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6:01: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革新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革新问题

新形势企业营销革新问题

1新形势的特征及其对于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面对的情况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严重,竞争的形式内容以及要求等都有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向着多样化个性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对于企业营销创新的要求和压力越来越高。营销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于企业的全局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作为资源占有和禀赋都十分有限的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和优化营销创新的效能显得更加富有意义。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于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和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着手: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营销战略布局来设计和统筹其营销创新问题,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形象和附加值水平以建立较高的顾客忠诚度,根据服务产出水平和渠道目标建设短平快的营销渠道功能模式,同时加强对于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营销环节和领域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模式的创新以制造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式营销。这些方面和内容构成了目前中小企业营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2目前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营销创新的关注和思考主要开始于2001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企业之间的竞争状况愈加激烈和残酷。数据调查统计显示,2003~2010年期间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的资源资金投入增长幅度基本实现了年均7.8%的水平,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其外向型出口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币的升值,2010年总投入水平达到了2003年投入总水平的13.7倍,同时数据还显示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2010年底达到了1:14.2,初步摸索和开创了营销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模式,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多种因素归纳总计起来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综合考虑和权衡,使得其营销创新战略制定及其实施中对于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和贡献程度不足,同时在营销创新战略的制定模式中一般采取并不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一份对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发展战略规划关注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2004~2010年期间我国开展营销活动及其创新的中小企业中平均仅有18.7%幅度比例的企业对其营销策略的设计考虑了其总体战略规划问题,在这些企业中从其对于营销创新活动的资金资源保障程度上来看平均资金资源缺口维持在20%以下的企业仅占其中的9.8%,这使得中小企业营销创新活动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相关系数仅为0.16,呈现较弱的相关关系,另外其营销战略的制定中约有超过76.3%的比例来自自上而下这一适合大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战略形成方式。第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由于缺乏对于品牌建设及其对于相关领域环节要求和带动作用的具体分析,使得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品牌建设规划和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品牌建设的步伐和思路较慢并且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一份对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品牌建设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营销活动中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品牌的企业数量占其总体的比重不超过11.3%,其他大部分企业舍弃了品牌化策略,即使在这些实行品牌化路线的企业中其在品牌建设的投入水平也迟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2010年其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总体水平仅相当于2005年该指标数值的3.1倍,这与该期间品牌建设所需的资源投入总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由于缺乏对于营销渠道建设中渠道长度和渠道宽度及其相互关系和对于企业资源的要求等关系的了解,使得适合中小企业资源禀赋的短平快营销渠道模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建设成效,渠道建设对于营销创新的贡献率偏低。一份对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2003~2010年期间我国中小企业用于营销渠道建设上的资金资源投入年均仅仅达到了3.5%的增长幅度,这与同期营销渠道对于经济效益年均11.3%的贡献率水平不相对称;另外渠道建设中渠道长度和渠道宽度的参数设置相对偏大,使得渠道管理的成本和建设成本与企业自身总体经济实力状况不相匹配,造成该期间其渠道建设对于营销创新的贡献率偏低的状况。第四,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由于缺乏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模式架构的深刻解读,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业务环节和领域中的信息化程度偏低且使用模式和架构对于市场需求变动的反应能力有限,与客户的互动式营销效果较低。一份对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活动及其创新中相关环节和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覆盖比例不超过总体的21.3%,无线移动互联技术平台的应用和覆盖比例不超过8.7%,这与同期国外水平相比分别落后11.8和13.2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使得中小企业对于各营销终端的跨平台信息共享和综合处理比率仅仅达到了23.5%,大量的对于营销创新决策有用的信息没有得到利用。

3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于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营销创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创新大量案例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同时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在营销创新中的成功模式和先进做法,就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营销创新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第一,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应该基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和其营销战略意图本身,并在对其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将之纳入到企业营销创新设计统筹之中,从而增强其对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和能力,同时在其营销创新战略的制定上要打破既有的传统模式,实行由下而上的逆向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创新模式。新形势下营销战略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和作用,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从企业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和营销战略自身发展需要的基准和视角来审视其规划和设计问题,以提升其对于企业总体战略的贡献程度和支持力度;同时依靠这种战略确认调整相关辅助领域和关键业务流程,并确保其执行和开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得到持续可靠的投入和保障,而不是基于短期利益的博弈而出现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第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应该增强在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的力度,同时依靠品牌建设来推进营销创新活动方案的规划,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提升品牌形象和其附加值水平,从而在目标客户群体中制造差异化的形象和较高的顾客体验和感受。对于中小企业是否实行品牌化路线曾经是一个中小企业界具有争议的话题,现在可以基本明朗地肯定虽然走品牌化路线也有风险,但不实行品牌化路线的话风险将更大。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是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手段,通过品牌化路线和品牌价值塑造,企业可以显著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水平,从而为其市场竞争力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同时品牌的塑造也可以为其营销创新活动产生多方面的驱动作用。第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应该加强以短平快为特征的营销渠道的建设,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等相对不足和有限的特点,尽量缩短渠道建设的长度以及每一阶渠道成员的宽度,从而实现将产品和服务以更加快捷、更加成本低廉的方式传送到目标消费者手中。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布局及其行业特点,其大部分产品属性和购买模式比较适宜短平快的营销渠道,一般来说营销渠道建设的成本和管理难度大小与其渠道长度和渠道宽度两个属性参数值有密切关系,中小企业囿于其资金资源的有限性在追求最大投入产出比的情况下一般要缩短渠道的长度和宽度,尽量减少渠道成员诸如经销商、中间商和商的数目,这样既可以降低渠道管理的难度,也可以增加渠道的效能和投入产出水平。第四,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创新中应该加强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无线互联移动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的创新,根据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购买需求和日益多样化的购买行为模式,将分布式系统的消费者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无缝的融合和对接,以方便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有利于企业营销决策的创新。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别是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给予了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的设计空间和提升能力,它可以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创新提供更加经济灵活快捷的手段,尤其对于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适用,它赋予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扭转不利地位的成本更加经济的营销手段和理念。

查看全文

地方林业革新问题调查

一、广东省林业改革的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省林业建设的形势很好。他们的思想逐步解放,政策逐步放宽,经济逐步搞活,推动了林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198滩年以来,林业形势发展很快。主要标志是:

(一)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林业,把它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84年省委、省政府连续批转了关于林业的儿个文件。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把发展林业看作是山区致富和国家实现四化的一项伟大事业,真正摆到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省里决定调整下放了80个森工企业和107个省属林场;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林业政策,完善山林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狠抓政策落实,提倡承包开发性建设项目。韶关市委,把1984年定为林业年,决定抓好三个回合,即抓“两山”(自留山、责任山)落实,“两制”(封山育林、合作林场责任制)落实冬季备耕造林;肇庆地委1982年至1984年连续三年召开了山区工作会议,1984年会议针对林业“一统、二大(大锅饭)、三单一、四封闭”的状况,提出了“一放(ll!林放给千家万户经营),二小(家庭办五小园:茶、果、竹、桑、林),三短(短期作物),四多(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方针。乐昌县组织大批工作队,深入乡村,帮助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

(二)营林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全省春季造林更新907万亩,为年计划的106%,比历史造林最多的1978年(885万亩)多22万亩。(育苗7.7万亩,l:匕1983年增加50%。全省在自留山上造林155万亩,林业“两户一体”造林195万亩)。肇庆地区1984年春季造林更新143万亩,比1983年增加41万亩,增长切%;韶关地区1984年造林123万亩,比1983年增加43万亩,增长54%,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造林最多的一年。据调查,造林成活率平均在90%以上。

(三)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的现象基本停止。韶关、肇庆两地区,区、乡普遍建立了护林组织(区设护林站或护林队,乡设护林员),加强山林管理,并实行奖惩制度,有的建立了乡规民约。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的现象已被制止住。

(四)林区经济开始稿活,群众生活有所提高。1一些地区开始引进发达地区和平原区的资金发展山区林业。南海县向连南县投资500万元,合作造林5万亩,连南县在15年内提供木材3万立方米,按市场价优惠10%卖给南海县;中山县三角水产供销社给江化县董塘地区凡口林场提供10万元造林资金,无息使用,15年内林场逐年按国家牌价优先提供相应数量的木材,作为补偿。2.开始抓了山区多种经营,出现了一些好典型。曲江县小坑林场利用山区水利资源建立15个小水电站,发电6,870冠,卖给国家电网,收入107万元,实现了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的良性循环;广宁县上林区枫木乡发展茶叶、竹笋、竹纺、药材、蚕桑等多种经营,每年收入18万多元,平均每亩山地6.75元,人均收入152元,占乡人均纯收入316元的48%。

查看全文

软件测试发展革新问题

一、软件测试的概况

(一)软件测试的概念

顾名思义,软件测试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对现有软件的一种测试工具,其中根据不同的软件的需要和技术上的限制可以分为人工手动检测或是智能机器检测,通过另外一套程序的运行来针对软件的性能进行全面验查,目的是检验其各方面的指标是否能够符合最初设计要求,是否能够应用到目前的程序使用中,同时还要通过检测得出各项指标的设计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距,确定现实数据是否对现有程序有一定的影响,是否产生了某些预计之外的效果以及未完成的任务,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发修改。更广义上说就是对计算机软件生成研发的成果的一次投入市场前的验收工作,在研发阶段软件实际操作和理想状态会出现一定的出入,可以帮助软件在第一时间内存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仅仅测试只局限于查出问题之所在,还有一些性能上的提升,目的使之更好。很多情况还要针对软件的部分功能进行专门的测试,压力测试就是除性能外的另一种形式的测试,也是在为了查看软件的生命周期,查看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最初的使用状态。

(二)软件测试的分类

1.静态测试。针对一些比较简单操作可以根据少量数据就可以得到测试的目的项目,一般会选用静态测试,之所以称其为静态是不需要对该软件启动程序即可完成,更多的是通过人工的对其组成部分通过肉眼就可以看出是否存在问题,可以说是从表面来查看是软件否有数量上的漏缺,是否有结构逻辑的基本错误,是否有不兼容的一般匹配问题。多数情况下是软件检测的基础性检验,直接可以参照已给出的设计说明源程序结构分析、流程图分析、符号执行等诸多方面开展测试。

2.动态测试。与静态软件测试相对,就是在将软件程序运行启动的状态下检测其各方面的事宜。在运行过程根据对不同性能的具体分析来检测其效果和预期之间的差距,动态测试一般包括软件构造测试实例、执行程序、分析程序的输出结果等方面。对于多数的软件测试动态测试还是比较更精准更到位,所以动态测试也无疑成为诸多软件测试的首选方式。

查看全文

城镇医疗保险体制革新问题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公平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2009年4月2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份耗时近3年、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新医改路线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

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

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统筹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

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查看全文

合作医疗制度革新问题

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我国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探索。作为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制度建设,有助于农民群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避免“因病返贫”,因而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步显现,如医疗质量差、报销水平低、筹资渠道少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当前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各种因素,推动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由此背景出发,强化新农合制度建设及改革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目前新农合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力,农村居民对改革缺乏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涉及农民群众的惠民政策,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宣传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宣传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从根本上影响了新农合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具体表现为:第一,宣传过分重视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的优势讲解,对于具体适用范围却很少涉及。由于政府财力有限,目前,我国新农合制度起付标准、报销标准甚至具体到用药都有一套约束性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宣传中,有关宣传人员只重视宣传新农合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好处,忽视了具体的适用范围讲解,其结果是很多农村居民“兴高采烈买保”,看病报销时却“一脸苦水”,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切实利益,而且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第二,宣传的覆盖范围依然较低。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限,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出于各种原因,宣传人员没有深入到自然条件极差的乡村,导致宣传覆盖范围较低。第三,宣传的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导致宣传内容严重偏离政策本身。目前,很多地方的宣传采用层层培训的形式,即通过县到乡、乡到村,最后再到具体村民这样一个链条过程。由于在具体培训过程中的形式化,最终到村民中几乎被捧成了无所不能的政策,对村民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2.监管不力,医疗费用过高。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医疗行业高昂的治疗费用已经成为民众反映的一个焦点问题[1]。由于新农合制度指定了具体的医疗机构,使得农村居民只能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这种指定在医疗领域制造了一种相对垄断。作为公益事业,对各种垄断必须强化监管,但是目前我国有关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实现医疗机构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管,部分医疗机构出于盈利最大化的目的,违规开药、不合理治疗,造成农村居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有违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初衷。

3.报销水平低,手续繁琐。由于财政的制约,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新农合报销水平低也成为当前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制约。报销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起付标准过高。设置起付标准的初衷是合理利用资源,将资源分配到更需要的群众中。但是,目前新农合制度的起付标准与城镇居民的起付标准几乎一样,以江苏淮安地区为例,2010年市级医疗机构不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起付标准都是500元。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而言,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起付标准。但是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还未超过6000元,江苏淮安的农民人均收入也才7100元,500元的起付标准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言,明显是一个较高的门槛。第二,报销范围和病种太小。必须肯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和病种较之以前有了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只有得了重病、大病才去医院就医,一场治疗通常会花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费用,目前普遍最高5-10万的报销数额明显不能帮助这部分群众更好的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除了报销上的问题外,在报销程序上也异常繁琐。具体表现为:第一,异地就医难以及时报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很多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在打工期间,一般都是异地就医。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现行的分割管理体制,新农合报销只能在户口所在地进行,这就导致异地就医难以及时报销。第二,报销手续过于繁琐,需要的凭证较多。按照现行的报销程序,农户要在有关机构完成报销手续,需要的凭证竟有十多种。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资金的安全,但是,十多种凭证无形中让农民增加了时间成本,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基层医疗结构不合理,制约了质量提升。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2],这种差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业务人员缺乏。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导致农村医疗机构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医疗机构业务人员极度缺乏。就笔者的调查,淮安涟水县一个偏远乡镇卫生院定编20名,目前在编人员仅有7人,缺编近70%。第二,业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除了业务人员的缺乏,业务人员较低的技术水平也制约了新农合制度的建设。笔者对淮安涟水县3个乡镇共计52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本科学历的只有1人,专科15人,中专34人,初中及以下2人。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河南农业科技革新问题和策略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发展现代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要靠科技解决问题。从目前来看,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体制不完善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而且对于推动河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河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民增收的紧迫需要。近些年,随着河南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科技创新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残留问题严重,由此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制约了农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财力不足的制约,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也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同时投入结构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4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查看全文

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新问题论文

[摘要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包括产权转让模式、“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模式和新建合作型学校模式。从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履行政府职能,如何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如何促进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如何管理国有教育资产,如何防范腐败滋生等新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应明确办学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切实保障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权益,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教育资产管理,以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均衡发展;基础教育

近年来,各地实行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学校数量不断上升,改革类型和模式趋于多样,很多地方和学校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需求旺盛和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改革中的矛盾和新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改革明显和国家有关政策相背离,改革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抓紧制定规范改革的系统政策办法,进一步约束和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行为,对于确保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模式分析

尽管对于各种改革模式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实践层面的改革模式仍然不断翻新,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向。对此,究竟如何评判并加以正确引导,是当前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新问题。

(一)产权转让模式

查看全文

权利视野下的民事执行权革新问题

一、利益、权利、权力辨析

利益是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的利益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各种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冲突,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或完全满足,也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合意的实现。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根据洛克的推论,在自然状态下,即不存在具有权威的公共裁判者的情况下,人人自由而平等,各基于自己的力量保护和追求各种利益。这种状态具有诸多缺陷,一方面,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不合理的,因为自私的天性使得人们往往偏袒己方;另一方面,心地不良、感情用事和报复心理也会使他们倾向于过分惩罚别人,结果便造成人与人之间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使社会处于混乱和无序之中。

为避免自然战争状态下利益实现的种种不当之处,人们需要创设一个公共权威以确立一种正当的利益实现和保护机制,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救济方式。这是组成政治国家的根本正当理由之一。在政治国家的状态下,一部分利益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人们将这部分具有合法性的利益需求称为权利。同时,产生了公共的、中立的、权威的裁判者,由作为公共权威的裁判者对人们的利益与权利纠纷予以裁决。这是一种和平的、理性的利益实现框架。

从权利本位的角度看,权利派生权力,权力源自权利。人们创设政治机构、赋予其权威、服从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实现权利——合法的利益诉求。“在民主和法治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源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国家(国家机构)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是人民委托出去的;国家权力的配置,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方式和程序,国家核心官员的产生,都是公民行使权利的结果。不是权力‘创造’或‘批准’权利,而是权利‘创造’或‘批准’了权力。权力服务于权利。设立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自身的价值,均在于为权利服务,权力服务于权利,不仅是要防止对权利的侵害,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权利的行使和实现创造条件。”(P396-397)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具有了合法性的利益实现的公共权威保障,因而也应该是最有效的。因而,“不管会引起人们怎样的误解,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教育的发展,主体意识增强和个人权利意识普遍确立,“权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话语。“为权利而斗争”(注释1:德国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一文中首先喊出此口号。)不再仅仅是表面流行的口号,也为越来越多的公民所践行。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迈向权利的时代,是一个权利倍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是一个权利话语越来越彰显和张扬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法律问题,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这个世界的权利问题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查看全文

银行利率市场化革新问题及建议

随着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国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市场的开放压力以及汇率、利率稳定上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宏观经济所追求的所谓三方平衡,也就是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利率的稳定的平衡也受到挑战。在中共中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提前布局,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本文将首先介绍利率市场化的概念以及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再通过对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外币贷款利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对改革提出三点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及银行利率化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自主调节,而较少受控于中央银行管制,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主导,主要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利率体系。实际上,市场利率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金融利率的控制,将利率决定权下放给各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和市场状况来决定其借贷款利率水平。自从中国银行体系建立以来,利率市场化经历了漫长而又缓慢的改革进程。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对利率实行统一管理。人民银行规定所有金融机构不得自主决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论大小性质,不得参与相关利率改革行为,如制定国家利率政策、制定与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方法。中国的利率制度正式形成。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央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目标为通过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对市场的引导,逐步放松对利率管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市场利率,形成利率自主形成机制,使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水平。当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利润不高。1998年,央行合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接下来,央行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调整到6%,调整的2%资金可让其他资产有更大灵活发挥空间,但幅度仍然不够。另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利息增加了商业银行保持超额准备金的动机。这让商业银行能根据央行措施,自由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因此可以看出,从长远考虑,经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在银行的造作下灵活调整,对商业银行提高利润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后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新问题、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索,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日本型经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把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