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7:4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公报阅览室通知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根据全国第十四次公报协作会议提出政府公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为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的要求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77号)精神,充分发挥政府公报在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中的作用,经县政府同意,在全县基层设立政府公报阅览室。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既可单独设立政府公报阅览室,也可设在各单位的全程室内;有条件的村也可试点设立政府公报阅览室(处),这项工作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
二、各政府公报阅览室要充分利用上级赠送的《国务院公报》、《**市人民政府公报》以及县政府下发的不涉密文件,全天候开放,无偿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三、各政府公报阅览室要制定政府公报阅览须知及管理办法,设置明显标识,确定专人管理。政府公报阅览须知可参照附件结合实际制定。
四、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加强政府公报阅览室公报利用工作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公报公开、便民的作用,县政府办公室将对有关情况进行检查。
晓谕性公文的写作公报及范例
一、公报的含义和特点
(一)公报的含义
公报是党的机关公文中的一个主要文种,《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为其所下的定义是:
用于公开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中没有提到公报,但公报作为行政公文出现的情况却并不鲜见。
公报作为党的机关公文出现时,主要是党的中央机关用于重要决策。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向全社会宣布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决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人们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还频繁地使用“三中全会以来”的说法。还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开宣布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一步,对于当代中国也是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个文件。
做好公报意见通告
各区,市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政府公报要实行免费赠阅,根据《意见》要求。赠阅重点向基层单位倾斜,范围要由市向区、镇(街)村(居)延伸。因此,政府公报的印刷数量要适当增加,赠阅范围应逐步扩大,免费赠阅点应与行政服务中心体系同步建设延伸,让更多的群众免费取阅,更好地发挥政府公报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服务社会的作用。
现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办好政府公报的意见》粤府〔2011〕2号,为进一步办好佛山市各级政府公报。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并结合我市情况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统一政府公报的办刊模式
有些区采用“政报”模式,目前各区的政府公报办刊模式各不相同。有些区没有创办纸质版公报,除顺德区外其他各区都没有创办电子版政府公报。根据《意见》要求,各区要成立政府公报工作机构,统一政府公报的办刊模式:沿用“政报”尽快推进刊物向公报转轨;未创办纸质版公报的要尽快按要求落实;未创办电子版政府公报的要争取早日实现全文上网。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工作
县上半年旅游统计公报
xx县统计局
2006年8月29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2006年1-6月,县统计局和旅游局对xx堂、xx旅游接待中心、观音洞、颐园果庄、xx酒店和xx大酒店等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点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调查推算结果公报如下:
一、游客接待情况
(一)调查选点按重点调查方案开展,全部调查点的游客接待能力占全县游客接待能力的一半以上,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
(二)调查点抽样调查情况。调查点共接待国内游客12.5万人次,日均683人次,游客中就餐人数4.1万人次,日均224人次,过夜人数2.2万人次,日均120人次,乘车人数8.8万人次,日均481人次,参团人数2.1万人次,日均115人次。其中参团旅游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25%。各调查点中,⑴双桂堂接待游客总数为9.1万人次,日均497人次,占调查总数的72.8%,参团游客人数达1.4万人次,日均77人次,占调查总数的66.7%。⑵名豪酒店接待游客1.4万人次,日均77人次,过夜人数最高,为1.1万人次,日均61人次,占调查总数的50%。⑶观音洞共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日均61人次。⑷蟠龙洞因硬化公路,游客人数锐减。
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为促进我省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省政府决定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确保“十一五”GDP能耗降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省委十届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末我省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这一量化目标突出体现了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要求。
二、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一)年度公报指标为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单位GDP电耗及降低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及降低率。
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研究论文
[摘要]《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关键词]《万国公报》;华人编辑;贡献;基督教;思想转变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寓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以内容多、时间长、影响大而彰名于晚清时期。近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万国公报》在西学东渐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愈益受到中外史学界的重视。不过,一般研究《万国公报》的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万国公报》的创办人与主持人林乐知身上,而很少关注甚至忽视了这份刊物不同时期“襄理笔政”的几位华人知识分子。诚然,林乐知的名字是与《万国公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林乐知也就没有《万国公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林乐知藉《万国公报》而获得的赫赫声誉,以及《万国公报》在晚清时期产生的轰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批华人知识分子的默默辛劳。因此,探讨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关系,分析并评论他们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对《万国公报》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为如下几个问题的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第一,西方社会福音派(或称自由派)传教士在华兴办文化事业时如何依靠华人知识分子;第二,华人知识分子在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晚清时期,一批处于“边际人”地位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中如何重塑他们的价值理念和信仰。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在出满第300卷后,改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7月28日,因林乐知忙于监理会在华的教会事务及创建中西书院,《万国公报》暂时休刊。1889年2月,《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喉舌和机关报得以复刊,直至1907年12月停刊。在《万国公报》刊行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批华人知识分子曾先后应林乐知或广学会之聘,襄理《万国公报》的笔政,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以及范祎等人。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翁、匏隐氏、平江赘叟、古吴困学居士等,江苏吴江人。他“少负才名,壮年走马金台,宦游滇省”。1859年为避战乱,到了上海,起初以课授生徒、卖文卖字为生,曾在传教士办的英华书馆任教,又曾助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等人翻译西书。大约在1860年,结识了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并于1867年接受林乐知的“奉币致聘”,出任林氏的“记室”,协助林乐知办理《教会新报》,自此开始了充当华人编辑的生涯,直至1894年辞去《万国公报》的“主笔”之职。在长达二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沈毓桂协助林乐知、陆佩、慕维廉、李提摩太等西方传教士共编辑《万国公报》450卷又61册,成为在《万国公报》馆任职时间最长、编辑《万国公报》卷数最多的一名华人编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办理《万国公报》已使其“心血久竭”。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名华人编辑,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地位前后有所变化。在自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更名为《万国公报》至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的一段时间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仅是一名普通的华人编辑,其主要职责在于处理《万国公报》的文字事务,并对林乐知的文章加以润色和笔述。此即其所谓的“襄理报牍”时期。自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至1883年7月28日《万国公报》的暂时休刊,沈毓桂已由一般的编辑一变而成为《万国公报》的“主笔”,开始全面负责《万国公报》的组稿、选稿、编辑和主持评论等工作。此即其所谓的“主张《公报》”时期。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后,由于林乐知的主要职责在于“专司拟题乞文”及“收卷、编辑”工作,故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主笔”地位仍然没有变化,直至1894年2月。此即其所谓的“仍主报务”时期。也就是说,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充当一般华人编辑的生涯只有四年多,而出任《万国公报》的“主笔”则长达十余年。由此可以概见沈毓桂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研究论文
[摘要]《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关键词]《万国公报》;华人编辑;贡献;基督教;思想转变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寓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以内容多、时间长、影响大而彰名于晚清时期。近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万国公报》在西学东渐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愈益受到中外史学界的重视。不过,一般研究《万国公报》的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万国公报》的创办人与主持人林乐知身上,而很少关注甚至忽视了这份刊物不同时期“襄理笔政”的几位华人知识分子。诚然,林乐知的名字是与《万国公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林乐知也就没有《万国公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林乐知藉《万国公报》而获得的赫赫声誉,以及《万国公报》在晚清时期产生的轰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批华人知识分子的默默辛劳。因此,探讨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关系,分析并评论他们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对《万国公报》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为如下几个问题的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第一,西方社会福音派(或称自由派)传教士在华兴办文化事业时如何依靠华人知识分子;第二,华人知识分子在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晚清时期,一批处于“边际人”地位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中如何重塑他们的价值理念和信仰。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在出满第300卷后,改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7月28日,因林乐知忙于监理会在华的教会事务及创建中西书院,《万国公报》暂时休刊。1889年2月,《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喉舌和机关报得以复刊,直至1907年12月停刊。在《万国公报》刊行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批华人知识分子曾先后应林乐知或广学会之聘,襄理《万国公报》的笔政,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以及范祎等人。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翁、匏隐氏、平江赘叟、古吴困学居士等,江苏吴江人。他“少负才名,壮年走马金台,宦游滇省”。1859年为避战乱,到了上海,起初以课授生徒、卖文卖字为生,曾在传教士办的英华书馆任教,又曾助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等人翻译西书。大约在1860年,结识了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并于1867年接受林乐知的“奉币致聘”,出任林氏的“记室”,协助林乐知办理《教会新报》,自此开始了充当华人编辑的生涯,直至1894年辞去《万国公报》的“主笔”之职。在长达二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沈毓桂协助林乐知、陆佩、慕维廉、李提摩太等西方传教士共编辑《万国公报》450卷又61册,成为在《万国公报》馆任职时间最长、编辑《万国公报》卷数最多的一名华人编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办理《万国公报》已使其“心血久竭”。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名华人编辑,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地位前后有所变化。在自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更名为《万国公报》至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的一段时间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仅是一名普通的华人编辑,其主要职责在于处理《万国公报》的文字事务,并对林乐知的文章加以润色和笔述。此即其所谓的“襄理报牍”时期。自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至1883年7月28日《万国公报》的暂时休刊,沈毓桂已由一般的编辑一变而成为《万国公报》的“主笔”,开始全面负责《万国公报》的组稿、选稿、编辑和主持评论等工作。此即其所谓的“主张《公报》”时期。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后,由于林乐知的主要职责在于“专司拟题乞文”及“收卷、编辑”工作,故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主笔”地位仍然没有变化,直至1894年2月。此即其所谓的“仍主报务”时期。也就是说,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充当一般华人编辑的生涯只有四年多,而出任《万国公报》的“主笔”则长达十余年。由此可以概见沈毓桂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报收发运用监管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政府公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省、市、区政府公报的收发、学习、管理和运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公报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职能作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立和落实省、市、区政府公报的收发、学习、管理和运用工作。从2012年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对省、市、区政府公报的收发、学习、管理和运用工作进行检查,了解和掌握全区工作动态,督促管理我区对各级政府公报的收发、学习、管理和运用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公报在公开政府信息、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
二、各镇(街)党政办公室、各村(居)委会对公报工作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各级政府公报的收发、学习、管理和运用工作。管理人员要做好各级政府公报的收发登记、学习记录工作,做到常态管理。
三、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公报借阅学习制度。各镇(街)党政办公室、各村(居)委会学习运用政府公报时,一律到收发管理人员处办理政府公报借阅手续,学习运用后要及时归还入档保管,做到政府公报“上册(子)、上会(议)、上墙(报)”。
四、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各镇(街)、各村(居)在学习运用政府公报过程中,通过政府公报获取政策信息,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要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专题报告,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政府公报的指导作用。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09年9月18日在北京闭幕,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福建省永安市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郑尚哲在第一时间对《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进行了解读。
郑尚哲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开头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明显成效,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郑尚哲特别提醒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对我国当前的形势作了新的概括,认为我国当前正处在“三个大”的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这里,要注意到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在以前提到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后面,增加了一个‘繁重性’,这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时局的判断更加清醒和准确。”郑尚哲如是说。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时,概括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所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醒全党“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专家解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人们关注,在六中全会勾勒的2020年和谐社会的发展“路径图”中,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特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连线一些专家,请他们就六中全会公报进行了解读与点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关键在党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党更是其中关键,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公报通过“六个必须”对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16个字概括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公报提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因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基层表现出来的。党员干部要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模范,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党的一次考验,无论是认识水平,还是领导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不断深化认识,防止“急性病”和“慢性病”,把握好力度、进度和尺度。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