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02:52: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歌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歌声与情感表达分析论文
一、歌唱的表情应是歌唱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我认为,这里首先凝聚着歌唱者平时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逐步积累素材并加以亲身体验。演唱时的表情。即是这种典型化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生动感人。我国古代《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但是,如果仅有真实的情感。而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直接搬上舞台,那也是苍白泛味、毫无美好价值的。试想一个人歌唱者满怀着的真情实感。但在舞台上却声嘶力竭地叫喊怎么能打动人呢?殊知艺术是需要夸张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赋予这个“情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才能使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典型化、艺术化,最后才能鲜明深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的歌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但却应高于生活。
在歌唱中的情感处理,首先感情的基调应准确,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是热情的赞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喜悦激动还是悲伤哀求、是豪情满怀还是脉脉含情等,要从每首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去把握。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真正理解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之“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很精辟地论述了情感与声音的主从关系。其次歌曲处理应细腻,当把握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后,围绕这个总的基调。在表现每个词意、字句和乐句、乐段的感情色彩变化上应细腻、流畅。俗话说“假戏真做”,喜、怒、哀、乐、忧、思、惊、恐、吓等情绪处理与转折都应自然、贴切、逼真。无“斧凿痕迹”。听完一首歌曲后,让人感到主调明晰、感情丰富、色彩鲜明、演唱新颖别致。这样才具有诱人的魅力。再则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
二、声乐技巧、手法的合理运用
声乐技巧的优劣,对于表达歌曲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技巧高超的歌唱者,他具备了创造高品格歌唱意境的雄厚基础。但是。声乐技巧的优劣并不完全等于感情表达的深刻与否。往往有这种情形:一个歌唱者。他的嗓音很响亮。技巧很高,但由于他演唱时感情投入不够。或者根本就不动情,那么。他的歌声并不能感动人。这就是说“技”不能代替“艺”。相反,有的歌手嗓音条件不佳,甚至有的在发声方法上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由于他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去刻画适合他的嗓音特点的声乐形象。创造出独到的艺术特色。而倍受到观众的青睐。我们学习声乐时,除了应刻苦锤炼自己的发声技巧之外,还应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发挥其应有的美学功能。恰倒好处地去为抒发感情服务。如果毫无美学价值地滥用声乐技巧。照样不能感动人。
无悔青春安保歌声演讲
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
大家上午好!我叫x,来自的,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与祖国同奋进,与企业共发展的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奉献无悔青春,唱响安保之歌》。
身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感到莫大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安保里的青年员工,能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兴旺添砖加瓦,为首都机场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青春,我更是感到光荣和幸运。
有这样一个人—年10月的一天,团队里。得知的爸爸患了肝癌!爸爸病了女儿一定很着急,一定很心疼,尤其是这样的不治之症—癌症!可是仍然坚持工作在安检现场!~每天都不曾想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可是竟然真的降临在一个仅仅22岁的女孩身上!~一个女孩每天要为空防安全辛辛苦苦的工作,下班后又要为爸爸那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发愁!小小年纪的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活重担!春节就要到爸爸想和她一起过新年,可是看到别的同事因为想家而落泪,毅然放弃了休假!没有陪爸爸回家过年。心里其实也很想回去陪爸爸。可是竟把这样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有一次晚上回家的路上,遇见了只见她正坐在车里掉眼泪,原来她爸爸的病更加严重了吐了一地的血。可是家里所有的钱都已经用在为爸爸治病上,眼看着家里再也拿不出钱了爸爸放弃了治疗!.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被生活打倒,主动要求战斗在安检第一线—人身现场。并连续四个星期查出的违禁品获得部里第一名!就在这个时候,爸爸真的离她而去了听到这个噩耗时,哭了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着爸爸、爸爸….就是这样的一名员工,舍小家,顾大家,从没请过一天的假!送走爸爸以后,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这不就是身边的徐秀丽吗!!来自一线的最普通的员工。日常工作中,立足岗位做贡献,扎扎实实干工作。平凡而又是伟大的广大员工的优秀代表,为我树立了光辉榜样。.这不正是安保公司最有价值的员工吗?
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唤起无数热血青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牺牲。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战争年代。把青春献给祖国”响亮口号燃起一代团员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口号响彻祖国大地,成为激励一代青年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今,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又成为我当代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深知,与祖国共奋进”时代赋予我责任;与企业同发展”则是青年人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必经之路。作为安保里的年轻人。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
谈论罗大佑的歌声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很困惑,不知道究竟想说什么意思,但是我却坚定要写下它。那是听了《恋曲2000》以后。听之前就有人认为这是罗大佑那么多年来最不济的一个作品,第一遍听果然与那么的意思,说不上是失望,而是有点失落,想罗大佑终于离我们远去了,从此,或许我们再能回想起的只能是很多年前的青春和感动了。
但是感悟就在听第三遍的时候,我忽然被那带有异域风格的类似曼陀铃的音色所吸引了,随后就是大佑那嘶哑并颤抖的嗓音。
我承认在那一刻,我真的被他击倒了,没有一点退路。我一遍一遍地追寻着他,追寻着从年幼到成长以后的路。合唱的声音飘过来,把那难言的壮丽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终于又更近地接近了罗大佑,接近了我们心里的从前和理想中的未来。
他说:“久违了千年即将醒的梦,古老的象个神话,我不能让自己与千年挣扎,让我揭晓这千年的回答,让这恋曲有这种说法。”
罗大佑在成长,他的歌在成长,而我们也同样,对于那样一种从“童年”走过来的情怀,我们又何尝不体会得清清楚楚?
客家山歌声乐教学模式探索
一、客家山歌声乐教学的现状
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客家山歌是梅州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梅州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的广东省梅州市,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省属高等院校,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为该校所属二级学院。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下称我院)以学校“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特色办学理念为指导,除了培养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外,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发挥地处世界客都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掘和利用乡土音乐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代表地方音乐特色的客家山歌早在2004年就引进大学课堂,并开设了客家音乐文化、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等课程。近几年,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结合我院声乐专业课程改革,把客家山歌纳入到声乐教学中。然而,随着本科声乐教学的深入,客家山歌的声乐教学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客家山歌在融入正规的“学院派”声乐教学中却出现许多新98YiJiaoLunTan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民间艺人与专职声乐教师观念和教法冲突。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被称为“山野之歌”或“俚歌”。在大多数民间艺人的观念中,山歌就是“山野之歌”,教法上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讲究自然,追求浓郁的“山歌味”;而专职声乐教师却认为客家山歌虽为“山野之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在现实生活中,客家山歌在很大程度上已脱离了农耕文化,如今的客家山歌演唱应紧跟时代步伐,向多元化发展,在教法上主张多样化,更多追求科学性。(二)唱法的“土洋”技巧矛盾日益明显,造成学生对声音概念的困惑。客家山歌演唱质朴纯真,多用大本嗓,讲究原生态唱法,比起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少了些技术成分,多了些自然的因素。而“学院派”的声乐教学,更多的注重唱法的科学性,如声音与气息的通畅、歌唱行腔的统一,音色的透亮等,比起原生态的客家山歌唱法,往往少了自然和纯真,多了些西洋唱法的技术成分。因此,对于一直接受“学院派”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来说,在不同唱法上还不能融会贯通,缺乏驾驭能力,唱法的“土洋”技巧矛盾日益明显,造成学生对声音概念的困惑。(三)客家山歌传承教材开发不规范,造成传承教学流于表面。我院客家山歌纳入到声乐教学中来,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客家山歌声乐教材,在选曲上基本上由声乐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定,客家山歌传承教材开发不规范,造成传承教学流于表面。
二、客家山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客家山歌是梅州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在现实生活中“山歌外交”促进了梅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梅州旅游文化的发展,因此,客家山歌表演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需求。我院作为地方唯一的省属高等院校,要求培养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既能体现音乐学院本科教育的专业性、学术性,又能上得了舞台(能演角色),因此,我院已逐步形成一种基础教学(学前教育)、精英教学(声乐表演人才)与特色教学(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作为特色教学的客家山歌在融入正规的“学院派”声乐教学中却出现的诸多问题,要实施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客家山歌声乐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一)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客家山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客家童谣、原板山歌、新编山歌及山歌剧唱段等。客家童谣是客家山歌的一种特别题材,童谣有一定节奏,具有普遍童谣的易读、易记,通俗易懂的特点;原板山歌也叫正板山歌,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行最普遍的一种曲式;新编山歌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这一新时期所创作的山歌,新山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山歌剧唱段是运用客家山歌的音乐素材,由作曲家以歌剧的音乐写作手法为剧情而创作的山歌。结合我院基础教学(学前教育)、精英教学(声乐表演人才)与特色教学(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从声乐教学实践入手,分阶段,分层次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具体设置如下:第一年:完成声乐基础教学,融入客家童谣作品和原腔山歌。第二年:重点学习声乐发声技术,强调客家山歌或新编客家山歌作品的衔接,能够流畅演唱客家山歌作品。第三年:选唱客家山歌剧唱段。第四年:尝试更多类型的声乐作品,熟练掌握客家山歌特色的声乐作品,进一步提高舞台实践能力。(二)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传统观念中,客家山歌曲调简单,结构短小,唱法单一,演唱基本靠喊。其实不然,客家山歌唱腔多样,唱法丰富,客家山歌在唱法上可分为假嗓(多用于高腔山歌)、本嗓(多用于平腔、低腔山歌)、和细嗓(多用于矮腔山歌或吟唱)。因此,在职声乐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研究客家山歌唱腔的不同发声技巧和演唱方法,融合民族、美声的发声理论,摸索出既保留客家山歌韵味,又科学规范的声乐教学方法。(三)实行双导师制。我院客家山歌课作为特色课程自从开课以来,主要采用聘请民间艺人以讲座为主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优点就是教唱口传心授,原汁原味,民间艺人往往演唱能力较强,但缺乏歌唱教学理论作指导,教法比较单一。因此,要实施本论题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民间艺人以讲座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留下来”代替“请进来”的形式,把有能力的在职的本土声乐教师“留下来”,实行双导师制,及时调和民间艺人、专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四)编写和完善客家山歌声乐教材。针对客家山歌传承教材开发不规范,造成传承教学流于表面的弊端,结合客家山歌的声乐教学模式,需要编写和完善客家山歌声乐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五个部分:1.客家童谣2.传统客家山歌3.山歌剧选曲4.山歌合唱曲。此教材从演唱特点,音乐赏析的角度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分析,具体细致介绍词曲作者、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以及演唱的难点等内容,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灵活把握客家特色的声乐作品风格。
三、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教学与实践
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同样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到完善与提高,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我院在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声乐教学模式上,发挥地处“世界客都”梅州的优势,建立“讲台与舞台、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的教学与实践平台,多途径培养能够适应地方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和艺术舞台中优秀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一)讲台与舞台“站稳讲台,兼顾舞台”是我院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梅州客家山歌自2006年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客家山歌进校园”最早在我院开设选修课,随后相继在城区一些中小学试点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而城区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是我校实习教育基地,因此,这些试点学校给我们培养的客家山歌演唱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学院每年都会派客家山歌特长生去教唱客家山歌;在舞台实践方面,梅州每年都会举办很多以客家山歌相关的演出活动,其中不乏大型的文艺演出等,如《梦里客家》大型文艺晚会,2013年的“梅州月.中华情”央视秋晚,还有山歌剧演出等,这些活动都有我们学生的参与。通过教学实践与舞台实践,使培养的学生既能站稳讲台,又能兼顾舞台。(二)课内与课外在课内,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我院聘请民间艺人或山歌剧团演员主要负责教唱不同的山歌唱腔,而在职教唱客家山歌的声乐教师则主要负责声音技巧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民族、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融入到客家山歌演唱中来,同时还兼教唱新山歌与山歌剧选曲,这种课内双导师制的教学既保留了客家山歌韵味,又使声乐教学方法得到规范。在课外:学院长期聘请客家山歌传承人汤明哲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还经常邀请山歌剧团的编导及演员给学生进行舞台表演辅导。另外,在汤明哲山歌大师的倡导下,2012年嘉应学院还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他经常带领协会成员到梅州市属各县及乡镇去采风,学习各地不同的唱腔。(三)校园与社会在校园:山歌协会的成立,为我院培养客家山歌表演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成为该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自客家山歌协会成立以来,举办了不少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其中客家山歌大赛年年都有。在社会:客家山歌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得到梅州市山歌传承保护中心、雁南飞艺术团、客天下艺术团等民间业余艺术团的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1]客家山歌声乐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在我院刚试行不久,已初见成效,培养出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已在地方基础教育和艺术舞台中发挥作用,如2012级学生陈婷霞(指导教师叶惠薇、汤明哲)经过四年的声乐学习和山歌唱腔训练,既能演绎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又能熟练掌握纯正的山歌唱腔,在2015年荣获第三届大学生声乐比赛专业组二等奖,今年毕业后已经成为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和保护中心的歌唱演员;还有2014届毕业生古景新、张育玲分别在客天下艺术团和梅江区文化馆担任演员和宣传干事,从事与客家山歌有关的工作。相信,这一探索将为各地方高校在培养特色人才的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美声唱法与民歌声乐教学论文
一、演唱技术的影响与融合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新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两者有小同的渊源关系。新疆民族音乐的演唱方式、教学和发展是以传统的新疆民乐的为基础,吸取西方的美声唱法的优势,是新疆本土的歌唱能力得到提高。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处理新疆民歌的发音特点,使美声唱法具有民族特色性。
歌声中诗意性表达研究论文
摘要艺术歌曲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声乐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性。艺术歌曲在结构和表达上所体现的“艺术性”是多方面的。对这个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接受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艺术歌曲文学性抒情性诗意性幻想性审美价值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歌唱同文明的最初开化一样古老,它是人类最早用来赞美生活,歌唱生命的方式。只有人才能使自己的发声器官不仅是一个讲话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还能使它成为具有审美功能的“乐器”,使得自己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中脱颖而出。
艺术歌曲是人类在声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音乐历史中逐渐形成并达至成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在音乐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给人类文化带来了十分宝贵的音乐文献,直至今日仍能使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同行们得到莫大的音乐享受和精神惠顾。
虽然我们很难给艺术歌曲这样一个艺术门类确定终极含义,但是一般而言,提到艺术歌曲自然就会使人想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生活。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虽然艺术歌曲早在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家的创作中就已出现。比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就写过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歌曲。但使它真正蓬勃发展的是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创作中实现的。它是在整个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随着作曲家地位的改变和个性的独立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人声艺术”。19世纪的音乐家在这个艺术形式中找到了自我表述和自我陶醉的方式,这也许是艺术歌曲走向成熟和蓬勃展开的直接要因之一,也正是由于此才使“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文献中有了自己的明确地位和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以致它的德语名称——Lied得到广泛承认而且通用于其他国家的语言中。毫无疑问,十九世纪是艺术歌曲蓬勃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涌现的几位重量级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已成为该领域中的最优秀的范例。
艺术歌曲可谓是声乐艺术中的精品,它是有着一定艺术品位和艺术特征的歌唱形式,既非宗教、也非民谣和歌剧咏叹调。而对艺术歌曲的诠释及欣赏固然也有着一些特殊的要求和理解。只有在对这个艺术形式有了基本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后,才能全面地感受到它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笔者将以个人的理解及观点,对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性做一些浅显的解析。
培养中学生歌唱中气息的应用
【摘要】唱歌是中学音乐课重要的内容之一,歌唱是情感的表达,声音共鸣效果来自气息的支配,良好的歌唱状态需要声乐技巧。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对处于变声期声带疲劳、声音嘶哑的中学生有保护声带的作用,更能使学生的歌声优美动听。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歌唱气息做了探究与尝试。
【关键词】歌唱状态;呼吸训练;气息控制;实践体验
中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爱唱爱跳,对唱歌课学习欲望高、兴趣浓。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合着优美的乐声同学们唱得非常认真,笔者观察到有些学生声音虽然洪亮但很刺耳,表现出脖子上的每根神经鼓得很明显,挣得脸红脖子粗,这充分说明缺乏正确的歌唱气息控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变声期,声带容易疲劳嗓音易沙哑,所以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用嗓,正确运用歌唱气息和降调来保护学生的嗓音。
一、歌唱气息的作用及意义
俗话说“以气带声,声情并茂”才是正确的美的悦耳动听的歌声。同学们经常与老师交流,对歌唱家及歌手的歌声很喜爱,如:韩红演唱的《天路》、闫维文演唱的《母亲》、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李谷一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等,同学们对唱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渴望着声音美。笔者与同行教师共同探究如何解决学生歌唱中气息控制的问题,笔者在唱歌课教学中对培养中学生运用歌唱气息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首先,笔者借来一张医学人体结构解剖图,并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人声器官发声的主要位置:喉头及声带、会厌、咽壁、软腭及硬腭、头腔、口腔、胸腔、肺、气管及横膈膜、胸腹肌与肋肌、喉舌、丹田等。让学生们先初步地了解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说话声音和唱歌的声音及各种动物所发出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喉头和声带发出的声音,同学们对抽象的知识从感性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教师后面讲“气息”内容作了铺垫。因为人体发声器官长在人体的内部,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发声技巧较抽象,凭着简单的说教是难以表达完善的。笔者用科学的体验式、对比式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的方法。声乐气息是歌唱中的动力源泉,呼吸是歌唱中发声的基础。当我们欣赏到一首优美、亲切、圆润动听的歌声时,会联想到美妙的声音是来自于正确的歌唱气息的运用和良好的气息控制,使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及共鸣器官等相互调节与相互支持及合理地控制与运用气息,才能真正演唱出美妙而动听的歌声,富于音乐情感的表现力,使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笔者在唱歌教学课堂上观察到:学生们虽然很喜爱唱歌,但是一些学生出现了歌唱中气息运用不当的毛病,比如:唱歌气息浅、声音发抖、白声多、漏气现象、声音刺耳、缺乏气息的控制、声音虚弱无力、歌声不悦耳等问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变声期,需要教师重点关爱和保护好学生的嗓音,也更需要解决学生歌唱气息不足的问题。通过教师积极备课,深入细致地研究如何解决学生歌唱中气息运用不当的毛病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二、学生感受歌唱气息的学习兴趣
音乐综艺节目思路创新探讨
摘要:自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播出以后,我国音乐类综艺节目开始迅速发展,近些年更是成为综艺市场的“宠儿”,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广东卫视原创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这一案例,探索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认为:节目只有具备独特性、价值性、精品化、新鲜感和可持续性的生命力这些特征,符合时展潮流,满足社会审美需求,才能最终收获大众认可。
关键词:《流淌的歌声》;创新;音乐综艺
纵观国内综艺市场的发展进程,音乐类节目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最初兴起到迅速发展再到日益成熟,其创作模式和呈现形态也显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紧跟时代风气和审美不断更迭变迁,另一方面也存在竞争机制刺激下导致的盲从及其带来的内容同质化,这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回望当初,1984年央视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作为国内第一档电视音乐类的节目,可谓是中国电视音乐综艺的起源之作,电视音乐性节目也自此逐渐开始成为受到国内大众关注和喜爱的节目品类。直到2004年,湖南卫视第一届《超级女声》的一炮而红,让音乐综艺节目真正实现了引发全民参与和追捧的社会景观。回归近几年电视音乐综艺节目创作现状,从传统主流类节目《我是歌手》(2013~2020,2017年更名为《歌手》)、《中国好声音》(2012~2015,2018~2021)、《蒙面唱将》(2016~2020)等,到更具新潮感、分众化的《中国有嘻哈》(2017~2020,2018年更名《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2019~2020)、《明日之子》(2017~2020),寻找好歌者、展现好声音几乎是主流音乐类节目着力的两大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卫视原创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以“经典好歌”和“时代故事”为核心线索和表达重点,凭借“另类”的节目模式,突破了此前电视音乐类节目固有的表达范式和惯性创作逻辑,在当前的综艺市场中独树一帜。有鉴于此,本文以《流淌的歌声》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内容维度入手,结合目前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尝试探讨我国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创作创新问题。
一、独特性与价值性:着眼经典,激活时代记忆
《流淌的歌声》始于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打造的重点项目,节目精心挑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经典歌曲,邀请金曲原唱或实力唱将或新生代歌手登台表演,同时邀请文化学者、音乐制作人等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时代亲历者,分享金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文化烙印。与此同时,《流淌的歌声》不比赛排名、不晋级淘汰,只是用纯粹的音乐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感染人,这在通常以竞技对抗为关键看点的同类型节目中显得颇为独特。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信天游》《晚秋》《光阴的故事》《敢问路在何方》《故乡的云》到《向天再借五百年》《金枝欲孽》《精忠报国》《风含情水含笑》《牵挂你的人是我》再到《歌唱祖国》《最炫民族风》《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万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从蒋大为、杨钰莹、陈明、陈红、李春波、陈彼得、张明敏到韩磊、罗大佑、吴彤、阎维文、任贤齐、胡海泉再到凤凰传奇、姜育恒、莫华伦、王珮瑜、杨洪基、张卫健、张也、钟镇涛等,上百位实力歌者带来几百首时代歌曲,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引领观众回忆、传唱和致敬经典。节目中演绎的作品中包含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校园民谣,包含曾经风靡全国的第一代广东流行音乐,也包含了“90后”“00后”的歌单,一首首经典歌曲在对个体经历和社会风貌的描摹、记录里,见证了时代风云的变化,成为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注脚。节目推出三季以来,《流淌的歌声》的舞台上不仅再现了高品质的音乐作品,也通过承载时代记忆的歌曲构建起一种叙事性的空间与场景,再加上嘉宾们彼此交流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感悟,唤醒了大众对时代的集体记忆,引发了具有全社会广普性的情感共鸣。从大国之情到小家之爱,从还原金曲到重现时代记忆,《流淌的歌声》让歌与人以及时代架构起青春、奋斗的叙事桥梁以及情感共鸣的记忆链,并向普通人传递正能量,让金曲中所蕴藏的真善美观照当下,既带有时代厚重感的怀旧色彩,也具备强烈的行业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在价值定位与呈现诉求上都与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形成鲜明的区隔。它的诞生是创作团队的专业、匠心和巧思直接作用的结果,也是广东卫视平台价值取向和风格调性的体现,同时还离不开当地艺术积淀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众所周知,始于20世纪80年代、盛于90年代的广东流行音乐是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引领者,不仅打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段传奇,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记,这一地域资源优势也为如今《流淌的歌声》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事实上,立足地域特色的《流淌的歌声》,是广东广播电视台诠释“美好生活”全新定向重点打造的文化精品IP,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应时而出,正回应了人民和时代对特色精品的呼唤。
二、精品化与新鲜感:用心设计,焕发作品魅力
声乐审美教学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强调声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教学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审美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审美观念,自觉追求呼吸自然美、咬字吐字美、歌声响亮美和情感表现美。
关键词:声乐审美歌声情感
声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教学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为根本内容。在长期的和反复的美感体验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歌唱审美是演唱者的一种心理美的感受,是感性知识精神化。这就是说,歌唱一方面诉诸于感性,另一方面又诉诸于精神和理性。具体地说,演唱者在获得感性上的东西后,再逐渐上升到理性,实现精神化、心灵化,才能成为艺术演唱,继而达到气息舒展美,读字清晰美,音色圆润美,歌声流畅美,情感表现美,技巧自然美,表演潇洒美等。实践证明,审美欲望越强烈,演唱时就越能严格要求自己,演唱就越具有美感。
气息舒畅美
张炎在《词源》中说:“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少入气转换。”这句话的意思是歌唱或吟诵时,吸气要稳当、从容不迫,不要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吸气不能端肩,也不能抬胸,喉咙也不能发出丝丝声响,更不能吸气时面部狰狞,这一切不但会给喉咙造成紧张和僵硬,而且有损于吸气的美感。
美感的呼吸,应当是空气凭借外部气压的自然压力流入肺里,演唱者只不过是在为空气打开喉咙通道,提供肺部空间,使空气顺畅地进入肺里。美国歌唱家丽莎·罗玛指出:“空气不是有意识吸进来的,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空气不是被吸进去的,而是自动充满到肺里的。”
中国女声演唱艺术发展阐述
歌声是一种载体,它既承载着审美意向,又标记时代的文化力量。每一个个体的歌声背后,都记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都标志着对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记录歌声不仅让我们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能通过记录让歌声转换成一种文化阐释——通过记录,我们可以了解歌者在客观情况下对歌曲的演唱做出的主观调整,如何在演唱技巧上加以改进。通过记录,我们可以找到促使歌者推动声乐发展的源动力,使我们能把握当代的文化脉搏,继承与发展声乐艺术,建立声乐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让歌声与文化相伴世代相传。
一、选择记录——歌者
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其中“民歌”艺术以其鲜活的演唱形式,多变的叙事风格尤为突出。“民歌”因地域不同,演唱条件特殊(多是山野平川,乡间农作时哼唱),是先于乐器伴奏的音乐形式,作为基层劳动人民的声乐载体更加喜闻乐见。民族声乐艺术每一次的发展都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与演唱环境,在艺术形式上力求灵活与多变性,在文化上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在保留原生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灌入新的时代标准与要求,使其形成一套系统的民族演唱风格。20世纪40年代后,“民歌”也从一种声乐艺术形式逐渐转化成为一种演唱方法,并在20世纪后半叶近60年的发掘与继承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训练手段。特别是女声的演唱发展到现今为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演绎风格和完整的学科体系。选取有代表性的“民族唱法”歌者作为记录对象,就在于歌者演绎作品时,既体现了民族歌曲所携带的独特文化特性、文化背景与地域差别,又融入了时代艺术的演唱审美要求,也不脱离社会及文化的普遍需求。另一原因是,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歌者,为中国的声乐和民族声乐演唱事业发展史写下了浓浓的一笔,他们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记忆和家园,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在音乐多元化的今天,所带来的极大惊奇与审美冲击之后,在思索中国文化前行步伐时,无不感到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意识始终决定着“民族唱法”的永久魅力,与此同时也留给中国声乐教育人肩上“永久”重任。
二、被历史记录的歌声
1.歌唱家周淑安、黎莉莉、周漩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萌生期的中国民族唱法女声演唱艺术,是在“西乐东渐”以及的影响下,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留美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1928年任教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从事声乐创作与声乐教学,创作儿歌50多首,并培养了许多声乐人才,(1)奠定了中国声乐艺术中西文化融合的“声乐景象”。西洋声乐的传入,“学堂乐歌”与“儿童歌舞剧”的创作表演广泛兴起。这是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撞击,开创了声乐的文化时尚,促进了中国声乐的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近代歌舞之父”的黎锦晖,致力于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采用广为流传的民歌、小调、曲牌作为素材,创作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有影响的作品,是中国最早产生的歌剧。词曲结构声调准确、曲调单纯流畅而又富有律动线,将歌词的字音、四声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语言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2)。他还举办声乐教学与歌舞表演艺术培训学校,开始我国早期声乐艺术的模式。我国早期舞台、影视演员大多出自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另一位金嗓子周璇,她极具歌唱天赋,音质甜美,吐字清晰,情感委婉,充满独特的审美魅力。在当时上海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周璇把中国特色的民歌带上舞台,主唱100多首歌曲,周璇的演唱风格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中,将地方小调与曲艺中唱腔融入她的演唱,贴近时代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她的歌声记录了一个时代新旧文化交融的过程。
2.歌剧家张权、李波、王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歌唱家张权成功地饰演歌剧《秋子》,显示出她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演唱功底,尤其是在西洋声乐艺术怎样结合中国语言风格特点的处理与把握方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区广泛开展秧歌剧的创作。“秧歌剧”是一种小型的歌舞剧,原流行于陕北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秧歌。以其主题鲜明、风格简朴、短小精悍、载歌载舞,民风强烈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3),李波等一批民族声乐演唱家正是由此成长起来,铸就了自己灵活多变的演唱和表演技艺。她们的演唱吸收传统戏曲字正腔圆的发声技巧,又融合西方声乐腔体共鸣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声情并茂的演唱艺术效果,也推动了中国新歌剧演唱“戏歌唱法”的形成。作为揭示社会主题、弘扬民族气魄应运而生的“新歌剧”《白毛女》,开始了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的探索。艺术家王昆为真实地刻画剧中“白毛女”人物形象,创作新歌剧的艺术,深入学习研究传统民间唱法、传统戏曲唱法,形成了她独特民间韵味音色、自然生动表现风格的歌剧表演特点。王昆是“改洋从土”、“戏歌综合”时期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