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任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9:1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根本任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根本任务

党建的根本任务思考

20*年*月*日,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联系*年党的建设实践,得出了五条深刻启示,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自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即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诞生起,共产党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最远大的理想即最高纲领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根本追求。而其最低纲领则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党的最低纲领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早在1*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就曾明确提出:“不管最近25年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将这一重要思想运用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中,就是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有机统一起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全部实践的根本主题。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既不能在本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在实践中找到现成的模式,这就决定了我们每走一步必然凝聚着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创造性。从本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自己的路,这一道路既体现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从照搬“苏联模式”向自主探索转变,也体现着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与借鉴。西方工业社会形成的传统发展观的危机,最根本的是发展问题上的价值观危机,即在发展过程中“物的尺度”得到张扬,而“人的尺度”相对缺失;在以竞争为中心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而人的关怀和终极追求或缺。为避免这种价值观危机,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准确把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性、整体性、协调性和永续性,这无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全党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目标越远大,就越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是党团结同志和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更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已走过*年的历程,实践反复证明,我们这样一个已拥有7400多万党员的大党是经得起各种严峻考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尤其是今年以来,无论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还是抗震救灾,或是当前的抗洪抢险,一面面压不倒的党旗,一个个震不垮的堡垒,无不显示着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就能将蕴藏在党员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出来,带领全国人民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画卷,抒写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查看全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根本任务几个问题

[论文摘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下简称“根本任务”),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邓小平的根本任务理论,进一步明确研究根本任务理论过程中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根本任务理论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下简称“根本任务”),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理论界对根本任务理论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邓小平的根本任务理论,进一步明确研究根本任务理论过程中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根本任务理论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论述根本任务时所站的政治高度

邓小平同志曾说:“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高度决定视野。没有一定高度,就很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也就不能很好的制定出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高度决定态度,也影响速度。邓小平将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中心,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层面上对待生产力,进而提出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他所站的政治高度。

查看全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分析论文

一、邓小平论述根本任务时所站的政治高度

邓小平同志曾说:“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高度决定视野。没有一定高度,就很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也就不能很好的制定出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高度决定态度,也影响速度。邓小平将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中心,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层面上对待生产力,进而提出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他所站的政治高度。

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高度,我们就不能以高度责任感对待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高度,我们很有可能还停留在‘’叫嚷的‘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那样荒谬之极的层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高度,便没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更没有今天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如果没有这样政治高度,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我们甚至会面临迷失航向、改旗易帜的危险。因此,政治高度忽视不得。

二、邓小平论述根本任务时强调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

有人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根本任务后,就不再重视共产主义了。这种认识不仅错误而且也是危险的。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倾其毕生精力于这项伟大事业。

查看全文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主要是:不断深化高校对立德树人的认识,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源泉。为了能够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高校应该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中共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我国之后高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各高校应该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任何工作都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有关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即为立德和树人。立德就是要坚持德育,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利用鼓励、引导和感化等方法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以此来塑造优秀的人才。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主要是要培养我国社会所需的优良品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先进文化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立德树人要“树什么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深厚文化底蕴、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知识、守法、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现如今,我国主张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主要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并且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现在高校不仅要强调智育,传授学生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学识,而且还要强调德育,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立德树人的意义与价值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探

摘要: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领地,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教师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学校应把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而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求语文学科教育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要层层渗透立德树人的基本宗旨。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知识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立德树人”才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德”,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学生在道德文化的“运用”环境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其自身精神成长。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更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本质体现。本文探究的就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立德树人的方法,营造语文课堂内外立德树人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情操,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1.1在语文教学中依据不同文体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立德树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思想都蕴含着人格教育的内涵。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情境的熏陶和场景的渲染,语文教育恰就包含了这样的特点。教师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内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读好书、做好人的强烈的上进心。也可采用情感激励的方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榜样作用,用无私的爱心感化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以此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1.2在语文教学中与多学科融合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高中学段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对未来缺乏人生规划,缺乏志存高远、搏击万里的信念和意志。而高中语文教材正好给予学生引导,选文大都贯穿古今,千姿百态。拥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角度讲,语文教学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融合起来,以感染熏陶学生。比如,学习陆游的《书愤》一诗,联系南宋历史知识,体会在朝廷主和派把持朝政的背景下,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感、壮志难酬、内心愤懑多么撼动人心!学习庄子《逍遥游》一课,联系政治辩证法思想,明白“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也明白不同事物的个体差异。感受鲲鹏形象,它有从北冥至南冥天池的远大目标,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浑气魄。与大鹏鸟对照的是见识浅薄,平庸享乐的学鸠鸟。鲜明的个体对照,强烈的褒贬意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1.3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习题练习中,依据《考试大纲》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教师注重集体备课,精选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不但在学习上获得自信,而且在思想上得到洗礼,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关注时政热点,阅读新闻报刊,观看热点时评,特别关注家国情怀、民族信仰、底线意识以及以礼正国等主题。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既聆听来自外界的声音,又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不断修炼人生境界。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情操,实现立德树人过程

查看全文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根本任务

一、要学习和理解关于政治社会化的基础理论和一般规律

少年儿童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不同的学者给予政治社会化不同的解释: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戴维•伊斯顿);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其对政治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一代人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播给下一代的一种方式(理查德•唐森和肯尼斯•普热维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阿尔蒙德等)。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是在西方世界危机四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侧重于对政治社会化实际运作过程的微观化研究,强调个人政治自我发展中早期学习和个性发挥的重要性。综述其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的主要论断:第一,政治社会化理论把政治现象的研究深入到人们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之中,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进行微观化的考察。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学习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发展最为重要。最早接受的概念、信息和情感起着“过滤器”的作用,以后的认识必须通过它。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政治自我的重要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权威的服从、党派立场、对自我的认识等,也形成了个人最基本的“预先取向”。“儿童先入为主的经验左右一生”。同时,研究注意到个体在政治文化学习时的主动性和有选择性,认为个体对政治文化的接受是经过自身意识的评价以后再创造的过程。离开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就无法完成政治社会化的任务。第二,从对政治文化各种传导机制的功能特点的考察出发,研究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方式,研究社会如何维护、改变以及创造政治文化。研究发现,家庭、学校、教堂、政党、工会、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等,是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和途径。社会每一个角落都执行着政治社会化的职能,社会成员时刻都处于政治文化的渗透之中。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要协调起来,发出前后连贯的、共同的、一致的政治信息。如果社会或社会中的某一特定机构想要有意识地塑造其年轻的公民,建立各种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这种协调一致性,使主导的政治文化得以传播和深入,使主导的政治观念得以连续和强化。第三,从个体接受政治文化的角度以及社会宏观传播政治文化的方式出发,注重政治观念传导手段的多样化,强调政治文化的潜隐性和渗透性。该理论把个人的政治学习方式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其中间接的方式是指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总倾向。这种倾向本身并不带有政治性,但影响着政治自我的发展。这一类的学习方式有:人际交往、一般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社会价值观向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理论使用隐蔽课程的概念,来表示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途径和渠道,如学校生活、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师人格、规章制度等。还有一种方式被学者称之为广泛渗透,即除了专门的公民课程,还通过以社会科学为中心的全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全部教育活动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广泛渗透。潜隐性和渗透性较之赤裸裸的抽象说教与灌输,具有更好的实际效益,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某种政治观念。关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少先队进行党和社会主义朴素感情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更加凸现了其重要性。西方十分重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其重心是要回答一个政治共同体如何传播政治文化,以达到控制人们思想、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维护政治制度的目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在少年儿童中传播共产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是少先队的组织使命。把握住这一方向,就是把握住了少先队的根本,就是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二是凸显了其不可替代性。西方研究中提出的政治社会化中的“预先取向”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性与不可替代性。西方的研究不仅说明一些基本政治理念,如对祖国的忠诚、对权威的服从、党派立场、对自我的认识等,都是在儿童期形成的,而且论证了儿童期最早接受的概念、信息和情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起着“过滤器”的作用,以后的一些社会认识必须通过这个“过滤器”。这给少先队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必须高度重视对少先队员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情感的教育和培养,为其一生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凸显了少先队组织在儿童政治社会化中的特殊作用。西方对政治文化各种传导机制的功能特点的研究,注重政治观念传导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在政治传导中个体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政治文化的潜隐性和渗透性,强调社会力量的整合。这一切与少先队教育实践性、体验性特点,少先队组织的儿童成长互动性、少先队教育的社会化都高度契合,为发挥少先队的独有教育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要充分认识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的特点

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政治社会化内容和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形成政治观念,即引导社会个体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念是政治素质的核心部分,它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对政治本身的看法,即对政治的价值评价,以及对参与政治的看法。第二,掌握政治知识,既包括以往政治生活的历史总结,也包括现实的政治活动的信息,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其他知识。第三,训练政治技能,政治技能是指参与政治生活的技术和技巧。第四,积累政治经验。政治社会化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内化是个体将由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规范,通过政治行为表达出来;外化,实际上是人们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过程。在外化过程中,个体一方面根据参与政治生活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矫正自己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获得新的政治知识,加深对政治世界的了解,形成更为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化进程最为快速、最为复杂、最为丰富的群体,其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主要途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儿童组织作用重要而独特。少先队具备的儿童互动成长的组织形式,学先锋学榜样的教育模式、体验实践的教育特点等,使其成为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最好载体。近年来少先队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以及操作层面对少先队政治教育进行了论述和诠释,如采用简单易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对少年儿童形成强烈的意识信号;增强组织的活力,增强在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坚持“手拉手”“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应用新媒体,探索儿童意识和情感形成的规律性;重视组织教育,引导队员认识、理解党团队的政治关系,认识其在宗旨和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认识理解党团队在一致的指导思想的统领下各自的任务与定位,抓好党团队衔接教育;项目运作、社会化推展、品牌打造、综合协调,不断创新少先队教育活动等。这是广大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努力探索的结晶,也是少先队落实根本任务的积极作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要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和儿童的实际,探索独具特色的儿童政治社会化一般规律

第一,明确少先队推进儿童政治社会化要以党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根本,切实加强党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强大的现代中国,没有中国人今天的富裕生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一个具体生动的祖国、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祖国。第二,要特别重视少先队的组织教育。一方面从指导思想和宗旨上的一致性、党团队组织的传承性上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党团队的衔接;另一方面,通过少先队的组织生活,通过少先队带领孩子参与社会政治及其他方面的活动,引导孩子的社会参与,通过实际的政治活动体验,培养政治参与的能力。第三,借鉴世界各国推进儿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经验,创新教育形式。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虽然在内容上有着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但表现形式上却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手段多样,方法隐蔽,渗透力强,实施效果比较明显。一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性自我教育模式,重视启发式和自觉参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辨析能力,发展自主意识。如英国学校推崇“开放和均衡的讨论”,成立“学校议会”,推进校政民主化,学生通过实践学选举、处事作风及技巧;美国学校也加强“校园民主”,组织参观法院、市长办公室、市政厅,鼓励“政治参与”;法国学校则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组织“市长竞选”“议会辩论”等活动。二是形成纵横交错的政治社会化网络,把政治观念的灌输放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如美国利用举办奥运会和发射航天飞机这样的活动,宣扬所谓“美国精神”。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民意测验会在一次多国青年动向调查中发现,分别有70%和80%的美国青年赞同“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和“青年不为国家尽力就意味着背叛”的观点。这在各国青年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三是将经济、军事、科技、法律等社会实体性力量巧妙地引入到政治社会化过程之中,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以各种形式传递着社会总体政治价值观。如美国不惜大量投资,长期进行教育场所和教育环境建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纪念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等,用以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教育。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第四,认识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探索适宜的教育方式。研究表明,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政治学习存在着一个超越于家庭和学校人物之上的权威,这被看成是政治化的过程,开始有政治意识;然后是拟人化,即儿童最早和最容易通过个体逐渐认识到政治,最常见的是总统和警察;第三个阶段是现实化,儿童逐渐认识到并形成对政治权威的积极信仰;最后是制度化,儿童逐渐学会了与非人格化的对象,如政府和议会交往,把它们赋予一些早先属于总统和警察的品质。针对儿童接受政治观念是从情感、拟人开始的特点,少先队组织要努力探索少年儿童情感为主的认同模式,坚持在正面灌输中培养朴素感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儿童化、生活化、具体化;在文化熏陶中培养朴素感情,充分发挥队组织文化作用;在实践体验中培养朴素感情,积极倡导儿童的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在分析对比中培养朴素感情,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导队员观察对比。例如,进行党和社会主义朴素感情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像开展唱红歌等活动,加深孩子对党的感情;把党的知识教育内容融入各种儿童游戏中;通过开展党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孩子学党史;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开设党课,引导孩子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带领孩子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现代科学技术,体验改革开放的成果,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身边的党员手拉手,理解党的先锋作用;深入开展英雄中队等先进少先队集体创建活动,学英雄,做党的好孩子;开设红领巾论坛,通过讨论社会上的事,帮助孩子切实体会党的伟大,体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党的教育做实等等,都是近年来各地少先队组织的实践,有很好的实效。社会的发展不断给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借鉴各国儿童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创新,不断探索,真正把少先队的根本任务落实好。

查看全文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

【提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立身之本。文章先界定“立德树人”的内涵,接着从以德育理论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源性路径、课程思政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及在校园德育文化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这六方面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进行阐析,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立德树人”当然既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立身之本。德育教育既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引领高校教育工作者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标杆,这正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探索的问题。如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是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必要课题。文章先界定“立德树人”的内涵,接着从以德育理论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源性路径、课程思政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及在校园德育文化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这六方面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进行阐析。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国要兴,须树德;人要立,须修德。大学之道、教育之本、教育者之职及师生之觉悟,皆为“立德树人”。“立德”和“树人”蕴意着两大深层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德”,有三个丰富层面:作为自身道德品质的个人之德、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公德、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及关心人类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爱之德;要树的“人”,则是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恢弘蓝图、符合祖国、人民和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目标和根本任务,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立德”重点强调的是“立”,即要付诸于行动,心存“德性”意识,外化为“德性”行为。坚持教育德为先,通过正面、积极和主动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和激励学生;树人,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因材施教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培养和发展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具备人格完整、心智健全、品格高尚和有道德修养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要充分地培育学生自内生发敬畏、尊重与珍视大生命的意识、观念与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思想政治觉悟,使学生自然而有效地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为中华民族之腾飞提供源源不竭的道德正能量和精神食粮。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查看全文

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1“立德树人”的语义分析与理论内涵

“立德”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立德”二字置于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树人”则来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养人的过程如同种植树木一样,是一项长久工程。由于良好的德行不能自然而然形成,所以需要“立德”,芸芸众生不能不受教育而自然而然地成才,所以需要“树立”最正确的道德品行标准。“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是“树人”的最终目标,“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立德树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首先,立德树人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蕴含的政治属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在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高等教育具有政治属性的显性特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对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养成精神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良好德育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方能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因此,高校应如何把握高等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办好“富含”中国特色的高校,是一个亟待思考和付诸实践的关键性问题。其次,立德树人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集中反映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此,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问题,如何“立德”和“树人”就成为其关键。“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2]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教育。教育强则国强,高校的根本还是在于培养社会有用之才。立德树人被确立为重要使命和发展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发展内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有力举措。

2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个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不仅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应有之义,也将助力于教育发展现代化以及教育内涵的丰富,这对于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师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践行立德树人工作有利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向师性”这一特征,因此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师德示范”,这不仅是对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要求,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一种体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行为示范、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有利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改进。其次,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本源,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换句话说,也就是将此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对于高校和整体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的中心工作应当围绕如何将立德树人学懂、弄通、做实而展开,就是要求高校党委要将此视为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学习领会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并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去,共同营造全员育人、全员立德、全员树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正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对策建议

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落实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从根本上说,需要用实践来全面推进。在牢牢把握住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一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青年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期间正是他们树立和培养正确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高校要设立相关规章制度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制约学生,用管理来引导学生行为。各班要抓紧、抓实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和监督工作,学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可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倡导班级利用班会、团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契机,切实做好法制安全教育。各高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为契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始终将法律意识培养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各高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普及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普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宣传氛围,增强普法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为目标,切实做好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相关部门可有效利用新媒体这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传播红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立足实际、多措并举,让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可采用网上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各班级亦可通过组织开展班会、团会,以课程讨论和团体辅导的形式,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使新媒体成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渠道,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协调发展,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体而言,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国家发展趋势。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立德树人,努力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查看全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校各项育人工作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以此为导向,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活动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应该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实施策略。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立德树人乃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关键组成要素之一,对于立德树人的分析,必须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探究,在《左传》当中,便对立德树人的内涵加以了阐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其含义为:任何一个人要想得以流芳百世,则其首先应当具备优良的道德与品行。一个人为了让自身拥有较高的德行,则必须拥有对于高尚品德不懈追求的信念。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立德树人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的思政教育不断关注如何实现对学生德行的培养与提升,并且对于学生能否具备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的能力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将让学生获得可以立足于社会的必备能力,并且能够形成敏锐的政治参与意识,在遇到现实问题的过程之中,可以辩证地看待、分析与解决。从高校思政教育所应当具备的功能来看,此种教育应当致力于让学生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必备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来看,更为关注事实性教育。就是借助对学生开展法律、政治等内容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对于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深入理解,由此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认同感。同时,依托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活动,将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当中秉承辩证、理性以及审慎的态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1]。

二、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策略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和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可以说,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因此,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着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团结的领导集体,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把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制度上加以落实。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落实到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上来。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要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加以推进。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党员队伍是适应这些要求的,是有战斗力的。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各级党委要按照同志关于“各级党委要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推动这项活动深入开展起来,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广大共产党员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通过学习教育,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