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5:06: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政治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政治课

高中政治课提问策略

一、单刀直入式

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也是开门见山、直接地发问。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直观,不需要太多程序、直奔主题。这种提问方式适合在新课导入、知识小结以及复习测验时使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生活与消费》时,这一课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没有过多深奥或学术性强的概念。那么导入新课时,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提问:什么是货币?什么叫外汇?经济活动中常用的结算信用工具有哪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消费有几种类型?不加修饰、不必委婉,直截了当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疑惑启发式

疑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在高中政治课中,教师要善于以“疑”诱“疑”、以“问”发“问”,通过疑惑启发的方式进行提问教学。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元的问题个体化,用最简单的小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解决复杂多元的大问题。高中政治中的“经济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的部分,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采取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用疑惑诱导学生探索,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例如《财政与税收》这一课,内容比较既多又复杂,还比较有难度,让不少学生深感头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军队建设需要经费对吧,那么这些经费从哪儿来?是如何管理与支配的呢?这样,用通俗的语言就将枯燥的理论引出来了,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去思考。接着,再通过提问厘清知识脉络,如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国家财政有什么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什么?再接着理解税收的概念、种类、作用等知识时就变得容易了。

三、层层深入式

层层深入式提问,顾名思义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至深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掌握政治生活现象及其政治理论的本质。如果说启发诱导式提问是化繁为简,那么层层深入式提问则是由简到繁,同样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以学习高中政治哲学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课为例,就可以采取层层深入式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哲学实质。首先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入手提问:如为何城门失火会殃及鱼池?什么是“蝴蝶效应”?这正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此外,联系还具有多样性,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有现象上的联系也有本质上的联系,要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以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

1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的必要性

构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助于培养其的独立意识与社会生活意识,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于我党的政治教育来说,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对我党方针、政策、路线的了解。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1.1适应现代化教学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习要求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要求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开展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仅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让充足的理论知识充实头脑,而且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能力,现代社会在教育上不拘泥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而且要求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高中政治课的社会实践课有助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体系的要求,培养学生更多的社会生活能力。1.2还高中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开展实践教育对于高中,以生活为教育的本源与教学的题材,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社会生活意识,教育本来就是通过实践让学生领悟生活,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1.3增强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构建文/汤江南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让教育与时俱进,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需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在高中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模块,对于教学、党建、和学生的自我成长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将从高中政治课模块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措施来分析,社会实践模块构建的积极意义。1.4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在建设中仍然存在矛盾,这些矛盾会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政治课构建实践模块是为了让现代的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问题、了解社会主义假设路线,通过对学生的特殊教育,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5有助于高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发展,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也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社会的发展对于时间能力有着更强的要求,联系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高中课程依据一些实际的变化来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以此来弥补高中课堂的实践内容,完善高中课程体系。1.6有助于践行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理念。社会生活模块的内容是围绕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主体、社会交往、社会规范、建构和谐社会展开的。社会实践模块的构建也是依据社会生活展开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

2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的构建设计

2.1开展插入“情景式”的讨论授课。开展“情景式”的讨论授课,主要就是依据上课所学的知识点老师结合可行的现实问题,然后依据这些问题,老师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商讨,通过实际的案例,然后大家分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时,可以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法庭上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实际在庭审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在法庭审判时,学生也可以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可以通过互相的讨论与思辨,更加深刻的了解。2.2开展户外教学。开展就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户外教学并没有具体的教学规范与教学形式,可以依据学校所在的环境,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条件,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国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扎实,但是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足以支撑这些理论的构建的,那么通过通过这些实践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行合一,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体验教学法,高中政治课主要是对于一些理论的学习,但是,理论的学习中如果没有个人思想情感的介入,那么这些理论对于所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并融入到生活,让其指导生活,体验教学法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加入到教学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第二种,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的问题,针对不够透彻的问题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彼此的阐述中获得启发。2.3开展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活动。这个问题,主要会涉及到家长的实践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回家里,与父母一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家长的意见都作为一个阐述,并说出其看法的不同,以及他们从家长的表达中受到的启发,因为家长毕竟作为社会中生活的个体,他们与学生的看法可能就就代表着两个群体的意见。2.4针对开展政治说课比赛。这种形式,主要就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与理解讲述自己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些是自己认为的重点,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启发。

作者:汤江南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论文

一、引言

如今的教育早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而是提倡素质教育,“核心素养”通俗地讲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养成的一些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质,这也成为当下教学的新方向、新目标。自从2014年教育部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对高中政治的考查出现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要求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更应该进行深度教学,提升个人素质。

二、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响应国家号召。高中政治课的本意不再是像小学初中那样,想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基本都已经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对于高中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掌握课本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需要高中政治课老师进行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的深度教学。教育部提出要进行“素养发展”必定是经过各级领导的深思熟虑,适应我国当展的对策,一个新的好的政策的提出就需要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很好地推行下去,因此各高中在教授政治课时需要顺应时展,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深度的教学。(二)走出粗放无效率的教学困境。目前,更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虽然传统的课堂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上的有效率的四十五分钟足以抵过课后独自一人做两个小时作业。但是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学生具有较好的试卷分数但是却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的现象,还有就是老师在教学有效背后忽视教育的现象,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他们的健康快乐不太注重,甚至从不关心。要想使高中政治走出粗放无效率的教学困境,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心智发展,在能够取得优秀的卷面成绩的同时,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现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深度教学方法

(一)遵循注重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度教学应该是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更获得价值观的完善,不像是表面的教学,只能是零散知识的汇总,这种无法实现深度教学的要求,仍然像是一盘散沙,构不成学生内在的能力,也不足以打破高中生原有的某些固定思维。深度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主动学习、主动进行自我监控,不在学习过程中做小动作,还有就是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回顾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还能够做得更好。素养发展为导向,就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优秀品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明确深度教学课堂特征与策略探索。要想实现真正的深度教学,只了解其基本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理念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师生,课堂作为教学最主要的一部分,实现深度教学必定更多地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课堂当然也不同于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灌输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的接受,而是理解性、探究性的课堂。策略主要就是运用不同于往常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三)在课堂上设置思辨性问题。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并辨析,这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开拓思维的环节,因为思考之后有疑问就会跟同学一起探究,在与其他人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就会开拓思维。设置思辨性的问题,在高中政治课上很适用,尤其是在学习哲学部分的时候。因为哲学里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思辨,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看到问题背后的实质。高中政治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始时间,选取十分钟举行小型的辩论赛,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老师负责提出一个问题,有想法的同学站起来表达想法。对于前一位同学想法持不同态度的同学,或者可以做出补充说明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在大学学习思政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老师,至今印象深刻。这种做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我相信这种方法对于平时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可以算是更合适的选择。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金钱到底是不是万能的,这一话题一直以来都有两种声音,基于此,就可以设置辩题“金钱是万能的”,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他们自己准备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分别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其他旁听的学生认真听,并且做好笔记,写明自己的疑问等,待辩论结束后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以此来使全班学生都投入到此次辩论中。等学生全部讨论结束,教师要进行点评,重要的是要明确金钱的作用以及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应该是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让学生真正爱学、会学。(四)对学生做到赏罚分明,有效管理学生的言谈举止。现代高中生自尊心强,都有一定的上进心,不甘人后,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赏罚分明、奖优罚劣引导学生的品行修养。对哪些有违规违纪事情的学生,要大胆开展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在全体师生面前进行通报批评。对那些乐于助人、热心班级公益的学生要做出点名表扬,还可以进行小金额的物质奖励。同时,可以通过进行具有竞争性质的“三好学生”“先进标兵”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究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高中政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内容和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渗透培养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社会责任感;渗透;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每个人对他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并由此产生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和态度。当下高中学生中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到处存在:过分关注自我、自私冷漠、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吧端正、做事情不计后果、喜欢叛逆出格,对生命体对家长对班集体缺乏责任心等等。社会责任感是人思想道德的核心,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就是高中政治课堂。

一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时期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直面高考,学生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修课程的学习上,在家庭父母的呵护,在学校老师关心,“两点一线”的居多,社会经验少,独立性差,不能克服困难,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并不是很注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难题。2、政治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政治课上要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很多教师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满堂灌现象严重,不关注学生的要求和反馈。3、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忽视学习,自甘堕落,无视社会责任,远离社会的主渠道。有位教育学家说:“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国家教育应把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成为责任感培养的主阵地,所有政治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把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各方面全过程。

二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挖掘高中政治新课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政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无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促使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道德之美、社会正能量之美、时代发展之美等,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落实学科素养下的政治教育目标,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文章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审美教育渗透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审美教育渗透路径。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这一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政治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真正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现状

(一)存在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认知不足。认识是开展实践的基础,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审美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政治教师对审美教育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片面地认为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毫无关联,只要结合教学目标,完成知识梳理即可。2.对美育资源挖掘不够。就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来说,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情境、辅助文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美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点。但在研究中发现,政治教师并未针对教材中的审美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忽视了教材中富含审美教育的资源,严重制约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效果。3.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渗透不够。高中政治教学过程恰是渗透美育的关键,但就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来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教学枯燥,并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致使教学过程中美育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不够,严重制约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渗透效果[1]。

查看全文

透析怎样学好高中政治课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大概念教学探究

知识点是对某一知识的泛称,在教学中,特指教科书或考试的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首先会关注这个教学内容中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包含哪些知识要素,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及其要素实施教学。这种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照其内在逻辑,逐个实施教学的方式称为知识点教学。政治课知识点教学的盛行与长期以来考试大纲中以考点为单位呈现考试内容、教学以应试为目的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点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全面、细致、深入,这对于厘清知识内容、扎实掌握知识点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符合了高考注重知识点考查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步入学科育人的核心素养时代,随着考试评价向素养导向的转轨,知识点教学已经很难适应政治学科育人的新要求。政治课知识点教学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政治课知识点教学的弊端,走向新课标倡导的学科大概念教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知识点教学的弊端

1.无法形成对知识的本质认知。课本知识是由诸多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又包含若干知识要素。知识点教学一般是先划分知识点,然后梳理知识点要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知识点要素逐一设计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知识点教学以全面学习和理解每个知识内容为目标。由于知识点内容多而细,教学容易陷入细枝末节中,反而忘却了为何而教的初衷。同时,由于对知识点各要素的学习要求缺乏明确的区分,容易给学生带来繁重的学习负担。虽然知识点教学也关注知识的结构化,但这种结构化是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内部知识要素的结构化,并非核心观点的结构化,这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对学科的整体性认知。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一框题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围绕本框题两目内容“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梳理出“世界贸易组织”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两个知识点。对“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知识点细化出世贸组织的成立、性质、作用、基本原则和我国入世的意义等知识要素;对“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细化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等知识内容。根据这些知识内容,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和问题。教学聚焦于各个知识要素,显得多而杂,抓不住重点;更为突出的是,知识内容散而乱,教学游离于本框的主题之外。由于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生无法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知,体会不到我国积极参与的态度,更无法认识到我国是如何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学到的只是知识点的具体内容。2.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知识点教学以知识点要素为载体设计情境和问题,由于知识点要素较为细化,容易导致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境被肢解为碎片;问题不是指向社会现实,而是被异化为指向琐碎知识本身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所能承载的主要是理解能力,其中又以从某一具体情境中归纳和抽象出知识内容的概要能力和对不同概念、观点的区别能力为主。虽然相对于知识记忆的教学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这一过程中培养的主要是低阶思维,更适应选择题测评的要求。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种品质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需要一定复杂程度的项目或任务才能承载。琐碎的知识要素和碎片化的情境是无力支撑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而试图以所有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又是不必要,也是不现实的。过多的零散和琐碎知识只会弱化高层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迁移能力提升的难度。按照知识点教学的思路,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设计情境并提出了以下问题:(1)从大兴机场的兴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设成就等,谈谈你对“发展是普遍的”认识。(2)大兴机场兴建中各种新技术的使用是如何体现发展的实质的?(3)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分析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些问题本身无趣,另一方面这些指向教材知识本身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识记、理解等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不能用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状况是知识“原子化”的知识点教学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以这些较低层次的能力为培养目标,自然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3.不能促成价值观念的认同。对学科观点的认同是形成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形成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定看法,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还存在一些认知困惑。知识点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告知学生知识内容是什么,并不关心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困惑是什么,以及如何消除这些认知困惑。但是,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困惑没有消除,就无法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背后的观点和思想形成认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然会落空。因此,在形成对知识的本质认知、消除认知困惑中形成价值观念尤为关键,也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学科核心观点和思想并接受这些观点和思想。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例,在知识点教学中,学生习得的只是人大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核心观点的关系却被人为地割裂。将知识点与学科核心观点相割裂的知识点教学是无法消除学生诸如“人大代表就是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吗”“为什么说人大并不是一块橡皮图章”等认知困惑的,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认同。

二、学科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理路

在如何克服知识点教学的弊端上,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大概念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大概念是指学科中那些关键的思想或看法,它们联结着其他知识点,使得零散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连贯且有意义。大概念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对学科教学起着高位引领作用。大概念教学是以大概念为焦点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具体说,就是以大概念确定教学的逻辑,围绕大概念搭建核心观点框架,依托大概念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政治课要实现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大概念教学就必须明确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理路。1.解读文本,提炼学科大概念。由知识点教学转向大概念教学,教学中不再只是关注具体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聚焦指向学科本质的核心观点。因此,提炼学科大概念成为大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提炼大概念不是简单地从知识点中找出知识内容的重难点,而是从知识内容中萃取出核心观点。学科大概念是相对的,可以是学科层面的,也可以是单元层面的,还可以是课时层面的,这些不同层级的大概念群构成了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逻辑链条,成为知识的“凝结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核心观点构成的主线而非由知识点和知识要素构成的主线。在提炼大概念时,究竟是从高位到低位的逐层分解,还是从低位到高位的逐层凝练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要将某一层级的大概念放到大概念的逻辑框架中去认识。在某一课时内提炼学科大概念就是通过学科大概念“上挂下联”,向上,以学科大概念联结更上位的本课或本单元的大概念乃至课程大概念;向下,以学科大概念联结下位的知识点及知识要素(其逻辑关系示意见图2)。这些存在内在逻辑的大概念间形成一条教学主线,高位引领着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由大概念形成的逻辑链条和不同层级大概念统整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内容也因为有了大概念的统领而具有了意义。图2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例,提炼出学科大概念,才能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知。我们将本课时教材文本放到第11课和第四单元中进行研读,首先确定了本课的学科大概念:“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上位的本课大概念,我们又从本课时知识点中提炼出三个下位的课时大概念:1978年开始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入世后,我国积极应对对外开放深入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挑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单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发展壮大自己,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这三个课时大概念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从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今天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不同的形势下我国都积极参与;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的角色在变化,从对外开放的“获益者”发展到“既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再到今天的“推动者”,在不同的角色下我国都积极参与;在对外开放的不同阶段,我们调整政策措施,从“引进来”到“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们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通过分析形势变化、角色变化和措施变化,能使学生形成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认识。由本课大概念往上,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对外开放”这一更上位的单元大概念。大概念的学习要以具体知识点内容为支撑,为了理解这三个课时大概念,又需要由课时大概念向下,学习它们分别统领着的相应知识点内容:大概念1统领着我国基本国策的确定及其意义;大概念2统领着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大概念3统领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性经济的措施。同样是学习知识点,在大概念下学习知识点和单纯地学习知识点是存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大概念教学下,知识点是服从和服务于大概念的。通过学科大概念的“上挂下联”能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识。2.紧扣大概念,优选知识点内容。知识点表达的只是一个知识主题,而一个知识主题中会涉及众多知识内容,知识点教学中对不同知识要素往往缺乏区分和优选或不知如何区分和优选,容易同等用力。大概念超越了具体知识,它关注和表达的是具体知识点及其要素背后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形成学科大概念体系,根据学科大概念进行思考,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解知识点和知识要素,而是在确定了学科大概念后,以是否服务于大概念为优选知识的依据和标准。通过明确大概念和具体知识点内容的逻辑关系,将促进大概念形成的具体知识点内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优选教学内容是为了依托较少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大概念更好地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相对于知识点要素众多,大概念要少得多,当我们聚焦于范围较小的结构化大概念时,这些知识内容将通过大概念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学习中,人大代表是一个知识点,它包含着诸多知识要素,如果将它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会围绕人大代表的产生、任期、职权等分别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而大概念教学下,我们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课时大概念来优选人大代表的知识内容: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行使有赖于人大代表积极有效地行使权利;只有人大代表的权利得以实现,国家权力机关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我们不是不分主次地围绕人大代表的每一个知识要素逐一开展教学,而是从中优选出人大代表的权利这一知识要素来认识课时大概念。这并不意味着大概念教学中只对大概念开展教学,而是将大概念的学习放在优先位置,以大概念来优选知识点内容,实现知识要素服从大概念,大概念依托知识要素。3.围绕大概念,设计学习活动。(1)以核心问题驱动大概念的学习通过对教材、课标的文本解读梳理出学科大概念,并以学科大概念筛选出值得持久性理解的知识内容,这避免了教学聚焦知识的数量。围绕筛选出的需要迁移的学科大概念和优选出的知识设计活动和情境,以大概念引领活动,这样活动和情境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避免了教学聚焦活动本身。知识点教学下,是“对知识做什么”的教学思路,以情境作为观点生成的材料,是为了理解知识本身。大概念教学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向了“用知识做什么”,即转向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大概念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核心素养方向上的凝练与提升,大概念的学习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大概念的学习也始于问题,核心问题是大概念学习的有效驱动力。要发挥现实问题在大概念习得中的驱动力作用,需要用核心问题的方式将大概念表现出来。为此,我们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中,设计了“移动支付向何处去”这一核心问题,并围绕课时大概念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刷脸与扫码,谁更行?子议题2:高“颜值”是怎样炼成的?子议题3:移动支付会停下“移动”的脚步吗?作为核心问题的中心议题及其子议题成为驱动教学的明线。一方面,核心问题将大概念群整合成一个逻辑整体,使学习更聚焦;另一方面,核心问题驱动学生由浅入深地学概念。(2)以高阶思维促进大概念的学习在知识点教学中,因为情境和问题力图覆盖所有知识内容,而知识内容中一些事实性知识和不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是难以设计高阶思维活动的,所以会出现问题多而思维水平低的情况,有些甚至是复述教材内容的知识再现性问题。而学科大概念教学中所涉及的是具有迁移价值、用来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核心知识,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设计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同时,核心问题和子议题需要情境支撑,并非空泛地讨论子议题,而这种情境是高阶思维得以孕育的复杂情境。因此,在设计高质量的活动情境时,要关注大概念学习中学习任务所体现的思维活动水平。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例,针对课时大概念1我们设计了某企业发展历程之初,各方面都较为落后的情境。企业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请阐述你的理由。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认识到引进技术是落后者迎头赶上的有效措施。针对课时大概念2,我们设计了随着企业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跑者时,企业面临国际贸易纠纷中的反倾销指控的情境。作为公司法务部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为公司应对反倾销指控的决策提供参谋。学生在完成这一表现性任务中认识到作为公司法务部门应该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应该提供相关材料证明本企业没有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公司决策提供法律依据。针对课时大概念3,我们设计的活动如下:企业逐步成长为领跑者,这时候,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甚至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封杀。正方认为:面对封杀企业只能关起门来靠自己,走自主研发道路。反方认为:应继续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方参与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我们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核心技术要依靠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关上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为推动世界的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活动是对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一过程是一个以高阶思维促进大概念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大概念学习过程中有机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消除学生认知困惑,促进学科观点认同,进而实现价值观念认同的过程,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深化要求我们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大概念教学。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语词的变化,而是要求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科大概念教学并没有否认知识点的作用,它寻求的是以大概念引领知识点,以知识点支撑大概念,通过学科大概念和知识点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度学习。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学科大概念教学并不是素养导向教学的终点,只是迈出了素养导向教学的第一步,但它为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素养导向教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对怎样引用趣味阅读教学法构建高质量政治课堂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今后高中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参考,使各项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往往离不开良好阅读能力的支持。高中政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诸多层面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透彻理解,进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当前,很多政治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阅读探究的机会,难以实现对政治教材的透彻理解,这也是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键点、对应词等进行阅读学习,延伸课堂内外知识,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与灵活应用。为了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教师应重视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

一、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路径为学生布置教材内容、延伸知识的阅读学习,为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教材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讲解《生活与哲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中国古诗名句、典故,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名句、典故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高效、准确掌握。如针对矛盾的特殊性,学生就在课前阅读学习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古诗名句;而针对运动和规律这一知识点,学生则品读诗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提升,实现对原理的透彻理解,也能为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1]。其次,优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阅读学习的时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例如,在讲解哲学发展观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乡愁》这一阅读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阅读时搭配轻柔哀伤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并提出问题: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一“愁”?要怎样解决?让学生一边体味诗词情感,一边思考台湾问题,了解台湾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台湾问题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政策。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认知情感,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也能充分凸显其中蕴含的抽象哲学理论。在学生学习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则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升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泛”引趣,以“精”导趣,通过阅读求实效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认同素养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指学生从知识层面对政治认同所牵涉到的政治理论、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等进行学习、感悟和掌握。要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政治生活,从知识层面真正理解我国现行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科学性。第一,要基于实际,贴近生活,用事实说话,事理结合,有理有据。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这些事实为政治教师进行政治认知教学提供了可看、可思、可悟的活生生的素材。高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家庭、进社区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参观、座谈、问卷等形式,在生活中观察、收集素材,结合素材思考、感悟、检验相关政治认知知识,增强政治认知知识的可信度,为政治情感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二,要尊重并辩证地分析我国的客观实际。政治教师既要正确传递我国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道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也要敢于直面我国政治建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通过正反面的对比、剖析,使学生了解我国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为激发学生政治责任担当和践行政治行为奠定基础。第三,要用接地气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政治认知教育。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认知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懂得、不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而是高高在上,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那么再好的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入心入脑。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时代的语言,用时代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经典理论;要与学生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诠释抽象的道理。政治认知需要灌输,但这种灌输是涓涓细流、水到渠成、接地气的灌输,而不是高高在上、你打我通、简单粗暴的灌输。高中政治教师要克服单纯的知识传输,只告诉学生结论、结果,而忽视引导、剖析、生成。

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政治情感,形成坚定政治信仰

(一)理解学生的政治困惑,倾听学生的政治诉求。政治信仰是伴随着政治情感而油然而生的,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尊重与满足。让学生建立政治情感,肯定和信任我国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政治困惑,倾听学生的政治诉求,让学生在师生双方平等交流过程中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单元,阐述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凸显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但教材编写抽象概括,理论性强,加上学生思想不成熟和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存在诸多困惑。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我国是多党并存,而且坚持互相监督的原则,为什么我国不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呢?如果教师回避或无视学生的这一困惑,开门见山地陈述和解析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优越性,会让学生觉得我国的政治学说好像是公式化的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知识堆积,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相信,学生很大可能是知而不信,口是心非。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困惑,设置话题,引导学生查找中外政党制度的相关资料,展开对比分析或辩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生成认知。这样做既尊重学生的客观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究、平等交流过程中释疑解惑、对比鉴别、澄清认识、消除困惑,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认同党的领导。(二)构建活动型课程,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政治认知是形成政治信仰的基础,但政治信仰不是政治认知的自然结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认识和做到:认同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所创造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自己基本的价值遵循,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说,政治信仰是个体将自己认可、赞同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和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体的辨别、感悟、选择。基于以上认识,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活动型课程,立足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情境,设置学生可议乐议的议题,引导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要强化辨析,坚持在辨中质疑,在辨中解惑,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在自我体验感悟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自己的政治信仰。[3]

三、实践体验,升华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践履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要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的理论依据。政治认同的达成是将基于正确的政治认知而树立的政治信仰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达成应该是信而行之、知行合一。因此,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政治认知教育和政治情感信仰的建立,还要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升华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践履。一是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政治参与途径。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如党和政府官方网站、校园网、微信、QQ等,引导学生就党和政府的决策、学校内部民主管理、校内党团建设等建言献策,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感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二是借助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施,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当前已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强调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学生践行政治参与的态度、行为表现、实践效果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评出不同等次,对创新活动方式、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形成激励机制,激活学生政治践履的热情和创造性。三是做好现行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以及新版高中政治教材活动课内容的设计。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实施方式可灵活多样,活动过程由学生组织,活动效果由学生评价。四是建立兴趣小组,模拟政治运作方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兴趣小组,模拟人大代表提案、讨论、选举,模拟各类听证会,模拟基层民主管理等。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学习,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走好人生道路。

查看全文

透析新课程下怎样上好高中政治课

摘要: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教师上课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喊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新课程下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本文试加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激发兴趣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

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则中的平等互利原则时要结合市场的一般特征和市场交易原则,这样既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一原则,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好的效果。

二、设疑、解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徘徘”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解我国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在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的状况时可以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待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后再解答。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查看全文