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20:2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更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诠释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处理

会计估计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保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有些交易或事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做出估计;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事项本身,也使得有必要充分估计未来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可以说,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企业按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时,需要根据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验等具体情况做出估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需要根据固定资产消耗方式、性能、技术发展等情况进行估计,等等。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

2.会计估计应当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由于经营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不得不经常进行估计。某些估计主要用于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例如,坏账准备、经济诉讼可能引起的赔偿等;另一些估计主要用于确定在某一期间记录的收益或费用的金额,例如,某一期间的折旧、摊销费用的金额、在某一期间内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长期建造合同已获取收益的金额,等等。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通常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经验,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进行会计估计所依据的信息或资料不得不经常发生变化。

由于最新的信息是最接近目标的信息,以其为基础所作的估计最接近实际。所以,进行会计估计时应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查看全文

期刊对文章撤稿或更正的处理流程

学术不端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与挑战,据《PLosOne》2009年5月29日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统计,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期刊发表中都会存在。文章将从学术不端的定义和国家最新法律法规;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中关于期刊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区别以及更正与撤稿的流程这3个方向解读科技期刊处理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则与措施。

1、关于学术不端的定义和国家最新法律法规

学术不端行为(scientific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中国从2020年9月1日起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最全面的学术不端处理法规,该规定是由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发的科技部第19号令。该规定除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工厂”提出了查处方案。

2、COPE和ICMJE中关于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区别

COPE与ICMJE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遵守并参考的权威规范,文章将对两种规范对期刊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不同进行阐述:2.1COP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没有严重违反出版或研究道德;√纠正不影响结论的小错误。(2)撤稿:√有明确证据表明,由于重大错误(例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或者由于捏造(例如,数据)或伪造(例如,图像处理)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构成剽窃;√研究结果先前已在其他地方发表,而没有适当地注明先前的来源或向编辑披露,也没有允许重新发表或提出正当理由;√未经授权使用其中包含的材料或数据;√版权受到侵犯或存在其他严重的法律问题(例如诽谤,隐私);√研究不符合道德伦理要求;√在同行评审过程受到破坏或操纵的基础上的文章;√作者未能声明主要的竞争利益(又称利益冲突),据编辑认为,这会不适当地影响编辑和同行评审对文章的建议和解释。2.2ICMJ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诚实的错误是科学研究与发表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编码有误或某个计算出错可导致普遍性的差错,以致在整篇文章中出现大量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没有改变文章结果、解释和结论的方向或意义,当发现错误时,应发表更正启事。对事实方面的错误进行更正是必要的。(2)撤稿:学术不端包括数据造假和剽窃,但并不一定仅限于此。数据造假包括欺骗性地篡改图像。错误严重到足以使文章报告的结果和结论不可靠,则可以要求撤销。若调查证实有科学不端,应刊登撤销论文的声明。2.3区别:从两者的指导原则看,COPE更直接地列举出需要更正与撤稿的准则与事实,ICMJE则更倾向于向期刊编辑提供措施建议,并未明确指出更正与撤稿的原则。

3、更正与撤稿的流程

查看全文

划线更正法完善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审计业务的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笔者对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

关键词:审计失败思考原因对策

何为审计失败,顾名思义,审计失败就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未能在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通过系统、规范审计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经营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笔者对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泛滥有所裨益。

一、审计失败的本质剖析

审计失败的本质具体讲涵概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审计失败的结果是错误的审计意见,而这一结果是因为审计人员未能正确遵循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而造成的。这就与审计风险划清了界限:如果审计人员正确地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然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就属于审计风险的范畴。可见,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重要界限在于审计人员是否在审计过程中正确遵守了审计准则。

其次,审计失败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发生了经营失败。企事业管理当局是经营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企事业经营出现失败时,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是判断审计失败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事业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查看全文

当前企业融资的缺点及更正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支持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2000年末,股份制改造的成功普及标志着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迈进了根本性的一步。从出资结构看,政府出资额减少,企业内部和民间个人出资急剧增加。中小企业改制的成功使得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对中小企业的优质客户加大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现了一定的缓和。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输血”和“造血”的功能。同时,银行也从中小企业信贷中得到了实惠,形成了银企问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在金融制度的某些领域,仍存在着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约束和限制,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缺陷分析

1.关于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力量。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长期以来直以服务国有大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为经营宗旨,双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牢固关系,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强调“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实行主办银行制度,使这种关系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的警示,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市场化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并在信贷管理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变革,普遍上收和集中了信贷管理权限,实施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中小企业的贷款自然就在被压缩之。国有商业银行主观上的性经营行为在客观上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一是基层行资金使用上存多贷少,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义进一步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行为,加上严格贷款条件,清理边散小户,控制新增贷款户,以致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因资金薄弱而出现银行信贷上的“真空”。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强化了贷款风险的约束机制,但与之相匹配的利益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特别是在现有产权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所有人缺位,严重影响了基层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

查看全文

立法观念的更正与创新

本文作者:余学旺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客观上对珠海的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海立法工作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气魄重新审视和定位,要更新立法观念、拓展立法空间、创新立法体制和机制,从而为珠海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珠海市立法实践之回顾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分别授权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珠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而揭开了珠海市立法的序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又赋予了我市较大市立法权,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我市的立法权限。经过十多年的立法实践,珠海市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07年12月31日,制定并颁布实施了45部地方性法规和58部政府规章,有力地推动了珠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珠海市立法工作仍旧存在若干问题急需解决:其一,重较大市立法权轻特区立法权。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和《立法法》的规定,珠海分别享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然而,一方面由于全国人大始终未对特区立法权的变通权界限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了立法主体无法准确把握特区立法权的确切范围。另一方面《立法法》对特区立法变通权的范围同样避而不谈,这就使得特区的立法主体在行使特区立法权时,缺少可操作的具体规则,珠海因而在立法实践中倾斜性地选择较大市立法权,停留在对法律、行政法规和省级地方性法规的重申和细化,浪费了宝贵的立法资源。截至2007年12月31日,珠海市严格意义上采用特区立法权并冠以“珠海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仅仅有《珠海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及《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三部。其二,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重经济轻民生。受长期计划经济、权力本位、义务本位及经济挂帅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地方立法由部门起草的机制的天然缺陷,导致了立法出现了“治民”的不良倾向,为减轻部门管理责任,过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苛以义务,有些部门甚至以立法之名谋争权之实。这些都导致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人权及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难以法制化,既不利于科学发展,也不利于民生和谐。其三,立法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立法手段和方式趋于保守。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立法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步伐逐渐放缓,立法手段和方式也日渐趋于保守:立法立项、起草机制、审查论证、立法后评估机制等都有待以世界的眼光进行完善。

继续解放思想,争当立法排头兵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要以制度建设推动思想解放,以解放思想促进制度建设,为珠海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抓手。笔者认为应当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解放思想、更新立法观念。解放思想是更新立法观念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立法为公、执政为民的立法思想;二是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三是以权利本位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转变,以及义务型立法向权利型立法转变。其二,用好、用足我市的双重立法权。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倍加珍惜和用好我市来之不易的双重地方立法权,两种立法权限都不能偏废,积极研究特区立法权之变通权的界限和范围,大胆探索。同时,与我市所具有的较大市立法权衔接。其三,开拓立法视野,丰富立法内容。鉴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立法不仅要立足本市和国内,而且应当积极主动地学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立法技术、立法概念,包括交通、环保、资源、水利、城建、人口、卫生等有关公共事务规范的立法内容,进行科学的移植。同时在借鉴、移植其他国家立法计划时,应注意优选性、超前性、兼容性和本土化。其四,创新立法体制和机制,完善立法手段和方式。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坚持公开立法,民主立法。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进政府立法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学习兄弟城市建立立法咨询员、立法助理制度,完善公开立法工作机制,努力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借助珠海高校的专家学者,发挥人才聚集优势。积极探索立法中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反馈制度。二是拓宽立法项目的来源渠道和起草渠道,科学制定政府立法计划。结合市政府工作实际编制好政府立法计划,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的前提。在以后立法计划编制工作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立法宗旨不符合党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不列;第二,大量照抄照搬上位法条文,无创新性、突破性实质内容的不列;第三,对立法所要规范的内容未作深入调查研究,立法时机尚不成熟的不列;第四,所要规范的内容可以通过加强执法工作解决的不列;第五,未列入政府立法计划,无法定事由临时要求立法的项目,不予增列。三是建立并强化立法责任机制。对纳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起草部门应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避免立法盲目性。列入政府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应当同时列入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对政府立法中的重要程序,部门分管领导应当参加,对涉及的重大问题,部门主要领导应当参加协调。四是建立并完善立法培训、指导机制,提高起草部门立法草案起草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完善立法评估制度,坚持“立、改、废”并重,积极探索立法成本和效益分析工作。

查看全文

城市土地供应体制不足以及更正意见

一、国家对城镇住房介绍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变革加快住房建立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明白提出中止住房实物分配,树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给体系,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置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置、租赁市场价商品房。依据当时的有关文件表述剖析,当时公共住房的保证范围设定的目的约占城市居民的80%,分别采取租赁(廉租住房,约占城市居民的10%)和销售(经济适用房,约占城市居民的70%)的方式。

但理论标明,保证性住房的范围日趋减少。以经济适用房为例,2000年经济适用房占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为23%,到2008年这一比例只要6%,绝大局部居民住房问题的处理被推向了商品房市场。但是近年来随同着房价的飞涨,越来越多的人被排挤在市场之外,又得不到保证性住房惠泽,住房问题日趋严重,对调和社会的建立构成了很大的应战。

与此同时,作为住房建立“面粉”的土地市场“地王频出”,很多“面粉”价钱多次超越“面包”价钱,地价与房价搅在一同不时应战政府和民众的敏感神经,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因而备受诟病,并成了住房问题的焦点。

本文将分析我疆土地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缘由,并针对性地提出变革对策及完善倡议。

二、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演进及现状剖析

查看全文

探析会计电算化反向实践的利与弊

为了方便财会人员纠正会计电算化核算中的差错,我国大多数的财务软件大都提供了“逆向操作”的功能,所谓“逆向操作”就是同正常的“制单—审核—记账—结账”会计操作顺序相反的操作,简单的说就是“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这3项功能的使用确实给财会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一、逆向操作的作用

在逆向操作中,“反复核”在一般会计软件中都在登记记账凭证界面设有“取消出纳签字”和“取消审核”的功能,通过这两个功能就可以将已经复核的会计凭证取消复核标记,以便对其进行修改或增删,根据取消复核的记账凭证数量的多少又分为“单张取消复核”和“成批取消复核”两种;“反记账”又称“倒记账”,一般的会计软件都将此功能设置成非激活状态,需要操作者按下“ctrl+H”的组合键来激活“恢复记账前状态”的功能,借此达到把一批已经登记到会计账簿的记账凭证当月的发生额从其各自账簿中予以扣除,使各账簿恢复到该批会计凭证登账前各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的目的。“反结账”又称作“倒结账”或“环境恢复”,操作者需要通过“ctrl+shift+F6”组合键就可以将已复核记账并已结转下月的会计账簿恢复到以前月份各会计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

总的来说,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计算机记账,都有可能会产生原始凭证录入错误,记账凭证编制中科目运用错误,会计账簿设置不合理等错误情况。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软件中加入逆向操作就是为了更正会计电算化中工作差错,减少会计账簿中可能存在的冗余会计信息,保证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顺应会计电算化核算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会计电算化顺应改革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中的“反复核”功能就是在己审核通过但没有登记会计账簿之前,发现了会计核算工作差错,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反复核”程序取消复核标记,由原凭证编制者重新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这与手工记账在处理方法和程序上没杳任何本质的区别。“反记账”功能就是当月在登记会计账簿以后发现会计差错时,使用此项功能纠错,但其前提条件应当是会计软件必须提供能反映更正会计事项来龙去脉的完整痕迹记录,以便将对更改会计事项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审核查验,明确责任,防止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反结账”功能就是在会计月结特别是年结后,发现存在会计核算差错,修改前几个月甚至前几个会计年度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有些会计软件不仅提供在当年各月的“反结账”功能,而且还可以跨年度“反结账”,即直接将会计账簿恢复至指定年份、月份各账簿未复核、未登账前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指定年月后的已经登账的会计账簿全部取消,只保留取消复核的工业凭证。

二、逆向操作存在的弊端

查看全文

项目物资管理中的账务管理

一、库存

库存也就是仓库的盘点,就是对仓库中存储的物资进行实地的盘点之后,对存货实际的数量进行确定,并且和账面上的结存数量进行核对,以此来确定存货的实际数量和账面的结存数量之间是否一样,这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检查方法。一般,仓库中存储的物资种类十分繁多,并且接受和发送的次数太过频繁,在进行正常的接受和发送过程中,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计量错误以及自然损耗等诸多问题,还有可能出现损坏变质、盗窃以及贪污等诸多情况,最终导致账实不符,出现盘盈盘亏的现象。在对项目的组织进行正式的盘点前,仓库的保管人员需要对仓库中的储存物资按照种类进行整理,建立其相关标识。项目上需要有标牌制度、标识以及物资的品茗、单位、型号、生产厂家等。

二、物资调拨

项目中的材料为仓库中运输出来的周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以及设备的名称、设备的规格等进行数量上的入库登帐,在开具入库的单据时,一定要反复的审核真实的数量以及企业仓库中的出库单据,以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账账相符。如果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及时的与企业仓库方进行联系,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和确定,调查处出现差错的原因并且严格追究其责任。企业中的设备和材料需要严格的按照机械设备、库存的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规格、名称以及数量和出库单据进行分类确定并管理,同时安排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到企业办理相关方面的入库手续。

三、更正错误

在进行记账过程时,总是无法避免出现多种多样不同的差错,最终影响到核算方面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物资方面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经常对记录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差错之后及时的对错误进行更正。错账的更正方法中,最简单的就是红字更正法以及划线更正法。如果在正式结账之前发现了账簿记录中数字以及文字上出现有错误,而在出库单据和人库单据中都没有出错,就可以对其采用划线更正法对其进行更正。更正的时候可以在错误的数字或者文字的上方划一条红线,然后在红线的上方填写出正确的数字或者文字,并且通过记账工作人员或者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更正的地方签字就可以了。

查看全文

公司突发事件公关方案

、事件内容:略。

二、解决方案

1、本方案背景说明

(1)“突发事件”被失实报道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2)“突发事件”制造者苏记者失实报道以后,经公司与报社的交涉,苏记者愿意在XX

日报公开纠正,并公布事实真相,是否见报等待公司答复。(信息来源公司杨主任)。

查看全文

证券虚假陈述意义与认定

一、虚假陈述实施日的认定

《若干规定》第20条规定:“本规定所指的虚假陈述实施日,是指作出虚假陈述或者发生虚假陈述之日”。从表现形式来看,虚假陈述可分为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沉默。前者包括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等,时间点容易判断,即作出明确、肯定但与事实不符,且将对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的日期,即为实施日。后者主要是不履行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或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此类实施日一般以信息披露法定期限的届满日或发生遗漏的信息公告日为准确定。此外,对于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应该进行临时公告而未公告的,可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的披露义务主体应披露临时报告事项的日期作为确定标准。在“证券公司虚假陈述案件的裁判思路”一文涉及的案例(以下简称案例一)中,东贝股份公司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属于定期年度报告中应予披露之事实,而东贝股份公司在2006年度至2010年度年度报告中均遗漏或部分遗漏,其实施日应为年度报告公布之日。另外考虑到2006年年度报告对相关事实的遗漏已经开始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投资者也因此受到误导,故审理法院以最早年报公布日作为实施日认定标准,是妥当的,也能够将更多利益受损的投资者纳入赔偿范围。在“证券虚假陈述纠纷中更正日的判定”一文涉及的案例(以下简称案例二)中,审理法院以证监会处罚决定书中认定的华锐风电披露2011年年报时即2012年4月11日作为实施日,也比较准确。

二、虚假陈述揭示日的认定

虚假陈述揭示,包括被他人揭露与主动自行更正两种情况。因虚假陈述行为被揭示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存在多个时间节点,应以哪个节点作为揭示日的认定标准,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也是审理相关案件的难点。通过梳理有关案例,可以发现媒体报道日、上市公司被立案稽查日、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告日、作出处罚决定日、收到处罚决定公告日、交易所停牌日、上市公司自我更正日等,都可能被认定为揭示日。考虑到揭示虚假陈述的主要目的在于警示投资者,促使证券市场价格回归真实价值,故认定揭示日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揭示事项的重大性,即虚假信息应误导理性投资者,并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据此可从投资者决策和股价影响两方面来认定重大性。首先,如果披露内容是微乎其微的,不管真假如何,都不会影响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就不会因该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其次,如果虚假陈述没有对股价和交易量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也不会遭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虚假陈述足以使投资者作出错误投资判断,也难以产生损害赔偿责任。二是揭示主体的权威性,不同主体或者不同途径的揭示,对市场警示强度不同,只有揭示主体、信息来源等具有权威性,才符合揭示的目的。实践中,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罚信息或上市公司自身更正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较大的确定性,也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警示方式。较有争议的是媒体披露的信息,为确保权威性,《若干规定》将媒体限制于“全国范围发行或者播放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实践中可依据媒体披露的信息是否引起证券价格大幅波动、是否有大量投资者受此影响抛售股票等加以认定。三是揭示时间的首次性。对虚假陈述行为的揭露往往有一个过程,期间可能会先后出现多次程度不同、来源各异的公告消息或者新闻报道。一般来说,利空信息首次公开后对证券价格的刺激最为强烈,而在之后风险释放的过程中,即使这种利空信息不断被重复或强化,市场反应一般也有限。因此,《若干规定》强调了揭露日的首次性,以最大程度地把因虚假陈述行为被揭露导致股价下跌而产生的损失计入可索赔范围,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四是揭示内容的相关性。如前所述,揭示的意义在于向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者释放警示信号,因此在确定揭示日时,应当重点审查揭示的信息是否与虚假陈述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要求两者完全一致、具有一一对应性,只要揭示内容具有较高程度的确定性,能够充分揭示投资风险,也应认定为符合揭示日的要求。在案例一中,《证券时报》2011年12月22日的“东贝B股涉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文中,报道的内容和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内容总体吻合。《证券时报》属于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在证券行业内较大程度上引导舆论的媒体,符合上述揭示日的认定要件,故审理法院将2011年12月22日认定为揭示日。但是投资者能否获得赔偿,还要继续审查虚假陈述的信息是否具有重大性以及投资者损失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案例二中,虽然华锐风电自行更正的相关内容与证监会最后行政处罚结论在虚增利润等数量上有着较大差别,但两者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华锐风电自行更正后股价大幅下跌,在证监会处罚结论公布后股价却相对较为平稳的事实,也证明华锐风电自行更正的信息达到了警示投资者的作用,也没有证据证明华锐风电存在故意通过错误更正而规避责任的情形。故可以将自行更正日作为揭示日。

三、基准日的认定

虚假陈述被揭示后,引起证券价格异常波动,在市场将利空信息逐步消化后,其将回归真实价值,此即为虚假陈述的消化日,是计算一直持有相关股票投资者损失的基准点。根据《若干规定》第33条的规定,基准日即投资差额损失计算的基准日,是指虚假陈述揭露或者更正后,为将投资人应获赔偿限定在虚假陈述所造成的损失范围内,确定损失计算的合理期间而规定的截止日期。为便于计算投资者的损失,规范裁量权,《若干规定》第33条第2款运用换手率法和经验法,直接规定了确定基准日的四项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近年来,因证券市场日益繁荣,监管处罚力度不断加强,投资者维权意识逐步提升,以及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带来诉讼渠道的畅通等多种因素,大量虚假陈述索赔案件涌入法院。此类案件具有索赔主体广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以及裁量空间较大等特点,往往成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尤其是披露信息重大性与虚假陈述揭示日的认定、系统风险与投资者损失关系的判断以及投资者损失数额的确定等问题,各地法院处理并不一致,需要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若干规定》实施也已经有十余年时间,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修改和细化之前,通过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在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例类型化的基础上,探索和抽象出一般的裁判规则,用来指导个案审理,应是必要和可行的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