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7:45: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总结
自民政部2013年12月启动开展第一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去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向社会公开宣传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工作,截止目前我县6家公办敬老院共有4家公办养老机构实施了公办民营改革。
一、具体做法如下
1、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积极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通过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建民营机构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明晰权责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公办养老机构应当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护理性床位的数量和比重。当时按要求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在满足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服务需求的同时,可适当兼顾其他有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目前已有三家公建民营机构收住社会老人。
二、取得成效
2014年以来,我区先后完成镇敬老院、敬老院、敬老院、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公建民营率达66%,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近1200万元进行公办养老机构升级改造,在优化运营机制、完善内部治理、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体现真实性,机构运营状况良好,近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社会评价高。
公办幼儿园教师星级管理探索
[摘要]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其程度将直接影响幼儿园办园质量。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为例,介绍在“两自一包”区域综合改革机制下,幼儿园用好办学自主权,进行了幼儿教师“星级管理”的探索,建立了专业水平与薪酬水平匹配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提升了办学水平。
[关键词]“两自一包”;自主治理;“星级教师”;专业成长;薪酬机制
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以下简称三十三幼)自2015年9月开园后,就面临教师离职率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两自一包’改革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岗位”星级管理的探索。经过三年的努力,幼儿园基本解决了教师离职率高的问题,培养和储备了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破解幼儿园管理激励乏力、教师专业发展瓶颈难以突破、公办园编制困局等问题拓展了新思路。
一、幼儿园实施“星级教师”自主治理的政策、理论依据
(一)依据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等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学前教育在我国实施的是中央宏观调控,地方分级治理,园长责任制度。在国家层面,中央宏观调控体现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以引导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在权力掌控性上是逐层下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并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1989年,中央出台《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表示幼儿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明确规定“园长责任制度”。国家政策法规给幼儿园办学自主提供参考依据。(二)依据武侯区“两自一包”改革的精神要求。自2015年以来,成都市武侯区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指向,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直面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困境,实施“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旨在通过依法治教、简政放权。通过向学校下放“财权”“人权”和“事权”,真正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办人们满意的教育。运用该制度,幼儿园有人事自主权、治理自主权和财政自主权,保证了幼儿园能够按照园所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员招聘和管理,依据制度设计出相关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制定相关的专业等级,并自主分配财政资源来鼓励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对幼儿园的归属感。2019年12月4日,四川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工作会提出“鼓励探索采取‘两自一包’等方式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要采取多种方式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三)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第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根据此理论,三十三幼可建构教师专业发展与薪酬水平同步增长的“双需求”制度体系。第二,自主治理理论。当代公共选择学派和公共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治理理论,从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四个内部变量、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自主治理的具体原则等方面阐述了自主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此理论,三十三幼可充分挖掘自身变量,建构科学的人事制度,努力探索幼儿园自主治理的有效路径。鉴于以上分析,三十三幼尝试建立“星级教师”管理机制,突出以教师能力和实际为主要评价导向,探索教师专业水平与薪酬水平同步增长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公办体制下,园所自主招聘、共同管理的人事管理机制,激活办学活力,提升办园品质。
二、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星级教师”自主治理探索
公办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充分运用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强化效益意识,考虑风险和资源使用效率,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两个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健全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首先,在国家宏观管理下,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办学自主权。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在社会生活中需承担相应地民事责任。其次,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所有制上突破了单一的国家公办形式,出现股份制的民办高校、公私合办高校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再次,办学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最后,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得高校毕业生成为“产品”,需要接受市场的挑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高校必须考虑经营效益,争取在竞争中胜出。然而,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
一、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高校不断筹措资金以购置资产,增加仪器设备和扩大教学办公用房,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存在一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实际使用时间不多,使用率不高,浪费较大的情况。有些高校尚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已设立机构的,也只局限于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对高校具有极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却很少问津。
2、资产流失较为严重。高校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既不提资产折旧。也不需计算盈亏,这使不少高校没有牢固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资产管理和基建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相关手续不完备,甚至存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的情况;收入、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计成本经营,不讲科学管理的现象。
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公办高职院校单一的薪酬制度影响了高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目前公办高职院校薪酬分配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提出在综合考虑国家薪酬政策的前提下,建立以岗定薪、激励为主的薪酬制度,设计差异化的薪酬构成,完善用工制度和考核机制等,实现公办高职院校薪酬制度对教师的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职院校;薪酬管理;激励机制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1]。公办高职院校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公办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高职教师的薪酬管理问题,以此来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充分调动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和发挥高职教师的创造价值,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保证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一、公办高职院校薪酬制度现状
薪酬是指组织向劳务员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酬劳,分为狭义的薪酬和广义的薪酬,本文研究的薪酬是指狭义的薪酬,即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公办高职院校薪酬制度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制定并实施。国家财政部门按照全额编制的档案工资向公办高职院校拨付工资额度,但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较小,大部分绩效工资由各高职院校非税收入安排,但是总的绩效额度由上一级部门统一核定。公办高职院校教职工身份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三个序列,工资由岗位(职务)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及津贴补贴等四部分构成。基本工资由岗位(职务)工资和薪级工资构成;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构成[2];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内部分(40%)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奖励性绩效中的核增工资部分由学校按照各类人员业绩和贡献自主分配;津贴补贴标准和项目由国家另行规定,如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改革性补贴、援藏补贴等。目前,公办高职院校薪酬制度大多采用以职务和资历为中心的模式,主要以职称、工龄、资历等来设计薪酬制度,没有突出岗位特点和个人贡献,导致公办高职院校存在分配机制不健全、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内部公平性、薪酬激励功能弱化、对人才的激励程度不够等问题,难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足额招生,公办高职院校就应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强大的师资队伍,而保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投入与产出得到公平的报酬则是壮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探究民办与公办学校消费观念
一、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消费观调查
月生活费差异:民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2%、25%、20%、25%、10%、8%。公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1%、51%、18%、11%、7%、2%。从以上数据对比明显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分散,而公办高校的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集中在较低的水平。在民办高校中,存在部分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学生,然而同时也存在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的同学。但是,民办高校中500元以下的学生和15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12%和8%,大于公办高校中的11%和2%。民办学院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没有趋近于任何一个生活费消费区间,不同的是,在公办高校中,他们的学生比较集中在500~800的消费区间内,高消费和低消费的比例都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中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中更为明显。生活费来源比较,86%的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寄送的,14%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在公办高校,71%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的寄送,29%的公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的比例要低于公办高校。
购买商品时考虑因素比较,民办高校30%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商品的价格,50%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实用性,8%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品牌,2%的学生会随大流,另外还有10%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而在公办高校中相应比例是25%、61%、6%、8%。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购买商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品牌等因素,而考虑实用性的比例低于其他高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价格的因素更多,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实用性更多,由此可以得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注重于价钱,有攀比的倾向;而公办高校学生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消费较为理性。理想生活费来源比较,民办高校中2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3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36%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19%的学生理想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4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34%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是最理想的生活费来源的比例为63%,而公办高校的是53%,可见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的意愿要大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希望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作为理想生活费来源。相对而言,公办的高校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小,经济自主性强。
消费状况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0%,“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0%,“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50%。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3%,“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2%,“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43%。理财能力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54%,“有,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38%,“有,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8%。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72%,“有,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17%,“有,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11%。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会月生活费消费计划性更强,公办高校管理剩余生活费的能力比较差。调查中民办高校学生的月消费支出更合理,“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占50%以上,而公办高校学生“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比例在43%,明显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有预算和计划性的比例更高,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消费更有计划性。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消费状况及平时的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理财能力要强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理财能力。
二、结论
通过此次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理财能力强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理财能力,公办高校的学生在理财方面要多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通过此次对比分析我们还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活费两极分化的现象远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方面,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学生多数是比较理性的,但民办高校的学生注重价钱攀比的消费心理严重。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学习消费、理财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也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条件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及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为自己的未来铺好道路。
农村公办园教师职业认同感探究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问卷对河北农村地区的244名公办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偏高。与以往研究相比,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作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力量,其职业认同感水平有所提升,教师的年龄、职业意识和社会支持度是影响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可通过以下路径提高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增加正面报道,提高社会关注度;提高经济地位,稳定教师队伍;完善专业培训,引领专业成长;激发个人潜能,实现自主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
一、问题提出
农村学前教育是农村教育的基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事业离不开优秀的幼儿教师,优秀的幼儿教师是专业化的教师,是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感会通过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等方面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幼儿教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自身职业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积极感知。本文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以文雅的《编制外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1]为蓝本,对其进行修订,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职业角色认同、职业目的、职业归属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能力、社会支持度、职业行为倾向8个维度。调查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LQ区下面的农村公办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向其发放问卷244份,收回问卷244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收回率为98.36%。将收集的数据录入SPSS25.0版本中,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中共有50道题,采用五点计分法,满分25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认同感越高。研究者对240份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职业认同感的平均值为214.22,达到总分的85.7%,处于较高水平,标准差为18.357,分数分布相对集中。可见,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偏高。(二)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内容。1.总认同感的内容维度分析本研究通过描述统计,借助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分析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并利用相关分析检验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内容维度,见表1。从表1可知,8个维度的分数和总分之间都是相关的。通过比较各题平均分可以发现,得分最低的两个维度分别是“职业价值观”“职业目的”,得分低于和接近选项总分的中位数3分。由于8个维度对应的题数不相等,需要以每个因子中每题的平均值为代表进行比较,但得分最低的两个维度依旧为“职业价值观”(2.51分)和“职业目的”(3.29分)。2.总认同感的具体内容分析笔者进一步对得分最低的7道题目及其所属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影响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最突出的几项内容。7道题目中,3道题目属于职业目的维度,2道题目属于职业价值观维度,剩余2道题目分别属于社会支持维度和职业情感维度。由表2可知,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主要受教师从事该职业时的职业目的和职业价值观影响。3.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分析为了分析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各个维度得分最低的具体内容,笔者进一步对各维度得分最低的题目进行了统计,见表3。分数低于选项中位数的内容:“职业目的”主要表现为教师选择去农村公办园主要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发展;“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不满意;“社会支持度”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认为幼儿教师职业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同。(三)影响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的因素分析。1.教师的年龄对职业认同总分具有显著预测力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的大小。预测变量有11个,分别为幼儿园等级、教师年龄、从事幼儿工作年限、最终学历、毕业专业、是否属于师范类、职称、职务、婚姻状况、是否在编以及目前的工资水平,效标变量为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总分。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投入的11个预测变量对“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总分”效标变量具有显著预测力的变量为“教师的年龄”,见表4。预测变量“教师的年龄”与“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总分”效标变量多元回归的决定系数(R2)为0.016,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检验性的F值为4.863(P=0.28<0.05),因此“教师的年龄”可以有效解释“职业认同总分”1.6%的变异量。从标准化的回归方程y=2.006x+207.774(y为职业认同总分,x为教师的年龄)来看,回归模型中“教师的年龄”的β值为0.142。这表明,教师的年龄对“职业认同总分”的影响为正向影响,即教师的年龄越大其职业认同感越强。而教师的年龄具体从哪些维度对职业认同的总分产生了影响,下面再做进一步的分析。2.不同年龄的农村公办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差异比较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笔者进一步以教师的不同年龄为自变量、职业认同总分以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了t检验与方差分析,见表5。教师的年龄在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性两个因变量检验的F统计量达显著水平,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认同感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在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性的维度上,呈现的趋势大致为先升后降,并都在45—50岁的区间达到最高点。
义务教育为何这么贵?拷问公办名校的责任感
专家建议政府办示范初中增优质学位
免试入学本应风平浪静,电脑派位也不该再有考场。但近日来,广州却频频上演数千小学生赶考百来个学位的“盛况”,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甘心将孩子的“命运”交由电脑决定,宁愿“一掷千金”让孩子报考名校办的民校。
记者从广雅中学、育才实验学校等学校了解到,近年来报考这些民办优质初中的学生越来越多,已从前两年的1000多人、2000多人上升到今年的3000多人,教育部门为公平起见推出的“推荐生”政策似乎也难降学生赶考之“火”。
对此,有教育界人士坦承,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日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但公立优质学位本身的缩水也是客观现实,在目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转移、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名校办民校收费过万
名校办的民校,性质多样,“公办民助”的有南海执信中学,属“民办公助”的有华南师大附中番禺学校,属“国有民办”的有南武实验中学、珠江中学(市六中校内),属“国有民营”的有育才实验学校,属“公有民办”的有中山大学附中,属“国有民办公助”的有荔湾实验学校,等等。
公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充分运用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强化效益意识,考虑风险和资源使用效率,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两个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健全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首先,在国家宏观管理下,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办学自主权。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在社会生活中需承担相应地民事责任。其次,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所有制上突破了单一的国家公办形式,出现股份制的民办高校、公私合办高校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再次,办学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最后,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得高校毕业生成为“产品”,需要接受市场的挑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高校必须考虑经营效益,争取在竞争中胜出。然而,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
一、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高校不断筹措资金以购置资产,增加仪器设备和扩大教学办公用房,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存在一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实际使用时间不多,使用率不高,浪费较大的情况。有些高校尚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已设立机构的,也只局限于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对高校具有极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却很少问津。
2、资产流失较为严重。高校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既不提资产折旧。也不需计算盈亏,这使不少高校没有牢固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资产管理和基建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相关手续不完备,甚至存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的情况;收入、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计成本经营,不讲科学管理的现象。
公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独立学院相对于公办高校有着更为独特鲜明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办学特征,因此近几年来教育部针对独立学院的转设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教育部出台了有关政策,提倡独立学院的转设,并且希望独立学院能够尽快完成转设工作。在进行相关一系列转设的过程当中,高效的财务管理是确保转设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学校的进一步成长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设;公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各方面的直接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公办高校高等教育而言其要求更为严格,但是也更具有发展的前景。这一巨大的进步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有关政策,要对民办高校的转设进行重点关注,将民办高校的学校教育指导作为当前教育改革方向的重点。其中,有关民办高校转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也有所涉及,对财务管理问题的探索同时也是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独立学院与公办学院的性质有所不同,独立学院基本上是属于自支自收的事业单位,不同于公办高校可以得到国家的教育经费补贴。虽然民办高校最初的学校经费来自国家财政,但是由于其资产关系的复杂性,在进行转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财务管理方面引起重视,建立好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资产的全面分割。本文对转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对应解决对策,让高校可以更健康地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常见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资产与产权性质关系的复杂性
独立学院在进行转设时,其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过程当中,有多方进行出资。一方面是对应的公立学校对其进行出资,另一方面相关的国家财政组织以及社会人士也可以参与到其中,由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出资。这样一来,财务的资产管理就会变得比较复杂,不同产权以及组织的资产在转设过程中共同进行组合,让转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变得复杂。通过对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转设过程的财务管理进行探究,发现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独立学院进行转设的过程当中,等到与母体脱离之后,母体所拥有的资产与独立学院所拥有的资产总是会存在概念不清以及资产混合复杂的情况。就某些省份的独立学院来说,受到当时政策的限制以及土地的影响,只能以母体资产的名义对相关学校土地进行区域购置和土地建设。因此,在转设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资产并不能进行完全脱离,资产仍旧未完全过户。有些独立学院的合作办学方和投资人之间在签署有关协议的时候,因为协议当中并未明确规定最后的资产所属人,以及对于独立学院增值资产如何进行分配也并未明确说明,所以,很容易在产权的归属问题上产生争议,从而影响独立学院的转设,导致独立学院转设时部分资产产生流失,以及造成一定无形资产的贬值。如果在转设的过程当中,独立学院的运营者对资产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疑虑,也会对转设过程中财产管理的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转设的过程当中出现以上的任何一类问题,都会对独立学院合法人的资产落实以及财产权确认产生不利的影响。
加强公办学校闲置资产管理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资产的管理,避免和防范教育资产流失,确保教育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办中小学校、托幼机构闲置资产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教育资产管理主体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履行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以下简称学校)资产管理人职责。各学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使用包括土地、房产、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以及校园内属于学校的其他资产。校长是本校资产管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的闲置资产(包括校舍、校园、设施、土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全面清查,逐一登记、造册,切实掌握学校闲置资产的配置、使用和管理情况。
对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产,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管理,继续用于举办农民教育、职业教育或学校勤工俭学实践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