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8:0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管理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管理类课程开设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管理实践以及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系统设计类相关课程的实用性越来越发挥优势。因此,结合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特点,该文对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了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开展定量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
1概述
在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更高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更重了,高等教育实现的时间更紧迫了。而其中,“工程教育是最有可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中国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变革也将以此为新起点。”“新工科”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伴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应势而生,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也需要与当前经济、与企业的需求频繁互动,能够适应产业发展,建立迎接未来挑战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定量分析及解决各类系统优化问题的能力,将成为公共管理类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从目前大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发现,在行业端,人才需求以服务业为主,热点相对集中于互联网、政府、金融和交通等领域,其次是社会治理、电信等。这其中,排名前15位中就包含公共管理领域的4个行业。在“技术+管理”人才一将难求的基础上,按照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适时适当培养具有系统设计和实践分析的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是对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管理实践以及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有利补充。
2相关文献述评
从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开设的需求来看,相关课程的开设具有必要性。特别是针对理工科类相关专业,如《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是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1];如需对目标对象实施控制,必须建立其数学模型,对于炼油等烦琐的化工过程系统模拟与仿真有其必要性[2];机构运动仿真和战斗减员仿真案例等[3]。系统模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应用于工程领域,在非工程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也不断有涉及,基本上每一个需要计算、测量、预测的领域和学科,实际是都与系统模拟技术有相关性。因此,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同学们值得去了解和学习系统模拟类课程,以扩展知识面和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研究。但目前关系系统模拟类课程的开设,也是摆在教师教学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是能够担任系统模拟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缺乏;相关的教材几乎没有;实训平台以及相关软件还需开发;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还未形成等。因此,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系统模拟类课程的开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教学创新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工科化实践“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
(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学校公共管理类课程革新
一、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逻辑体系严密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中医药公共管理类英语教学
中医药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广大中医药院校需要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国际型人才。因此,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培养出中医药国际化所需要的公管专业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二。
一、现状思考
目前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适用中医药院校的公管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五本,已出版专业英语教材都是针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对于中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专业英语教材由于没有涉及到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管理相关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教学大纲规定不尽合理。在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设课任务、设课目的及要求没有一般性的统一规定及针对特殊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教授内容、数量、质量、教授方法也没有明确要求,对设课目的是否达到要求也没有衡量标准。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原《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中医药词汇和卫生事业管理词汇,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何种水平和能力,更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第三,教学要求不明确且教学时间不足。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英语课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和听说量,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得到较好的训练。对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1500个左右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外,还要掌握2000-2500个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类的词汇,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应少于72学时,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然而,不少中医药院校给予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规定《公管专业英语》只有12周共36节课的教学时间,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当。现有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翻译与理解。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词汇、对课文解释及英译汉这样的浅层次上,教学方法仅停留在黑板、课本、PPT的基本条件下,缺乏音频、视频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解与翻译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英语的作用不应仅停留于此。特别是在目前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除了能阅读、翻译专业文献外,还应能听懂和表达一些基本的专业内容。
二、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教学状况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一,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往往是公管类专业课教师,虽具备深厚的专业课功底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对语言类教学的特点往往把握不够准确;而外语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知识及公共管理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积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容理解不如专业教师深刻。为此,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专业教师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可以利用集中训练、短期进修等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系统训练,比如近期我校为储备双语师资人才对专业教师开展两期PETS5培训,这大大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第二,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手段。专业英语内容大部分和专业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内容用声音、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生动地接受所学内容,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视频和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身临其境”的专业英语天地,激发学习热情。本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系讲授公管专业英语时就广泛使用中医药类英语新闻、哈佛健康图书馆以及其他网易公开课内容,并就播放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设置专题讨论、布置专业写作、模拟场景练习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技巧。第三,改革专业英语授课形式。在阅读内容方面,根据教材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本人将教材文章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几类,以期达到质和量的双重积累。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必要的专题,如:中医药词汇速记、卫生事业管理类英文论文写作等,同时,加强听说与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课文内容摘要,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作业环节,结合学生兴趣及所学专业,限制时间,布置学生翻译世界银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研究报告,这样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口语、写作、翻译等产出技能。第四,成立专业英语研讨组织以定期研讨。专业英语课可由校教务部门牵头或委托外语研室或学校较有威望的科技翻译专家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专业英语课教师碰头会,交流经验,解决疑难,交流资料、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新进教师就成立了一个新教师群,新近教师不少担任专业英语教学,大家在群中互通有无,交流经验,有效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公共管理类师资优化整合之我见
摘要: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各专业的门类数量及各个专业的师资配备状况是衡量该专业及其一级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分散,师资配备不足与浪费并存,不利于该一级学科的发展。对已有专业及师资资源整合优化进而推进专业发展是该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师资;优化整合
随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观念由于服务型政府的推进而逐步深入,高校应用类专业服务社会需求的职能加强,X校为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或增设了若干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前在X校这些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在几个不同的学院,各学院均配备了相应的专业师资人员。因此出现了在同一所学校,专业重复叠加设置,因此造成了师资浪费和低效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利于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问题。本人经过调研,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分布的状况进行信息统计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整合公共管理类师资进而提高师资利用率提出浅陋的意见。
一、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现状
X校现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辖的专业共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三个专业和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两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一个。即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硕士点包括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还有一个按一级学科建设的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其具体分布见表1:从学院分布看,X校现有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分属于四个学院,其中公共管理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法政学院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理科学学院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隶属于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隶属于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隶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从专业隶属看,公共管理学院和法政学院均设有行政管理专业,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中都同时存在。而且这些分属于两个学院的同一专业同时招生授课,分别招聘、培训、使用师资,毕业生实习、就业也分别管理。
二、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现状
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化人才数量逐渐上升。这种情况造成,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大于求、公共管理结构出现失衡两方面。虽然现在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毕业生很多,但是大都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最终出现求职者找工会作难,招聘方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问题。该文对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对解决社会公共管理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求矛盾;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现阶段,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能与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公共管理人才。高校中虽然开设了相关公共管理类专业,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使社会公共管理供给,大于实际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刚走出校门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在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失衡问题,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所需不匹配,最终导致人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求矛盾。现阶段,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如何改善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是各大高校面临的巨大难题。
1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新阶段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了多种多样的专业,如化学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专业等,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品质人才[1]。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公共管理类为例: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但是高校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不能与时俱进,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虽然毕业生较多,但是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专业种类设置较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公共管理类毕业生走进社会,远远大于社会的真实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对社会人才供需关系做好调查,同时没有认清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下,就开设众多专业。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突显专业特色。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基础学科,这样不但会导致基础课程繁杂,由于课程总量一定,基础课程设置较多,就会导致专业课程占比例下降,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会削弱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难以凸显出专业的特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3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在对公共管理类学生进行培养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认清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怠慢松懈现象。另外,由于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课程较广泛,体现不出较强的专业性质,学生不能形成明确的就业方向,从而不了解社会真实需求[2]。另外,招聘单位在不明确人才具有什么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拒绝的手段,这样就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困惑,甚至会产生专业危机感,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1.4缺乏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单位大都是公共部门,大致分为政府单位、事业单位、非盈利性的组织单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在政府单位的人才需求并不多,需求量较大的是企业。另外,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到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工作时,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适应,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人才以及区域管理专业人才去却能很好地适应,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核心竞争竞争力。
2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摘要: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封闭式教育的改革与超越,是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举措。在信息化社会提供的便捷网络技术环境下,通过开放教学模式建立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就成为解决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科建设不合理等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未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公共管理专业;资源共享;开放教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作为21世纪新兴研究领域,近些年,该专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从最初设立到现今,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从最初的师资短缺,资源不足,已发展成为有着大量优质生源、师资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热门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校院系间及校际间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也愈发突出。事实上,没有专业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改进观念,借助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遴选、整合与共享机制,扩大优质专业资源共享范围,构建我区高校间教师教育合作机制已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后,我校公共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形态发生变化,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涉及内容不断增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逐渐凸显。与此同时,限制专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专业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问题也处处阻碍着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当前,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与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学校院系及高校间资源独享、信息封闭,优势教学资源难以流通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校区域位置、利益分配、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校及相关院系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自成一体、封闭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师资、课程、图书资料、实验室等资源的配备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院系,在资源共享方面的建设水平有限,而且大多只针对某一类资源在某一院系内的共享,很少对外开放,导致大量优势教学资源呈封闭性应用,校内校际间合作的信度降低,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二)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一直以来,我校及其他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都是以单独引进或自行培养的方式为主,缺乏师资的共建共享意识与行动,而且由于办学条件和教学科研环境不同,加之偏远地区待遇方面的弱势,使得我校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举步维艰,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在专业层面取得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更是凤毛麟角。多种因素造成了专业教师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状。这是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专业资源共享机制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即使规模再大,实力再强,也难以单独建设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师资队伍。最后容易造成的结果是各校师资总量偏少,而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在本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学生不同层次的求知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5]。目前我校还没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想通过研究生教育带动本科教育,也需要在开放办学模式下依靠资源共享来实现。(三)一线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且存在自我封闭心态,欠缺合作意识当前,我校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个学期内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准备、授课、作业批改等工作任务,有的教师甚至在一周内需要完成20-30课时的工作量。除此之外还需承担和申请课题等科研任务。所以,一线教师教学科研的负荷量增大,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自由思考和相互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合作,实现课程资源汇聚和共享也就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此外,教师文化中的“教学保守主义”思想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汇聚和共享。高校教师是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工作,对知识、个体和事业有着持续不断追求的群体。但我校及其他高校的教师很多都受教学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上存在自我封闭的心态。孤立地教学、探究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教师大多情况下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认为“求助于其他教师是自己无能”。不少教师处于维护建立在自己专业能力之上的自尊心,而往往表现为谨慎有余,坦率不足,缺乏教学、科研以及学术方面的主动交流。加上,高校办学的相对独立性,专业教师习惯在校内重复着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限制着教师间教学合作和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1]。(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布设缺乏研究和规划,整体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学科发展极不均衡,普遍存在分布不集中与重复建设的问题,该专业本科设置没有覆盖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专业且分散于不同院系,一些相同专业在很多学院都有开设,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使得专业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科研实力分布不均,进一步造成师资与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五)优质课程资源稀缺,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学术研究由于公共管理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尚未形成,对录入资源共享数据库的课程资源和文献等缺乏筛选,使得劣质、无效、重复资源成为资源共享数据库的主流。而且,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缺乏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资源,欠缺优秀的蒙文教材、蒙文论著与蒙授教师,尤其是蒙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限制了我校公共管理专业蒙授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的意义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公共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体系不完整、手段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组织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可以从认识实践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社会调查体系和毕业实习实践体系四个方面重构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公共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从学术型(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务实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错误地将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观点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金课建设标准
摘要:“金课”建设是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的重要突破口。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课”建设需要遵循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标准,在建设时特别需要关注目标定位、素材选取、团队打造和课程群组建等四个方面的关键性议题。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课”建设;标准和议题
我国现有24所以“中医药”命名的本科院校(海南、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和内蒙古等六个省区市未建立,西藏自治区为西藏藏医药大学,不含港澳台),这些中医药院校几乎都开设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但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根据2020年6月底各中医药高校官网公布的数据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高校有23家,占中医药院校总数的95.8%;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现有15家,占总数的62.5%;排在第三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高校有4家,仅占总数的16.7%。另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公布的第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中,上述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的公共管理类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只有4所院校的五个专业,分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及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分别占现有开设两个专业总数的17.39%和6.67%。本文主要就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公共事业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如何推进“金课”建设从遵循的标准和关键性的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入选的建设专业点顺利通过“验收”提供建议,也为拟申报的相关专业提供一些借鉴。
1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金课”的三大标准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金课”建设是完成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改善本科教育质量的一把“金钥匙”。何谓“金课”?教育部提出高校建设“金课”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课程准入的三个标准,尤其要突出质量标准,即“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而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也的确无法使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金课”和“水课”。正如有学者指出,课程本身并没有“水不水”“金不金”之分,列入培养方案的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都很重要,只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给它注了“水”或添了“金”,把它教成了“水课”或“金课”。当其“含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以称之为“金课”[2]。可以说,对于不同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对于不同性质院校的同一专业所要建设的“金课”,其标准也是不相同的。对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来说,要推进“金课”建设,务必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标准。
1.1宏观标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
摘要:论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情况,发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这与社会环境、学校专业教育等都密不可分,据此探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方法,试图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清晰、定位更准确,为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认同感;专业认知
笔者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习七年,从事教学工作三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笔者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迷茫,专业认同感不高的现象,尤其是在湖北民族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期间,发现学生不自信,对本专业持否定态度,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进行了专业定位对公共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试图寻找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1专业认同感基础分析
本次调研涉及到湖北民族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回收率达99.7%。在调研中发现被问到涉及你对自己专业的认知的问题,从大一到大四的绝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了迷茫,在299个被调查学生中,非常了解本专业的同学仅1.67%,而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同学各占53.18%和2.01%,超过总数据的55%,也即同学们在不懂得自己的专业的情况下质疑本专业的有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所削减,这说明同学们并没有随着年级的整长而逐渐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
2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