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5:3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躬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知文躬读论文
一、并非深奥的道理
“”结束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改的气氛十分活跃,新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课型、模式层出不穷,大有使人——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耗时多,效率低”几乎成了对语文教学众口一词的评价。语文教学处在困惑之中,必须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阅读的一般规律。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解其道悟其文呢?显然只有读。首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这是解道;在此基础上,再下一番细读深思的功夫,加深对形式的理解,这是悟文。中学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读一篇篇文章,自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情况。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对教材有理解不透,领悟不深之处是必然的,正常的。因此,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这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所共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读书(当然还有听、说、写方面的目的)不用教师讲而能解道悟文,即达到叶(圣陶)老说的“用不着‘教’”的境界。显然,这种读的能力只有在反复读的历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读也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语文文道躬读论文
一、并非深奥的道理
“”结束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改的气氛十分活跃,新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课型、模式层出不穷,大有使人——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耗时多,效率低”几乎成了对语文教学众口一词的评价。语文教学处在困惑之中,必须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阅读的一般规律。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解其道悟其文呢?显然只有读。首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这是解道;在此基础上,再下一番细读深思的功夫,加深对形式的理解,这是悟文。中学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读一篇篇文章,自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情况。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对教材有理解不透,领悟不深之处是必然的,正常的。因此,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这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所共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读书(当然还有听、说、写方面的目的)不用教师讲而能解道悟文,即达到叶(圣陶)老说的“用不着‘教’”的境界。显然,这种读的能力只有在反复读的历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读也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挂职干部先进事迹
今年2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在西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的董心奎结束任期,离开西平。西平县干部和群众的代表来到农行河南省分行,希望再派一个像董心奎这样躬身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
挂职得挂心当官要为民
2000年9月,时任农行河南省分行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的董心奎受河南省委组织部的派遣,到西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董心奎到任的第二天一大早,就一头扎到乡镇和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当了解到乡镇财政困难,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后,他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发挥当地优势,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使农民增收。
西平县是河南省小麦生产大县,但农民祖祖辈辈种植的小麦由于品种单一,增产不增收。董心奎提出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入手。他的想法得到县委一班人的支持。他把培育出了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9023”的河南省农科所傅为刚博士请到西平,研究试种“9023”。
秋后对“9023”小麦实行单收、单打,没想到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比普通小麦增产150公斤,每公斤售价比当地普通小麦高出1角8分钱,2万亩小麦比当地小麦品种增产300万公斤,农民增收180多万元,当年西平县就被确定为全省小麦良种基地县。2002年,全县扩大播种面积47万亩,全县增产小麦4700多万公斤,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2002年5月,全省优质小麦观摩会在西平县召开,西平县被确定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底和外商签订了小麦出口协议,从而实现了我国小麦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口。
论语忠恕之道演讲稿
圣言如花蕾,芬芳漫溢伴人生。自古以来有哲理的书籍如天上繁星,但是于丹却独独中意这本《论语》。好的音乐能绕梁三日,好的人生之道能影响人的一生,让人久久回味。特别是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一本书《论语》它是跨越时代经典,充满古人智慧灵感之佳作,曾经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创造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迹。而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让人不禁掩卷深思,进而产生力量。这股力量是积极的力量,是人类理性的内在力量。
其实对于《论语》许多人认为其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读过《论语》一书的人也是寥寥可数。自从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学习于丹读《论语》视频以及书籍讲座后,我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认识到了如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论语》的精髓。让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绍下本次关于《论语》宽恕之道见解的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于丹教授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二千多年前《论语》内涵。她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并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呢?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就应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交通-法庭风波
睡梦中。“法官,您给评评理。有我在,他们还乱穿马路,您说让我情何以堪呀?”
“斑马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样吧,干脆,我宣判,把你撤了,你也省事,节约资源嘛!”
斑马线被弄得一头雾水,丧气地出了法庭。路上,与红绿灯不期而遇。
“斑马兄,你为何如此沮丧呀?”
“灯兄,我命苦啊。刚被炒了鱿鱼。你又为何来法庭呀?”斑马线不解地问。
“一言难尽。我来找法官评理!”红绿灯边说边走进了法庭。
荣辱观演讲稿:以服务人民为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本声读)两千年前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于人生价值这样评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以仿声读)六十二年前,伟大的在一个普通红军战士的追悼会上,对他的人生价值这样评价。那篇文章有一个朴实的题目——《为人民服务》,那个战士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张思德。
张思德,一个红军老战士,在革命的队伍中为解放人民的事业奋斗着。我,一个基层的公务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同样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而他,似乎更平凡,也更伟大。他平凡,平凡在他的职业上——他干过炊事员,当过警卫员,与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一样,行走在革命的队伍中。原创:他伟大,伟大在他的思想上——入伍十年,同年当兵的战友都已经提干,他却仍然在做饭烧炭,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一位普通战士的职责,奉献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岗位上。是啊,砍柴做饭,哪比得上在战场上与敌拼杀来得壮烈;深山烧炭,哪比得上冲锋号里奋勇向前来得痛快。然而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张思德用信念、用行动、甚至用生命,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内涵,难道这不是伟大么?看电影《张思德》时,我流泪了,为他的平凡、朴实,更为他在平凡和朴实中谱写的伟大!也是在那一刻,我决心像张思德同志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人们在生活富裕、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却丢失了很多精神上的至为珍贵的东西。在这个时候,胡主席在全国上下提倡“八荣八耻”,不仅及时,而且绝对必要。“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八荣八耻人人须知……”当“八荣八耻”思想随着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时,我作为公务员,一个人民公仆,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为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公务员,不是我们向往的头衔,而是我们肩上一份神圣的职责,更是人民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在我心中,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应该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联系到自身实际,我生活在人民群众身边,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人民群众再小的事,我都把它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只有这样去想,这样去做,才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接待来政府办事的群众,为他们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尽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记得去年八月的一个星期天,一位大叔风尘仆仆地赶到政府,我当时正在值班,就急忙搬来凳子请他坐,并倒了茶水。他坐立不安、欲言又止。于是,我主动和他唠家常,谈生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长谈,终于弄清了他遇到的困难。原来,他的女儿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眼看开学了却始终没能凑足学费,要强的汉子几天几夜没睡了,为了女儿上学,他才硬着头皮来政府求助。于是我立即打电话请示领导,领导当即表示,一定全力解决他的困难。当我把情况告诉汉子时,他落泪了。送他走时,我往他手里硬塞了两百块钱,虽然我也并不富裕,但我知道这两百块钱对于他的意义更大。送他到门口,汉子突然回头向我鞠了一躬,原创:说:“这钱,我一定还上。”然后转过身,大踏步走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又一次体验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张思德同志走了,可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在。服务人民,永远是光荣的。忠实地服务于人民的人,为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献身人民作为自己人生选择的人,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我,要永远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对人民有用的人,为了人民的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学校德育
一、积极的教导与防治并重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县谕诸职事》)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同时,他在《董蒙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这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找到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要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各进行哪些德育,怎样进行德育。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
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止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看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德育方法是“关、管、灌”的铁三角。从大学生情况看来,有两方面表现较差:一是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有的人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卫生常识都没有,志大材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点应引起注意。据报道有的大学设有七个部门管理学生还没有管理好,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还是抱着走。二是大学生的处世、办事能力差(不是指关系学那一套)。这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关。中小学不能只重视课堂教学,更不能死记硬背,高分低能、以开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把中小学办成“升学预备班”,以智育代德育。而应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积小善成大德,积小德成大善。
三、致知和践行结合
学校德育研讨
一、积极的教导与防治并重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县谕诸职事》)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同时,他在《董蒙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这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找到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要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各进行哪些德育,怎样进行德育。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
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止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看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德育方法是“关、管、灌”的铁三角。从大学生情况看来,有两方面表现较差:一是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有的人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卫生常识都没有,志大材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点应引起注意。据报道有的大学设有七个部门管理学生还没有管理好,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还是抱着走。二是大学生的处世、办事能力差(不是指关系学那一套)。这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关。中小学不能只重视课堂教学,更不能死记硬背,高分低能、以开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把中小学办成“升学预备班”,以智育代德育。而应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积小善成大德,积小德成大善。
三、致知和践行结合
小学德育论文:带刺的蜂儿更可爱
带刺的蜂儿更可爱
【引子】曾听过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传说:最早以前,蜜蜂大多都没刺,温温顺顺,嘤嘤嗡嗡,煞是讨人欢心,而蜂群中偶尔几只带刺的,则被同伴视作“另类”,因那可恶的“刺儿”而被人们唾弃,然而,几经风雨,风经灾难,今天,忙碌于百花之中,造福于人类的不仅有那些没刺的,更多的却是那些“带刺”的蜂儿……
“我有刺儿!”
四月的一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踏着欢快动听的校园晨曲,穿过鲜花烂漫、蜂飞蝶舞的校园,我来到五(A)教室,“老师,您早!”随着一声清脆的问好,我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小平头”,矮墩墩的身材,两只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稍黑的脸庞衬托得两颗大门牙儿出奇的白。他恭恭敬敬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望着我,足有五秒钟之久,似乎在企盼着什么,见我没反应,便怏怏地走了……这一天,我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上课,和孩子们谈心,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放学后,正当我带着一腔感慨与惊喜跨出校门时,又是那可爱的“小平头”挡住了我:“老师,今天你还我一个礼!”忽闪的大眼睛透着坚定与勇敢。他见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说话更显得不容置疑:“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今天早上……”我恍然大悟:“噢,谢谢你的友情提醒!”我感激地拍拍他的肩头:“叫什么名字?”“黄蜂,蜜蜂的‘蜂’,我——有——刺——儿!”“好,没刺儿,就不成其为蜜蜂,有个性!”我真喜欢上了眼前的孩子。“周老师,合作愉快!”他老练地伸出右手,这一举动着实让我感到突兀,但我还是很快地伸过手去,两只手握住了一起,我第一次领悟到师生间“平等”的真正内涵。他抽回手去,“周老师,再见!”再一次深深地鞠躬。“黄蜂同学再见!”我热情地向他招手,这下,他满意了,高兴得露着两颗洁白的大门牙儿欢快地跑远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实验课在五(A)教室进行,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为了这节课,我反复揣摩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为了体现“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我在课堂进入尾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选出我们班的‘金话筒’,上台一展风采。”一下子就跳出了“金小燕”,对!由她来读,准会为这节课锦上添花!民主推选开始了,有推选李琳的,有推选张雪倩的,有推选孙瑛瑛的……但我知道,他们的朗读水平远不如金小燕,于是我只能反复地“耐心诱导”:“还有更好的吗?”说着,便把目光在金小燕身上“锁定”。这时“小平头”“唰”地举手了,我如遇救星,迫不及待地让他发言,想不到,他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课?公开课!所以今天的‘金话筒’非‘金小燕’莫属!金小燕,上台威风去吧!这个嘛,地球人都知道!”说完,还来了一个经典的赵本山动作,课堂一下子骚动起来,全班哄堂大笑。今天,我结结实实地被“大黄蜂”狠“蜇”一口,面对这众多的老师、学生,我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我钻下去,但这又能怪谁呢?这一“蜇”确实刺到了我心灵的顽疾处,它让我反思了一次又一次……说实在的,公开课上的这一“黄蜂事件”是足以让我反思一辈子的。事后,我坦诚地告诉学生:“黄蜂这番话,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受益终生……”听完我的话,他却红着脸低下了头……
“刺儿被刺!”
校园文化引领和谐发展的思考
一、环境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熏染作用,置身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第一次进入华中校园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面积仅有65000平方米,但园内每处布置都匠心独运,体现规划者的思想。跨进校门是一条长几十米的文化长廊,两边是镶有玻璃的橱窗,是各科组的园地以及学校发展蓝图。校道两旁种植着历届校友种植的景观树,有白玉兰、香樟、大王椰;要两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婀娜多姿是木棉树,种植于上世纪60年代,人们常说木棉花开预示学校的兴旺。沿校道走入高一、高二教学区,这是“梦园”,华中人说是梦开始的地方。种植着樟树、荫香、罗汉松、芒菓树,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两旁石凳,可以晨读、闲坐,紧凑有序,幽静别致,精神豪气,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从南端向北远眺,一幢幢建筑,鳞次栉比,红墙黄瓦,彰显王者气势。锡麟楼,学校的行政办公指挥中心,稳固、墩厚、质朴,其貌不扬,正上方悬挂着校训“尊道厚德,博学善思”,八个大字美观大气,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喧嚣之中恪守着清高,平凡之中蕴含着活力,低调之中孕育着壮美。这是华中人务实进取的写照,也是华中人必须坚持的位置。拾级而上是融中西建筑风格,设计独特、典雅的一百周年纪念大楼。她的设计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是61届校友———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先的杰作。百年楼依山而建,固势成形,前后映衬,制高点被设计成形似“博士帽”。站在塔顶可以俯瞰全镇:蜿蜒的205国道,雄壮的广梅汕铁路,笔直的何梅高速,如彩带飘飘,令人遐思无尽。远处正南方是南越王赵佗的长乐台和明代的狮雄山塔,与“博士帽”遥相呼应,成三足鼎立之势。多年来,学校精心打造塔顶文化,校长与学生同登塔顶,共抒情怀,激励和鞭策学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从华中小舞台走向世界大舞台,成为学生心中神秘而热议的话题。百年楼内的主题花园———笑园。园中有总理的石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激励着一届届高三莘莘学子志存高远,心系家园,报效祖国。园中种植的66棵含笑,见证了高三学子夏读三伏,冬读三九,勉励着他们笑对高三,笑迎高考,笑傲人生,冀望他们从华中出发,畅想美好人生……综合楼设施齐全,和平楼古色新韵,图书馆端庄肃穆,墙壁上一块块古今中外名言警句牌匾,温馨精美,激情励志,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既展示了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深厚思想内涵,又鞭策着学生爱国爱校律已的思想怀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学宫文化:崇文重教,德文并重
一百年华中,六百年学宫。始建于宋朝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学宫,坐落在长乐县(今华城)城内紫金山下(今五华中学内)正南方。长乐学宫为古代传统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宫。走进仪门,古牌坊雕刻精美,纹饰严谨,门上左右对称,图案祥和高贵,畔地中央是仿北京的金水桥建筑。走进大门,有东西两厢,中间大殿孔子与其子弟子路、颜回等雕像形神兼备。学宫有三扇大门,正中是状元门,左右两边为榜眼门、探花门。按明、清规定,平时三门紧闭。只有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时才开启使用。清乾隆年间,长乐(五华)相继出了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长乐学宫的状元门、榜眼门才开启使用。长乐学宫历史古老而悠久,底蕴博大而深厚,庇护和见证了百年华中的兴盛和发展,开拓与创新,给华中人以无限的自豪、骄傲和荣耀。一直以来,每逢新生入读,远游求学,升学考试,金榜报喜,师生必躬身前来行礼,虔诚膜拜,提振信心和决心,牢记先贤仁德爱人、崇文重教古训,勿忘天下责任,更好服务社会。2009年以来,五华县委县政府相继投资800多万元重修学宫,打造成梅州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古意的建筑氛围。学宫学校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文德兼有。
三、管理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文化实际上是人们心目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作为学校管理由人治(这时学校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亲躬),到法治(即制度管人,不是谁权大谁说了算,而是符合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再到德治(墙上无制度,员工心中有制度),即文化治校,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这种情况出现以后,校长已无必要事必亲躬,完全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学校的发展,这样的学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一所好的学校,能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不仅仅是有好的校舍,较高质量等表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管理孕育的内涵和文化散发的魅力。我校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在传承发展、改革创新中积淀了深厚文化,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教职工坐班制度》《教职工请假制度》《教职工值日制度》《教学常规落实细节》《下班辅导制度》《班主任工作细节》《安全工作一岗双责》等。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只要开学初学校统一部署,稍作调整,即可落实。当然,学校文化管理少不了人情味。多年来,我校积极构建“制度建设下的人文关怀”,如对于年龄超过50周岁或在哺乳期的女教师或家中有特殊情况的老师,学校允许其弹性管理;学校工会及时上门慰问生病教师,对老师子女升学就业提供适当帮助,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有利更好地开展工作。抓规范,导行为,创建良好校风,使学生管理务实求是。学校制订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细节》等,加强学生的考勤、午息、晚修、晚息、仪容仪表等制度的落实;以学生的一日安全为抓手,全天候严格跟踪;建立了宿舍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游泳安全等应急预案;坚持每期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每月一次安全隐患排查,逢会必讲安全,逢特殊天气必强调安全,印发安全知识小册子,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凡重大活动坚持谁组织,谁负责,谁参与,谁有责的管理责任,确保师生安全,确保和谐校园秩序。近年来,通过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尊师孝顺的感恩教育、勤学拼搏的励志教育等生动鲜活的专题活动,养成了人人讲卫生、事事讲安全、处处讲文明、件件讲落实的校园风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得到很好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