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20:30: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耕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耕作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

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

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查看全文

土地耕作研究管理论文

论到原始耕作方式,尤其是华北的原始耕作方式,一般考古和人类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是“游耕制。”①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假定,而且是以某类地区特殊的历史经验硬行作为举世普遍历史经验的大胆假定。他们共同理由是:原始农夫不懂施肥,而土地的肥力因耕作而递减,在当时土广人稀的条件下,农人随时都得实行休耕,并同时非开辟新耕地不可。他们认为开辟新耕地最直接了当的办法是砍伐及焚烧地面上的植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砍烧法”,也就是“游耕制。”②

当六十年代后半,个人治史的兴趣从明清转到史前之后,我深深感觉到若干自然科学工具的重要。为了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否是独立土生的这一大课题,必须先攻克中国农业起源这一关。那时震动世界的河姆渡遗址尚未发现,我注意的焦点,自然是华北的黄土地带。于是艰苦自修地质、土壤、古生物、古气候、植物孢粉分析等科学部门,以期得到最低必要程度的专门知识,然后再与大量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互相印证。初步自修互证的结果是《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③.由于对黄土的物理及化学性能已具有相当了解,写撰之时对一般游耕式起源的看法已经产生怀疑,但因对相关科学及比较原始农耕方式的知识还自觉不够,所以此书避免讨论耕作方式这一片面专题。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书稿完成于1968年夏,随即撰就长达两万字的英文摘要④。通过芝加哥大学古代近东研究所,这篇英文摘要引起伊利诺州立大学哈兰(R.Harlan)教授⑤极大的兴趣.1969年初春,他综合之作《作物与人类》初稿大体就绪,只是东亚和中国的一章仍有不少空白,拙作恰好补了其中大部的空白。

此后和哈兰相当频繁的接触加深了我对华北古自然环境的了解,加深了我对黄土地区农业游耕式起源的怀疑。最早讨论黄土物理化学性能与农作方式关系的是本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和中亚考古发掘者庞波里(RaphaelPumpelly)。针对着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黄土区,也就是华北的黄土区,他曾作以下的观察和综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著名的《西安半坡》,北京,1963,就是一例。海外倡此说者以张光直教授为领袖,有力的支持者有植物分类学家李惠林教授,贝克加州大学历史教授tavidKoigntley,加拿大人类学家RichardPearson教授等多人。

查看全文

农耕旱田耕作制度论文

摘要: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本文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象的农耕文青铜器,进而考察了南江流域大坪里和汉江流域渼沙里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认为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从而进一步考证了古代韩国的传统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

关键词:作亩法旱田大豆间作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随着高句丽南下政策的展开出现了密切的交流和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古代朝鲜国家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在4~6世纪,由于三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导致了人民力量的不断壮大,农业也由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各国通过王权强化,来谋求新的支配体制,因此,这个时期又是各国引进先进的文化,图谋富国强兵的活跃时期。

但是,由于农业经济史料不足,至今还不能确认是否农业经济引起当时各国内部的变化。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把握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是十分困难的。但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来,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或《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

本文为了弄清三国时代的农业实态,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大约3~4世纪、上面刻有当时农耕图象的大田市盾牌农耕文青铜器,又进一步考察了在晋州南江流域大坪里出土的青铜时代的农田遗址,并比较了其与农耕文青铜器上描绘的作亩方式的差异。从中发现其上层和三国时代的农田遗址相互关联,并可据此推知古代韩国的作亩法和农作法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另外,通过对4~6世纪汉江流域渼沙里的上、下层农田遗址的研究,发现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很迅速,从中进一步地考证了古代韩国的旱田农业实态。

一、农耕文青铜器的农作法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域;优势;措施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查看全文

农机局耕作情况调查报告

2012年市农机局按照省办要求,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实际,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极大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推广、大普及,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达到2383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万亩,新增4.8万亩。全市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98台,实施作业面积达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面积28.4万亩,新增7.5万亩;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781台(套),新增46台(套)。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7次,召开现场会9次,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目标,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我市保护性耕作,市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见》,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管理科、推广站等业务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保护性耕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由乡镇农机站长、区局业务局长、市区两级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业务工作会议,对我市保护性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责任,做到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农机部门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报道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优越性。二是积极印发宣传册、明白纸,制作光盘,通过赶科技大集、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先后印制宣传册、明白纸6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0多天,扩大了宣传范围,提高了认识,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搞好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推广。利用办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现场观摩示范区小麦长势、测产对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活动,激发农民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使各类农机人员全面了解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好处和意义,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为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年共举办保护性耕作培训班7期,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

四是抓好示范演示,发挥示范带动。一方面抓好现场演示推广会。三夏三秋分别在2012区张家洼、口镇、镇等乡镇多次举办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各区和部分乡镇村也都相应举办了保护性耕作演示推介会,组织农机大户,调集各种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通过厂家现场讲解,让农民对这项新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年,全市共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推广会12场次。另一方面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为了加大耕作推广力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目标,以全面加强农村牧区生产力建设、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耕地、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重点,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引导和鼓励农牧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加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选好重点区域,集中资源协调发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环节,把握主体技术。遵循技术推广规律,以点代面,稳步推进。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提高农牧民和农机手的经济效益,调动农牧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实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实践;对策;青海互助

论文摘要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在青海省互助县的实践状况,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对策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是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我县逐步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成效,为大规模实施保护性耕作积累了成功经验。

1保护性耕作在我县的实践

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处,平均海拔2700m,年平均温度4.6℃,年降水量450~550mm,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植被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农田裸露、水蚀风蚀严重,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能力低下。由于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几年,我县进行了免耕、深松、覆盖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我县农业部门在农业区设立了长期试验区,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认为保护性耕作适合我县县情,具有显著的保土、保水,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抑制农田地表扬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优点。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程,我县启动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这标志着我县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县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具有以下特点:①政府重视和推动。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攻关、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分别列入相关的计划和项目中予以支持,县政府将保护性耕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制定了规划、实施计划和政策措施;②实施区域和应用对象正逐步拓展。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区域由农业区向农牧交错区扩展。应用作物由小麦、油菜扩大到杂粮、牧草等,逐步形成多种技术模式;③技术培训形式多样,宣传工作有声有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农业局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不但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程度,而且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机具还不配套。急需填补空白,已经研制出的部分机具适应性不强,性能不稳定,有待改进完善;②农艺不配套。如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灌水技术、施肥技术、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的研究较少,不能有效指导生产;③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推广尚难,适合农村实际的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④部分关键作业机具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机具选型上不能满足坡地作业要求。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

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查看全文

农业局保护性耕作的意见

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20*年以来,各级农机部门大力组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实施现代农业重点行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二)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简化工序,降低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防治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农民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