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9:0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根本理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根本理念
社会保障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其本国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并且要集中体现公正原则的社会制度。所以,社会保障的受益对象包括全体公民,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对不同的公民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但在我国,目前却存在着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覆盖了全体城镇居民,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只覆盖了比较有限的农村人口。除此之外,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是差距较大,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社保基金被挪用,甚至贪污的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政府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出现了信任危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刻不容缓。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相对于城镇来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严重滞后,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太多,导致目前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财政投人不足、法规建设滞后等等,而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性,使得无论是保障水平、受重视程度还是资金投人等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都落后于城市。所以,要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一拥而上地全面出击。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增加农村社保财政投入是重要前提
一般来说,健全的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制度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建设方面,城镇早已经从多头管理走向了高效率的统一管理,而目前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仍然是典型的多头管理。由于管理彼此相对独立,加上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社保基金的安全性较差,从而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挤占乃至贪污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大制度障碍。所以,要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而要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重点又在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随时接受缴费人、受益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最大限度确保农村社保基金的安全。同时,为最大限度确保农村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要尽量争取农村社保基金也能像城市社保基金那样进行多元化投资,进人资本市场,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投人显然是另一个重要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所获取的财政投入有着天壤之别,这可以从每年的城乡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数额上清晰地反映出来。有资料显示,从1990年至1998年,我国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从5.1元增长到11.2元,而同期城市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则从554元增长到1462元。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年保持在0.1%的水平上,而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却一直稳定在7.3%的水平上,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约是农村人均的100倍之多,两者差距之大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很显然,我国目前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人与城市相比是严重偏少的,显得很不公平。缺乏来自政府财政的大力投人,以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是很难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所以,要真正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应的财政投人就必须增加。
其实,我国目前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人之所以相对明显偏少,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地方政府将社会保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而非农村。目前,我国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任务实际上是落在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头上。从我国基层干部的考核制度来看,经济发展、财政收人、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一直是对地方领导考核的主要内容,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并未被纳人考核的范围。因此,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对不够重视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而这又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人的相对不足。所以,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人偏少的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转变只重视城市社会保障工作而不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态度。
行政法的根本理念分析论文
一、法律支配权力。这是法治的实质意义所在,法治的核心特征即是对国家权力进行法律限制。正如美国学者富勒所说:“法治的实质必然是,在对公民发生作用时,政府应忠实地运用曾宣布是应由公民遵守并决定其权利义务的规则。如果法治不是指这个意思,那就什么意思都没有。”①政治活动家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去扩展政府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去超越任何可以想象的公共界线,只有受到可强制执行的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方可休止。“在西方历史上,从罗马帝国一直到洛克以前的英国和孟德斯鸠时代的法国,欧洲政治的基本格局是权力支配法律(至少在公法领域),而17—18世纪之间所有进步的政治理论和实践无非是要把这个公式颠倒过来,使法律支配权力。”②现代法治社会实现了这一要求,把权力置于了宪法和法律之下。“政府如果没有宪法就成了一种无权的权力了。”③
没有法律支配权力这一基本理念,就没有现代行政法存在的余地。现代行政法无非是要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为社会服务、为保障公民权益而行使,防止和矫正违法和不当行政,对遭受损害的公民利益进行补救。所以,要发展行政法,必须抱定这一信念,并为此而努力。
二、分权与制约。法律支配权力不能自然实现,权力合一必然导致暴政、置法律于不顾,因此分权与法治不可分割。“要控制政府无疑要靠人民,但经验教导我们:人类必须有其他的防备方法。”④这种防备方法,显然不能依靠“”式的群众运动,首先就是指分权制衡。
没有分权,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和对行政权的监控,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行政法首先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行使权力、管理社会;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办事,最终要受到法院的司法审查。
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与国家权力性质不同,自身无法直接对抗国家权力,它只能依靠和通过其它国家权力,来矫正另一国家权力,因此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平衡正是通过权力制约这一途径实现的,尽管公民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启动争议程序的权力。法治和权利保障正是通过国家权力在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来实现的。
三、权利或重要利益。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是行政权行使的天然界线,法律规定的界线就是行政权应该休止的地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也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目的。如果因为某种更重要的社会利益必须牺牲个别公民的权利或利益,那至少必须给予公民利益以补偿。公民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对抗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用权利来约束权力。比如,公民拥有结社权、参加工会权等,公民完全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利用公众舆论来约束政府行为。更重要的:公民可以利用法律规定的各种救济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权利,比如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使自己的权益得以恢复。现代一般认为,对权力的制约有两种:一种是以国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一种是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其实社会权力正是在公民享有的各种权利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的制约力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征文”九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征文”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检察队伍形象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高度重视政法队伍建设,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全部政法工作的根本和保证来抓,政法队伍的素质和形象有了明显提高.
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要求,当前突出需要对政法干警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法治理念教育.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经济文化社会事物,才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法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执法为民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弄清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这个根本问题.保证干警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学习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话心得
学习、罗干、等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话心得
通过对、罗干、等中央领导和高检院、省政法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批示和有关讲话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原创: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深入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人民检察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检察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强化司法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人民检察院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对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二)
通过对、罗干、等中央领导和高检院、省政法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批示和有关讲话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深入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人民检察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检察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强化司法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人民检察院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对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明确了五个理念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自查报告(六)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按照院党组的要求,建设法治社会学习以进入自查阶段对自己前段的工作作如下自查。,
1、能够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对法治社会建设,深刻理解和把握,感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自己工作,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各项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能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
有可依、执法必严、工作中把依法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其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过程,贯穿于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政治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法治理念,是我们党政治理想、政治原则、政治路线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化,讲政治是其内在属性。
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标准,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实践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孕育和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治实践又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积极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其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过程,贯穿于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政治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法治理念,是我们党政治理想、政治原则、政治路线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化,讲政治是其内在属性。
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标准,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实践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孕育和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治实践又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司法理念的价值定位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法治理念,尤其是司法价值理念则是司法行为深层次的向导,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司法行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对于人民法官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契合的法治理念,尤其是司法价值理念,并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找准其价值定位。
一、法官的司法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官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其司法理念应当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理想,之所以符合社会潮流,顺民心,得民意,具有无比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文化的价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并提供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普遍地受一定社会理想的指引。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和升华。如何理解和对待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是法官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不能回避的问题,其司法理念只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契合,行为的方向才能更明确,立场才更坚定,动力才强大,才能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好务。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契合的司法理念是法官强大的精神动力。理念的(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法官是护法使者,在着手解决当前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引起的纠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立共同的社会认同,没有社会公共认同的文化价值,哪有和谐社会?理念的特有性质意味着,它必须对主体的行为起深层次的导向作用。法官的司法理念的一大特有功能,就在于它为法官心目中的价值判断确立尺度,权衡长短轻重,从而确立自己的行为方向、态度和方式,有了正确的司法理念作支撑,法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方向明确,态度坚定,方式得当,动力持久。
二、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法官司法理念的价值特征
要科学界定法官司法理念的精髓和内涵,必须充分把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契合的价值本质和特征,即应当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充分地体现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切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根据上述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法官司法理念的价值特征,主要体现为先进性,民本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