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利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9:12: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根本利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根本利益

行政执法根本利益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针的确立标志着政府法制工作已成为当前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新世纪,政府法制工作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挑战,政府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应如何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本人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工作实践,我认为要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表现形式。法所体现的意志既不是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少数人的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共同意志。而社会主义法正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坚持法律至上实际上也是坚持了“人民意志至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依法行政才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在取缔流动摊贩过程中,有人往往觉得他们生活困难,值的同情,而使国家的行政法规得不到贯彻执行,但恰恰是这一点却损害了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坚持法律至上实际上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原则

"严格"指在执行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公正"指公平正直,没

有偏私;"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与野蛮相对。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方针。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法律化。"这段话确认了依法治国和对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肯定。行政机关是国家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直接的执法者,它代表国家在最广泛、最关切群众利益的层面上与广大群众打交道,它是法制形象的重要方面。执法的严格、公正、文明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查看全文

基层民主推行实现根本利益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衔接的现实条件;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有益尝试;结论性思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要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来推动并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村民自治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做法、积极推行“公推直选”、逐步推行“‘三会’开放”、开放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全面实施“民主评议”、突出特点和创新意义、在总体思路上,“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党内民主的切入点上,践行政党文明,保障了党员主体地位、党政“一把手”行权问题、“三会”权力划分及实效问题、民主测评的方式与实效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内容。如何使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效衔接,实现其良性互动,是考量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杆。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对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衔接做了有益尝试,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但这种探索也同时出现了一些老问题、新困难,促使人们进行一些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基层民主创新;党内民主;人民民主;衔接

当前,我国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①。没有党内民主,党的先进性就无从体现;失去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先进性也将失去依托。为了使二者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共十七大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所谓基层民主应该包括“基层人民民主和基层党内民主两大部分,其中基层党内民主尤其重要,因为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着带动、示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要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来推动并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来推动并实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如果执政党的基层党内民主没有搞好,就会影响到基层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就会造成对基层人民民主的阻碍和伤害。”②因此,处理好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衔接工作,是推进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衔接的现实条件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村民自治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反而表现得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基层民主选举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将党的领导与民主选举有机统一起来,这在早期村民选举的“两票制”当中可以得到体现。

查看全文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内容提要】“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而深刻,仅就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而言,就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基本问题:认识人民利益的正确态度、对人民利益的准确表达、对人民利益的广泛涵盖和保证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对这四个基本问题都做出了正确回签,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才能真正实现党的“三个代表”的宗旨。

【关键词】三个代表/人民利益/邓小平理论

【正文】

世纪之交,同志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后,又提出了对“三个代表”思想要“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的基本要求。研究好是宣传好和贯彻好的前提;“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也需要我们正确把握。虽然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在这一点上也从未动摇过,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只有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做出正确回答并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利益,否则,代表人民利益只能是一个良好愿望,甚至南辕北辙。本文认为,在代表人民利益问题上,必须对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做出正确回答,而邓小平理论对这四个基本问题都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一、以什么态度来正确认识人民利益

代表人民利益首先取决于对人民利益的正确把握,而能否正确把握人民利益,认识态度或思想方法问题至关重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这是能否正确把握人民利益从而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前提。

查看全文

浅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利益,就是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决不以权谋私,始终做到无论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富裕,都忠诚于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改革命的初衷。

当前,有的党员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在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更多地偏向于个人利益,甚至热衷于获取那些不应该属于自己的非法利益,并不惜利用自己的地位、职权和影响去竭力扩大这种私利。这一方面说明,党长期居于执政地位而个别党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经济成份、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的利益观倾斜,个别党的领导干部在利益选择上出现困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把行使权力的过程变为对个人私利追求的过程。这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其危害很大,一任发展下去,势必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我们党从建党开始就申明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面前,在处理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好谁先谁后、谁服从谁的问题。

追求利益是人之本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在于,你在代表谁的利益,怎样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承认共产党人也有平常人的生活,也有个人利益,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还要不断改善。但这种利益必须融入党的事业,存活于民众之中,因为任何执政者的利益都来自人民,没有人民的利益就没有自己的利益,两者是鱼与水的关系,不可颠倒。所以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必要时还要牺牲个人利益。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拥有政权就意味着掌握最大的利益,并拥有利益的支配权。这就是说,任何执政者,使用好权力,富国利民,威力无穷;用得不好,祸国殃民,毁掉自身。江总书记强调指出:“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因为我们掌握着权力,是人民把利益管理权、分配权托付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公平公正地处理利益的权力,而没有丝毫占有的权力。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错用手中的权力,将其变成侵害人民利益的合法外衣。

代表人民利益,最重要的是为人民争取更大的利益。不能把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当作空洞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创造财富,赢得利益,是一个政党发展进步的最终目的,它比分配利益更为重要。如何分配利益,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利益观;如何赢得更大的利益,则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也是党的先进性根本之所在。

代表人民利益,涉及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程度,涉及有关价值取向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它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能否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党运用政权和政策的力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保护和支持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坚决打击并不断清除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必须把人民的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个基本问题搞清楚,对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秋毫无犯,并不断为人民争取更大的利益。

查看全文

执政为民切实做好人民根本利益

植根于人民,党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有了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抓好落实。实干利民兴邦,空谈误国害党。现在一些地方,有些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并非思路不对、措施不当,也不是没有想到没有说到而是没有真抓实干,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内部矛盾的产生,也都与一些地方的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有关。不落实,已成为一些地方工作中的一大顽症和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加以改变。必须看到愿不愿抓落实,去不去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衡量干部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问题。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实惠。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尽心竭力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抓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

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威力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牢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尤其对那些生产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困难的群众,更要格外关心,重点帮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其次,要兼顾各方面利益,但最主要的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最大我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再次,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尤其要把加快发展、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腐和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当前,必须把抓防汛救灾、抓生产自救与抓改革开放、抓经济发展、抓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确保防汛抗洪求灾的劲头不松,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减,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不变,努力保持全省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在加快发展、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

查看全文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二要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大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只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人民意愿,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好地发挥人大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正确反映和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认真督促有关方面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查看全文

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人类文明史上,大国崛起往往伴随血腥和战争。一个日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将会展示出什么样的形象,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些论述鲜明回答了中国在国际上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阐明了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和方向,既坚持了中国外交方针的一贯原则,又根据时展的要求申明了中国对当今世界一些重大问题的基本态度,更是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的响亮回答。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外交方针的一贯原则。当今世界尽管存在着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刻矛盾,单极和多极的激烈较量,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各种各样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但是,从大局、主流、根本趋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从来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坚定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再度申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时代潮流,切合时代主题,符合我国追求和平发展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有利于澄清外界的各种无端猜测和疑虑。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是发展。中国的发展战略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平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方向在对外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中国国家本质在国际上的自然展现。中国人民高度珍视和平的价值,在集中精力建设自己国家的同时,把争取良好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作为保障国家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这样的宗旨和追求,充分表明我们是始终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问题的,是在兼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决定我们的发展道路的。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始终不渝的战略选择,贯穿我国对外工作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这些部署充分体现和平发展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手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坚强决心。

查看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关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的逻辑概括。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特别和首先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由人的活动实现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对象。关于利益问题的看法、主张、观点就是利益观。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P2)从利益角度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利益逻辑结构。

一、利益问题的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在利益主体类型上,突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主体是指利益的拥有者,是社会化了的需要主体。我们谈到利益,总是意味着,那是隶属于一定主体的利益。如果没有了主体,就根本谈不上利益。利益的主体类型是复杂多样的,可以按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就是集合特征。按利益主体的集合程度可分为个人利益、家庭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类利益等等。“三个代表”指出其代表的利益主体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所谓最广大人民,最基本的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着眼于最广大人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利益问题,并把“利益”二字公开写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公开申明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效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时代精神,预示了社会发展方向。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1096)邓小平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同不赞同”、“高兴不高兴”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外历史证明,一个政党无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日益脱离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其结果只有一个,被人民群众和历史所抛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1](P161)可见,大多数的利益构成了利益问题的核心。

第二,在利益重要程度上,强调“根本利益”。按利益的重要性程度,可划分为一般利益和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有一个把握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问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在“七一”讲话中具体化为“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P161)。把握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可以有的放矢,寻找正确的方法、手段或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途径——“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辩证统一

第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实现人们物质利益的根本途径。

查看全文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理论上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就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既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坚持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与党的命运相伴随、与党的生命相始终的重大课题。如何解决好这个课题,有效防止党发生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正确认识我们党领导革命取得政权与历史上其它势力“打天下、坐天下”的关系,党和它的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为自身谋取私利

中外历史上,各个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取得政权之前,大都是打着为民众谋利益的旗号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推翻旧的统治的斗争。但他们一旦取得政权,又总是背叛先前的诺言,反过来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改朝换代,都循环着这样一种“打天下,坐天下,享受天下,最后失掉天下;依靠民众取得政权,利用政权压迫民众,最后被民众所推翻”的历史轮回。我们党之所以不会去重复这个轮回,就在于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狭隘的利益集团,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党及它的每一个成员,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为自己谋取私利。做到这一点,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党的成员主体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出来的小生产者,在执掌国家政权之后,面对现实而经常的利益诱惑,个别人难免会产生“革命时付出了心血和艰辛,现在做了官,掌了权,应该得到报偿和享受”的心理。对此,党在革命即将胜利之前作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纪律和规定。尽管如此,建国初期仍然出现了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的一些党内意志薄弱者。我们党坚决而严厉地处理了这些腐败者,对经受执政的考验始终警钟长鸣,从而使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赢得了民心。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党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长期的执政,使有的人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就是把党和人民授予的职务和赋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来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内“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决心,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候了。要使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克服那种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让人民群众等价甚至高价交换的心理,克服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行为,就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党与其它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根本区别,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正确认识和处理管理组织国家与为人民谋利益的关系,始终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

我们党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管理国家也好,组织社会也好,都统一于代表人民利益这个根本目的。但在事实上,由于对国家的管理一般都表现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又是人民群众,这就使得执掌权力的一些党的干部,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强化运用权力去管理社会和强制群众的一面,有的甚至走得更远,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人民、剥夺群众。同时,随着党的执政时间的推移,党的成员在不断更替,党员人数在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怀着为个人谋取权益等不良动机的人进入党内,使党内的思想不纯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显然,在这种情势下,如何防止我们党和它的党员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的职能,去谋取个人的私利,就是一个需要始终高度重视、一刻也不能放松解决的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的依靠力量与执政的社会群众基础的关系,任何时候都要关注普通群众的利益

查看全文

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是执政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每一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努力保证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具体利益,努力实现这些具体利益。人民利益的具体利益,大体可以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大方面。

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首先是经济收入问题。大多数群众都是既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绝对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富裕生活,又注意同其他群体相比较的相对生活水平,要求实现社会公平。其次是财产问题或所有权问题。这是人民群众能够进行生产劳动,从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条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条件下,不仅公有资产日渐增多,而且个人拥有的财产也在不断增加,所有权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起来,它们要求国家给予有力的保护。再次是经济自主权、经济自由问题。这也是素质不断提高的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必然的、合理的要求。

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主要是对民主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不满足于别人代替他们当家作主,不满意于一些党政干部对公共事务进行“暗箱操作”和乱用公共权力,而是要求了解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参与国家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尤其是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更强烈要求表达意见、参与决定。这是合理的、进步的要求。同时,人民群众也越来越懂得,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健全的法制是民主、秩序和正当权利的可靠保障。所以,他们期望切实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是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的一部分。

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主要是期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能够有更加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接受教育的条件,更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更多的人们提供在文化领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较好条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