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5:47: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革新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理革新教育原理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物理教育本性的回归,是物理教育的正本清源问题。然而物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物理教育的“源头”在哪里?这些物理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理论的提出,使得我们能够直接与物理现象相接触,让我们得以面对原汁原味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从而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物理教育领域之门,进入到一个物理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在一定意义上,原始物理问题的提出,是近30年来我国物理教育领域涌现出的能够反映物理教育本质的教育理论,是物理教育理论的创新。
一、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物理教育的本原回归
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教育思想与现象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20世纪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回到事情本身”和“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这一观点表达了现象学研究最根本的准则。现象学认为,人们不应该在事物之外寻找事物的本源,事物向我们显现的不仅仅是现象,现象就是事物本身,它意味着人可以用一种直觉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距离,本质不仅是可以认识的,而且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世界”的观念来源于胡塞尔(E.Husser)l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这种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就连那种企图在科学真实性中认识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世界为前提。”[1]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理念,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站在物理教育外部、远离生活世界来对待物理教育的态度和方式。当用现象学的理念来重新审视物理教育时,我们发现,物理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理教育发生的起点应当是物理现象,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是物理教育应该回归的地方。这种理念使我们从抽象、晦涩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重新返回到物理教育发生着的地方———活生生的物理现象。
因此,当现象学融入物理教育之后,就启发我们在物理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强调物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追求物理教育意义的实现,重视师生间的主体交互性,注重物理教育反思,寻求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注重物理教育的情境性……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活生生的物理教育世界中发生着的。这样,原始物理问题教学就成为“通达科学的教育和人生形式”,是物理教育价值实现的源泉。这种对生活世界和物理现象本身的关注,使得物理教育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生动的、丰满的;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物理教育世界的展现,是对学生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唤醒和触动,是对物理教育价值与意义的追寻。
与现象学理论取向不同的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念物理的养成了念死书的习惯。整个社会环境、家长的态度、报纸的宣传都一贯向这个方向引导。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训练得很好、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而且倾向于向死的方向走。这是很有害的”[2]40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杨振宁教授认为:“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一个人不与现象接触不一定不能做重要的工作,但是他容易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他对物理学的了解不会是切中要害的。”[2]469杨振宁教授“现象是物理学根源”的观点与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理念殊途同归。然而,把这种物理教育观点转变为物理教育理论也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受杨振宁教授“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与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基本理念的启发,笔者认为,由于物理教育是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物理教育的根源同样是物理现象。在物理教育中,与演算对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理教育方式是物理习题教学,而与物理现象对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理教育方式则应当是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简言之,解决我国物理教育低效能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在物理教育中打破习题教学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通过引进原始物理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效能的目的。[3]
总之,原始物理问题教学使物理教育从纯粹的知识传授模式中走出来,进入到物理知识传授与应用相结合的新阶段,这使得物理教育更加符合其培养目标。它拓展了人们的物理教育视野,拓宽了物理教育的范畴,进一步增进了人们对于物理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有助于真正实现物理教育目的。
创新教育机械课程革新
《机械基础》是高职机械类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精简教学内容,创新学生思维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层面上学会机械零件的设计。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按照实用性原则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用得上、学得进”为原则,尽量做到“收缩面,加强点”。如:增加实用性较强的金属材料部分,保持常用机构与机械零件部分基本不变;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符合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讲授;删除机械基础的工程力学部分及机械零件中与其相关的计算等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的部分。这样,经过教师的不断精简,现在的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常用金属材料”和“常见机构与机械零件”等两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组合,而是“融为一体”,其内容更贴切地符合当前高职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创新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运用,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生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现场参观——总结实践。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在课堂上对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所涉及实物进行“课题简述”,教师应设计一些富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通过观察机器零部件的构造、外形,使学生形成感性的印象和初步的认知。同时,教师或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再结合现场实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挂图对该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和总结,这样学生就通过实践——认知——讲授等循环反复地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等教学中,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学生不易理解。而到现场利用拆开实物进行示教讲解,学生可直接观察设备的内部结构和零部件动作过程,从而很容易掌握液压、齿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机械原理的革新教育模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1]。对于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除了要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外,还应使其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德国的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因而更加注重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而美国理工科大学走的是通识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2]。
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本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支配着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资源的配备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则是教育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对教学改革的深层次研究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出现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创新的情况,而应是“基础、实践、创新”教育的和谐统一。机械原理课程属于机械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对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其课程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对机械原理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和诠释。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要实现此目的,首先从改变教学内容入手,重视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新内容,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例如,在绪论部分的讲述中,以往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等展开的。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除了经典部分的阐述外,还有必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重点阐述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动向。如在机构的结构理论发展发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为了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今社会也迫切希望开展包括对液压、电磁、光电等非机械传动元件的广义机构设计。在对机构的平衡问题进行介绍时,引申到机构的动力学研究,进而让学生了解到大型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在线监测都是现代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有意识地将一些机械原理学科前沿的研究引入教学内容中,如微型机械的研究,它不是将传统的机械直接微型化,而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机械的概念和范畴,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处于机械原理学科前沿的微型机构学分支的产生。结合一些相关视频资料,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到这些知识的同时,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此外,在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中,还可以尝试重心的转移,强调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淡化图解计算分析,强化解析法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机械系统设计的综合认识。这种重心转移体现在:由图解法为主向解析法为主转变,使计算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统一起来,提高机构设计的效率和正确性;由手动设计计算向计算机自动计算转变,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由过去重机构分析计算向重机构综合转变,提高学生机构方案构思与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地营造创新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化学革新教育分析
一、结合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使命感
当今是知识更新迅猛的信息化社会,教师要适时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最新成就“引进课堂”。如通过介绍“绿色化学”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让学生增强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一时疏忽,就会与机会擦肩而过。在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之前,法国一化工厂将一瓶液体样品送与李比希请他给分析一下这瓶液体的组成。当时李比希并没有详细的进行分析测定,就贸然断定这瓶液体是氯化碘。后来,李比希听说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突然意识到他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草率的。他又重新化验,测定瓶中的液体的确就是溴,真是后悔莫及啊!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前人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多次或是许多次的失败中获得的。诺贝尔在研制硝化甘油的实验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弟弟和四位助手都被炸死了。但是这些压力并没有把他吓倒,他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终于在不影响其他人的一个湖中的一只小船上实验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治学时要有一种韧性和顽强的毅力。
革新教育与语文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呢?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份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思辩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感性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
一、课堂教学,注重体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条件和环境,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人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学习成果内化的目的。首先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情境创设可以利用语言、图像、影视、表演等手段。例如:学习《看戏》时,利用影视手段,播放一段戏曲表演,使学生体验一下看戏的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进人角色;学习《口技》,让学生上台试着表演一项口技;学习《回声》,让学生听一段有关回声的录音……。这些手段,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行为,又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培养创新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培养情感。例如学习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生活时,在让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捕鸟,让学生现场表演捕鸟的过程,这种实践引导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是内化创新,通过总结,澄清是非观念,内化情感.迁移训练,达到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口头作文,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再创造,也是自己情感的再体验。其他如课本剧的表演,改写文章结尾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活动课程,落实实践,锻炼创新能力
语文的阅读,学生没有实践体验,就无法理解;写作中,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文章。活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例如课本剧的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我在上完《皇帝的新装》后,组织学生分组改编课文,进行表演。学生都投人极高的热情,不时出现创造性的“火花”,学生在这里将知识与能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如让学生编《班级日报》,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些读报、编报的有关知识,学习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组稿、版面设计、题图插图、刊头设计、文学美术的搭配,亲身感受一下办报的辛苦和乐趣。经过几天的努力,大家的手抄报终于办成功了。通过展评,发现手抄报精彩纷呈.特色各异,同学们看到那一张张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小报,都异常兴奋,格外珍惜,他们创造性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它的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赛诗会、讲故事比赛等,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非常乐意投入这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社会实践,展示学生创新能力
高等物理革新教育改革实践性战略
1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创新”概念界定“创”,始造的意思.“新”,初次出现的意思.“创新”是指始造新的.“创新”是对传统的创新,但创新又离不开传统,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说它们“相对”,是因为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突破性的追新、变革、求优”的行为.“创新”既包括新事物微元的创立又包括新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结果,包括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新的学说、新的技术、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行为等.“创新”强调新颖性成分,而“新”又总是相对个体、群体和整体而言的.“创新”可分为3种类型:(1)相对于个体来说是前所未有、首次出现的事物;(2)相对于所属群体来说是他人未涉足、提出或实施的事物;(3)相对于全社会来说是独创的、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的新事物或新活动.
1.2“创新教育”概念界定创新教育早在20世纪5O年代美国就开始实行教育改革,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2O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开展了创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近年来才逐渐由创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创新教育行为.对“创新教育”的界定既要考虑创新教育已经形成的内涵要素,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在我国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试探性地从纵观层面上来界定“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育改革目的和改革行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定位基点.
1.3“高等物理”概念界定课题中的“高等物理”主要是指当前全国高等学校各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和“固体物理”等高等物理课程群.
1.4“实践性研究”概念界定课题中的“实践性研究”是指把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深入到高等物理创新教育实践层面内进行专题研究,以现实可行性和具体可操作性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具体实践过程为研究主体,课题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实实在在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层面上.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论性研究”上,理论性研究是重要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过于笼统、有些虚大,显得浮空,理论脱离实践,理论性研究多,而实践性研究太少,更缺乏实实在在的深入到具体操作和具体实践层面内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专题研究.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具有实效性强和示范辐射性广的特点,因此,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将成为我国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突破点.
2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现状与价值
技术学校语文课程革新教育教学法
摘要:本文抓住了技校学生的各种现实特点,分析了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代传统语文教育的几点弊端,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的可行性建议。文章对技校语文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技校语文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法
语文课程是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从学生开始上学起,这门课程就伴随他们始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学生在小学学习识字、认句,在中学培养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高一层次则侧重于欣赏语言文字的各种魅力和技巧。总之,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同样,按照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技工学校中也坚持开设语文课程。针对现今社会上“技校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学好一技之长就万事大吉”的言论,我认为,技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说明了技校学生也同样需要语言文字方面的系统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
1技校学生现实特点分析
要证明技校开展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必须首先分析技校学生的各种现实特点。第一,技工学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大致在15岁到20岁之间,是人生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但他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相比确有一定差距的。第二,技校学生多为中考落选生,学习上存在挫折感。第三,技校学生进入专业技术学习阶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占教学任务的比例很大,而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适应,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第四,技校学生集体生活的时间、内容比普通高中生多,这些特定的生活环境使技校生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技校生难管、技校生难教”的现实情况,实际上是由于技校生面临的许多主观、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分析了这些情况,再联系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用适合学生的、具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学会成长。总之一句话,我们要用语文教育这个工具,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存起码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革新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结合
“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就是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对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呢?首先,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德育概念的内涵。德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教育。
这些内容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但又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工作的统一体。德育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德育创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文围绕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进行了探讨。
1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背景
(1)德育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德育工作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和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日益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们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来说其挑战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教育开放的日益扩大,更多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这些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与激荡,深刻影响我们的大学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将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促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环境、对象到手段、方法都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随着学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使学校内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竞争的加剧等都将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任务。
(2)德育工作内容的新变化。
航海教学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将创新教育贯彻落实到航海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文章就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行号教学;创新教育;推进
1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航海专业在培养专业的航海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中有着重大作用。现代社会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这种人才需求,推进创新教育极为必要。长期以来,航海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极为重要。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航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只有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2航海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措施
创新教育的推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创新教育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方法的革新,同时也是教育功能的从新定位。基于创新教育要求,在航海教学中,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1教学观念的转变。基于创新教育要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航海教学中,要想推进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如,在“水手工艺”与“船舶结构与设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就这一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2.2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推进创新教育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他敢质疑、敢提问,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在航海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提问;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2]。2.3加强实践。航海这门专业应用性强,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实践是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让其不断的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航海教学中,学校要加强航海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航海实践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航海企业有着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企业有先进的航海设备、设施,学校比较缺乏;企业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而学校没有。因此,学校应当善于开展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2.4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航海教学的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根据航海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如导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均为航海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2.5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航海教学中,要想提高航海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创新教育发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尤为重要。首先,加强现有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鼓励并倡导教师深入科研工作,深入社会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再者,要加大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航海教学中去。
进步主义教育与新教育的比较综述
摘要:本文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揭示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全面的、激进的教育变革,而欧洲新教育运动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