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4:43: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革新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协力银行革新发展及启发
2011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震海啸灾害和核电危机等内外部因素冲击,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本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强化其政策性职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支持作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TheJapanBankforInternationalCooperation,简称JBIC)是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使命“旨在为日本和国际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而开展业务”。在本次政策性金融改革过程中,JBIC将于2012年4月1日从日本政策金融公库(JapanFinanceCorporation,简称JFC)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法人,更好地发挥其推动日本企业“走出去”活动的支持作用。近年来JBIC的改革发展对于我们了解并把握国际上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些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JBIC总体情况介绍
原JBIC成立于1999年10月1日,由原日本输出入银行和海外协力基金合并成立,定位是政策性融资机构(PolicyBasedFinancingInstitution),是当时的日本官方出口信贷机构和日本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简称ODA)主要执行机构。2008年10月,日本政府将ODA业务从原JBIC剥离并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gency,简称JICA)承办;JBIC专门从事国际金融等业务,并与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合并成立JFC。2010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要从“强化灵活性、专业性以及提高对外交涉能力的角度”研究JBIC的业务模式。2011年5月2日,《株式会社国际协力银行法》(简称《JBIC新法案》)公布并开始实施。JBIC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需求紧密结合,持续体现政府意志。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资金较为紧张,日本输出入银行主要对日本出口产品在生产期间所需资金提供“生产性出口融资”,通过财政资金为船舶、车辆、成套设备等出口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支持。1952年,该行增加了进口信贷和担保业务,支持国内短缺的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进口。在日本出口商品日益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的背景下,日本输出入银行逐渐转向“延付性出口融资”。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企业由单纯出口转为向海外投资并重;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将出口信贷与ODA整合在一起由JBIC统一承办。进入21世纪以来,在尽量缩减政策职能范围、充分发挥民间金融机构作用的指导思想下,日本政府将ODA业务又从JBIC分离出来并将JBIC并入JFC。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政府从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角度出发,将JBIC从JFC独立出来。此外,JBIC还负责提供为驻日美军再编①提供便利的有关金融服务,这也充分体现了其政策性银行属性。
JBIC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两种。一是日本政府依据JBIC的业务规模发展不断追加资本金。2011财年,日本政府向JBIC追加了355亿日元(等值约4亿美元)的资本金。二是除政府拨付资本外,JBIC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借款和发行JBIC债券(见表1)。根据规定,JBIC可以从政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但从后两者借入的资金仅限于满足资金周转和特定用途的短期借款并必须在同一个经营年度内偿还。3.FILP机构债券自2001财年开始发行,在日本国内资本市场以JBIC自身信用为基础发行,无政府担保。JBIC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日本税法,JBIC无论是作为JFC体系内的机构,还是2012年4月以后作为独立的公共法人,都没有交纳法人税的义务,不用交纳所得税和印花税。根据《JBIC新法案》有关规定,JBIC还可以各缴执照税、不动产购置税、车辆购置税和特殊土地持有税等税金。JBIC作为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运营原则着眼于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同时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JBIC的运营原则分为五方面,一是准确实施政策性金融业务;二是补充民间业务;三是收支相抵;四是维护和提高国际信用;五是专业自主灵活开展业务。
二、JBIC近年来的改革发展
《JBIC新法案》明确了JBIC的职责。JBIC的职责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促进日本在国外重要资源的开发和获取;二是维持并提高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促进以防止全球变暖等保持环境为目的的海外事业的开展;四是应对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前三方面的业务主要是为了直接服务于日本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第四方面的业务则着眼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为日本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或减轻外部因素对于日本经济的不利冲击。此外,以上四方面业务都须在补充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前提下进行《JBIC新法案》继承了现行《日本政策金融公库法》中对JBIC组织结构和会计方面的规定,强调保持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属性不变。JBIC在任何时候都由日本政府全资拥有,其职责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日本政府的需求,其组织架构仍旧保持不变。为维持JBIC的信用并保持顺利融资,日本政府继续对JBIC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并继续向JBIC提供融资便利。由于JBIC为全资国有金融机构,JBIC必须在提留足够的准备金后向日本政府中央财政上缴其剩余利润。JBIC的预算必须提交并由日本国会审批通过后执行,其账户财务状况相关报告必须提交日本国会,由日本政府监督JBIC修订其内部相关规章。《JBIC新法案》将JBIC在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一些临时业务作为常规业务固定下来,扩大了JBIC的业务范围,以更好地发挥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根据《JBIC新法案》,此次业务范围扩展将于2012年4月份正式生效。届时,JBIC将可以向发达国家提供出口信贷,对所有日本企业提供海外收购贷款、短期搭桥贷款,经由日本民间金融机构实施“中间信贷”,为货币互换、应收账款、企业债券和出口信贷提供担保等。
关于促进金融业革新发展的建议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金融业是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谐”、“效益”,迫切需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加快建立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调控、监管、组织和市场体系,巩固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全面建设金融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在中央金融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金融业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地缘优势,立足、依托香港、辐射华南、联通全国,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巩固和强化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增强金融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巩固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二)总体目标。丰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内涵,推进金融的特色化、品牌化,努力把建成“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实现金融发展的“五个转变”。
——“产业金融中心”。围绕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创业投资发展、金融与产业共同繁荣。
乡村商行革新发展思考
推进股份制改革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现实路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则是条件相对成熟、商业化经营程度较高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截至2010年末,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308家,而广东,预计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将成立约35家农村商业银行。从农村信用社到农村商业银行,这是产权制度的重大变革,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六十年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制度变迁史。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是其中的两条主线。经历了不合国情的所谓合作制的反复,非驴非马股份合作制的过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最终承认现实,走向了股份制。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合作金融最近也是最大的一次制度变迁。
(一)制度及其作用。制度是人类社会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或规范,是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成文规则属于正式制度,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性质和运行;一个国家的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决定了能够存在什么样的企业;而象我国的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则决定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及其生成机制,揭示制度与人的关系及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产权和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产权包涵了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产权制度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产权清晰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形成更加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而股份制五百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它是能够有效明晰产权的企业制度。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最大的意义即是实行了股份制,在法理上明晰了产权,确立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解决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行政干预、降低委托-成本奠定了产权基础和法律基础。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承认了农村信用社的商业银行性质,扫除了农村信用社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制度障碍。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红利。制度的不健全会带来过于沉重的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上的交易成本,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则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制度红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一个不断释放制度红利的过程。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红利,一是内生交易费用的降低。改制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减少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二是外生交易费用的降低。如市场地位的提升,开办新业务(如信用卡)、向外拓展门槛的降低,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保护。此外,借助于改制,财务指标实现飞跃。当然,如同国企的改制,农村信用社改制也不可能“一股就灵”,制度红利的释放还受到不少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县区林业革新发展举措
林业在县区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1世纪林业的发展应该有全新的运筹决策。笔者现对县区规划林业创新性的发展作一探讨。
1深化林业改革创新
1.1扎实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
紧密结合县区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既要坚决防止走形式和假发展,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产权、激活产业,又要巩固增进集体经济[1]。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1.2探索建立群众性护林联防组织,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总结推广民间护林组织的经验,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性护林组织。同时,建立森林防火风险基金,解决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救治和补偿问题,加大对民间森林联防协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补助,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企业广告营销革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极为迅猛的发展,使得当前的社会步入了全面的变革时期,企业要在这种变革及竞争的严酷环境中维持持续健康的运营,就必须应对时代的要求对本企业的营销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营销方式,在企业营销中的使用极为广泛,但是当今时代变化迅速,企业的广告营销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从企业营销中对于广告营销方式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以及其应用成效,论述了广告营销在当前社会受到的挑战以及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几点策略,希望有助于推动企业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
一、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成效
当今时代,企业的生存步入了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稍有不慎即可能被残酷的市场摔得粉身碎骨,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传播方式,便是其在市场中披荆斩棘抢占市场先机稳获成功的利器。广告营销是当今企业最为流行普遍的营销方式,主要应用于企业产品的销售、新产品的及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等诸方面。具体而言,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首先就是对企业产品价值的塑造以及企业形象的宣传。现代社会是一个品牌效应昌盛的时代,企业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自己的形象及品牌打入到市场消费主体的心中,抓住消费者的循品牌而行的消费心理及消费欲望。而且当今时代的市场处于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状况中,企业必须及时地将自己的新产品推广出去以抢占市场的先机。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快速及时的传媒,它具有传播性以及渗透性,是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的一种利器。再者,广告营销还广泛应用于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拓展工作中。优秀的广告设计可以为企业构筑一种品牌优势,使人们加深对企业的印象,从而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当今时代,许多企业都使用广告营销来开展公益建设,通过公益广告的设计,将本企业的元素以及企业产品的特征置于广告中,公益广告易于被人们接受,而且还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比较温暖的影响,企业势必也会以这样一种形象介入人心。所以,当下,广告营销还在企业拓展自身影响力的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广告营销对于企业营销的作用而言,广告营销作为一种及时、迅速、渗透性强、传播范围广泛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广告营销可以通过向消费者介绍企业的产品信息,挖掘出消费者内在的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消费者愿意在进行消费时选择自己掌握信息多的企业的产品。其次,广告营销通过传媒来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通过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产品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产品销量。再者,广告营销还通过引导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以及企业文化,从而加深对于企业的印象,进而愿意自发的去宣传某种企业的某种产品,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的挑战分析
企业采用广告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产品迅速地被消费者了解接受,并且为自身创设一种品牌效应。从各个方面来讲,广告营销策略都是极为有益的。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的事物都要在维持自身本质的基础上,随着时代一起进步,不然就会被抛弃在时代的潮流中,而广告营销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方式,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势必要随着时代一起变革,不然就会反过来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事物。本文接下来分析一下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的一些挑战,以便为企业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变革建议。首先,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了消费者重聚现象的挑战。市场中的消费者会在消费需求及消费状况的指导下而不断与其他消费者产生区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而且这些特别的存在消费过程中会与自己的同类消费者产生聚拢状况。当今时期,社会的市场经营分化越来越明显,消费阶层的重聚状况也随着不同的消费分化加快了重聚的进程。企业在采用广告营销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聚合状况来开展传播,否则这种营销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失效的营销方式。其次,当今时期传播系统也加快了重构的进程,这对企业的广告营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时期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呈现,传统媒体在这种冲击下已经不再有往日的影响力,各种传播系统都在寻求新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在这种状况的推动下,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资源不断丰富,而且各种媒介的融合程度也逐渐加强,消费者在多样化的媒介中开始形成一种流动性的消费轨迹。企业在实施广告营销的过程中,就必须应对这种难以琢磨的消费轨迹来实施传播,而将以往的广撒网的营销方式抛弃。再者,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一起涌入到人们的信息视野中,从而使得人们的信息接收产生了疲劳混乱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广告营销中的创意作用便开始凸显出来。随着各种广告传播信息的呈现,消费者对于广告信息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于广告的期望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告传播必须通过巧妙的广告创意引起人们的注意,使自己在广告的海洋中脱颖而出。企业在使用广告营销的过程中也就受到这方面的广告创意的影响。
三、企业推动广告营销健康发展的相关创新途径
乡村商行革新发展思考
推进股份制改革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现实路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则是条件相对成熟、商业化经营程度较高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截至2010年末,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308家,而广东,预计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将成立约35家农村商业银行。从农村信用社到农村商业银行,这是产权制度的重大变革,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六十年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制度变迁史。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是其中的两条主线。经历了不合国情的所谓合作制的反复,非驴非马股份合作制的过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最终承认现实,走向了股份制。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合作金融最近也是最大的一次制度变迁。
(一)制度及其作用。制度是人类社会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或规范,是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成文规则属于正式制度,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性质和运行;一个国家的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决定了能够存在什么样的企业;而象我国的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则决定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及其生成机制,揭示制度与人的关系及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产权和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产权包涵了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产权制度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产权清晰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形成更加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而股份制五百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它是能够有效明晰产权的企业制度。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最大的意义即是实行了股份制,在法理上明晰了产权,确立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解决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行政干预、降低委托-成本奠定了产权基础和法律基础。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承认了农村信用社的商业银行性质,扫除了农村信用社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制度障碍。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红利。制度的不健全会带来过于沉重的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上的交易成本,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则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制度红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一个不断释放制度红利的过程。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红利,一是内生交易费用的降低。改制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减少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二是外生交易费用的降低。如市场地位的提升,开办新业务(如信用卡)、向外拓展门槛的降低,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保护。此外,借助于改制,财务指标实现飞跃。当然,如同国企的改制,农村信用社改制也不可能“一股就灵”,制度红利的释放还受到不少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新发展阶段地方行政体制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披荆斩棘、奋勇争先的经验曾经对内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广东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创新的领头羊。进入21世纪,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挑战,广东也率先遭受体制上的掣肘。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东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自觉担负起“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广东先行先试、果敢坚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重点突破,为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保障,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各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自觉承担起为科学发展探索新体制的时代使命
1.广东担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要求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所作为2009年末,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勉励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就要在改革方面特别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所作为。从广东的实际情况来看,正是因为广东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它能够率先遇到和感受传统发展方式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它能够率先发现和认识到这些深层次矛盾之根源在于旧的行政体制和治理模式;它能够率先理解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去探索新的行政体制和新的治理方式。
2.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二次创业”新战略,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重要突破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广东省提出了“双提升”和“双转移”的“二次创业”新战略。随着新战略的全面、快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的矛盾也随之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二次创业”新战略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更迫切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在重要领域有所突破。比如,建立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二次创业”新战略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以及更加符合实际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
3.广东在扩大开放中战略区位重要性明显提升,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一方面,毗邻我国香港、澳门。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不同于港澳的政治体制下,为优化行政管理绩效,可以结合广东实际需要,借鉴港澳地区好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和具体做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广东作为外向型特别突出的沿海经济大省,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与国际接轨既有其“得风气之先”的优势,也有其顺应时展潮流的要求。
4.广东致力于以行政体制改革引领各项改革,推动改革全面开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不断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求。2009年广东省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2011年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对政府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有新的需求,也对全社会的配套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体制与各方面体制密切相联,在整个体制中处于枢纽地位,是破解矛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有助于广东的改革全面配套向前推进。
新发展阶段地方行政机制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披荆斩棘、奋勇争先的经验曾经对内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广东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创新的领头羊。进入21世纪,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挑战,广东也率先遭受体制上的掣肘。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东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自觉担负起“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广东先行先试、果敢坚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重点突破,为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保障,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各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自觉承担起为科学发展探索新体制的时代使命
1.广东担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要求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所作为2009年末,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勉励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就要在改革方面特别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所作为。从广东的实际情况来看,正是因为广东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它能够率先遇到和感受传统发展方式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它能够率先发现和认识到这些深层次矛盾之根源在于旧的行政体制和治理模式;它能够率先理解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去探索新的行政体制和新的治理方式。
2.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二次创业”新战略,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重要突破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广东省提出了“双提升”和“双转移”的“二次创业”新战略。随着新战略的全面、快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的矛盾也随之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二次创业”新战略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更迫切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在重要领域有所突破。比如,建立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二次创业”新战略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以及更加符合实际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
3.广东在扩大开放中战略区位重要性明显提升,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一方面,毗邻我国香港、澳门。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不同于港澳的政治体制下,为优化行政管理绩效,可以结合广东实际需要,借鉴港澳地区好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和具体做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广东作为外向型特别突出的沿海经济大省,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与国际接轨既有其“得风气之先”的优势,也有其顺应时展潮流的要求。
4.广东致力于以行政体制改革引领各项改革,推动改革全面开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不断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求。2009年广东省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2011年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对政府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有新的需求,也对全社会的配套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体制与各方面体制密切相联,在整个体制中处于枢纽地位,是破解矛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有助于广东的改革全面配套向前推进。
论中国非政府组织管理革新发展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作为一支较为重要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针对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困境,从管理创新的新视角,探索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最佳互动领域,以期我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景象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管理创新
1978年开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迅速推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使得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引起了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在这种历史境遇中,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又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境内的非政府组织越来越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不可缺少的行动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如扶贫、计划生育、妇女儿童保护、教育、农村发展、公共卫生保健、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人权保障等,以致被不少人当作是在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之外的第三部门。”
正是社会转型,给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寻找新出路的困境。“可以说,当代社会非政府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或者说民间社会发育不成熟,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困境人手,以管理创新视角为立足点,切人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最佳互动领域,以期最大程度的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显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和困境
医疗保险革新发展可持续性论文
摘要:“看病贵”和“看病难”成为当今百姓最高的呼声。所谓“看病贵”,意味着医疗费用的超长快速增长,超过了民众收入的增长;而“看病难”则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存在问题。有人认为是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过度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导致“市场化”,医卫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完全错误。我认为不尽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固然同医疗服务的市场化有关,但是更能看出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乃是政府在医疗改革进程中职能的缺失,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并不是放弃市场化,而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情况
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费用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负担沉重、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②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统一。由于原有的这套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称《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在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各省市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省市基本上都根据实际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保基办),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由社保基金办负责审核并选定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拟定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以解决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医改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政府的责任,向中低收入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市场化推动外资和民营医院向高端发展,为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阶层提供高档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才可充分体现其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政府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卫生服务市场的参与者,通过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监督和调控有竞争的卫生服务市场,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约束医疗费的上涨,引导医疗市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