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4:10: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程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程专业

工程专业实结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工程专业,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感到了自身的不足,我需要更多的实习来补充我的知识,在实习中找到更多的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要做好的事情,这些只有在不断的实习中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希望自己的实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这样: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2)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3)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4)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查看全文

制药工程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摘要:工程伦理是工程认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雇主、公众、环境和社会所负的责任。由于制药工业的特殊性,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具备工程伦理意识,明确工程伦理责任。针对当前工程伦理教育中的问题,提出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制药工程;工程伦理;教育工程

伦理,蕴含内容非常广泛,指从事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师的道德观念,也涉及整个工程活动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超出活动预期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工程活动中的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在现代工程活动中,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工程伦理是工程认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雇主、公众、环境和社会所负的责任。目的是培育未来工程师正确的工程伦理价值观,令未来的工程师在职后的工程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形成以工程伦理的视角和准则来处理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而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及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形成起来的。前期人们在学校接受到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进行强化、巩固。

1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制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化学合成制药在制药行业中一直独占鳌头,但化学制药工业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三废多,成分复杂,严重危害环境。虽然大部分制药企业已经获得了国际上通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但也有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很少。而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有必要通过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药品和人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制药行业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导致出现了多起药害事件,如“梅花K”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这些案例无不反映出部分制药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导致对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究其原因,也是他们缺乏伦理意识。

2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

1以交叉复合为切入点构建模块化三段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和汽车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足,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缺少交叉与渗透。因此,需要以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引入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新设计整合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夯实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学科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注入,探索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交叉与渗透。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在新的课程谱系中,突出课程内容整合,融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一年级课程主要为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及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图学等,其中工程数学与Matlab是应用于工程方面的数学,是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延伸,注重实用,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二年级课程为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如工程软件应用(2D\3D)、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等。其中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改造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测绘,增加了逆向工程三维模型重建与装配体运动仿真,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有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三年级课程为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方向类课程及工程实践,如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原理,且以“电池、电机、电控”为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部件的结构及原理,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及工程实践。包括汽车市场营销、大数据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等。其中将大数据基础、互联网等技术融入汽车金融管理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得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

2新形态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与学到课堂之外

工程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深度渗透,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SPOC等纷纷涌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课内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推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多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学院四个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极大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2.1多门课程建立线上资源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图学课程以吉林省“金课”建设项目为契机,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设计建立新形态数字化动态三维形体资源库。该模型库包括轴测图库和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的典型机械零件库和装配体模型库,并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零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资源库中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三维形体与二维视图的联系,攻克学习难点,强化工程概念。同时,在线上课程平台,融入了教师课件基础资源、知识点精讲微课、习题集精讲微课、自测题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课内外学习。

查看全文

控制工程的专业构建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历史背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正是这些产业的支柱。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先后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作用尤为明显。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既可以处理化工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化工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实现了化工与机械的复合,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这正是“化机”专业生存以及“化机”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化机”专业数量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由于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化-机-电一体化”,这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辽宁工业大学将“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发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2]。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复合型专业[3],培养以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工艺过程,熟悉机械基础,突出过程装备及控制。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服务对象定位能在化工、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制药、制冷、动力、环保、生化、食品、机械和劳动安全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与及管理工作。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研制、开发、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等[4]。教学计划体现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总体构架,实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

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教学与实践

[摘要]围绕专业需求、以工程应用为导向,文章分析和总结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包括重视逻辑推理思维、精简教学内容、丰富工程示例、强化计算机辅助绘图、借助多媒体库和微课等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制图;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应用;移动教学平台

工程制图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正投影理论和作图方法,培养其绘制和阅读土木工程图样、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专业图样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制图系列课程包括工程图学基础和工程制图,各32学时。工程图学基础主要讲授“画法几何”的内容。工程制图主要讲授土建工程图的读图和作图方法、制图标准和要求,以及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内容。近些年来,各高校针对工程制图课程开展了许多相关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机械、精仪或测绘等专业,其与土木建筑类(以下科称“土建类”)制图课程无论是在对象、课程内容还是在教学目标上都存在较大差别[1-7]。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土建类的工程制图系列课程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反映工程图学基础内容多、进度快、难度大,导致学习跟不上,每年课程不及格率较高;从后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看,课程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少学生的图纸成果不符合国家制图标准,有的甚至出现不少错误之处。此外,虽然学生基本具备了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土木工程图样的能力,但仍不能绘制三维图形,这与现今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以及BIM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备扎实的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制图手段为工程实践服务的高素质土木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系列课程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笔者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土建类工程制图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一、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建议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完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基于成果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要求针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围绕专业需求、以工程应用为目标去设定教学大纲、构思教学方法。

(一)重点引导学生具备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查看全文

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汽车后市场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工程教育理念与新技术发展要求,探索了知行合一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构建了模块化三段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开拓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了注重学习全过程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谱系;学科交叉;校企合作;考核评价

1以交叉复合为切入点构建模块化三段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和汽车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足,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缺少交叉与渗透。因此,需要以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引入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新设计整合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夯实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学科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注入,探索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交叉与渗透。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在新的课程谱系中,突出课程内容整合,融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一年级课程主要为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及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图学等,其中工程数学与Matlab是应用于工程方面的数学,是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延伸,注重实用,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二年级课程为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如工程软件应用(2D\3D)、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等。其中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改造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测绘,增加了逆向工程三维模型重建与装配体运动仿真,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有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三年级课程为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方向类课程及工程实践,如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原理,且以“电池、电机、电控”为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部件的结构及原理,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及工程实践。包括汽车市场营销、大数据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等。其中将大数据基础、互联网等技术融入汽车金融管理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得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

2新形态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与学到课堂之外

工程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深度渗透,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SPOC等纷纷涌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课内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推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多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学院四个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极大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查看全文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1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开展情况,讨论了原有各理论课程对应的分项课程设计的不足,并针对由此而改进的综合课程设计建设从教学模式和相关要求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相关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只有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参与课程设计的各主体责任明确,才能有效推进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与协作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目标。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教育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加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深入推进,地铁、综合管廊、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外,针对近年来地震、暴雨等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情况,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深入研究,都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与其相关的工程领域也不断增加。其工作内容已不再只是原来的工程勘察而是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各方向,来服务于交通、水利、水电、铁路等工程建设部门[1]。由此可见,未来的岩土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对相关各工种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人员在具体工程和科研实践过程中顺畅的协调配合与交流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行业“排头兵、侦察兵”[2]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运营”整个过程的全局意识,深刻理解本专业在具体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从事相关工作的必要技能,树立科学、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改革各专业课程原有分项独立的课程设计、开展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是实现上述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3-5]。本文将结合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后文称“本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建设情况进行相应的探讨。

2原有分项课程设计的不足

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基本分为地质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等)和工程类课程(如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两大部分[6]。这两类课程后续的实践环节均包含实习类课程和课程设计,但前者以实习类居多,后者课程设计任务较重,如前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主干课程均有对应的课程设计环节。以往的这些课程设计大都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相对独立进行,虽然在课程的安排和调度上较为灵活,但是却存在明显的缺陷:①原先岩土工程勘察、边坡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组织等理论教学后续的课程设计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难以通过设计训练建立系统综合的知识体系;②以往的分项课程设计课时较短(大都均为1周),设计题目的设置及相关要求只能删繁就简,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结合不够密切,设计过程和步骤格式化现象明显,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无法避免大范围抄袭情况的发生;③由于各课程设计独立开展,各设计的责任教师大都为该门课程的理论授课教师,使得各相关课程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交流与互动,导致可能的理论教学内容重叠,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的课程设计布置雷同的题目和任务等情况,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极大浪费,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围绕重庆大学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合理设置能够融合学科特色与教学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课程设计环节。

查看全文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活动设计,并结合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出能反映多样化和多层面化的考核项目的综合考核办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查看全文

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毕业设计是农业工程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毕业设计的时间、选题形式、团队配置、设计内容、过程检查、答辩形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类专业20和2020届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毕业设计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研讨,我国工程教育翻开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程类专业是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工程类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排头兵。毕业设计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保证,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对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工程设计之后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毕业设计时间固定化,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应根据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农作物生长、收获季节,适当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以满足涉农类毕业设计的需求。另外,农业工程类专业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较前三学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偏少,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学期的业余时间,做一些适合秋季或对季节性要求不高的毕业设计题目,第二学期在签约企业或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个性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