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方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4:39: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革新方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母国监管制度不足及革新方向
一、东欧金融体系缘何危机
由于金融风险的感染性,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快就波及到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时间不长,其金融体系尤为脆弱,在危机的冲击下几近崩溃。东欧国家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欧国家的金融体系过于依赖西欧国家;同时,这场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欧盟跨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严重漏洞。当具有特殊金融体系结构的东欧国家面临流动性困难时,欧盟在对跨国银行监管制度中所采取的母国监管制度根本没有发挥监管保障作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欧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以西欧国家为母国的跨国银行在欧盟得到了蓬勃发展。跨国银行的兴旺,给欧盟各国的金融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些新近加入欧盟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尤其如此。这些国家大多是已经将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的中等规模国家,以西欧发达国家为母国的金融集团控制着这些国家的国内银行业体系以及大部分的银行业资产。斯洛文尼亚36%的银行资产由外国金融集团所掌控,而爱沙尼亚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7%。[1]7自2005年起,欧洲五大银行在各主要中东欧国家的市场集中率维持在48%到99%之间[2],也就是说,少数几个跨国银行集团控制了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绝大部分份额。即使是在欧盟新成员国中最大的国家———波兰,外国银行在该国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很大,以致它们对波兰金融体系的影响远远大于它们的母公司对母国金融体系的影响。[3]211-229
外国银行推动了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转型,使它们能够迅速赶上较发达国家的步伐。这些外国银行并购了很多东道国的当地银行,对它们改进管理结构、注入资金和技术,并且开发了新的市场,包括消费贷款和对那些难以通过外部融资获得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在这些外国银行所采取的经营策略的推动下,中、东欧东道国的金融业得以迅速发展。1998年,中、东欧国家刚刚开始发展金融市场时,它们的金融市场大多落后于GDP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但是2000年之后,它们已经基本赶超上来。在随后的短短5年时间内,这些国家的信贷相对于GDP的比例就翻了一倍,某些国家的比例甚至高达三倍。[4]
2006年年末,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对私营部门的信贷年增长率从17%增加到64%。[5]这样的数据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但事实上这些数据仍然低估了实际的信贷增长,因为它们只计算了国内银行的信贷膨胀增长,没有计算对居民、企业的跨境直接借贷。面对金融业的高速增长,中、东欧东道国的监管机构开始担心本国金融业的发展,它们尤其担心信贷市场的快速扩张将难以持续,并且迅速扩张还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于是,这些东道国开始采取措施以减缓国内金融中介信贷扩张的速度,对它们提出更高的资金储备要求,并规定每个银行信贷量的上限。[6]15然而,这些监管措施对于抑制信贷扩张的效果微乎其微,信贷扩张仍在快速膨胀。东道国的监管者们发现,总体来说,那些在东道国获准经营的外国银行的子行还是遵守了新的信贷限制规定,但是它们设立在母国的母公司却并不通过它们这些子公司输送信贷,而是直接提供贷款给东道国的消费者们。另外,一些驻地在母国的母公司还在东道国设立了很多融资租赁公司和其他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像银行一样向东道国注入大量信贷资金,并且不受东道国银行业监管规则的规制。因此,东道国监管机构颁布的新监管措施,对于跨国银行集团而言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管和规制的作用。[1]6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东道国的监管机构与母国监管机构进行了磋商,希望能够在监管跨国银行问题上形成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监管合作机制。然而,银行母国的监管机构对这些问题却不以为然。它们认为,这些跨国银行不仅仅是在提出这些问题的东道国从事经营活动,它们还在其他很多国家也进行诸多金融产品的经营,母国监管机构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去干涉。
恰恰在此期间,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溢出其国境,引发了全球性的信贷紧缩。由于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发生紧急刹车,这些跨国银行的母公司发现自己也很难从银行间市场募集资金来继续在东道国的扩张性经营策略,于是它们舍车保帅,大量削减在外国市场的信贷活动。外国银行的信贷急剧收缩,使得中欧和东欧国家的金融市场遭受了资金大量外流的打击。2008到2009年间,从外国的资金流入忽然停止,随之而来的是东道国国内资金开始大量外流,这使得东道国的经济直线衰退,很多国家被迫向多边国际组织寻求帮助。在此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很多国家提供了紧急贷款。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及欧洲投资银行设立了一个联合行动计划,投入245亿欧元以支持这一地区的银行业。另外,欧洲中央银行也为欧元区外的中央银行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帮助。作为欧盟诸多跨国银行东道国的中欧、东欧欧盟成员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二、跨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缺陷
经济学革新方向
一
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道德规范性的科学,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每一种学说和理论的提出,无不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反应在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
众所周知,经济学是在奴隶制的希腊和罗马萌发产生的。古代的思想家,如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组成的,它有两种用途:一是供人使用;二是用来交换,而在交换中,两种不同效用的商品之间必定存在使它们产生均等关系的东西。但是,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去证明这种使商品产生均等关系的东西是需要支出人的筋肉力量和脑力的劳动,而错误地认为是货币,而他们所认识的货币,也不是凝结有淘金人抽象劳动的,历史的、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只是为便利交换而产生的,使商品得以相互衡量比较的工具。因此,在有意无意之中,实际上就把两种商品交换时的均等关系归结为由货币的效用引起的。
到了欧洲的中世纪,封建经院思想家,包括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阿奎那,虽然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商品相交换,其中必有使两者产生均等关系的东西这一思想时,正确地认识到使商品产生均等关系的东西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能力,但是,他们从维护僧侣和封建主世俗利益出发,又转而认为在实际的交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交易参与者在社会中的等级地位,而且是神决定了人们的不同地位,进而说明封建等级制在封建社会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也是一种效用决定观。
如果说古代思想家实际上不存在价值的概念,他们的效用决定观只是对交换价值而言的,那么,从萨伊开始,西方经济学则接过古人的效用决定观,并把它发展成价值论,以此来对抗由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马克思批判、提炼而成的劳动价值论,为夺取政权后急于把矛头指向工人运动的资产阶级效力。萨伊的效用价值论用萨伊自己的话来说,是要十分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是由效用决定,而生产有效用的商品,除了劳动外,还需要资本和自然。这样一来,就使政治经济学能说明富人和穷人的利益的不对抗性,就能防止人民铤而走险。
“边际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学把商品的价值决定建立在人对商品效用的心理评价上,所以,他们的效用价值论,即所谓的边际价值论,是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把人对商品效用的评价作为价值的实体,而人的主观评价是由人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决定的,所以,价值是由人的心理规律决定的,这样一来,价值就和劳动彻底脱钩,就不会留下任何口实说社会财富是做工的人创造的,而实际上资产阶级拥有的社会财富,其绝大部分是靠对雇佣工人的掠夺和欺诈得来的。
省级行政区划弊端及革新方向
一、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涵义
行政区划是一个现代的名称。任何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必须将其国土划分为有层级的区域,这就是行政区域。对于行政区划是什么,至今尚无严格的专门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政治学》卷说:行政区划是“为国家行政机关实行分级管理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同时,不同的学者对行政区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简而言之,行政区划就是国家对于行政区域的分划,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在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联系等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政权架构和职责履行的需要,对行政管理区域的划分和调整。这里有几个基本要点:1.国家的产生是行政区划的基础。2.中央权力机关的形成是行政区划的前提。3.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是行政区划的目的。4.按地域划分是行政区域的基本原则。从上述行政区划的定义,可以进一步说明构成行政区划的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一个行政区划必须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有一定数量人口,存在一个行政机构;充分条件:这个行政区划一般都处于一定的层级之中,有相对明确的边界,有一个行政中心,有时有等第之别,也有立法机构。[1](P51)
(二)省级行政区划的重要性
行政区划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省级行政区划是地方行政区划中层级最高,管理幅度最大的一级,它划分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关系到中央能否有力地统率和领导地方,关系到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地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其职权与发挥其功能。
二、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沿革
股份合作共有制是林业革新方向
众所周知,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但当前林业发展却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怎样拯救林业于危困?什么是深化林业改革的方向选择呢?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林业“两制”并非改革的目标模式
林业“两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979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林业经济体制开始了第一次改革,划分自留山.承包责任山,全面落实林业“两制”.这一改革进程推进所取得的突出好处是赋予了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经营权、间伐薪材的使用权和调整林农结构的自主权,由此带来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全国森林覆盖率短期内由12%提高到13.63%。但好的形势掩盖不了问题的存在。当年落实林业“两制’,时,普遍存在的林地划得过小排和权放得过于彻底,不但将山林竹木分光.有的甚至还将国有林划归集体,将集体林划归个人等。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可以认为,林企‘两制”的忧逮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其局限性所冲淡。在林业建设中又程度不同地出现“散、乱、差、慢”现象,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再不只是喊喊口号的问题了。这里,我们不妨先对林业“两制”的负面效应作一简要剖析:
1.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总体规划。我们所要建立的农业生态屏障,应该是以防护林为主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等科学布局,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锐.网带片点有机结合,乔灌草并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森林资源新群体。现在分户经营土地和林地,虽然遏制了大面积毁林开荒及乱砍滥伐的破坏行为,但并未走出传统的自然再生产的狭小天地,粗放经营、盲目栽植、只求{剖七薪炭和木材.仍然是林业生产的普遍现象。一些地方党政和乡村干部.任期目标“政绩化”而导致领导行为短期化,对于户营林地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态度。许多农户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和自身素质的限制,不是将山场搞得“清一色”.就是将林地弄成“大杂烩”;依旧有些农户毁林栽桑、毁桑种果、开山采石、掘土烧窑,直到把山林和田地一齐抛荒.
2.经营方式不太适合林业的产业特点。林业生产具有以下产业特点:生产和保护并重;多学科、多功能、涉及面广和周期长、投入高、公益性强;不但有成片育造、管护、砍伐、更新的规模作业要求,而且需要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因为用材林的木材产量受到限额控制,防护林的经济收入抵偿不了投入,经济林的产品收益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单纯的自然林业正在演变为复杂的社会林业,等等。户营方式很难形成高水平的生产力,特别是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距要求甚远;至于区域治理、综合开发、规模作业,集约经营等适应社会林业的产业特点的现代做法.更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办得到的。
3.两权分而不离模糊了所有制界限。林业改革时绝大部分林地划归农户和集体经营,自留山的划分一般是按人头平摊或按地理方圆指定,责任山的承包则多是自愿申请,集体宣布,都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和审批手续。时间一长,自然便发生林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界限混淆。一些地方干部图省事,后来干脆宣布“两山并一山”,集体林业如同集体经济变成空壳;林农们也误以为有了经营权就有了所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纵然还留有部分集体山林,因自留山和责任山穿插其间,形成包围之势,便有抢占、蚕食的事屡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无偿使用集体所有的林地,造成了对这一自然资源无法弥补的人为浪费。分散、零星、落后的经营和两权模糊的状况,给林政管理也带来许多困难。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
1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自主化。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具体的教学内容体育新课标没有作出规定,而是通过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实现目标统领内容的目的。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体现了新课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出充足的空间,可任由教师随意发挥创造力安排教学内容。随即便出现了“扁担南瓜进课堂”的闹剧,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新颖,把体育公开课活生生上成了劳动课和军事课,诞生了“巧运砖头”“攻占堡垒”等创新课堂。不仅如此,在我国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特别是高考更是万众瞩目,学习可谓争分夺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更是自主化严重,通常教师安排最多的就是各种球类比赛和自由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减压。在应试教育下体育课显得不再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安排便成了学生口中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受改革影响较小,尤其我国二线城市的学校更为严重,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认识不足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匮乏导致了理解的偏差,教学内容的安排极具主观性,体育课堂则变成了教师的“创新”课堂,这样的改革不仅失去的是体育学科功能还有课程价值。1.2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衍生了许多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情景教学和学趣结合等,这自然是改革带来的成果,但许多体育教师剑走偏锋陷入了异化的泥沼。在此以分析体育探究教学模式为例,说明体育教学模式异化的现象。2018年《中国学校体育》刊登的案例—《一节没有“教师”的体育课》则很好印证了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的问题。案例中通过班上几个骨干学生带领其他学生练习的方式学习花样跳绳技巧,掌握动作技巧后再进行自由创编,最后再向老师展示,以此来达到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技巧和自由创编的教学目标。本次课可以说是为了探究而产生的探究自主学习。首先,一节课的时间能否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技巧和自由创编动作,这个看似完美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还值得商榷。其次,教师对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最后,案例中的教师把自主探究学习的权限完全交给学生,并没有对教学起到主导的作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中按照理想化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长此以往就会让体育课堂本末倒置,失去体育的运动功能与技能价值,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日趋下滑。课改下“福尔摩斯”“谁是发现王”等一系列“创生式”的探究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总是体育尖子生,所谓的探究教学模式则变成少数学生的表演课,教师对于“尖子生”的青睐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感受[3],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则大打折扣。1.3体育课程缺乏核心目标。新课标规定了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三维课程目标,一方面课程目标多元化说明了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与核心目标的矛盾,导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很好把握课程的核心目标,给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制造了不少困扰。在全国盛行的“阳光体育”和“快乐体育”下,不少教师为了单纯迎合学生兴趣,使体育课走向娱乐和情绪化体验的边缘,体育游戏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授运动技术之间难以平衡,在“快乐体育”的风向下导致很多教学偏向了趣味性一侧。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强调的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快乐体育”则强调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所以把“快乐体育”与“寓教于乐”对等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教师被浅层的字面意思遮蔽了双眼从而放大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在学生获得快乐情绪体验和满足兴趣的背后,体育课程的价值与本真却荡然无存。1.4运动技术与健康关系之争。新体育课程改革统一了指导思想,但业内对于体育学科和健康关系的认识并没有形成一致,特别是围绕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尤其混乱,对两者关系认识的模糊导致了运动技术和健康的失衡。目前国内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有以下两种:其一,对立的关系,则出现了运动技术与健康相矛盾的观点,并主张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中考体育该不该考核推铅球”就是典型争论,这种认识否定了运动技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割裂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教学陷入淡化运动技能的掣肘。其二,内在统一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体育为健康”,体育一定要为学生将来和现在的身心健康服务[4],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路径就是建立在体育为健康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促进健康发展,是实现体育功能与价值的媒介。厘清这两者关系尤为重要,否则改革也只能算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5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与课程改革标准失衡。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进行多时,但受改革惯性影响,整体教师素质仍然处于改革前水平,特别是多数老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仍然坚持自己固定的教学思路。原因有二:一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由于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占用了很多时间,近几年“校园足球”的火热开展更是让体育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如此一来,使得理论水平跟不上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二是不善于学习,未对新课标进行系统的解读,如“应改变体育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这些言论,这些都是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错误理解和说法[5]。新课标中引人注目的“目标统领内容”一时让习惯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的教师束手无策,由“放羊课”转变为“高级放羊课”—“两个学生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些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理想效果。
2“健康中国”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
2.1教学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健康中国”中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所有阶段国民教育体系,这也是“健康中国”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诉求,并把健康教育视为所有教育阶段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这给改革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航向标。2015年北京农学院附小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展示的“体育趣味课课练”,吸引了近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校长和老师前来观看,由兴趣班和课余训练队展示的少儿趣味田径、校园定向运动及快乐体育园地等新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教育部体卫艺司王龙处长和北京市教委王定东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融合了健康教育、趣味和知识于一体的校园定向运动,更是把展示现场带向了高潮。从展示的活动内容和效果来说无不体现趣味性和健康锻炼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不仅符合新课标的主旨还把“健康中国”战略落到实处。北京农学院附小这个成功的案列为今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两个基本点:第一,把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凸显出来,因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内容编排的基点。第二,一堂优质体育课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技能传授,最后才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Valliant(1985年)的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人放弃运动是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前,主要原因是缺少愉快感或兴趣,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季浏教授提倡的“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这足以看出兴趣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无论从《纲要》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目标出发,还是以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说,体育教学内容都应该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这也是“健康中国”对学校体育乃至教育的回归诉求。2.2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据调查,我国北京城区体育师生比为1:129.9,郊区为1:136.9[6]。教育部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70%的小学和初中无法开设体育课,有80%的学生每天不能达到锻炼一小时的标准,针对我国学生多体育教师少体育课时少这个实际国情,仅靠一周两三节体育课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存在一定争议,就更不用谈达到终身锻炼的目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美国著名RINK博士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无论你在开展什么教学,坚持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过渡到校外。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过程不该只停留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把中小学作为推行学校健康教育机制的重点教育阶段也是《纲要》的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课下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把教学与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即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和教师主动引导的双边机制延伸体育教学过程,构建课内和课外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2.3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首先,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学校体育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所以,“健康中国”是基于改革期间对体育课程核心目标的重塑。其次,“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开展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从新课标多元的目标体系来看,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体现了自身性质与核心价值,且实现过程决定其他非核心目标实现,所以在多元目标中应该是主导地位[7]。据此,我们要分清目标的主次关系,在兼顾其他教学目标基础上确立核心目标,把握住体育的本质特征,树立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最后,根据《纲要》对青少年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发挥体育的自然质功能,以此塑造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核心目标。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发展目标与“健康中国”根本目的相辅相成,因此,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增进学生健康水平[8]。2.4体育课程以体能价值与技能价值并重。2.4.1体能价值。溯源体育本质,体能一直都是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在现代的生产活动和运动方式都在强调体能的关键作用,然而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近30年来持续下滑[9],学校体测屡屡发生学生猝死事件,肥胖率也逐年提高,这些现象不禁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每周体育活动强度完成3次以上中等强度,这些都是《纲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所以,体能价值应作为核心价值被重视,这也是针对新时代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社会的强烈诉求。2.4.2技能价值。体育教学任务中的“三基”明确要求了技能的传授,说明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堂的重要学习内容和目标。《纲要》中指出通过体育活动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保证学生每天校内进行的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使青少年基本熟练掌握1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能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存在争议,其实,在体育课中技能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并不存在互相排斥的对抗性的矛盾[10],技能与体能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课程价值,技能的掌握是实现体能的保障,有了良好的体能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技能的提升,这样才有助于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状况。2.5加大对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健康教育培训力度。《纲要》规定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对学校健康教育投入,体育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应把健康教育作为培训内容。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已经不再是体育学科的“分内之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直接提到要让学生健康生活,包括掌握运动方法技能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系统地学习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中更多指向是体适能知识、锻炼方法及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知识,各学校单位在教师应聘前可把健康教育加入考核内容中,以便考察教师对该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在职体育教师可以增加职后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并把培训内容纳入期末教师业绩考核标准中,从而促进教师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
3结语
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滞留的诟病,在“健康中国”这种新环境下或许可以利用不同的环境因素予以改善,“健康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环境,“大健康”与“大体育”可以说是命运共同体。根据《纲要》对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要求,在进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时,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在“大体育”的格局中树立“健康”为主的课程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要以“健康中国”为映射,牢牢抓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市场营销改革发展新方向探讨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产生巨大的考验,营销者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已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大数据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意义、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市场营销的现状、市场营销发展改革新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为广大营销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大数据营销;营销改革发展;新方向
随着我国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机遇与挑战尤其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重心将发生较大变化,对营销策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精准地识别潜在客户、制定高效的营销方式、提高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意义重大。提升企业对大数据收集、分析、管理、运用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掌握消费者及市场的动态变化,把握市场营销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营销策略,把握市场机会,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大数据环境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意义
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营销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绘、预测、分析、指引消费者行为,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没有改变市场营销的本质和基本逻辑,但是大数据是基于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真实行为的统计结果,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统计学样本的市场调查研究,所以大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非常高,这对于营销者摸清消费者行为特征、市场容量、市场变化等大有帮助,对市场营销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重心和市场营销理念将会发生较大调整。企业将用大量的时间、人力、资金、资源来收集、分析、汇总、处理大数据,进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监测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方案,让大数据作为市场营销决策的基础,让大数据全面应用到从市场机会分析到产品开发到推广的营销决策全过程,不断提高企业的营销效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企业开展大数据营销的研究和运用等工作,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市场营销的现状
知识经济物流企业管理革新策略
摘要:当前中国处在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知识与技术将成为带领各个行业前进的第一推动力。针对此,本文以当下人们的航运物流企业为主,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航运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革新契机,而后则对具体的革新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知识经济背景;航运物流企业;管理革新;革新策略
随着国内电商行业的发展,物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发展契机越发增多。且抛开其他行业所带来的契机,物流企业本身也面临着发展的必然局面。航运物流是国内物流以及跨境物流的主要组成元素,而物流企业的管理质量能够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高度。若以配合物流行业发展诉求为根本目标,知识经济背景下,所有航运物流企业都应该革新内部的管理结构,这样才能以提升管理质量为手段,高速升级航运物流企业的发展速率。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航运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革新契机
1.航运设备将不断升级。航运物流企业运行的根本为设备,设备质量可以直接决定物流质量与速率。而知识经济背景下,无论是航运企业内部,亦或是设备相关的生产企业,其都会将工作重点放置在研发新产品和升级设备性能的层面上。故在持续的研发推动作用下,国内以及国外的航运设备便会不断升级,不断贴近于市场需求。观察市场产品的升级方向可知,几乎所有的升级型产品都以配合使用方的需求作为核心目标,航运物流企业的优势为水路运输数量多和空运速度快,于是针对于水路物流而产生的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船和针对空运的大容量货机便逐渐问世。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当相关产业均意识到以知识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时,优质的航运设备便会不断产生。而一旦行业内设备更新,那么为了持续占领优势发展地位,各个航运物流企业就必然要革新管理策略,以配合新设备的使用。2.市场竞争模式产生变动。(1)开放性特征明显。国内电商的发展形态已经不局限在内部领域,近期内跨境电商也迎来了高速发展。而跨境电商一旦取得较好成绩,那么航运物流企业也必将增加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次数。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促进作用下,外部投资方与技术方也开始将发展视角放置在中国境内,试图通过市场渗透和扩张等行为,加大自身技术因素在中国的影响。当其成型后,外企必将成为国内航运物流企业的重要竞争对手。而这一方面会对国内的发展造成压制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内产业迅速革新。国内航运物流企业为了持续占领发展地位,必然会结合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各类产物,以谋求自身可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当航运物流企业的竞争模式朝着开放性方向发展时,那么企业便必然进入到革新局面中,且会利用知识经济特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2)将面临更严苛的外界挑战。相对实际的是,虽然国内物流行业已经进入到飞速发展的状态中,但实际上中国航运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仍然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简单的说,国际上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升级,而中国各个企业很难在对内管理和对外发展中做到同步高速。不仅如此,中国船队在工作过程中的既定组成结构和服务技术均与外部要求存在一定的落差。而知识经济体制下,各个行业交流双方对于对方的服务质量具有绝对的要求,故如若国内航运物流企业未能及时优化内部管理结构,优化对外服务质量,那么就会间接失去外部竞争力,令企业重新进入到低迷发展阶段中。(3)国内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局面。知识经济背景下,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素逐渐增多。企业仅仅拥有技术和经验已经不能够成为支撑运转的核心要素,相反,财务、资金、技术、成本等企业管理项目都具有威胁企业生存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推断,未来阶段中只有能够在多个管理领域协同提升质量的企业,才有能力应对宏观竞争局面。而上升能力有限,且上升方向过于受限的企业,则有一定几率会被市场所淘汰,不再具有优质竞争力,也有可能会面临投入产出失衡等经营危机。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航运物流企业管理革新策略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向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带来了全兴的变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简单分析其财务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财务;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生存发展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严峻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我国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只有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当下,我国的制造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不强,片面地认为所谓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扭曲快乐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本质。另外,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比较不弱,体现在:其管理过于分散,难以集中管理,会造成资金流失。
2、企业财务管理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这是由于各个制造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影响整个制造业财务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整个运行过程导致的,具体体现在:(1)传统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拒绝与其他企业的财务信息往来,造成信息闭塞,自成一体,然而,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这样闭塞的财务信息交流,会阻碍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各个企业的业务发扎,造成资金流损失。(2)制造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银行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标准不同,彼此之间设立界限,导致彼此不能及时地进行财务信息互动,影响真实数据的采取,从而影响整个制造企业的运营决策,且不能有效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导致财务管理失衡。3、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化环境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过强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中生历史文化素养教学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素养是指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理解、感触,从而激发其培养历史情怀的素质意识。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要积极培养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更好地投入历史课堂学习,感受历史文化带来的知识乐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素养;教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集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懂得历史情怀,不断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因此,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重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主要科目,可从主观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结合有效教学思想内涵,从课程教材、历史素养、结构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学习历史教法调整对策,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导。为了避免早期教学平台造成的不利影响,高中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思想应用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全面开展思想历史教学活动。面对日趋更新的历史教学准则,高中学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实效性为核心准则调整教学平台,这些是当代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学思想引导下,高中历史教法改革将朝着多样式方向进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均是有效教学思想改革重点,对学生未来高中化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实效性”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高中学习历史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
2广泛开展历史课堂阅读
低碳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摘要:当今,人们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利用低碳经济来降低环境污染,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特点入手,分析其社会价值,分析经济学价值,以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意义无比重大。
关键词:低碳经济;社会价值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目标是为新能源的发展提升广阔的发展空间,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相对于能源高消费、高污染而言,低碳经济降低环境污染,是绿色环保的新型经济。要发展低碳经济,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掌握尤为重要,对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对社会价值进行再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通过全面的制度创新,全方位的技术革新,通过主要的产业转型,采用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有效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以及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很好的保护环境生态,达到两者双赢为目的,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也被列入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二、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