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4:20: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德思想及德育启示分析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梁启超为实现救国救民,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公德思想。梁启超的公德思想以“利群”为核心内容,以国家思想、合群爱国、权利、自由、自尊自治等为具体内容。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启示我们在今天要充分发挥德育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切实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
[关键词]梁启超;公德思想;德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道德意识淡薄、政治意识麻木,国家政权风雨飘摇,中国被迫开始近代化之路。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在出走日本期间,不断思考救国救民道路,提出“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1],即要实现救中国就必须实现国民的自新自救。因此,梁启超认为,国民公德的培养是培育新民、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在当时振聋发聩的公德思想,这一思想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对于德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梁启超公德思想的提出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列强,已经初步完成了其现代化进程,他们为了抢占更多的世界市场向当时落后的东方国家发起进攻。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政府对于外来侵略反应迟钝,穷于应付。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对外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蚕食鲸吞,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内贪污腐败、统治腐朽。在经济文化上,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文化教育僵化衰败,整个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在这个民族危亡之际,时代精英纷纷提出自己的救国救民方案,中国因此被迫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清政府地主阶级的精英阶层最先体会到中国衰败的阵痛,于是作为应对西方挑战的应急措施,地主阶级的政治精英开展了以“勤远略”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旨在以军事工业的现代化带动和促进现代民用工业的发展,实现“自强”,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序幕。但是在这一现代化活动中,地主阶级的精英们始终没有条件突破传统性的束缚,只能在传统的制度和心理文化的土壤上嫁接先进的技术,最终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而最终破产。作为对洋务运动的否定和发展的维新运动,则是试图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向深入发展,其中政治体制的变革最引人注目。维新派试图学习日本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但是由于社会利益错综复杂,加之近代国民缺乏民族国家观念,特别是顽固势力囿于封建统治秩序,使得政治变革在短时期内迅速地积累起了大量的矛盾。地主阶级顽固派为了避免政治秩序的失序以及对自己统治的威胁,残酷镇压积极的维新分子,这一推进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尝试也只能在内部因素的破坏下以失败告终。至此,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以工业化和民主化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在失败后,梁启超出走日本,“对梁启超来说是个人的一大不幸,因为这使他失去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其改良主义理想的机会和权力。但从思想方面来说,流亡是一次意外的良机,由于政治活动的暂时中断,使梁有充裕的时间发挥他的思想才华。”[2]梁启超在日本期间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化进程受阻的原因,将近代政治精英们对器物和制度层面的思考延伸到对人的思想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自我剖析和建构。他开始将变革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期望转向了普通国民,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提出“国也者积民而成……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1]将培育新民作为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的重心还原到社会主体的现代化。梁启超提出:“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1]可见,公德的培养成为当时挽救民族危亡的逻辑起点。但是,中国社会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影响,强调对人独善其身以及私人与私人之间的道德教化,而忽视对于涵盖社会和国家间公德关系的教化,在几千年的教育中“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1]例如,《皋陶谟》的九德,《洪范》中的三德,《论语》中强调的温良恭俭让、忠信笃敬等等,都导致社会“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1]在这样的道德环境下,“彼持束身寡过主义者,以为吾虽无益于群,亦无害于群,庸讵知无益之即为害乎!”[1]广大国民纷纷秉持束身寡过主义,缺乏公共意识,认为于集体无害便是一种德性,只享受群体赋予的权利而不尽己之责任,梁启超将之比喻为“无穷之债客”,对于集体“日夜蠹食之而瓜分之”[1],从而造成国民一盘散沙的状态,国家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而日渐衰落。除却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一直将宗法等级制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形成了以家族聚民的传统。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使得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具有不可分性。几千年来,公共生活领域的缺失也造成了近代社会公德捉襟见肘的不堪现状。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中国近代以来被迫地卷入到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当中,面临着社会方方面面整体的、剧烈的和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种趋向于开放的经济状态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中的自给自足成分,打破了狭隘、散漫的生活状态,加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中国近代社会商品的交往逐渐产生,与此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地扩大。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都逐步消解中国传统的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向着近代民主化的方向逐步前进,这使得社会中的各个基本领域从政治领域的强制统合中逐步分离,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不可分性也不复存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已经不能束缚于单一强制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社会公德成为保障社会公共生活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梁启超在当时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公德”思想。
二、梁启超公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教育研究论文
1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
大学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很多同学拎着早餐姗姗来迟,利用课上时间吃饭、聊天。“低头族”只顾玩弄手机,打游戏、QQ聊天沉浸在网络世界。课间走廊抽烟,大声喧哗。寝室里不注重个人生活习惯,对他人造成严重影响,使得寝室关心紧张不和谐。在拥挤的公交车不让座,在公共大厅等候不按顺序排队,走路不注重右侧通行等等行为,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哪个教育环节的责任?综合分析体现在家庭、学校、个人三方面原因。
2大学生公德缺失原因的分析
首先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对孩子的宠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并且社会责任感降低。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这样的孩子走入大学校园,很难适应大学生活,遇到集体活动表现得不够积极,集体宿舍里表现得孤立、格格不入。经常被称作有个性一族。这种社会意识、集体意识薄弱的群体在走入社会后也经常表现出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其次,学校对学生公德的培养欠缺,长久以来的教育体制中,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道德教育。学生进入初高中后,这一点更为明显。曾在2009年,湖南省一私立中学下晚自习后发生踩踏事件,8名学生遇难,26人受伤。这一事件在向我们说明学校的教育中欠缺了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在公共场合,楼道里行走要靠右通行,缓慢通行不推撞,互相谦让不喧哗。在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也更多关注成绩,最终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是由成绩决定的。而在大学开设的两课中,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生旷课、课上不听讲等现象屡见不鲜。认为思政课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其他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往往是知而不行。例如课上讲到要爱护公物,课下就有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的。所以说培养社会公德的意识并没有落实到践行环节。所以在学生心目中考试始终是划分课程重要程度的唯一标准,这是长久以来教育体制遗留下来的阴影。再次,社会上不良环境影响。大学生在年龄上进入成年人行列,但是在思想意识上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出现形形色色的不分美丑、善恶现象。例如金钱至上、权钱交易、制假造假等等丑恶现象,它使得大学生容易走向功利化、世俗化。大学校园经常看到四六级替考、卖答案、毕业论文等广告。这些背离诚信、亵渎知识的行为在诱因着青年一代。势必对其社会公德的养成起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信息时代网络的冲击。在信息时代极大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空间由现实社会已经扩展到了虚拟空间中来,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作业、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很多情况下不经过独立思考,直接到网上抄袭。网络聊天、购物、冲浪游戏占据了个人大部分生活空间,在一个没有严格制度约束的自由空间里,道德主体需要用自律意识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可是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缺乏明确的道德判断标准的主体来讲,自律意识显得那么薄弱。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沉迷网络、欺骗、制造谣言、浏览色情网站等等行为。
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手段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公德是衡量其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自我价值,而在于他的社会价值,这一点不仅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更在于他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笔者认为高校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站在前沿阵地笔者也试图探索出能内化道德行为意识,外化道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模式,从根本解决问题。
社会公德管理论文
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抓紧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选择,80%以上学生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主流方面保留了社会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较扎实的功底和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状况,主要表现在:
1.社会“公德心”淡保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敬老爱幼、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比比皆是。调查显示,“当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急于让座的人占31.2%,想让座又不好意思的占57.3%,11.6%的学生见到老人上车后态度是视而不见或指望别人让座。
2.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中小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认知与判断存在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大款、大亨、大腕被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已很难讲清楚”,有的则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法制不健全,老实人总是吃亏”。综合来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取向杂糅,正确与谬误常常交叉并存。
3.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调查显示,“在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对参加集体劳动、值日劳动和公益劳动时,不是自己值日或没有安排给自己任务时”,能主动参加打扫的占37.4%,很少参加打扫的占23.4%。
4.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道德动机基本正确,由于意志力不强形成言行不一;第二种是因为不良的道德认识或情感动机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由于老师或集体的压力而说假话,言行不一;第三种是道德认识基本正确,由于未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而缺乏实际的道德行为;第四种是道德认识正确,但还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因而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到。
你是否有社会公德 (1)
社会公德的内容
*五爱: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表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不仅要在每个公民的身上体现出来,而且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爱祖国。是公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以自己的祖国的一种崇高的感情和责任,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维护国家和利益,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爱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爱人民,对人民怀有浓厚、真挚的感情,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公德的最高体现。爱人民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向人民负责,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同一切危害亿、背叛人民的行为伯斗争。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至生命。爱人民还意味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在工作中讲究职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讲究社会公德,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爱劳动。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要求人们把劳动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热爱本职工作,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在劳动中发挥主要性和创造性,尽职尽责,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把爱劳动作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人的美德的体现加以提倡。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劳动者受到党和人民的极大尊重。
爱科学。科学不但是人闪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道德进步的武器。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有利于陶冶人的性情,破除迷信愚昧思想,培养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爱科学具体体现在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理论;要努力追求真理,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并不断检验和发展直理,提高认识世界务改造世界的能力,并敢于纠正错误,捍卫科学真理。
研究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
(一)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水平分析
当前,由于文化审美公德本身作为一个新课题尚未全面融入日常教学中,以至于文化审美公德的认识、研究以及教学都显得较为滞后。特别是随着网络文化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后,文化审美公德缺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一,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水平偏低。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中的意识水平体现为偏重现实利益、物质利益。例如对于漂亮与和谐的选择中,不少学生常常漠视和谐。第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盲目追随西方文化而漠视甚至否认民族优秀文化而导致的文化思想混乱。第三,公共文化空间中的道德自律意识薄弱。肆意剽窃他人文化成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习以为常的行为。通过网络文化空间不辨是非美丑任意传播各种歪理邪说、攻击他人已经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无形暴力。因此,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对其进行文化审美公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现状
文化审美公德作为公德教育的系统内容虽未形成于基本教学中,但是能够在诸多课程中看到文化审美公德教育的雏形,并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大学生基本文化审美公德的良性发展。第一,艺术欣赏课程培养了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在大学生公共课程的修习中,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均为学生开设艺术鉴赏类的课程以供学生选修。这类课程包括音乐类、美术类、书法类的专业学习和作品鉴赏;中外文学类的作品赏析;古代文物作品鉴赏等等。艺术鉴赏类课程将美的作品呈现给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通识教育开阔了大学生审美眼界。高校通过开设古今中外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学等通识类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逐步加强,其审美认知也随着大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而变得更为深刻,有效培养了大学生放眼世界的宽广胸襟和国际视野。第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基本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这一系列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大学生进行文化审美指明了方向。第四,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了审美教育氛围。高校进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园景观环境建设,凸显高校特殊的文化气质。高雅艺术进校园、名人名家讲坛等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起到了基础性、教化性的作用。第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尝试新的教学手段--经典艺术歌曲赏析进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把艺术鉴赏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是大学生两课教学的创新手段。通过艺术经典歌曲赏析课,大学生从艺术鉴赏中获得美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从情境教学中获得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精神修养。
(三)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发展途径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文化审美公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化和系统化既是解决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缺失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对照文化审美公德教育的现实状况,有必要对大学生审美公德教育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对进一步推进当前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应从如下几点着手:1.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审美公德素养以适应文化竞争需求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素质全面的一流师资队伍。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通过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的知识内化和修养升华的结果。大学校园文化品质的高低与师资队伍本身的素养高低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大学教师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他们直接面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人格修养均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并在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行为榜样和精神教化的作用。大学教师自身文化审美公德素养的确立和提升能对大学文化创新增添新的活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建设的中坚力量。2.以感性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文化审美公德的需求感和认同感。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知,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景观建筑、纪念标识等校园物理和自然条件,这种环境所体现的是校园的显形文化,对身居其间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所以,注重反映高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具有文化美感的审美氛围是确立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的基本条件。规范校园文化在现实公共场所和网络空间宣传的秩序和品质是当前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越来越注重文化宣传效应的今天,文化空间内的文化宣传手段可谓层出不穷,尤其受到各类媒体影响,大学生盲目追求宣传的轰动效应而无视宣传手段本身是否能够维护大学生群体文化审美需求的实现。所以,加强文化宣传秩序的维护和文化宣传品质的提升,确立大学生文化审美权利的维护意识是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构建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人类生存方式已高度社会化、世界化的时代,文化的发展也不得不适应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而呈现出社会化、世界化。我们必须超越群体、集团以及特定信仰、文化,建立起属于这种共处生存方式的普适性的文化审美体系。所以,将更为丰富多彩的高雅艺术引入校园,积极开展高尚文化的交流,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国际性审美眼光的重要途径。3.以理性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文化审美的公德意识和习性。第一,加强系统性的审美公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有涉及公德教育的内容,却缺少审美公德的相关思想内容,更缺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锻炼。因此,集中力量对审美公德教育的内容进行研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内容是进行审美公德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而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不足以转化成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所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大学生审美公德教育的知行合一。第二,把审美公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大学基本教学的始终。审美公德教育首先是通过加强文、史、哲、艺术、科技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帮助大学生确立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有利于为审美公德的建构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在各门科目的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审美公德思想的引导。第三,进一步拓展文化审美公德的延伸教育。普及文学艺术鉴赏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引入道德教育。艺术经典歌曲赏析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次成功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创新的尝试。以此为契机,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和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来拓展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培养的有效途径。第四,确立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在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中的地位。在相关理论课程中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现,而且要切实形成审美公德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培养起网络中的审美能力和自律能力。大学生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亦是文化的主要创新力量,缺少了大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的培育,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未来。因此,文化审美公德构建的意义无论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还是大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都带有终极性质。面对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严峻挑战,高校教育必须直面文化审美公德的现实水平,努力推进大学生文化审美公德的教育研究。
社会公德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问题,诸如“科学技术高难度的破解,人文地理的探索,环境卫生的改善”等等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人们以聪慧的科学头脑,运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引领高尚的社会公德去对待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更具高质量的向往;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变革,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组织形式、就业秩序、利益分配等方式的多样化;面对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的美好蓝图,面对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规范,思想文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对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冲击与影响等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适时抓好对公民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现代公德教育,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德的激励与引领。历史证明:新中国成立,人民欢欣鼓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家做主之情溢于言表,广大人民群众摒弃旧中国的一切恶习,扬眉吐气,一身正气,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建立在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上的新型社会公德激励人们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就建成了颇为完整的工业、农业、科教、文化、国防体系;完成对江河水利的治理;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轮船下水、飞机上天、卫星升空、核弹爆炸成功等等如此辉煌业绩。实践阐明了一个真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德的激励与引领。
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目标已定。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为民族振兴服务。为此,针对历史发展任务要求,结合当前社会道德行为的滑坡,如社会中出现的“轻浮狂躁、冷漠麻木、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环境污染、责任事故频频发生”,更甚者出现惨无人道的“摔婴”案件等社会不良丑恶现象,更凸显出很有必要地抓好对公民道德教育,以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新时期公民道德规范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公民道德规范的确立,就需要我们去落实与实施。首先应以教育入手。道德教育是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是公德养成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在如下方面抓好公民的道德教育:一是党和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实施管理、谋划,负起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责。主要体现在道德机制的建立;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道德教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二是新闻媒体、宣传部门要紧密协作担当起引导、鼓舞、宣传的角色。公德教育要做到社会化、常态化,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宣传部门通力协作,诸如通过新闻专题报道、电视、电影、焦点访谈等形式宣传报道各个时期的社会正气,尤其是当代社会人们对“公德事件”高度关注所产生的“文明焦虑”,宣传舆论部门要正确予以引导、启发,推动“文明焦虑”成为“文明反省”和“文明自律”,以激发社会正能量,让社会公德教育深入民心。三是单位、学校、家庭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充当教育主体。单位是培养人才,发挥人的智慧、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或做出贡献的较好场所。在遵循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单位依据规章制度,对每位成员实施劳动纪律,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管理和约束,让每位员工时时刻刻感受规章制度带来的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促使每位员工自觉地接受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学校是最能体现公德教育从青少年抓起的最佳场所。青少年公德教育要紧抓一个“爱”字,以“爱”施教。
有了爱,青少年就会去爱家人、爱同学、爱师长,进而发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爱整个社会。只要有了爱心,他们就不会去做违心违德的事情。有了爱心,就有了正气,就会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风气。家庭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是每个人最为放松,自由生活的场所,家中父母应为孩子作出好榜样。因为父母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做到“言传身教”;夫妻本是同林鸟,夫妻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彼此之间应以倡导高尚社会公德教育作为主线来引领日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通过“三管齐下”取得社会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共识与实施。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公德滑坡状况要从切实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抓住切合时代特征,积极摸索新时期历史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步骤、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在社会中形成“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风气,真真正正地把公民道德教育推向一个崭新阶段,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让公民道德教育深入民心,并化为每位公民的实际行动。使每位公民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真真正正把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到历史的最好水平。公德教育的见效,势必给精神生产力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激发社会生产力再创造,整体上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夯下坚实的基础。
国税局公德表率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两个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国税干部职工自身修养,营造崇尚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增强全市国税系统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春节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总局、省局对党员干部自身修养、职业道德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系统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把握提高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局长在省国税局干部会议上讲到今后工作任务时着重指出,今后要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关键是修德。国税干部是税收政策的执行者,肩负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使命,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道德水准有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落实好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的同时,更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不仅要管严自己,还要管好自己;不仅要管好八小时之内,还要管好八小时之外,做社会道德的表率。今年11月,中组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这是对选拨任用领导干部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重视“德”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全市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秉承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恪守社会公德,工作满意度和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必须清醒意识到,当前在个别税务干部身上存在着责任意识缺乏、自身修养重视不足、违背社会公德等不良现象,给社会、单位、家庭和自身带来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国税部门的社会形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力气提高税务干部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全力以赴抓紧抓好这项工作。
二、认真学习,营造加强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公德的浓厚氛围
全市税务干部要结合“两个表率”主题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重点学习掌握《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中组部《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等法律法规,深刻领会上级精神,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对照检查领导干部个人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要积极向全市国税系统“十佳标兵”和“十佳文明税务工作者”等先进个人学习,学习他们尽职尽责、严以律己、无私奉献、争先创优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德,通过学习典型、对照检查、自查自纠进一步提升自身修养,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要积极参加各级国税部门组织的关于提升税务干部自身修养的各类培训活动,通过参与各类培训,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严以律己,严格约束自身行为,自觉接受内外监督
大学生公德教育论文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要命的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你还得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重阳节你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中秋节你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菠萝馅是不是冬瓜冒充的;去修车你必须认明修车的会不会偷换你的好零件,……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论文
提要本文重点论述造成我国社会公德不良现状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搞好社会公德培养教育的5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道德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修养
***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欲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鼎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盛时期,卫星上天、南极考察、经济腾飞、体育中兴……然而,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提出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
一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更新。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由量变到质变,由此带动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使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更迭。然而生产力仍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而且是政治主体、文化主体、道德主体。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基本类型,有其独特性。而其特殊之点在于公德具有着恒广性。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崇尚遵行放在治世重要位置。列宁曾经指出:社会公德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见《列宁选集》第三卷P247)。物质文明愈发达,道德水准就应愈高,社会公德崇尚就愈盛。小而言之,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处理日常生活关系时,要遵守共同生活准则,这样才会使人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至于日臻完备的道德体系,全于孔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思想家颜元曾有“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话。外国思想家如古希腊以来的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有过道德阐述。苏格拉底曾有“知识就是美德”的道德箴言。由是观之,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定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具有国际性。试想自古至今,从中到西,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卫生,睦邻居,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无不立为金科玉律,被世人共同遵行。社会公德乃道德之核、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渗透于人类社会的诸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此道德之根本,才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可有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共同辉煌。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以强化国民公德感,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资料表明,新加坡等国的做法使得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状况良好,犯罪率下降,社会安定,精神面貌好。新加坡已成为一个富饶、文明、礼貌的国度。还有如瑞典、挪威、奥地利等国,也被公认为文明国家。
社会公德培养教育论文
提要本文重点论述造成我国社会公德不良现状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搞好社会公德培养教育的5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道德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修养
***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欲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鼎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盛时期,卫星上天、南极考察、经济腾飞、体育中兴……然而,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提出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
一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更新。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由量变到质变,由此带动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使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更迭。然而生产力仍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而且是政治主体、文化主体、道德主体。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基本类型,有其独特性。而其特殊之点在于公德具有着恒广性。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崇尚遵行放在治世重要位置。列宁曾经指出:社会公德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见《列宁选集》第三卷P247)。物质文明愈发达,道德水准就应愈高,社会公德崇尚就愈盛。小而言之,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处理日常生活关系时,要遵守共同生活准则,这样才会使人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至于日臻完备的道德体系,全于孔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思想家颜元曾有“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话。外国思想家如古希腊以来的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有过道德阐述。苏格拉底曾有“知识就是美德”的道德箴言。由是观之,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定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具有国际性。试想自古至今,从中到西,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卫生,睦邻居,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无不立为金科玉律,被世人共同遵行。社会公德乃道德之核、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渗透于人类社会的诸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此道德之根本,才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可有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共同辉煌。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以强化国民公德感,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资料表明,新加坡等国的做法使得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状况良好,犯罪率下降,社会安定,精神面貌好。新加坡已成为一个富饶、文明、礼貌的国度。还有如瑞典、挪威、奥地利等国,也被公认为文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