点。物联网技术是信息科技技术非常重要的部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建筑能源管理平台的研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建筑耗能设备的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管理,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建筑能源精细化管理,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
1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能源管理需求
多项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建筑能耗中,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尤其是运行能耗的控制水平整体偏低,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目前能源问题的关键。建筑能源管理指的是,通过系统化的控制建筑物能源消耗及能源消耗模式的策略,在满足建筑内舒适度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使得能耗量和能耗费用最小化[1]。建筑能源管理的前提是对建筑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统计,高效的能源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能耗监测和精确的能源统计之上。这就包括了对建筑用能系统,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的全面监测,以及对各类设备分类分项的能耗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而过往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能耗统计与分析,由于公共建筑设备数量和种类多样,设备数量、规格、型号、功率等各不相同(见表1,表2),因此能源统计获取的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多种多样,进行能源审计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能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于建筑集群来说,传统的建筑能耗统计无法满足多栋建筑同时展开的综合能源管理。因此,随着公共建筑的类型和体量的不断增加,在建筑能源管理的体系中,亟需引入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同时可以实现大规模建筑集群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与能耗数据收集的新型技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选择,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中各类设备的大量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收集,并整合到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从而帮助管理者对区域化的建筑集群能源消耗展开统筹管理。
2物联网技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