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3:46: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个体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道德个体化的选择要素思考

摘要: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接受、转化与践行,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个体需要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同时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容、教师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学校、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接受与践行社会道德有较大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道德个体化。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选择性要素

社会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指个体通过各种积极的形式对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以求将主体自身的本质力量和要求渗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意识。这种转化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学生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对外界输人的各种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决不是被动适应和接纳社会道德要求的客体,而且同时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和选择道德的主体”。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个体主观因素,又有外部客观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主观因素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动地接受。在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理解、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个体的认知水平、个体的道德需要和个人经验等。

查看全文

剖析高校生社会道德个体化选择因素

摘要: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接受、转化与践行,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个体需要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同时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容、教师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学校、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接受与践行社会道德有较大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道德个体化。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选择性要素

社会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指个体通过各种积极的形式对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以求将主体自身的本质力量和要求渗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意识。这种转化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学生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对外界输人的各种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决不是被动适应和接纳社会道德要求的客体,而且同时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和选择道德的主体”。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个体主观因素,又有外部客观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主观因素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动地接受。在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理解、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个体的认知水平、个体的道德需要和个人经验等。

查看全文

个体化会计信息监管论文

一、会计信息监管的作用和面临的困境

从实际运用上来说,这些手段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过度的干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干预力度不够则无法阻止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倾向;要提高查处几率就必须加大检查频率,此举势必增加监管成本;加大惩戒力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震慑造假动机,但必须有一定的查处比例作保证。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均无法彻底消除会计信息失真,因为只要有利益所在,会计主体就有造假的动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虚拟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兴经济模式的盛行,使得业务形式日益复杂多变,使得会计政策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的失真风险也日益加剧,会计信息监管的漏洞不断加大,面临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会计信息不对称。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重新分析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真正原因,然后再据此研究解决会计信息监管新的思路。

二、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当前很多针对会计信息监管的研究都只是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大前提下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没有考虑这一前提是如何产生、如何造成的,所以形成了在会计监管问题研究上的种种困惑。事实上,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就是会计信息的个体化生产,而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又在客观上掩盖了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实质,在此情况下采取的“被动”性的会计约束根本无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信息的个体化生产是产生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要对企业有利就不存在道德约束,就有动力去粉饰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从企业的业务层面到最终提供给信息需求者,需要经过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两个环节进行监管,所以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主体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由此产生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而一旦信息不对称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可能损害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不难看出,会计信息的个体化生产是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社会道德个体化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选择性要素

论文摘要: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接受、转化与践行,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个体需要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同时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容、教师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学校、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接受与践行社会道德有较大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道德个体化。

社会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指个体通过各种积极的形式对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以求将主体自身的本质力量和要求渗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意识。这种转化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学生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对外界输人的各种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决不是被动适应和接纳社会道德要求的客体,而且同时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和选择道德的主体”。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个体主观因素,又有外部客观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主观因素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动地接受。在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理解、接受社会道德要求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个体的认知水平、个体的道德需要和个人经验等。

查看全文

个体化心理护理在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满意度68.57%比较,观察组91.43%明显更高(P<0.05);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科护理;个体化心理护理;不良情绪;护理满意度

内科病症种类繁多,存在急危重症患者,为医院重要科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生活压力增高,内科患者逐渐增多,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内科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对其进行详细了解,尽量缓解其不良心理,以利于预后[1]。研究显示,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2]。个体化心理护理可根据患者自身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3]。因此,本研究将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并探究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在本院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2019年8月~2020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常规组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2.16±4.23岁;男20例,女15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1±0.67年;肾脏疾病5例,呼吸道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2例,其他疾病8例。观察组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1.78±4.15岁;男18例,女17例;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1±0.71年;肾脏疾病4例,呼吸道疾病12例,心血管疾病10例,其他疾病9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及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为内科疾病且在内科接受治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患者意识清楚,交流方便。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有精神异常史患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本次研究内容患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护理人员积极接待患者,病室内保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注意定期通风消毒,危重患者应严格实行护理要求,规范护理操作,加强基础护理,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做好健康宣教,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2]。①健康教育: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科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加之患者对疾病情况了解不足会导致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易引发不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需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等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护理情况、治疗措施等,以知识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宣教,或以视频、图片等形式讲解治疗步骤,可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认知程度及治疗依从性。②心理暗示:患者经常在治疗过程中将疾病严重程度夸大,存在抑郁、不安、恐惧及焦虑等情况,需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支持及鼓励,以提升其治疗信心。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以便及时了解其情绪变化,通过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指导,使其提升治疗信心,积极接受治疗。心理暗示也可通过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缓解其不良情绪,放松身心。还可为患者提供喜欢的书籍使其从中放松自我,寻找快乐。③合理沟通:护理人员需在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与患者加强沟通,要注意在沟通过程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言温柔,面对患者时应有耐心及爱心,使其感受到舒适及关怀。应注意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以便了解其内心需求,及时为其答疑解惑。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获取患者信任,使其保持愉快的心理,放松身心,感受到温暖与关心,并积极接受治疗。也可通过握手及眼神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为患者及时解疑。需要以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与患者沟通,要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心理变化并采取措施稳定其情绪。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鼓励其说出内心苦闷,充分尊重患者,使其感受到呵护与关心,能够放松身心并配合治疗。④个体化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及精神情况,详细分析其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发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以及时消除不利因素。要明确了解引起不良情绪的隐秘性因素,给予适当的预见性护理,重视患者内心诉求及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若患者情绪较为稳定,应以引导为主,加强健康教育,详细了解自身病情,并积极治疗。对于内心敏感与脆弱的患者,需将治疗方案及疾病知识耐心讲解,并告知患者疾病危害,治疗方法要详细讲解。若患者盲目乐观,应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疾病的危害,对用药情况、运动及饮食等密切监督,以利于其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形成。若患者存在抑郁、悲观情绪,需给予温情护理,以轻柔、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并获取其信任。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告知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治疗信心。若患者存在恐惧、焦虑情绪,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更加充分地了解疾病发生情况,详细讲解治疗措施,稳定其情绪。若患者渴望家属陪护,为其讲解家属不在身边的原因,并告知家属适当陪伴患者,提供亲情支持。若家属不方便陪伴,可通过视频、电话形式与其交流,安慰、鼓励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关心。若患者担心医疗费高,需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药物治疗清单,并解释收费情况。1.3观察指标①护理满意度,于护理干预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其中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②不良情绪,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情况,两项评分均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50分以下为正常,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抑郁,50~60分为轻度焦虑/抑郁。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流动现代性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良好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公共道德、公共精神,道德教育对于每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流动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却也导致社会个体化趋势不可阻挡,推动了社会分化与个体化。不可否认,个体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关注于流动现代性社会中个体化趋势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通过分析流动现代性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特征及其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挑战,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探索适应个体化趋势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

关键词:个体化社会;公民道德教育;个人主义情感

个体化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从传统关系网络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承担社会责任、面对社会现实的概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社会现实已蔓延到世界各地,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公共性,但是,不同国家的社会个体化进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殊性。

1流动现代性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特征

1.1流动性

首先,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现代生产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将人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多样缩短了社会区域的空间距离,增强了社会交往的流动性。科技进步在增进跨地区的社会交往互动、促进社会联系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个人身份、地位、居住场所等流动变换,个体生存压力增大。其次,社会转型。“中国个人曾经深嵌于家庭、亲属、地方社区等传统关系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启了将个人从上述传统关系中解放出来并置于社会主义集体建设的进程。进入改革时代以来,集体化逐渐解体,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出现了个体的崛起。”[1]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那些曾经可能会在一块土地上生活一辈子的农民也有了去别的地方生活的机会。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民在选择了新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游离于传统的农村价值与规范之外,社会流动性增强。

查看全文

精准药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精准用药服务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全科室精准药学服务体系,并持续改进,包括规范临床取样时间点及样本检测时间,多重技术验证检测结果准确度,异常检测数值的药学追踪与个体化用药报告出具,构建精准药学服务体系,开展样本库和数据库建设及个体化用药临床研究。结果已推进11个品种(14个项目)的血药浓度检测,辅助26种药物的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基因检测;药师对临床决策的干预率由2019年的60.15%升至2020年的98.78%,干预成功率由93.95%升至96.49%。结论该精准药学服务体系丰富了临床用药的药品知识库与规则知识库,有助于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精准药学服务体系;临床决策;合理用药;药房管理

我院于2016年建立事前实时干预、事中互动审方、事后点评分析的一体化用药决策库,并获得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6级认证[1]。审方中心的建立与实践,对我院的闭环用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相依的药物决策知识库也需要做针对个体化用药的相应更新。我院传统开设的血药浓度检测存在不足,如血液样本取样时间点未严格遵守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理学规律,样本检测时间过长,检验结果准确度无多重方法验证,只有数值结果,即无相应追踪,也无相应药学干预,如个体化用药剂量调整,无系统科学的数据及样本库管理。2017年至2020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临床药学重点专科项目和上海市卫健委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我院药剂科在2018年12月正式上线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血药浓度检测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于临床药学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室建立了个体化用药平台,并进行持续改进。平台包括血药浓度检测平台、基因检测平台及标准数据库管理平台。血药浓度检测仪器为6410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仪(安捷伦科技公司)及VIVA-E型治疗药物监测仪(西门子<中国>公司);基因检测仪器为TL998A型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测序仪(天隆科技公司)。目前,我院LIS中已接收临床开具的检测要求,并完成血药浓度检测600余例次,调整异常血药浓度值并出具调整剂量建议的个体化给药报告300余例次。血药浓度检测和基因检测是个体化药学服务开展的基石[2-3],本研究中分析了监测平台的持续改进措施,全科室精准药学服务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成效。现报道如下。

1改进措施

1.1规范取样时间点及样本检测时间

取样时间的规范和准确直接决定了样本检测对临床是否有意义。传统的血药浓度检测项目并未关注特殊使用品种,也未准确交代特殊采血要求,如万古霉素的峰/谷浓度采集时间点;丙戊酸钠需在药物使用至少3d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才可采集。统一并规范检测品种的取样时间点并制作成手册,开展交流会,了解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肿瘤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的需求,并向其规范取样时间。采用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在取样后8h内检测完毕,系统上发布结果(当天取样当天出结果),极大地缩短了临床和患者的等待时间,以及复杂疾病的用药决策调整周期。

查看全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自贡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的工作现状,评价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综合评价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效果,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方法利用现场调查快速评分的方法,基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写的《健康教育服务实施与评价指南》中的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采用经修改、编制的规范化量表,对健康教育服务保障、健康教育服务数量等9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分析。定性数据的描述分析采用构成比,统计分析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基线调查评估结果与终期效果评估结果相比,健康教育服务保障、健康教育服务数量、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健康知识讲座服务质量、平面材料使用效果、音像材料使用效果、门诊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质量、上门访视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终期得分均高于基线,除门诊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质量项目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及加强质量管理,缩小由健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各区县、城乡间的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但自贡市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效果分析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向辖区居民提供服务,对于改善城乡居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1],具有投入少,效益大的特点[2],WTO将健康教育与促进、计划免疫和疾病监测列为21世纪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三大战略措施[3]。为改善在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评价中片面关注服务数量,而忽略服务质量及效果评价的现状,自2017年4月始自贡市筹划准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工作。2018年3月,随着省级第二批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落户自贡,自贡市将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综合评价作为适宜技术强化,对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完善、推广。为了更好地实施质量评价,以《健康教育服务实施与评价指南》(后称《指南》)中对健康教育服务提出的数量、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编制、修订出了一套9张规范化操作评价量表,对基公健康教育服务的5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化要求,并分层随机抽样选取21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调研性评估。经过3年的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培训、指导、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为评估工作效果,现对自贡市1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针对规范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自贡市123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所开展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1.2方法。1.2.1调查评估对象的选择。在基线调查中,在自贡市7个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在每个区县各抽取3个对象,自贡市共抽取21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评估。在终期调查中,对自贡市123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效果评估。1.2.2评估工具的应用。基于对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的5种具体服务形式(提供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举办健康咨询活动,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要求,采用根据《指南》中的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结合自贡市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后经修改、编制的一套9张规范化操作评价量表,并对各项工作从计划、实施,到收集、存档资料各流程以表格的形式制定了16张标准化操作工作表格。不但规范了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操作流程,也起了任务提示、项目清单的作用。规范化操作评价量表对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的各项服务内容进行了细化分解,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详细的要求。不止局限于健康教育服务数量的考核,更注重服务质量的体现,采用现场调查快速评分的方法,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的质量开展评价。1.2.3评估内容。运用规范化操作评价量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服务经细化后的9个项目进行评估。①健康教育服务保障项目总分20分;②健康教育服务数量项目总分50分;③健康教育宣传专栏项目总分5分;④健康知识讲座服务质量项目总分5分;⑤公众健康咨询活动质量项目总分5分;⑥平面材料使用效果项目总分6分;⑦音像材料使用效果项目总分4分;⑧门诊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质量项目总分2.5分;⑨上门访视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质量项目总分2.5分。1.2.4评估方法。2017年在自贡市7个区县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在每个区县各抽取3个对象,自贡市共抽取21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评估,2019年对自贡市所有123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终期效果评估。统一使用编制的一套9张规范化操作评价量表,通过基线和终期调查得分,进行数据对比、解释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1.2.5质量控制。调查统一使用基于《指南》中阐述的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结合自贡市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经修改、编制的《自贡市健康教育服务综合评价表》。在自贡市五区两县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总计21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使用规范化量表进行调研性评估,并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和评估结果,对量表进行修正、完善。广泛、深入开展培训,严格统一评分标准,建立市、区县、乡镇(社区)三级培训机制,市级对区县级进行综合评价表的使用规范培训,对乡镇级进行规范化建设操作表使用规范培训,并定期对基层采用“回头看”模式进行督导与指导,要求各机构对问题及时纠正并形成整改报告,下次督导着重对该问题进行复查。1.2.6统计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定量数据的描述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保留1位小数,统计分析使用U检验,定性数据的描述分析采用构成比表示,统计分析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病理医师继续教育论文

【摘要】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有助于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促进疾病的规范化及个体化诊疗。病理医师的精准诊断是MDT治疗决策制定的关键之一;同时,MDT讨论又可促进病理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通过病理医师积极的、主动的参与MDT讨论,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从病理取材的规范化、病理诊断的全面性、加强对新病种或少见病种的认识、提高分子病理水平等方面促进病理精准诊断,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病理医师;精准诊断;继续教育;个体化治疗;分子病理

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指以病种为单位,由两个以上专科医学专家共同讨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的诊疗模式[1]。这种综合诊疗模式,有助于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促进疾病的规范化及个体化诊疗[1]。MDT模式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在英国更是以白皮书立法的方式强制推行,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1-2]。MDT的专家团队常常由相关内外科、医学影像科及病理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其中,病理科医师综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得出的精准诊断是MDT治疗决策制定的关键之一[1]。同时,MDT综合讨论又促进了病理医师诊断的规范性和知识更新。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进展及我院MDT开展实践,探讨MDT模式下病理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促进病理学科及相关临床学科交叉发展,最终促进我国个体化医疗水平的提高。

1病理医师在MDT中的作用

随着疾病特别是肿瘤研究的深入,新的检测技术、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决定了疾病特别是肿瘤精准诊治的复杂化和精细化。病理医师作为MDT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承担着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具有充分信息的综合病理诊断报告职责。病理诊断报告内容包括详细的组织学诊断、危险度分级和分子遗传学特点等,为MDT的临床综合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靶向治疗、疗效及病程监控等提供病理依据。因此,在MDT模式下,促进病理医师的专科、交叉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利用MDT进行病理医师的继续教育

查看全文

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使用聚丙烯网片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防止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经验教训。方法采用聚丙烯网片对31例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适当加压以及抗炎对症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经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置后,无术后切口积液、积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短、恢复快,避免了二次处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均无复发及其它不适。结论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包扎,可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并可减轻病人痛苦,对术后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保证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负压引流个体化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1%。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发生切口积液、积血、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9年5月诊治腹壁切口疝31例,对其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以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35~74岁,平均60岁。本组大切口疝8例,巨大切口疝2例,疝环最大距离均在5cm以上,其中1例达10cm。31例中无复发性切口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